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景帝纪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君臣二人,有来有往地走完了这套再三挽留的仪程,景骊才准了沈莫的告老,当廷封他为昌武侯,可袭三世。
  “沈爱卿,不知爱卿以为,何人可以在卿之后,执掌近卫营?”所有该走的流程都走完了,景骊终于问了这句话。
  “陛下,臣以为,永宁侯可执掌近卫营。”沈莫多年前,就与皇帝在这件事上,有着默契,现在皇帝想要借他的口,推举卫衍上位,他当然不吝于最后配合一次。
  “永宁侯啊,卫卿是否过于年轻,历练不足,资历不够?”景骊装模作样地帮卫衍谦虚了一下。
  “陛下,臣以为,永宁侯为人正直,行事稳重,尽忠职守,可当此任。”沈莫继续配合。
  “朕与爱卿,相知相守数十载,君臣相得,从无间隙,卿之高见,朕一向深以为然,如今既然爱卿倾力推举,朕自当欣然接受。”景骊认真地说完了这段话,才转向了卫衍,说道,“卫爱卿,朕就将近卫营交给你了,不要辜负昌武侯的这番推举之情,也不要辜负朕的拳拳期望之心。”
  近卫营中的众人,仔细说来,都应该算是武职内臣,除了朔望朝或者大朝会,普通的朝会,他们一般不会出现,今日卫衍是和皇帝一起过来的,原先他不知道皇帝让他过来的用意,现在才知道皇帝要在今日接受沈大统领的辞呈。
  这件事,已经进行了好几日,卫衍早就知道,迟早会走到这一步。而且到了如今,他也明白了,皇帝当日将他调到沈大统领手下历练,就是为了今日的这一遭接任。
  他没有迟疑,当廷跪了下去,朗声说道:“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辜负陛下的厚爱,大统领多年来的教导。”
  “如此甚好,即日起,卫爱卿就和沈爱卿交接近卫营的事务吧。”
  “臣遵旨!”沈莫和卫衍同时遵命。
  近卫营大统领,品秩位列武官之首,掌着一万多皇帝亲军,而且手中握着一条官宦贵胄子弟升官的终南捷径,但是这个位置,到底由何人担任,向来是皇帝一言决之,最多像现在这般让前任配合着推举一下,不需要去征求其他朝臣的意见。
  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
  皇帝亲军,掌的是军权,天子脚下的军权,皇帝若是控制不住,由着朝臣来操控,那么皇帝恐怕坐在皇位上,也是没法安心的。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各种搞事,目的不是要把卫衍怎么样,而是想要让卫衍迫于流言蜚语,离开京城,或者想要让卫衍在皇帝心里失宠的真正原因。


第一百七十七章 拿谁开刀
  此事; 水底下暗流涌动,水面上几经交手; 从年前一直闹腾到了年后,到如今; 终于尘埃落定了。
  事情既然已成定局; 原先叽叽歪歪的许多人,立即乖乖闭上了嘴。
  原因说穿了没什么稀罕的,许多人不过是趋利避害而已。
  不少朝臣的子弟,在近卫营中任职,这般得罪自家子弟的顶头上司,肯定非智者所为。
  再说; 虽然有些人家目前无人在近卫营中任职; 但是保不准以后会有,或者他们的亲朋好友有,师长同年有; 反正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绕来绕去; 最终恐怕还是没法绕过去,所以能不去得罪; 目前还是不要去得罪永宁侯的好。
  至于以后; 就要看皇帝的了。
  有些人想到这里,心里就撇了撇嘴。
  皇帝如今三十而立; 永宁侯则是三十有六; 年纪比皇帝足足大了六岁。就算永宁侯驻颜有术,保养上心; 也免不了会有容颜逐渐老去的那一日,到时候,皇帝还能这么宠爱他吗?
