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晋末琐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珝抬了抬眉,冷笑了下,在纸上写道:“彼此彼此。”
  陶姜愣住了,竟然一时说不出话来,稳了稳心神,又道:“你真的默许他悠然自得的活在这世间?”
  谢珝写道:“非也。”
  陶姜道:“既然如此,你是如何打算的?”
  谢珝写道:“手握兵权政权的不是陶先生么?先生如何打算?”
  陶姜道:“权利名望都不是我所要的,我本是偷生之人,苟活于世所求无非是桓氏灭族而已。”
  谢珝写道:“若陶先生不忘初衷,谢珝定不会失约。”
  陶姜的眉头紧了紧,道:“但愿如此。”
  谢珝没有回应,兀自端起茶盏,饮了一口。
  陶姜道:“既然如此,就不能让桓玄回南郡去,你最好劝他留下。”
  谢珝写道:“举事速战速决。”
  陶姜道:“殷仲文应该已经备好了行文,推举桓氏登基之事,就在咫尺。”
  谢珝点点头,没有再交流的意思。
  陶姜只好起身告辞了,回府的路上,他左思右想,觉得事不宜迟,不管谢珝是如何打算的,将桓玄推上王位是势在必行了。
  谢重依老师之计,来到卞范之府上,没有想到这位卞大人准备的如此充分,禅位的诏书都已经拟好了,甚至所更改的年号,登基前的祭祀大典都筹划的十分齐备。
  令他十分诧异的是,甚至新朝所选的朝服款式方案都有,还是加入了传闻中桓玄十分钟爱的莲花图腾,实在是个有心之人。
  卞范之见谢重前来,将桓氏登基的一概事宜安排十分详尽的汇报了一遍,引得谢重啧啧称是,两人简直一拍即合,恨不得这就入宫将安帝从皇帝的宝座上拉下来,把桓氏塞上去。
  只是谢重还有些担心,安帝虽说心智不全,却还是有一批司马氏的家臣为其苦苦支撑,如今桓氏权势已足,只缺的是人心所向,天选之机。
  没有想到此事卞范之也早有准备,他竟然搜集了历朝祥瑞之说,选择了其中天降神泉之说,命人偷偷挖钱塘江边的早已干涸的临平湖水道,以人力将湖水充盈,现只待一声令下,由该府省官员以祥瑞之说奏报朝廷,为桓玄称功。
  听到这里,谢重深深为殷仲文所折服,在朝中这么多年的自己,居然都没有这殷氏识人,选择了这么一位善于阿谀奉承的小人,来为桓氏称帝添砖加瓦。
  谢重从卞府出来的时候,已经黄昏,没有耽搁,便直接回禀老师,好让他放心。只是他竟不懂老师又表现出对复仇的热衷,是何道理?难道权利的诱惑还盖不过之前的仇怨么?或者桓玄只是该死而已。
  桓玄并非一时兴起才决心回南郡去避世,而是昨日的谢珝给了他太多的惊喜,面对两人的如胶似漆,他甚至不再想为了前仇旧恨舍弃生命,随谢珝处置。
  如果说当初一心只想为了谢珝的后半生着想,收敛金银财物也好,打造快船随时送走他也好,在边疆为其置办房舍也好,都是在自己死后,能给他一个新生活。
  可是现如今,一腔血都倒给了那缠绵悱恻的日日夜夜,又如何舍得去死,独留爱人形单影只的在世间,回忆痛苦的过往。王孝伯离去了,自己也去的话,又只剩他一个人。
  幽冷的夜让他怎样度过,梦魇中又有谁能抚慰他?
  不是因为贪生而怕死,却是因为怕他孤寂而向往活着。
  如果两人一身轻松的回到南郡,不再参与世间的纷扰,是否可以安享一段岁月,毕竟他的仇人都已埋骨黄泉,只剩自己,又是随时双手奉上头颅之人,还留在这是非之地作甚?
