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八阿哥胤禩重生]帝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胤禩想到这里,几乎是猛然从昏沉的情况里惊醒的。
  但是惊醒过来以后,被胸口的伤口的疼痛所感染,他又有点不确定了。
  不确定的事情,胤禛倒是可能宁愿不做的,而且这么些年下来,指不定他已经改了心思呢。
  胤禩又闭上了眼睛,准备继续修养,只是脑子里光怪陆离的,什么都有。
  俗语言“伤筋动骨一百天”,胤禩这重伤,也养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才好。
  可是他虽然身份高贵,是一位亲王,但是和太子比起来,又有所不足。
  因为纯亲王遇刺这件事,皇帝堂而皇之地将废太子的事情无限期地拖延,终于让某些人不满了。
  胤禩养伤养到一半,康熙四十一年年底的时候,为了赶在皇帝年底封笔之前促成废太子,一帮大臣集体上奏,太子德行不堪,请废太子,另择储君,不使祖宗社稷托付非人。
  胤礽:说孤德行不堪,孤继续为太子就是社稷托付非人,你们这些人真的很有胆子,很棒很厉害哦!
  康熙皇帝大发雷霆,在朝堂上当众质问众臣,他们心目中的储君是什么人。
  而后皇帝历数了自己的儿子们的缺点,还重点说明胤禔、胤祉狼子野心,觊觎储位,不堪为君。
  皇帝言辞之中,对这两个儿子特别表示了怀疑。
  怀疑什么呢?就是胤禔、胤祉丧心病狂,残害胤禩这个幼弟。
  虽然只是怀疑,但是从皇帝嘴里说出来,就几乎变成了盖棺定论。
  在纯亲王府养伤没有上朝的胤禩,听到传出来的消息,整个人都不好掉了。
  汗阿玛,你有确定的证据了吗,你就说是大哥和三哥做的。
  胤禩认为自己没有收到消息,皇帝还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是实际上,康熙在大庭广众之下一点都不给自己的两个儿子面子,当然是因为他掌握了充足的证据。
  胤禩显然还是高看了自己两个哥哥的判断能力。
  上辈子的胤禩在满朝文武有大半都支持他的情况下,自认为储位触手可及,被相面人张明德捧得飘飘然,但是动手弄死自己的兄弟什么的,他还是做不出来的。
  也不知道是胤祉的意志力没有胤禩强,还是这辈子张明德的蛊惑力太强大了,胤祉居然稀里糊涂地就接受了刺杀的提议。
  没错,刺杀皇子的提议就是张明德这个相面人提议的。
  上辈子的时候,张明德就提议过,“皇太子行事凶恶已极”,他有好汉,可谋行刺,只可惜被胤禩拒绝了。
  刺杀皇太子什么,放在上辈子的情况里,再加上张明德是被皇长子胤禔举荐的这个背景,胤禩可以认为这是胤禔的执念,因此张明德才胆大包天地提议刺杀皇子,但是这辈子他自己都中招了,那情况就很不一样了。
  至于为什么原本是刺杀皇太子的行动,最后却变成了刺杀胤禩这个纯亲王……
  在胤祉看来,胤礽不被废简直是没天理,所以他需要注重的是其他的竞争对手。
  而且胤礽深居皇宫,刺杀什么的,难道还要他把人带进紫禁城动手吗?胤祉又不是脑残。
  所以胤祉选择了胤禩。
  说到底,胤禩还是被自己放出来的流言给坑了。要是他没放出那些皇帝要把他过继回来、继承皇位的流言,指不定被刺杀的就不是他了。
  不过……
  知道真相以后,联想到上辈子张明德对他的建议,胤禩只想问,这个张明德,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相面人吗?
  他的口才,能够得到这么多的皇阿哥的信任,已经毋庸置疑了,但是他的来历呢?
  自从知道行刺的事件有张明德的一份儿以后,胤禩就想起了上辈子张明德对他说的那句“吾有好汉,可谋行刺”。
  刺杀胤禩的人很可能是张明德私人找来的,而不是胤禔、胤祉的人。
  能拥有这种训练有素的“好汉”,张明德身份,真的像他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吗?
