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要么是祺王的“天雷”真的所剩无几,而且无法补充,西昌军再无屏障;要么就是祺王明白自己迟早要功败垂成,先想办法抱住性命才是。
“祺王用了障眼法,起初佯攻京城,趁两军对垒间隙驾驭妖魔而逃,没有殿下和世子殿下亲临,我们的镇魔军无法单独行动。”
要想追上妖魔,自然也得妖魔……可没有人会同意让裕王殿下亲自犯险,去追剿反王。
而若让世子李景承去追击,显然又已经晚了许多,所以追寻反王归案一事只能从长计议。
随着祺王的出逃,西昌军的将降,长达数月的反王之乱终于落下了帷幕。
按照先帝遗旨,新皇的登基仪式自然也要尽快进行,京中正在紧锣密鼓地做着准备。
林彦弘暂时回不了平武,却知道平武的裕王妃他们势必正忙着。
裕王至封地二十余年,如今整个裕王府将重回京中,随着裕王登基为帝,很多事情都会发生改变。
此时在平武的裕王府中,裕王妃乌兰图雅正与回到府中的长子李景承说话。
“因反王出逃,这次我们由镇魔军护送,既然你父王让你暂时留在北境,那就好好照顾自己,弘休那边一切顺利,你莫要担心。”
裕王妃才刚刚与林彦弘通信,虽然知道他们之间一定有联系,但还是忍不住多叮嘱几句。
李景承点点头,接过了在裕王妃怀里左扭右扭、伸手要他抱的小胖墩。
“呼呼~咯咯~~”小殿下来到李景承的怀里,拿小脑袋去顶他的下巴,他还好奇地用小胖手摸摸李景承铠甲上的护心镜。
忽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小家伙顿时被唬了一跳,身体一抖之后发现“镜”中人就是他自己,于是乐呵了起来,瞪圆了眼睛想看清楚自己的“飒爽英姿”。
李景承摸了摸他的背,心中生出几分不舍。
按照父王的安排,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留在北境,要等几个小皇子成年,最快也要两年时间,在此期间,他与父母和景熙怕是很难见面了。
即便有妖魔可用,能与他们待在一起的时间也有限,想要见证景熙的成长,委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李景承不由想起父王和小时候的他——那时候的父王是否也是这般情怀,总觉得心里带着遗憾。
“除了些重要的,府里大部分的东西都暂时不带走,府里的人除了贴身伺候的,基本也留在王府里,你的生活我倒是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乌兰图雅知道他们马上要分别,自然也是十分不舍的,连带着这数日被许侧妃的事扰动心神,也暂时不去想了。
她往前靠近的两个儿子,一起抱住。
待裕王妃携裕王府众人南下进京,偌大的裕王府原本就没有几个主子,如今更是冷清得可怜。
李景承连夜赶到西沧,得林彦弘“当面”安慰一番,才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南岭。
……
仁显二十二年,顺帝驾崩,同年夏季,裕王李祈裕在先帝遗旨的要求下正式登基为帝。
与此同时,一系列的册封、赏赐也一一出现。
虽然一国之母并非梁州人让一部分官员产生了或多或少的疑虑,但裕王与王妃向来情深,裕王妃乌兰图雅于新皇登基的同时被立为皇后。
李祈裕登基之中,除了立后,最先安排了四境事宜。
东面自然是没有大的变化,依旧是惠王继续在封地镇守。
除此之外,先帝的第八子得以封王,南下取代靖王的位置——作为唯一一个成年的皇子,他责无旁贷。
北境则暂由皇长子李景承镇守,待十二皇子成年后去了北境,李景承再卸任进京。
西昌军虽没有了最高的统帅,但却比几乎覆灭的崇明军要好上许多,起码西昌军的实力还算基本得到保存。
新帝将北境军中心腹安排在西昌军中,对其进行重排收编,很快就全面控制了这支军队。
于是,十万西昌军回到故土,依旧守卫南域。
随后,新皇令祺王三子李景殊戴罪立功,镇守边境,继续留在西域直到有皇子成年能够替代他。
只是他被贬为庶人,也不再拥有对西昌军的控制权。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萌萌竹攸、yu、作者娇羞的往自己菊花(娇羞是什么东东)的地雷投喂~!(*╯3╰)
第159章 长子
李景殊被贬为庶人之后; 自然就不能再继续住在原来的祺王府中;
他和几个侍从带着简单的行李,匆匆搬离了王府; 随后在林彦弘的安排下暂时住进了边城官署的后宅内院。
原本西昌都督府的长史是朝廷委派的官员,可惜在祺王起兵之后惨遭杀害,如今其灵柩已经被北境军护送回原籍安葬; 其他随之以身殉国的官员也得到追封。
平阳都督府长史林彦弘得曾经的裕王、如今的陛下吩咐,跟裕王世子李景承一起到西沧来稳定局势,代原来的西昌长史重新整理庶务。
因有北境军的精英和裕王府的亲随相护,哪怕裕王世子离开了西域; 林长史的威信也不可动摇。
更何况裕王登基之后; 原平武、汉阳两郡的官员地位水涨船高; 尤其是平阳都督府; 若没有意外,以后绝对是有大造化的,像林彦弘这样明显就是受到重用的年轻官员,更是如此。
再加上西域出了反王; 当地的世家皆心中惶恐,生怕西沧得新帝清算,于是更加老实听话,是以林彦弘在西昌执事并没有遇到太多阻碍。
李景殊搬到官署后宅之后,生活其实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因为眼疾,他原本就极少出门,即便在府中行走; 也多半在自己院子的方寸之地活动。
