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食。
“朕…朕吃饱了,可以走了吗?”
不敢去看舒谨抬头时的不满神色,舒陵提起衣角迅速站起来,领着伺候的宫人匆匆忙忙走出去;自然也没有看见舒谨在他走后露出的浅笑,还有那一声轻轻的叹息。
“还是有些不到家啊……”
微微咬紧了唇,招手让阿福近前来,“取三分来。”
阿福答诺,从怀里拿出锦囊;打开时,里面竟是满满的浅褐色药丸!
只见阿福取出一颗来,仍用指甲碾开了外面的壳;没有像以往那般将其融进清水里,而是取了约莫三成的药粉倒在茶水中,再奉给舒谨。
舒谨抬手接过,仰头一饮而尽,脸上的浅笑却从来没有中断过;用锦帕擦拭了嘴角之后,才一脸餍足地吩咐:“这次用药,就不必和太医说了;这好日子,总得有几分精神。”
“是,主人!”
阿福收好剩下的药和锦囊,重新站回原地;佝偻着身子,仍是人们眼中沉默呆愣的王府管家。
此后,舒陵每日准时上朝;午时同摄政王舒谨进膳,午后随王氏文渚先生进学,傍晚时分再随宫人修习宫中礼仪。
这般安排之下,竟没有一点空闲。
不过美玉出世,明珠渐显,自然需要打磨的过程;不管性子如何的怯懦,这般□□之下,也有了几分帝王之仪。再加之舒陵身形见长,早已没有当年娇小瘦弱的模样。
朝堂之上,漠北候和摄政王两党之争日益激烈,多多少少影响了朝事;在民间也引发了些怨言,新进的士子除了各投阵营之外,有些不堪权谋争斗倾轧的,也渐渐有些聚集起来,自发地维护皇权,为小皇帝舒陵发声。
声音虽然微弱,却焕发着勃勃生机;力量虽卑微,但富有韧性百折不挠。
小皇帝舒陵才德方面有文渚先生的教导,自然差不到哪儿去。文渚先生是王家家主,三朝元老;也是两朝帝师,同时曾是摄政王舒谨的恩师,于新帝授学之事上,确实是最佳的人选。
不过,也正因如此,才不得不卷进一场纷争之中。
☆、风起
“主子,该起风了。”
阿福佝偻着身子,提醒着静立在窗前的舒谨。
“是啊,起风了。”
舒谨转身走到书桌前,取出存放在暗格中的玉佩;不同于当年给阿福看的黑玉,这块玉佩足有巴掌大小,通体晶莹透白,玉质上承,上雕着双龙戏珠之纹。可纹路并不对称,泾渭分明地将玉佩划分成两个区域,左侧白玉无暇,右侧龙腾于海。
静静看了会玉佩中间的那几缕不知被什么沾染的杂色,舒谨双手紧握玉佩左右旋转几下,似是找到了什么印记,轻轻一掰,完整的玉就被分成大小两块。那大块的玉背面,竟又嵌着一块白玉,白玉上没有纹饰也没有字迹,仿佛只是一块简单的水滴状的玉佩而已。
“让杨家军把这个带到司空曙祭祖之地,就说是孤的一片心意罢!”