  一旦皇帝有了新欢,永宁侯就算心中再不甘愿,也得退一射之地,许多事,就可以再次图谋了。
  有些人抱着这样的心思,消停了下来。
  有些很看不惯卫衍用这种方式上位的诤臣,也不再说话,却是因为在年节里面,被其他重臣打过招呼了。
  皇帝这么胡闹,很不像话,但是皇帝正在兴头上,肯定听不进去任何谏言。朝臣们这般吵吵闹闹,时不时将这事拿出来说嘴,如今还能推说是流言,当不得真,时日长了,恐怕天下皆知是事实了。
  就算皇帝做得不对,朝臣们为了皇帝的声名计,还是稍微忍耐几年再议吧。
  因为这些原因,皇帝命卫衍执掌近卫营之后,耳边终于清静了下来。
  而且,年节过去了,民间百姓的呼声,很快通过民议司,摆到了皇帝的案头。
  正月二十一那日,景骊召集重臣,在昭仁殿议事,就把民议司送上来的一些呼声节选,分发给了在座的重臣传阅。
  “民议如此汹汹,众卿以为该如何应对?”景骊问道。
  重臣们认真看完了手中的东西,脸色都凝重了起来。
  人心所在,就是大势所在。顺势而行,可事半功倍,逆势行事,效果通常寥寥。这些道理,在座的众人都懂。
  “陛下,以臣看来,这些呼声很有道理。”户部尚书肖越,头一个发言,就定下了基调。
  “陛下,红契白契之事,臣也略有所闻,长此以往,国库的确有空虚之虞。”有人跟进了。
  “陛下,强买田地之事,涉及到的不止地方势家,京城中恐怕有不少显贵也牵涉其中。”有人提醒了皇帝一句。
  “陛下,臣以为,该命人彻查此事。”
  “臣附议。”
  ……
  景骊的重臣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当然没有这么和和美美,但是在这件事上,众人的意见,表面上绝对是一致的,至于私下里会不会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既然众卿异口同声,要求彻查,朕就让人去查查吧。”景骊听到这里,点了点头,宣布道。
  他这么做,既是在寻求他们的支持,也是在和他们通气。如果这些人家里也有这种事,赶紧去想办法了结了,免得到时候难堪。
  “陛下圣明!”
  这日议事散了以后,重臣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出了宫门。
  平时他们有了空闲,偶尔会在北朝房驻留,不过今日,他们都早早回去了。
  皇帝的意思,他们都明白,而且这事皇帝到底派人去查了多久,都是个未知数,如果动作慢了,出了什么岔子,就是辜负皇帝的这番好意了。
  谢萌年前得了皇帝的授意,就在关注这事了。
  年节期间,民议司没有全员休息,始终留着一部分小吏接收民间的各种上书,只不过处理各种消息的速度慢了下来。
  从各州县汇集到京城总司的速度,也慢了下来。
  谢萌从初六开始,就泡在了民议司。较远的州县,消息还没有反馈上来,不过京城附近的各县,很多消息都进来了。
  民议司张贴的议题,不是让百姓们报案,但是只要有人谈论强买田地之事,必然要举实例,只要收集这些例子,再实地查访一下,就可以掌握切实的证据了。
  谢萌是头一回接触到民议司这个衙门的实务。以前他以为皇帝设置这个衙门,是在选拔人才,顺便安抚读书人,再给自己博一个明君的名头,但是现在他进了民议司,知道了他们这个做事的流程,倒是暗暗觉得心惊了。
  民议司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无声无息中,掌握地方上的许多消息,也就是说皇帝通过这个方法,也可以知道天下各州县的许多消息。
  这些事,知道的人恐怕不多,否则朝臣们早就炸锅了。
  现在,他知道了这件事,做不成皇帝的心腹,下场恐怕要堪忧了。
  谢萌纠结了两日,再次摆正了自己的心态,这一次,他的态度,明显比以前更加端正了。