如今换了一处,虽然各种条件都不如在王府,但对李景殊本身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倒是他的几个侍从能够看到这明显的变化,心里多少为自家的公子感到不平和担忧。
血脉尊贵的皇族,如今沦为庶民,寄人篱下不说,还不知道何时就会因为失去被利用的价值而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光是想想,就觉得心酸无比。
不过,李景殊的平静和由衷的放松,渐渐地感染了他们,让人觉得能保住一条性命,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而且他们见官署后宅的人对李景殊还算客气,就暂时把心中的忧虑放到一边,腾出手脚来收拾院子、清理房间,起码让李景殊能够住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
李景殊刚刚搬进“新家”的时候,林彦弘来看过他几次,偶尔逗留一下,也算是观察这位三公子在真的经历身份剧变之后,心志有没有发生改变。
事实证明,已经登基为帝的裕王殿下选择李景殊,是个极其正确的选择。
“若其坠入尘埃仍心志未变,则此子可用。”
林彦弘看到李祈裕的信件,心底是希望李景殊能够经得住裕王的考验,这样将来他离开西沧,也能更加放心。
“我虽不懂农务,但也听阿留他们说过,这时候赶种一批作物,还是有可能抢在秋末之时得到粮食,这样一来,多少能够弥补之前因战乱而荒废的农事。”
李景殊还不知林彦弘正为他感到庆幸,听林彦弘谈到西沧世家已经接纳了部分流民,给他们提供暂时的居所和食物、安排他们抢种庄稼,于是提了些建议。
待到谈完了事情,李景殊“听”出林彦弘声音中的疲惫,不禁开口劝道:“虽然事务繁忙,但林长史还需多多注意身体才是。”
林彦弘点了点头,后又想起李景殊看不见——因为对方的“心明”,让林彦弘总会忽略他有眼疾的事情,于是说道:“我会的,三公子亦是要保重……之前你提到的周大人和陈大人,能力确实非同凡响,有他们配合处理事情,总能事半功倍,我很放心。”
李景殊听到这里,似有所感:“长史何时回平武?”
新帝登基之后,一切尘埃落定,西沧的局势也渐渐稳定下来,照理说林长史应当轻松许多,但在李景殊“看”来,林彦弘最近明显变得忙碌起来,甚至比之前还要忙碌几分。
能够让林彦弘大力扶持本地的官员做事的原因,无非是因为在朝廷暂时无法委任新长史到西沧的情况下,林长史马上要回平阳都督府而无法再顾及西昌事务了。
跟聪明的人说话,总是省心很多,哪怕林彦弘只字未提回平武的事情,对方也能从他的话语中判断出来。
他坦诚地回答:“已经得了陛下口谕,最迟这个月底,我就要回平武去了。”
新帝继位,除了按照惯例大赦天下之外,自然还会加设恩科。
这一年的秋闱和来年的春闱之后,将有一批新的进士会被委任前往各地,尤其是因为反王叛乱还失了不少人才的西域和南境。
在此之前,西昌都督府的事务暂由属官代为执行,林彦弘自然希望能在自己离开之前做好一切安排。
李景殊忽而想到,他“眼”前的这位林长史今岁不过刚刚行了冠礼。
年少的探花入翰林院成为编修,被封朝议郎,之后又当上了没有经验的都督府长史……林彦弘在这几年经历的,恐怕是别人十年甚至十几年都经历不到的“跌宕起伏”。
困难的环境、混乱的局势,带给年轻的官员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迫使他比同龄人更快地成长起来,但同时也让他获得了别人几十年都未必能得到的机会去磨砺自己。
单就李景殊所见,林彦弘在西沧这段时间的成长就有目共睹,任谁再看到林小探花,都再也说不出他的不足。
怕是连林彦弘自己回首望去,也会惊讶于自己这几年的巨大改变。
所谓国战识忠将,乱世出英雄,大抵就是这个样子。
李景殊由林彦弘,不禁想到了曾跟他一起来西沧、后来又回去平武的李景承。
原来的裕王世子李景承并没有跟裕王妃和弟弟一起入京,而是被裕王留在北境,这听上去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没有其他皇子能够去边境的情况下,同为皇族的王世子自然是最佳人选。
但这种情况还是让李景殊感到有几分莫名的违和感。
——统共只有两个儿子,如今让皇长子镇守边疆、以身犯险……陛下为何这般安排?
不管怎么样,李景承都是皇长子,而且既然他已经觉醒魂现之力,那就不再有被废位的危险。
这位皇长子身份何其尊贵,却没能入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是身在险境。
同时,在皇后已立、诸文武大臣也得了封赏的情况下,关于皇长子的封册却迟迟没有出现,不禁让人产生各种联想。
——到底真的是因为无人可用,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让李景承不得不继续留在平武,这恐怕只有陛下自己心里知道了……
……
和皇长子一样没有得到册封的,其实还有一位,那就是裕王府的许侧妃。
跟着王妃乌兰图雅一起进了京,住进了宫中的许侧妃如今的地位其实颇有几分尴尬。
她是先帝亲指给裕王、上了玉碟的的侧妃。
要知道,亲王的一位正妃、两位侧妃都是可以入皇室玉碟的,但并非所有后妃都能载入其中。
从显帝时期开始,皇后无论有无子女,俱著载入下牒,四妃以下生有子女者载入,无子女者概不载入。
也就是说,当裕王还是裕王的时候,许氏乃正儿八经的亲王侧妃,但如今李祈裕登基为帝,没有得到册封的许氏却仿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