舒谨将它取出,递给阿福;虽然脸上仍带着浅笑,却没有一丝温度。
晋元二年冬至,舒陵继位后第二个冬至,年十五。
渐渐地,不知从何处而起;有朝臣陆陆续续地上书,请求皇帝选后纳妃,早日亲事朝政,延续皇族血脉。
由此,便有最早反应过来的漠北候派系官员极力谏举漠北候之女北灵公主司空灵,因其年岁相宜,身世上虽有些不足;但有着先皇的册封,也是足够了。
故而朝堂之内,江湖之远,不过几日,便已皆知这位北灵公主或会成为新朝之后的消息。
还未等北灵公主的消息冷去,另外一个人选却又突然横空而出,宛若一道惊雷,划开了一面倒的局面。
王氏青婉,年已二八;世家之门,书香之族,确实是最好的人选。加之这位曾是先蔡阳侯属意的太子妃,如今虽已物是人非,然担这皇后之位分量还是足够的。
两派的争端终于从朝事转到后宫;此事愈演愈烈,翻涌的波涛已让人有些站不住脚,可那几位当事人却丝毫没有反应。
漠北候半年前就已回乡祭祖,正值司空将军逝世三年之期,为人子者不能灵前守孝已是措憾,这除服之事须得极为慎重。
摄政王舒谨除了每日相伴皇帝用膳进食之外,朝堂之事也多交由耿先生一派的朝臣去做,从未在任何朝事上妄自加以评论和决策;只在偶尔有些难以决定或两派纷争之事,才出面调和。
至于舒陵,这位天子是新朝三代帝王存在感最低的一位。
每日朝堂之上只是静坐不语,从不发表任何意见,也从来不会主动召见朝臣商议事情。只有那每日批复的奏折,才能让朝臣们从那日益精进洒脱的笔迹中判断这位天子是否受人胁迫。
国将不国,君将不君。
总要有一场胜败,才能平了这两虎相争之局。
“陛下,这个月的诗文还没有给王爷送去”,一向稳重沉着的江南,提醒之时却带着几分忐忑,有时候连他也看不透这个安静的少年;永远都带着和舒谨相似的浅笑,永远讨好信任着舒谨,永远把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
“哦…两天后朕亲自过去。”
舒陵手中的笔一顿,略略画粗了一条线,轻微地修摹了下,随手合上册子放入右手边的锦盒里。“把这几天新进的新鲜事物选些出来,给皇叔先送过去;另外,太医院的药材也每样取些,差人送到王府药阁。”
“喏!属下这就去安排。”
江南俯身抱拳,正欲退下,却听舒陵突然问道:“江卿,当年你我相见,是何因由?”
乍听此问,江南的心中也不由得一沉,面上一愣;略带了些回忆和犹豫回道:“属下本是禁宫守卫,得先皇垂青,拨到太子宫伺候陛下。”
“江卿…”舒陵抬头,直视江南,“你知道朕要听的不止这些。”
江南额上出了些汗,也不知是这殿中的火龙烧得太热,还是那投射在身上的眼光太过灼灼逼人;斟酌着,徐徐道出一些从来未曾提起的往事。
“属下一家俱受漠北侯恩惠,也算是一乡十里的大户,富贵和乐之族;但,属下多年来,是听从摄政王的吩咐,保护陛下的安危。”
“还有呢?”舒陵继续问道,似乎笃定江南还有未尽之语。
“蔡阳侯在立朝之初,兴办学府收容战乱之中流落的孤儿;再在其中选取聪明伶俐孩子,登记造册重新拟定身世记录,在各方各处种下暗子。这些人皆听从持有墨玉之人指令,掌握着新朝近半数的势力和情报。”
“属下所知,也仅仅只是这些了”,知道这些事情就算自己不说,也会有人告知舒陵;江南也就不再隐瞒,将所知的一切尽数道出。
“属下自幼便入宫接受专人训练,由蔡阳侯拨给先皇做暗卫;后来又被先皇派给陛下。”
舒陵起身上前,扶起江南,带着满眼的歉意和信任:“嗯,江卿待朕以诚,朕也必将报以国士之礼。”
“谢陛下!”
江南迅速应道。不知为何,在面对舒陵之时,竟也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压迫感传来,让他想起幼时初见蔡阳侯的情景。
那时,他笃定此生都不会再见到比蔡阳侯更加芝兰玉树风尘物表之人,这世上也永远不会有人有蔡阳侯的慧心巧思知人善任;可如今,江南却有了些不确定,不确定这位新朝幼帝,究竟可以聪慧到何种地步。
外后日,离江南和舒陵在勤政殿闲谈已过了两日,从宫中悄悄抬出的一顶小轿停在摄政王府后门;轿帘掀开,里面是个身形挺拔的少年,身上穿着朴素的锦袍。
因还未带冠,所以长发只用了一块云巾束着;看着多了几分沉稳,少了几分少年的鲜活和稚气。少年腰带上却别着一块质地通透的玉佩,不懂行的人也能轻易看出其珍贵之处;故而来往路人并未投以轻视,能来这摄政王府的人,自然不是普通人能够轻易打探窥测的。
守门的仆从见少年下轿,立时诚惶诚恐地迎上前来,一路带着少年走进王府。
很快,得到下人通报的舒谨就在二门处遇到舒陵,举止从容地行了一礼。
“陛下万岁!”
