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秦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靠了盐池之饶,猗顿赀(zī)拟王公,驰名天下,直到他死后,魏国才将盐池收回。”
  “靠经营盐池而富?”
  乌氏倮的目光暗淡了下来,因为猗顿的法子,他学不了,无他,国情不同啊!
  三晋山林川泽之利的开发,官府不直接经营,而是让猗顿、白圭、郭纵这样的“豪民”去经营开发,抽取一定重税。
  但秦与搞市场经济的六国不同,走的是大国家大政府,计划经济路线。休说盐铁这样的国之大利,连酒、肉、布都恨不得官府专营,管仲提出的“官山海”,却是被距离其最远的秦彻底执行。
  所以,乌氏倮虽位比封君,却也只是官府的狗,没资格插手内地盐业。
  内地不行,那塞外的盐呢?乌氏倮其实已在暗中经营。
  北地郡的食盐,主要仰仗位于长城外两百里的“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陕西定边县之间),花马池多盐卤,水味苦,湖面晶莹如镜,全池白茫茫一片,每年能出产不少盐,当地的昫衍戎以此立族,匈奴也视他们为自己的“盐奴”。
  每年,乌氏的商队会走两个路线,西线是去往月氏湟中。东线,则是先到贺兰山东麓的匈奴驻牧地,用中原货物换取牛马,再赶着牛马,向东走到花马池。马背牛背驼满当地青盐,再东行至上郡,继而南下到咸阳,咸阳不缺盐,将牛马处理后,剩下的马,就拉着盐回北地,获利颇丰。
  这亦是乌氏倮不希望秦对匈奴、昫衍用兵的原因之一,他给秦始皇当了这么多年的狗,还不清楚秦朝官府的尿性?到时肯定派官员直接入驻花马池,搞朝廷专营那套。
  乌氏倮暗道:“巴寡妇清家原本有开发巴蜀井盐之权,可自从寡妇清被迁至咸阳后,这一权利也被陛下收回了,巴蜀之盐,全归郡县开采专营。”
  同行倒霉,乌氏倮在幸灾乐祸之余,未尝没有兔死狐悲之感。
  他能感觉到的,与扫平六国时,需要借助乌氏、巴氏财力不同,一统天下后,秦始皇富有海内,不再需要他们这种豪商了。
  政策在收紧,官府尚未插足,留给两家的盈利之业,可不多了。没了盐业后,巴寡妇清的儿子巴忠,只能加大僰僮的人口贩卖,利用从滇、僰买来的奴隶,在蜀中的江阳、符关等地种植甘蔗,试图效仿南郡安陆,制售红糖。
  “但我家的出路,又在何处呢?”
  想到这,乌氏倮瞅了黑夫一眼,红糖就是此子家鼓捣出来的,“糖夫人”之名,已在南方、咸阳为人所知,再加上他督造的“黑夫纸”,也已在许多郡县流播,成了官府一个新财源。
  “难怪弟弟说黑夫若来经商,财富当不亚于乌氏,他或许还真有些商贾的头脑。”
  他亦明白,今日陈平大谈猗顿之事,不过是抛出一块砖,归根结底,还是要让他清楚自己的处境,然后引出黑夫手中那枚“玉”。
  至此,乌氏倮已迫不及待想知道,黑夫所言“几万万钱的大买卖”究竟是什么!或许,真的能有什么新奇的想法,能让他家起死回生呢!
  乌氏倮也不要面子了,赫然起身,移席至黑夫面前,向他作揖。
  “老夫愚钝,还望郡尉指教!”
  黑夫知道,陈平的表演结束,该轮到自己上场压轴了。
  他咽下了炙肉,笑道:“我所说的巨利买卖,有一远一近,不知乌君想先听哪个?”
  “远!”乌氏倮不按套路出牌。
  既然如此,黑夫便先从远的说起:
  “中原有句俗话,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乌君,这么多年来,你难道就不好奇,卖给月氏、匈奴的那些丝帛,他们究竟是自己留着穿?还是继续往西,用十倍的价格,卖给流沙另一边的异域邦国?”