  他原先是地方大员,手底下养着一整套的清客幕僚班子做帮手,帮着他处理各种事,后来他被皇帝调回了京城,这些人也跟着他回京了,这些年,始终都跟着他,不过以前基本上是闲着,如今也算是有了大用的机会。
  谢萌自己在民议司办公,抄写各种需要的消息,然后再指派手下出去查访。十来天过去,他的手中多了一大叠案卷。
  这日,他翻着这些案卷,犹豫着到底该拿谁第一个开刀。他犹豫了半晌,最后还是决定,这种事,就让皇帝去头疼吧。
  他入了宫,递了牌子请见,皇帝在昭仁殿召见了他。
  “陛下,这是臣这些时日来查到的案卷,请陛下过目。”谢萌恭敬地行了礼,把手中的案卷双手呈了上去。
  “呈上来吧。”
  内侍接过了案卷,摆放到了皇帝的御案上。
  景骊随手翻了翻。
  谢萌的案卷,是按一家家做的,哪一家,在哪个县,有什么事,都一清二楚地列了出来。
  他翻了一遍,调整了一下顺序,示意内侍把东西退回去。
  “就按这个顺序来吧。”
  “是。”
  谢萌应了一声,等到拿回案卷,他才发现案卷的最上面,赫然变成了安乐侯。
  安乐侯是太后的弟弟,皇帝的舅舅,皇帝打算第一个拿他开刀,他这是做了什么事,得罪了皇帝吗?
  谢萌心中不解,却不敢去问皇帝。反正这是皇帝决定的,而且审案子的人是周府尹,就算安乐侯要找人麻烦,也找不到他头上吧。
  过了两日,安乐侯就气咻咻地来给太后请安了。
  “娘娘,您可要为王家做主啊!”他一见太后,就开始告状了。
  “这是怎么了?”如今,太后有了孙儿,万事足,外面的事,她知道,但是不会轻易去插手。
  “娘娘,昨日,周府尹传家里的管事,去府衙问案,竟然说我王家强买百姓的田地,不但要把这些地发还原主,而且还要罚一笔罚金。”安乐侯快被气死了,“他周府尹算什么东西,不过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竟敢这么得罪我王家,我看他这个官,是不想当了。”
  “安乐侯!”听他越说越不像话,太后沉声呵斥了。
  她平时叫安乐侯阿弟,不高兴的时候,就要直接称呼他为安乐侯。
  如今的安乐侯,是太后的幼弟,她的长兄,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子嗣,安乐侯这个爵位就由幼弟继承了。
  她这个弟弟,本事不大,不过心眼不算坏,做不出什么要命的事,太后在,自然可以护住这个弟弟,不在了,皇帝也不会把他怎么样。
  皇帝在查这件事,太后知道,她甚至知道皇帝为什么要第一个拿安乐侯开刀。
  并不是皇帝讨厌安乐侯,要把他怎么样,而是因为安乐侯是国舅,这一刀斩下来,威慑力才足够。
  要是皇帝动来动去,只动些小喽啰,很多人家会有侥幸心理,而且没法服气,但是皇帝第一个就动安乐侯,比安乐侯身份低的,比安乐侯圣宠少的人家,恐怕都要仔细掂量一下,他家到底是哪个牌面上的人物,可不可以心存侥幸,不去积极退还田地。
  但是安乐侯这么蠢,还是很出乎她的意料。


第一百七十八章 诚心悔改
  “阿弟!”太后放缓了语气; 和他仔细讲道理,“你拿着朝廷的俸禄; 不说为朝廷效力吧,但是也不能去挖朝廷的墙角。你又不缺这点地; 为什么要去强买百姓的田地?既然做了这事; 如今被朝廷查到了,你就乖乖认错认罚吧。”
  太深奥的道理,太后怕安乐侯听不懂,她就简单分析了一下,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办了。
  “娘娘,我那两个田庄之间; 夹杂着一片其他人家的地; 我就是想把田庄连成一片,才去买的,而且是按市价买卖的; 红契也有。都换成红契了; 竟然还说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