  胤禩:细思恐极。
  

☆、童谣

  
  皇帝发了真火,北京城的王公勋贵一时安静如鸡。
  就在训斥完几个儿子以后不久,毓庆宫里的皇太子胤礽解了禁,堂而皇之地出宫看望了纯亲王胤禩。
  当然,有鉴于皇帝大发雷霆动了真火的行为,也没人敢对太子解禁说什么。
  就是私底下,总会有人议论康熙皇帝太过偏心,分明当时是他自己要废太子,最后竟是不给其他与太子相争的儿子活路,硬生生地为太子抹平了障碍。
  这父亲做到这种地步,怕是只有前明的朱元璋,为太子、太孙尽诛功臣的行为能与之相比。
  传这些言语的人家都是满族勋贵,他们私底下言说皇帝刻薄,对其他子嗣太过狠辣,皇帝知道了也没什么办法,他确实还是有些心虚的。
  不过等到审问完了胤禔和胤祉手底下的人,康熙一点心虚的感觉都没有了。
  他果真是没有说错,胤禔和胤祉这两个,不仅是心性暴虐,不容兄弟,甚至还要联合外人,颠覆大清国祚,图谋神器。
  事情还要从张明德这个普通的相面人开始说起。
  张明德这辈子和胤禩所知的上辈子的际遇完全不同,上辈子他虽然向胤禩建议刺杀太子,但是胤禩没有同意,所以最后他也只是被随便地审问了一下,就定下了“坐凌迟处死”的罪名。
  蛊惑了好几个皇阿哥,张明德难逃一死,认定此人不过是寻常江湖术士的皇帝也没有什么心思对他用大刑,赐他一死也就是了。
  可是这辈子,胤祉答应了张明德的建议,他们行刺胤禩还真的成功了。
  胤禩是亲王,他出行的仪仗、规制都是亲王级别的,再加上他是由皇子出继出去的亲王,皇位上的这个还是他的亲爹,在亲王里,胤禩的规格都是上等的。
  说这么多,不过是为了显示胤禩的守卫之严密,大概只有太子和皇帝的守卫级别比他要稳妥,就这样还让胤禩被刺成重伤,康熙不心惊胆跳才怪。
  原本皇帝想着,那些刺客莫不是胤禔、胤祉私下里暗蓄的死士,只是假托了张明德从外头找来的人的名义?
  但是仔细一查,竟真是张明德这江湖术士找来的“好汉”。
  这还得了?皇帝下令,一定要从张明德的身上挖出秘密来,满清十大酷刑是能往他身上招呼的,就使劲儿地用。
  酷刑的威力有多大?
  以当初胤禩知晓的那个牛八教的倒霉蛋为例,他原本是某位大人物的心腹,因江南之事失职转调去了当时的牛八教,虽然是虎落平阳,但也在一群“好汉”里也算得上是身居高位了。
  就是这么一个人,才熬过一种,第二种酷刑刚用出来,他就迫不及待地投降,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竹筒倒豆子一般给说出来了。
  虽说也有这家伙骨头实在软的原因在,但是酷刑的威力不小,这是可以想见的。
  在认定了张明德的嫌疑的情况下,就连这人的名字,都变成一个错误了。
  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二字,意味光明正大之品德,用作人的名、字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认为张明德莫不是和逆贼有关系的康熙皇帝,因为他名字的“明”字,直接盖棺定论,此人正是前朝余孽。
  等到张明德招供以后,胤禩目瞪口呆,这人还真的和白莲教有关系啊!
