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秦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猜测越发不负责任,最终,更夸张的说法出现了。
  “始皇帝如此庇护黑夫,莫非他,也是帝子?”
  ……
  “武忠侯难道也是始皇帝的儿子?否则为何能得先帝之神助。”
  “叔孙先生,是这样么?”
  讲述到这暂时中断,杨喜抬起头来,认真地看着正挥笔记录他故事的叔孙通。
  这儒生是昔日秦始皇博士,如今武忠侯身边红人,北伐军的舆论宣传,战前由季婴负责统战,打完仗就交给叔孙通润笔。
  昨日大战方毕,叔孙通正是奉武忠侯之命,来战俘营寻找合适人选,与之攀谈,最后相中了带头投降的杨喜。
  他要杨喜描述,从被抓壮丁成为一个助纣为虐的伪军——伪帝之军,到幡然醒悟,投诚北伐军的前后经历,心路历程……
  此刻,叔孙通停下了手中的笔,有些愕然,杨喜的发问,与黑夫交待他的工作无关,但这个无知小卒之问,倒是提醒了叔孙通,他顿时暗暗拧了自己大腿一下。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
  有一件事,让叔孙通郁闷许久了,那便是君侯总喜欢到处标榜自己是“黔首之子”,甚至还固执地保留着“黑夫”这种土掉渣的黔首之名,硬是不改。
  在攻破武关后,叔孙通曾建议黑夫改名“尉邦”,“邦”是国家的意思,大曰邦、小曰国。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彼其之子,邦之彦兮”……都是好话。这就和君侯未来的身份地位比较相配。
  但武忠侯却先是一愣,旋即哈哈大笑,决然拒绝了此议。
  “我和这天下大多数人一样,八代贫农,没有上古帝王和先贤的祖宗……”
  他还笑道:“我就叫黑夫,不叫尉邦。”
  末了又加了一句:“也不会叫尉元璋……”
  这让叔孙通想不明白,当时一边琢磨着“元璋”其实也是好名,一边又腹诽道:
  “君侯分明能轻而易举,攀附上古之帝王血脉,名正言顺,开启大业……”
  “为何非要死守着低贱的黔首出身不放呢?”
  ……


第0891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
  孔子昔日大开私学先河,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血统和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习性,能否成才,更多源于后天教育。
  他秉承有教无类,教出了一大批出身卑微的弟子,这批弟子中的子夏、曾参又再传授业,使私学大兴,间接推动了公族落,士人起的战国之风……
  但时隔三百年,叔孙通作为孔门后学,一边认为庶民士人通过教化能身居高位,一面又坚持帝王的血统论。
  天子应运而生,必有神佑。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遂有殷商始祖契。
  姜原践巨人之迹,而身动如孕,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避而不踏,而弃之于冰湖之上,天降飞鸟,以其羽翼覆盖婴孩,这便是周人始祖后稷。
  有了殷周的神化起源作榜样,后世诸侯无不对自己的祖先大肆美化,燕国那种姬氏旧贵族承周之业,楚国自诩帝高阳及祝融大神之后自不必说。
  后起的秦、赵、魏、韩、田齐,也无不加尊祖先之事迹,尤其是田齐,在祖先虞舜之上,又找了黄帝做高祖,各国纷纷效仿,也将世系上延到炎黄、少昊时代。
  所有诸侯都有显赫的出身,没几个上古帝王做祖宗,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我之所以厉害是因为祖宗给力——这种观念深入人心。
  所以叔孙通想不明白,武忠侯为何不随大流呢?
  他常为此事苦恼,但今日却被杨喜一下点醒,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于是对杨喜的无知询问,叔孙通只笑而不答,暧昧地说道:
  “这种事,除了始皇帝和武忠侯之母糖妪,谁知道呢?”
  而这两人,都已不在人世了!只要武忠侯一点头,还不由着他叔孙通乱编,只要故事足够传奇,哄杨喜这样的无知黔首,简直是轻而易举!