  昨夜谢珝缠着他不断索取的样子,还深深的在脑中回荡,究竟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去度过,每一次交合当做最后一次缠绵去感受,才会那样的不知节制,不懂爱惜自我。
  甚至哭喊着不停叫出一声声“令烙”,又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去做到的,桓玄简直不愿意再想下去,自己不得生,是因为背负着这个姓氏,怎么能让他最珍爱之人,相陪呢?
  如果谢珝对他的感情已经深到无法自拔,那么尘世间这恩恩怨怨,纠纠缠缠,是是非非,与他二人还有什么关系。
  再见爱人,还是那样清冷的眸子,只是在看到自己那一个弹指,染上了些温柔的笑意。想必他已经知道自己在朝堂之事了罢,无需隐瞒,因为此时此刻,就只想这么做。
  谢珝起身,用怀抱迎接了下朝回归之人,可是动作之轻,居然让人感觉不到,两人此时正拥抱着。
  桓玄加重了力度,让二人的距离靠的不能再近,抚上谢珝的额顶,温柔的道:“一间茅屋,一汪清泉,你我二人,足矣。不要日久经年,岁月沧桑,三生三世,只念一个弹指,一个须臾。”
  谢珝没有吭声,也没有动作,只是静静的等,等他把话说完。
  桓玄又道:“你的仇人,只剩下一个人了,而这个人随时愿意将他有的一切都给你,只要你伸手,就不会落空,只是他不忍心见到你孤身一人,在这世间徘徊,永世再难寻归属,于是他迟疑了。”
  谢珝将脸埋的更深了些,继续听着。
  桓玄道:“以前他不知道,你是否要求个安稳,只是想在你身边伴着你,直到你不再需要。可是如今,他看到了回应,看到了希望,所以他贪恋生,贪恋活在你的身边。”
  桓玄又接着道:“可是,他还是决意,只要是你想要的,都不会被拒绝,无论是什么,所以,你放心。”
  谢珝终于点了点头,将两人的距离拉开了点,直视着对方的眼睛,去确认彼此的真是心意。可是也许无需探究,因为这些话都是他知道的,所以听不听的到,都毅然相信。
  踮起脚尖,才能奉送上双唇,这个动作其实会下意识的怕被拒绝,因为过往的经历,太过刻骨铭心。可是被对方立刻迎上,互动的感觉真的很奇妙,也很暖心。
  现在有了桓玄,不会再怕自己付出的感情被拒绝,也不再害怕期待落空,也不再害怕茫茫深夜无人做陪。不能再一次失去,那就一起覆灭,会不会又遗憾。
  但是自己的遗憾并不重要,所念之人的决心才最重要,不该由自己改变他的命运,本是这个天下的王,那么就算是一日,也要去做,想要改变世间的纷争困苦,就是一点努力也要去完成。
  正在桓玄觉得状态恰好,越发收不住自己奔放的热情时,谢珝突然松开了环住他脖颈的手,跑到案前,书写起来。所谓激情一放,覆水难收,桓玄只觉得魂都被勾走了一半,对方却突然撤火了,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欲望。
  于是又黏过去,从后面搂住谢珝的腰,在不打扰他认真写字的情况下,对着他的耳朵轻轻吹起,又时不时坏心眼的舔上两口,不太老实的手就更加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游走啊游走。
  可即便如此,谢珝还是顶住压力,将自己所想的全部写了下来,只是见字如见人,这偶尔颤抖之下,留的印记一目了然,跃然纸上的一派糜霏的粉红。
  谢珝将还未干涸的纸笺推到桓玄脸上,便趁机想逃,可是桓相国哪里会被这雕虫小技骗过,一手接下战书,一手捞过人来。信要看,蹂|躏也不能耽误。
  可这跑远了的心却在看到这内容时,颤了颤。
  纸上书:“君心似我心,日日常相伴。
  他年若隔天水间,何处追随不离散。
  少年发鸿愿,如今初得见。
  儿女之情莫怀忧,天下苍生犹幽怜。
  君王不宜老,清倌难成仙。
  地府之行携手往,何惧百鬼侵犯。”
  桓玄看完低低笑了笑,道了声“酸!”,便不顾脸上手上的墨迹,将人扑倒在案上,肆意的揉搓起来,并且毫无怜香惜玉之态,一边上下其手,一边邪魅的笑着,道:
  “原来你惦记龙床的滋味,现在就让你尝尝。”
  作者有话要说:  龙床:“关我什么事儿?”
