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人而后己,这是风月明一贯保持的为将之道。
“呼”,风月明咬了一口白面馍,长舒一口气道,“这次又续了一命,有今天早上这一战,咱们至少可以再多撑一天。”
云河道:“刚才我已登城看过,北元军的军阵被你们冲了个一塌糊涂,攻城器械也损坏不少。赛哈帖木儿正在收拾散兵回营,看样子他们今天是不打算再进攻了。”
风月明总结道:“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得手,主要是因为赛哈帖木儿骄兵自大,他见我们连续多日龟缩不出,还以为我们不敢出城主动进攻,所以攻城之时肆无忌惮,给了我们可乘之机。但若再给他一次机会来攻,他必保持军阵严整,在以重兵压制我们出击路线的同时以攻城器械对城墙发动冲击。”
任政有点担心道:“如果真如前将军所说又该如何是好?”
“挺得一天是一天嘛。”风月明苦笑道,“说不定就差这一天,方瑜的援军就能到了。”
云河刚要说话,忽然一个哨兵从城墙上跑了下来,大声禀告道:“报前将军,城外有援军出现,和蒙古人打起来了!”
“你看我说什么来着?方瑜来了吧?”风月明把剩下的一半白面馍整个塞进嘴里,然后搓了搓手,跟着哨兵登城查看。云河和任政当然紧随身后。
登城一看,果然见到城东远处尘头大起,显然是有人马在向这边靠近。
“这是方瑜来了?”云河又惊又喜地道。
“不不不。不是方瑜。”风月明含笑摇了摇手指,然后伸手指向远方队伍中飘扬的旗帜,“你看那旗帜,来的这支人马不是方瑜,是北平府⑥的燕王朱棣。”
作者有话要说:
①沙城:位于今河北省怀来县。
②宣大地区:指宣府和大同,明代山西省军事重镇。
③扩廓帖木儿:又名王保保,元帝国末代名将。在宣光二年(1372年)大破明军于漠北,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天下奇男子”。后卒于哈剌那海之衙庭。在《倚天屠龙记》一书中与赵敏同是察罕帖木儿的子女。
④也速迭尔:北元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八位大汗。1388年弑君称汗,汗号为卓里克图汗。
⑤怀来城:位于怀来县境东部,北托卧牛山,是著名的军事要塞,有“北门锁钥”之称。
⑥北平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元大都,改置北平府,领7县4州,其中在今北京市境者有:大兴县、宛平县(2县倚郭)、良乡县、昌平县、顺义县、密云县、怀柔县,通州及所领之漷县、蓟州所领之平谷县、涿州所领之房山县。永乐元年(1402年)改为顺天府。
第2章 燕王朱棣
云河顺着风月明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在漫天扬起的沙尘中看到隐约飘扬的大旗,只是相隔太远看不真切。待得那队人马走近些再定睛一看,确然是燕王北平府的旗帜。
云河一边暗中佩服风月明深湛的真气修为,可以看清数里之外的旗帜,一边不解地道:“燕王怎么会在这里?”
风月明道:“燕王定然也是来驰援宣府战场的。听说燕王也是个战场上的天才,他见到赛哈帖木儿围困沙城,定然明白我们死守此地的深意,故前来支援。”
云河道:“那我们是否该开城出击,与燕王来个两面夹击?”