  想想上辈子因为胤禔亲自举荐而把这人养在自家府上的行为,胤禩情不自禁地抚了抚自己的胸口。
  不过他也用不着后怕。
  张明德此人,属于白莲教的文人那一类,嘴皮子利索,善于说服别人,但是动起手来,和这些精于骑射的皇阿哥们还是没法比的——虽然皇阿哥们也是养尊处优的那种类型。
  牛八教因为在创教初期就被撞破行藏,后来又因为身居高位的教众多有被捕,因此元气大伤。
  莫说白莲教、天地会的宗旨就是反清复明,便是不是,有这么新添的几桩冤仇,他们也要寻大清报仇的。
  冤有头债有主,整个大清目标最明显的,自然就是北京城里的大清皇族了。
  皇帝的儿子们夺嫡内讧,这简直是天赐良机,不趁机掺几脚都对不起他们心心念念的反清复明大业。
  巧舌如簧的张明德在众多人才中雀屏中选,担起了挑唆的大业,不可思议的是他还成功了。
  被当成靶子打的胤禩心里很苦,所有的皇阿哥里,他敢保证,只有这辈子的他是最没有夺嫡之心的了,为什么到头来被刺的会是他?
  柿子专挑软的捏吗?
  胤禩心里苦,康熙皇帝心里也很不好受,即使是大清刚入关的时候,他汗阿玛顺治帝当政的时代,大清也没发生过这样的事儿,他这号称盛世的康熙朝,却让逆贼混迹到了天子脚下的皇城里,甚至让人参与了皇子的夺位之争,简直是奇耻大辱。
  皇帝新年封笔的这段时间里,就只顾着收集张明德招出来的消息了。
  等到消息收集完成了以后,又连连派人去清剿反贼,虽然成果喜人,但是京中及甸畿地区的逆贼数目简直令人触目惊心,康熙心中的郁闷之情几乎整个紫禁城都晓得了。
  冬日本就不是一个好时候,在这种时候生了重病,熬过去的可能倒是比春秋之季的时候小很多,就连普通的小病,似乎好起来的速度都比其他季节要慢。
  因此在越来越多的关于反贼的消息呈上来以后,皇帝就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胤禩因为还在养伤,太医院的太医常来给他看诊,因为特有的长袖善舞的技能,还探听到了一些□□消息。
  怕是皇帝现在的情况是旧疾复发,当时带着十三阿哥胤祥出巡塞外的时候染上的病症本就没有好全。
  胤禩以自己这辈子人所共认的好名声发誓,他不是那种对皇位虎视眈眈的人,但是知道了这个消息,什么都不做也不符合他的人设啊。
  胤禩也不瞻前顾后,直接把消息告诉了胤礽,让他自己决定怎么做。
  经历了一次差点被废的风波,胤礽应当会比从前理智许多。
  胤礽给出的反应是常伴君王左右,誓要做一个贴心的好儿子,就连皇帝故意在他面前批准了索额图乞休的折子,也面不改色仿佛没有看到一样。
  索额图乞休,对残存的太子&党的影响当然很严重,但是太子&党里现在歪瓜裂枣一大堆,又因为废太子只是一场风波,没有变成现实,底下人人称庆,欢欣鼓舞,得意过了头,依照胤礽的想法,索额图乞休,回家颐养天年,倒也不是一件坏事。
  胤礽这么做,皇帝很满意,别人很不满意,具体表现为京中开始流传一些编排皇室的童谣。
  童谣这种东西,自然不是孩子们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有心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刻意传扬出去的。
  正因为编成了童谣的形式,反而不好查出源头。
  京中最近流行的童谣是这样唱的“一尺布,尚可缝,父子兄弟不相容。人言皇帝爱长子,未言余子如草芥。不仁不悌犹为储,天家未必如农家”。
  前头这三句,大致是仿造西汉时的“一尺布,尚可缝,兄弟二人不相容”这句童谣而来。
  西汉的这个版本,是在淮南厉王刘长谋反事败后,孝文帝刘恒赐死他后传出的,为了平息民间的谣言,孝文帝后来只能将淮南厉王的几个儿子尽数封王,但是这个童谣却是留了下来。
  原版童谣喻的是兄弟相残,现在这个“父子兄弟不相容”的版本,则是扩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