  秦始皇二十八年寅月(农历一月)二十八日,在黑夫先知先觉的“猜想”引导下,一条后世称之为“丝糖之路”的贸易路线,浮现在乌氏倮脑海中……


第0394章 昆山之玉
  巴掌大的软玉洁白如羊脂,摆放在漆黑的案几上,反射着柔和的光泽……
  “这就是昆山之玉?”
  纵使黑夫、陈平不识玉价,也能看出,这块玉价值不菲,虽不至于“连城”,起码也值数十百金!
  黑夫的叙述,便是从玉石讲起的。
  他对乌氏倮道:“陛下喜好收藏宝物,当年李廷尉上《谏逐客书》,便将昆山之玉与随侯之宝、和氏之璧、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等并列。据我所知,这昆山之玉,便是乌君从月氏换来的……”
  所谓昆山,便是昆仑山,不过,这时代的昆仑,并不是一个已确定的地理名词,更没有一块石碑立在那告诉你这就是昆仑主峰。
  它是现实和想象杂糅的产物,类似“海外仙岛”,虚无缥缈。有人说它其实位于冀州,又称天柱山,对应北斗星;有人说,它是河西祁连山;又有人说,它远在流沙大漠之外……
  所以屈原在他的《天问》里,才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昆仑悬圃,其尻(kāo)安在?”
  这可谓是春秋战国以来,最大的未解之谜之一。
  所以黑夫才敢怂恿陈宝巫雅跟秦始皇胡吹“西王母或在昆仑之墟”,因为他知道,根本找不到,亦难以证伪。
  就算皇帝真派使者走到昆仑山主脉又如何?东西五千里,南北数百里,许多地方连鸟儿都飞不上去,远看恍如仙境,走近才发现难如登天,鬼知道“西王母邦”会不会在上面。
  不管怎样,尽管昆仑渺茫难求,但对来自昆仑的东西,中原人却喜爱得不行。
  从千百年前的殷商开始,便不断有“昆山玉”从西边运来,成为中原人最喜欢的异域宝物,妇好牧里的玉器,便多是昆山玉。乌氏倮与河西月氏的贸易,主要便是运去丝绸,换取牛马和玉石,这些玉石是秦朝宫廷各类玉饰品的主要来源。
  所以这条贸易路线,亦可称之为“玉石之路”。
  “但这昆山玉究竟是从何处而来?是月氏人开采的么?”黑夫提出了疑问。
  乌氏倮兄弟摇头:“中原商贾进入月氏,常被拒于合黎水东岸,不得再往西半步。而昆山玉,是从月氏五部的都邑昭武城运过来的。”
  合黎水,黑夫虽不知道是哪,大概距离黄河也没有太远,如此说来,乌氏的商队,只进入了河西的边缘地带。
  亲自去过那边的乌氏延道:
  “吾等也曾贿赂月氏部落君长,他们只说,此玉并非月氏所产,是从流沙大漠用驼队运至昭武城,再追问,却不肯再透露半句,说是月氏王有令,向东人泄西方之事者死!”
  “我不死心,曾派一队人偷渡合黎水,向西进发,结果杳无音讯。只是到来年贸易时,月氏王给我送来了他们的人头……”
  说起这件事,乌氏延还有点来气。
  很明显,月氏这么做,是为了垄断贸易路线,因为控制了河西走廊,他们既可以买下西方之玉,也可以获得东方丝绸,然后再将两者高价卖给对方,从中赚取巨利!
  这种生意要维持下去,就必须杜绝东西两方商人接触。
  就连乌氏倮兄弟,也对西域知之甚少,这样的话,只能参考假托周穆王西行的《穆天子传》了。里面倒是描述了不少西域地名,什么舂山、赤乌国、群玉山、曹奴……
  据黑夫猜测,书中说赤乌国盛产美女,也许是楼兰?而群玉山大概就是和田,因为书中说周穆王在那儿“取玉三乘,玉器服物,载玉万只”,当真收获颇丰。
  总之,月氏以西的世界,比中原人想象中的更大。
  黑夫开始拼命向乌氏倮灌输道:“月氏占据河西,阻断东西客商,独占玉、帛之利,所获利润,十倍于乌氏!”