  桓玄:“跟你没关系,有我就够了。”
  谢珝:“我的题目是《论书案与龙床的区别》。”
  龙床:“什么区别?”
  谢珝:“趣味性不同,软硬度也…”
  桓玄打断到:“人相同就行。”


第84章 
  公元404年初,桓玄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始,即皇帝位于建康。赐天下人爵位二级,恪守孝悌、勉力耕田者爵位三级,鳏夫寡妇、老而无子、幼而丧亲不能自存者每人赐谷五斛。
  在城郊外七里处建郊祭之坛,登坛祭天,并杀黑公牛祷告上天,奉上猪、牛、羊三畜以表百兽,五谷以表天下作物,上拜神明,苍天,下拜黎民,大地。
  并宣读呈文昭示天下:“皇天后土,晋帝贤德如同太阳运行,敬顺天意,把国家的命运交给我桓玄,上天意愿由人代行,帝王这才得以生。
  不是君子便不能治国,只有高德才能统治人民,所以,只有顺合天意民心,四海才能归于一统。同是圣人但不能同时为君王,而德行低贱的人们也不能一日无主,所以,五帝互代,三代相接,一直到汉魏,帝位总是归于大功大德之人。
  晋朝自中叶开始,世事多变,海西之乱,国运几乎危亡,九代帝王开辟天下,平定四海的业绩,任用贤良、斥逐奸邪的功勋,如果没有大禹式的功臣,我们就成为胡虏之民了。
  太元末年,世风日下,天下大乱。隆安年间,祸及士庶,理绝人伦。桓玄虽然身在草泽,不为时人所重,但感于情理,又怎能无慷慨之志!
  奋身克敌、廓清国难的功劳,主持政务、拨乱反正的业绩,都是仰赖先父遗德,我桓玄又有何功可言!
  正值时运转变之机,我上应天地运数,以不才之身担当继承先圣的重任,开革新之始,托于王公之上,仰承基业,重振明德,敬业谨慎,不计较以后的忧患。
  但国君之位不能久虚,人神不可以长时间没有供奉,因此,敢不敬奉皇上的禅让大礼。敬选吉日良辰登坛受禅,祷告上帝,以顺遂众人之望,万邦之愿。惟明灵的上天是飨。
  天、地、人三才相助,天和人得以各成其功,国家理应归于一统,正直的人之所以能掌握兴亡的契机,帝王的兴起其根由是源远的。自三皇五帝以来,世代各有长短,虽然原因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
  朕皇考宣武帝圣德高远,奠定下鸿业的基础,天命所归,理应由他开始。中间几经险厄,不堪负荷,仰瞻宏业,几乎弱柔如缀旒。恶运过去,否极泰来,我被国家重用,除奸救溺,拯救人伦。
  晋朝司马氏因为多难而岌岌可危,命数已经完结,而效法唐尧虞舜的准则,遵循汉魏的成规,天命集于朕一身。自己本来才微德浅,屡次坚辞,得不到允许,查阅前代典章,于是在南郊登坛祭天,受命于文祖。深思此庆,愿与万民一起,开创新纪元。”
  文武百官陪列两旁,听完这番慷慨陈词,全然忘了高呼万岁,也忘了改变帝讳。连殷仲文、王谧等人也都为桓玄的话震惊,将典仪草草收场了。
  登基大典后,群臣的情绪一下子又被左右了,众御史们对于今日大典上桓玄所说之话,都对其人有所改观,又联想到此人刚刚执政时的几个重大举措,很多人开始拭目以待,这天下是否真的能迎来一位贤能的君主。
  谢重匆匆赶回府中,想着向老师汇报这一天来,朝上朝下的风向变化,而刚到陶姜面前,却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