风月明摇头道:“不必。燕王锐气正盛,我们只需给他摇旗呐喊便可。”
燕王的北平军军容鼎盛,人人骑着骏马,甲胄鲜明,刀枪闪亮,显然是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劲旅。为首的燕王朱棣骑一匹高头大马,金盔银铠鹿皮靴,身后飘飞着墨色的披风,头顶上是鲜红的盔缨,双手持一把大砍刀,在蒙古军阵中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披靡。
此时北元军的士兵们正从沙城城下收归大营,经历了早上风月明的一通冲杀,他们今日攻城的既定计划被彻底搅乱,现在回营可以说是兵无斗志阵型散漫。他们和朱棣的北平军甫一接触,就被杀得四散奔逃溃不成军,到处都是散乱的蒙古骑兵,陷入前有城墙后有掩杀的尴尬境地。
“好一个燕王朱棣,身先士卒,堪称武将之典范!”风月明脱口赞叹道。
这时朱棣在马上一举左手,身后发令兵摇动红旗,瞬时间北平军从一个四方的战阵变阵成一只展开双翼的大雁。大雁振翅欲飞,阵型的两翼向前突出形成一道漂亮的弧形,把已被打乱阵脚的蒙古士兵包进弧圈之中,同时向沙城城墙这边压迫过来。
“想不到燕王不但杀敌勇猛,在阵法上也颇有研究,此时他摆下的雁翅阵正是痛打落水狗大鱼吃小鱼最有效的阵法!”风月明长笑一声,一挥手喝道:“放箭!”顿时沙城的城墙上万箭齐发,把向城下逃窜的蒙古军射得东倒西歪。有的人畏惧箭弩,又返过身向回跑,他们和被北平军撵过来的败军迎面相撞,马匹相撞自相踩踏者不计其数,蒙古军开始溃散。
战场上唯一还能保持阵型整齐的只有赛哈帖木儿位于沙城东南角的亲兵本阵,这显示了赛哈帖木儿不下于乃叔的军事天分。他帅旗一摇,命令败军向他本阵一侧聚拢,然后鸣金收兵,暂返大营,只留下沙城墙外满地的弃盔弃甲。
北平军开到城下,军容整肃,士气高昂,燕王朱棣一马当前,朝城墙上的风月明道:“前将军少年英才,以区区六千人守着这小小的沙城,竟能力扛赛哈帖木儿四万蒙古铁骑二十三日,本王佩服之至。”
朱棣三十多岁,眉峰似剑,眼大如铃,肩宽若山,常年的征战把他的肤色染成古铜色,颔下一绺短髯,有种放荡不羁的狂野味道。
风月明在城墙上一拱手道:“燕王过奖,小将只是运气不错罢了,若非燕王及时来援,恐城破之日不远矣。”他又一挥手,喝道:“开城门!”
城门缓缓打开,风月明使了个身法从城墙上一纵而下,轻飘飘地落在大开的城门前,笑道:“应天军前将军风月明,恭迎燕王入城。”
“好轻功!”朱棣赞叹一声,翻下马背,和风月明并肩步行入城,其部众自有人安排他们歇下。
这是个天下狼烟的年头,除了寇边北境的也速迭尔以外,更有凉国公蓝玉叛乱于雍凉,前汉大将张定边之子张冀北发动奇袭占据荆州,两川农民起义领袖李默成立太平教。皇帝朱元璋为了应对混乱的局面,命宋国公冯胜①在京城应天募集十万新军,是为应天新军。
新军分为三部,各有统率负责练兵,其中左将军蓝若海练兵于苏州,麾下四万人,以水军为主,目标荆州战场。右将军冷无求练兵于徐州,同样是四万人,准备和蓝玉决战于雍凉。前将军风月明练兵于山东琅琊郡,其手下两万人尽是骑兵,故又称琅琊铁骑。
朱棣一路走一路慨然笑道:“都说应天新军尽是英才,今日本王亲眼所见,才知所言不虚。观前将军之气度武功,可知前将军功力已晋入天下有数的高手之林,再观前将军治军练军之法,更是井井有条,令本王钦佩。”
风月明赶忙自谦道:“哪里哪里,若论治军练军,谁不知道燕王的北平军乃是我大明一等一的强军,即使和北元骑兵正面决战,也未见得会落在下风。”
朱棣哈哈一笑,缕着胡须道:“你不必自谦,今日你我既然同在这沙城为战,便是曾功过袍泽的战友,你还怕本王疑忌不成?”
其实风月明却有担心燕王猜忌之意,闻言释然道:“末将不敢。”
朱棣道:“本王是初来乍到,说到底这里是你的地盘,以前将军之见,我们下一步该作何打算?”