  “故而,陛下若派李信将军西征灭月氏,于乌氏有利而无害。月氏若灭,乌氏商队便能畅通无阻,沿着河西一直往西走,一边为陛下寻找西王母之邦,一边与西方邦国贸易。届时,丝绢红糖,可直销到数千里之外,玉石等异域之物,亦将源源不绝运入中原,这一来一回,所获之利,与贱卖丝绢予月氏,孰大?这便是我说的大买卖!”
  乌氏倮意有所动,但他是个理智的商人,不会为了虚无缥缈的东西赌上一切,他思索之后道:
  “西拓之策才刚刚实行,现在谈灭月氏,为时尚早。但郡尉这么一说,老夫倒也极想知道,月氏以西,究竟有多少邦国,其人口多寡,有何特产,等着吾等去贸易。”
  乌氏倮产生这种想法,黑夫的目的便达到了一半。
  一位伟人说过: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除了野心勃勃的征服者外,商人,永远探索发现的急先锋。
  就像文艺复兴后的欧洲人一直迫切希望绕开奥斯曼帝国,与印度、中国直接贸易,所以前赴后继不断奔赴大海一样。这时代的中原人,不仅皇帝向往神秘的昆仑和西王母,乌氏倮等商贾,也希望能直接找到玉石原产地。
  “这种渴望,便是地理大发现的动力啊……”
  黑夫自己当然不可能去搞探索,风险太大,不小心就会像张骞一样,十几年都回不来,这个重任,还是得交给乌氏倮家的商队。
  这时候,乌氏兄弟已经开始研究,如何绕开河西月氏,派一支商队去西方看看了。
  乌氏延提议道:“可以走湟中,那儿群羌林立,只要给诸羌豪酋打点得当,便可放行。”
  他所说的路线,是直接走青海柴达木盆地到西域,这也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副线,张骞第一次通西域时,便是从这条路回来的。
  不过,历史总是有奇异的地方,历史上,张骞通西域,是为了寻找大月氏,现如今,乌氏兄弟通西域,却是想避开月氏……
  乌氏倮则道:“还可经匈奴,走草原西行!匈奴不事贸易,不会故意阻挠,只是匈奴人喜欢劫掠客商,风险亦不小。”
  他所说的,应就是“草原丝绸之路”,从北方草原一直西行,只要有水草的地方,就有路可走。
  一边说着,乌氏倮亦看了黑夫一眼,笑道:“走这条路线,亦能为陛下,为郡尉打探匈奴虚实!”
  “好一个生意人!”
  黑夫心中暗道,没错,这就是他力劝乌氏倮的目的之一!
  最好的间谍,无非是两种人,其一是出使外国的使臣,其二,则是做边疆贸易的商人。黑夫不仅需要乌氏倮在资金、牲畜上予以协助,还需要他手下的商队深入匈奴,帮自己打探敌人虚实,达到“知彼”。
  强迫乌氏合作,和乌氏主动帮忙,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眼看这笔买卖就要谈成了,一旁的陈平乘机说道:
  “三百年来,中原有许多富商,但能富过两代人的,除陶朱外,再无其他!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何也?难道巨贾子弟皆愚笨不善?依我看,这是因为他们坐拥千金,却于国无功,遂被君主、大臣视为虱害,打压之下,千金之子,一夜之间便会成为闾左穷汉。”
  “而如今,乌君为邦国刺探匈奴、月氏军情,此乃一功。为大秦开新商道,此乃二功;又为陛下寻找西王母之邦,此乃三功!”
  不仅可以致万金,亦是保全家族富贵的好办法。
  “想来再过些年,乌君恐怕要真的封君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