  将这件事记在心里,叔孙通又拿起笔来:“方才说到武关之战后了,你继续说。”
  杨喜应诺,谈起这半个月来发生的事……
  ……
  “十日前,吾等退兵至峣关之后,因为武关之事传得神乎其神,据说是武忠侯引来始皇帝之灵,导致山摇地动,武关城墙坍塌一里,压死了无数人,众人都不敢在峣关城下御敌了。”
  “武城侯王离遂让大军驻扎蓝田……”
  “从吾等回驻蓝田开始,士气大降,便有逃卒出现了。”
  杨喜记得,七八天前,有一批去蓝田山砍柴的兵卒迟迟未归,杨喜等人奉命骑马去查看,却见林场已无人影,拉木头用的人力辇车扔在原地,那数十名士卒竟在屯长带领下,一齐逃了……
  这是商鞅变法后,秦军中绝少发生的事,因为在前线当兵服役的人,身后往往牵连着一家老小,一人潜逃,全家株连,就算怕死,也得掂量掂量代价。
  可如今,秦人,刻板顺服的老秦人里,却出现了集体叛逃……
  王离大怒,让骑从去捉拿逃卒,要军法处置。
  杨喜却很理解,二世皇帝之政不得人心,据说还信任奸佞,乱杀大臣,再加上武关的事,北军早无战心。
  “若非害怕家中母亲、幼弟受牵连,我也跑了!”他嘟囔着说。
  同是天涯沦落人,杨喜很同情那些逃卒,在路过一个草垛时明明发现了一人潜藏其中,却假装没看见,敷衍了事地在周围转了几圈,回到营地,报告说没有见到人。
  但是,第二天一大早上,天刚蒙蒙发亮,营房就响起了紧急集合的鼓点。
  武城侯王离神情严肃、冷漠,旁边站着几个上郡军都尉、司马,四千名短兵则凶神恶煞、杀气腾腾的站在周围。
  接下来的事不难猜到,昨日逃走的兵卒,将近一半被抓了回来,一个个都被绳子五花大绑着,在王离宣布其叛逃罪过后,当众处死!
  一同被处死的,还有几个搜捕不力,纵容逃兵者,以及“誉敌以恐众者”,为首的就是暗暗传言武忠侯是秦始皇儿子,得了其神力相助的什长。
  那些逃卒如粪土草芥一样,刚刚还鲜活而年轻的生命,片刻之间就变为数十个冤屈的亡魂,永远留在了灞水之畔。
  杨喜全程噤若寒蝉,生怕自己纵容一人潜藏的事暴露,汗水顺着额头流到下巴,屯长问他怎么了,他只能抬头望着太阳说……
  “天太热。”
  好在他故意无视的那人好像成功逃走了,杨喜顺利逃过一劫。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誓为大秦尽忠到底!”
  事后,跟着武城侯,喊着这空洞无力的口号,杨喜心里,却已经对朝廷彻底失望。
  在秦人看来,逃跑确实耻辱,但面对如有神助的南军,正面迎上去送死,那是傻子才干的事……
  总之,经过这个事件之后,在渭南到处抓丁重新凑齐的十万大军,非但没像王离期盼那样重新振作,反而更象霜打的叶子一样——蔫了。
  就在蓝田大营诸部各怀心思之时,前方却突然传来了峣关投降的消息,北伐军迅速抵达蓝田山,据灞水东侧,与王离军隔岸对峙。
  望着对岸的南军营垒,号子喊得震天响地,兵卒士气高昂,与西岸全然不同。
  夫战,勇气也,仗还没打,北军便先输一半。
  六月二十八日,武忠侯手下的护军都尉季婴,开始对王离军,发动了凌厉的宣传攻势……
  上万人集结在灞水边,大声高呼。
  “将士苦战于外,奸佞卖国于内!”
  诸如赵高卖国,逐丞相,与楚约,欲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之类的话,杨喜只是听听而已,觉得有些荒唐,赵高那种名声臭烂的幸臣,也能做王?