风月明直视着朱棣的眼睛,见他目光清澈没有丝毫伪饰,知他是诚心询问自己的意见,想了想道:“请燕王设想一下,如果自己是赛哈帖木儿,遇到眼下的情况会该怎么办?”
朱棣想也不想地道:“当然是择日继续进攻,沙城城墙单薄,内中粮草也已消耗殆尽,虽然有北平军增援使城中军队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我既有四万大军在手,敌人是数千还是万余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大分别。”
风月明顺着朱棣的话道:“那么如果赛哈帖木儿正如燕王所想,准备择日继续进攻,我们又该如何?”
朱棣哈哈一笑道:“当然是去劫营!赛哈帖木儿如果想要再次攻城,势必命令士兵加紧打造攻城器械,我们就趁夜前去劫营,定有斩获。”
风月明竖起拇指赞道:“不愧是燕王,思虑周详。不过我们不妨再多想一步,如果赛哈帖木儿也想到我们会趁机前去劫营又会怎样?”
朱棣坦然道:“自然是加强防守,并且增设伏兵,让我们劫营的人马有去无回。”
“这就是了!”风月明一拍大腿,道:“所以现在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了。一种是赛哈帖木儿准备进攻,给我们夜袭的机会;一种是赛哈帖木儿加强防守,好预防我们偷袭。坦白说来我们都不是赛哈帖木儿肚子里的蛔虫,他是攻是守我们无从推断,所以我们的计划自然也无从着手。在这种敌军意图不明的情况,最好的办法……”
“前去探营。”朱棣拍了拍风月明的肩膀,“好一个风月明,好一个龙胆之将。”
风月明笑道:“以赛哈帖木儿的名将作风,寻常斥候肯定难以接近他的大营,所以小将打算在初更时亲探敌营,以摸清敌军虚实。”
朱棣道:“如此好玩的事,怎能没有本王的份?本王同你一起去。”
风月明微一皱眉,道:“燕王身份高贵,恐怕不宜亲涉险境。”
朱棣不悦道:“这你就太瞧不起人了,难道只许你自己武功高强,不许本王也有两下子么?”
“末将不敢。”
是夜乌云蔽月,星月无光,天地间一片黑暗。风月明和朱棣穿了适合夜行的黑衣,悄然潜出沙城,鬼魅般向赛哈帖木儿的营寨潜行而去。两人一路穿草丛过树林,拣尽有利隐藏的地形前进。
趁着距离敌营尚有数里的路程,风月明低声问朱棣:“不知燕王此番从北平府出征,有何既定目标?”
朱棣道:“当然是解宣府之围,毕竟武定侯①身份非同小可,他被困宣府之中,就算明知是也速迭尔围点打援之计,本王也不得不出兵。”朱棣冷笑一声,傲然又道:“大不了就和他在战场上见个真章,论打仗本王怕过谁来?”
朱棣说这番话的时候自有一种王霸之气显露出来,让风月明为之佩服,又问:“那燕王又是因何把进军方向从宣府转到末将的沙城来呢?”
朱棣道:“本王的哨骑曾经回报,说也速迭尔的十五万北元军分成了三个部分,一部分固守大本营怀来城,一部分围困宣府围点打援,一部分包围沙城攻城不止。于是本王判断,沙城才是本王最适合出现的战场。”
“不愧是燕王。”风月明佩服道,“对战局的判断鞭辟入里,一下便切中了战局的‘局眼’。”风月明沉默了片刻,终问出他铺垫了这么多句最想问的一个问题:“不知燕王来宣府的路上有否见过我军的参将方瑜或者他手下的人马?”
风月明本以为朱棣会有关于方瑜的线索,没想到朱棣却摇头道:“未曾见过贵军的人。”
风月明仍不放弃,又再问道:“方瑜手中有我一万四的琅琊铁骑,本来和末将约定两面夹击解沙城之围,却迟迟不见踪影。燕王既和方瑜走的是同一条路,怎都应发现些蛛丝马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