挥手遣退一干跪地的下人,舒陵面带欣喜地走上前去,拉起舒谨的手,“许久未见皇叔,小陵甚是想念;今日一见,才明白古人所言‘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诚不欺我。”
舒谨侧头瞟了舒陵一眼,一双潋滟的杏眸里也带了几分欣喜。
“莫要和孤打趣,你是一朝帝王,就要有些当皇帝的样子。”
“我不管”,舒陵摇头道,“皇叔不是说会永远保护我吗?会帮我吗?那我有没有做皇帝的样子又有什么关系?”
见舒谨转头,将要训话的架势,舒陵忙改了口,“皇叔,朕言语失措了。这家国天下,是为帝者的责任,怎可如此轻言儿戏;且身在其位,必将尽心尽责以不愧先祖,如此这般不思进取又怎能让群臣信服!”
“皇叔,我说得对不对?出宫时有些急,没有来得及用膳;皇叔,我想吃莲子羹!”
舒谨无奈收回话头,轻笑道:“好了,早就给你备着了,快些进去吧!”
记忆中软糯沉默的孩子不复存在,看着舒陵如今这般成长,舒谨心中是高兴的。许久未曾有过悸动的心,会因为这孩子的一句撒娇而倍感温暖;也会因为这孩子的知事明理而感到愉悦。
少年时期的往事渐渐隐去,留下的痕迹也越来越少,那些爱恨似乎早已恍若隔世;只要走完这最后一步,或许就会得到真正的解脱。
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总还有些念想;至于诸事了结之后的去向,也不过是走一步看一步而已。
“皇叔?”
“在想什么呢?”
尚在变声期的少年,声音中没有清脆稚嫩的感觉,却因为喑哑的声线愈显深沉和关切。
“哦…前几日让杨侯送了一份礼,算来应是快到漠北侯那儿了。”
舒陵低头吃着莲子羹,让人看不见表情,“皇叔待小叔还真是好,连我都不曾收过皇叔的礼物”。虽是感叹的语气,却多了几分少年意气。
舒谨笑了笑,指着舒陵腰间的玉佩道:“这不是孤送你的礼物?”
一手捂住玉佩,舒陵仍是不承认,“这个不一样,宫里每日给皇叔带那么多东西,皇叔却一点回礼都没有,可不是君子得报之举。”
“原来陛下赐臣子东西,还在一心等着臣子回报?”舒谨拿着舒陵这些日子作的文章一边翻读,一边带着几分随意和亲近回应,“那下次宫中再有赏赐,孤可要好好思量一番,这接了赏赐,要拿什么还给陛下。”
未等舒陵回答,只听舒谨又赞道:“文章已是中上,跟着文渚先生的这些日子,可见你也是用了心的。”
“不过,武艺方面要勤加练习,不可偷懒取巧;也不要求习得多高深的武学,总要有几分自保之力才好。可是耿先生安排的少师不合陛下心意?过些日子在民间选一些出来,也好博采众家之长。”
“多谢皇叔!”
舒陵吃完莲子羹,凑上前来,看着舒谨正一笔一划地在文章旁边写着批注;带着几分好奇和试探道:“我听闻祖父当年曾经建了一个杨侯,里面都是些武功高强神出鬼没的高手,这民间的高手也不能与之争锋,皇叔能不能让我见见?”
舒谨放下笔来,抬头望着舒陵,用手弹开凑过来的脑袋,“杨侯?”略带几分沉思,“你从哪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