  但接下的话,杨喜就不能淡然处之了……
  “赵成开河东之防,水陆接应,六国群盗已入关!”
  “项籍已率楚人至鸿门,欲灭秦社稷,屠咸阳,烧宫室,发始皇帝之陵,掠珍宝货财,虏汝等子女,与赵魏群盗共分之!”
  “我当时便呆住了。”
  杨喜说道:“我家在宁秦!离河东、函谷关都很近,往西过了郑县,戏下,便是鸿门,楚人若真到了那,我家定然也遭殃了!”
  秦楚不两立,普通黔首亦知,更何况,关中秦人也或多或少听说过楚军屠城的事……
  说到这,杨喜心急如焚:“叔孙先生,可有宁秦那边的消息?”
  叔孙通少不了替黑夫圆谎:“楚军只是前锋哨骑至鸿门,大军还在河东、少梁,汝家应还无事。”
  总之,那几日间,北伐军采取采取一硬一软两个办法,军事上凌厉攻势,宣传上宣扬赵高卖国,引楚人入关,这下北军士卒皆军心大动,尤其是家在内史东部的杨喜等人,更是心急如焚。
  但询问上吏家中情况,却尽是缄口不言,只有一个比较随和的五百主偷偷跟他们说:“咸阳的确出事了,谣言四起,或言赵高为丞相所杀,或言丞相被杀,也不知道孰真孰假。”
  二十九日,当季婴又组织了一批武关投降的关中秦卒,宣扬北伐军优待俘虏,欢迎投诚的政策时,杨喜坐不住了,他唤来几个同乡,对他们道:
  “武城侯说,要为大秦尽忠到底,但吾等服役、为戍卒,已尽了本分。”
  “可现在,该为自家考虑了。”
  “楚人深恨秦人,据说在关东每破一城,皆将秦吏秦人屠杀殆尽,若让彼辈入了关,占了地,那还了得?”
  “既然王离不愿去抵御楚人,那吾等便自己想办法!”
  “什么办法?”众人问他。
  杨喜指了指灞水对岸的北伐军营地:
  “对面的武忠侯,还打着秦旗,麾下亦秦人也,他们再坏,也不至于祸害秦地罢!汝等都听见了罢?秦人不打秦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一群宁秦县人遂暗暗串联,约了数百人,由一个识字的什长扯布,在手指上咬出血,写了“吾等今夜欲投武忠侯”几个字,乘着杨喜带骑从外出巡视,遇到几名渡水查探情报的北伐军斥候,便将布包着石头,死命扔了过去,又远远离开。
  “万幸,那几个斥候有识字的,骑行过来拾起打开看后,对着吾等竖起大拇指,拍了拍胸口。”
  三十日凌晨,蓝田王离军爆发了一场炸营……
  借着同乡轮值的机会,宁秦县人悄无声息地往营外摸,但还是惊动了率长。
  “跑!”
  迟疑是来不及了,杨喜当时一声大喊,数百宁秦兵迈开大步朝不远处的灞水逃去,但身后呼啸连连,追兵有数千之多,跑得比他们还快!
  眼看后面的人就要追上自己,杨喜有些绝望,岂料那些兵卒却也扔了兵刃,越过杨喜等人,一头扎进了灞水里,死命向对岸游去!
  湿漉漉地上了东岸,杨喜等人如蒙大赦,一个留着短须的北伐军吏带着数千人来接他们,虽然说话铿锵有力,但态度很和霭,在杨喜等人丢了兵刃后,便引他们去后营歇息……
  这场宁秦人带头的叛逃,最终带动了相邻的郑县营、戏下营、夏阳营、临晋营加起来数千人,王离军右翼营垒,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窟窿!
  而混乱和逃离还在朝其他营蔓延,军法官已难以控制局面了。
  当杨喜再度回头时,正好看到北伐军作战部队开始强渡灞水,摇坠的火把铺满天地,冲锋号角响彻原野,而对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