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南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担心。也就是说如今除了西突厥之外,大唐在西部的威胁已经消除。
    虽然还有一个西突厥,但西突厥是一个大国,大唐不知道在里面安插了多少探子,那里的任何军事调动,都会引起大唐的惊觉,并在第一时间做出充分的应对,完全不用担心西突厥会突然发难。
    然后是南边,南边就更不用说,主要是南洋和天竺,天竺和大唐隔着一个青藏高原以及喜马拉雅山脉,基本不用担心。也就是说,大唐南方的威胁基本只有中南半岛一个了。
    可是如今中南半岛上,除了一个六诏之外,其余国家都被灭亡,整个中南半岛都被大唐纳入了囊中。
    就连仅剩的六诏,也被大唐四面包围,在大唐的兵锋下瑟瑟发抖。
    之所以留下六诏,李贞也是考虑到六诏属于后世的滇省,也属于华夏血脉,何况战士战斗力超强(六诏多山,而一般山地里出来的人,都是天生的步兵,就像是从草原上出来的人都是天生的骑兵一样),武力征服只会给大唐带来损失,远不如和平解决,不但减少损失,而且还能为大唐增添不少优秀的战士,一举两得。
    而且面对大唐的招揽,六诏的酋长们自然是举双手欢迎的,尤其是在听到六诏会并入大唐,六诏子民会成为大唐子民后,更是欢天喜地。倒不是他们这么容易知足,实在是大唐在南洋干的事情,让六诏都快吓疯了。动辄举族变成奴隶,在暗无天日的奴隶营中劳作到死……真是太可怕了。
    相比于他们的遭遇,六诏的待遇可要好多了,不但能成为大唐子民,享受大唐百姓们所享受的一切待遇,而且还可以派遣族中战士加入唐军,征服四方,立下功劳还可以升官,当上将军……这日子,简直不要太美好。
    所以说,南洋基本已经被大唐吞并,南方的威胁同样解除。
    北部、西部和南部的威胁都被消灭了,大唐就只剩下一个东北的高句丽以及靺鞨诸部了。
    如今李世民又准备御驾亲征,兵锋遥指高句丽,这一战大唐准备充分,战争结果基本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数,高句丽输定了。
    东北方只有高句丽这一个国家可以算是给大唐带来一点威胁,其余像是新罗百济,都是撮尔小国,大唐只需要一波,就能征服他们。靺鞨诸部虽然强大,但是也分裂成好几个势力,内部之间矛盾重重,大唐根本不需要出兵,只要拉一批打一批,完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让靺鞨诸部自己内斗去。
    也就是说,只要高句丽被灭掉,大唐外部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敌人了,那么接下来李世民会将屠刀对准哪里?
    毫无疑问,自然是曾经和他作对,逼得他狼狈不堪的世家和儒家了,之前世家和儒家给李世民带来这么多的麻烦,如今外部敌人肃清,也是时候解决内部敌人了。

第七十五章 计划泄露
    第七十五章计划泄露
    担心李世民将兵锋对准自己,这也是世家和儒家疯狂反对李世民征伐高句丽的原因之一,一旦击败了高句丽,大唐短时间内就再也而没有了外部威胁。
    而没有了外部威胁,国内反对大唐的各大势力又因为银矿事件,而打出了真火,正打的不可开交,就算最终出现一个胜利者,也绝对是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是别想恢复到巅峰状态了。
    外部没有威胁,内部的威胁就被降低到了最低状态,正是大唐内部大清洗的最佳时机——如此千载难逢的时机,李世民要是抓不住,那他也枉自被称为千古圣君天可汗陛下了。
    所以,为了自己的未来,儒家和世家定然会无所不用其极,给大唐征伐高句丽制造阻碍的。
    这也是明明知道李贞在暗中开了一个问田书苑,私自培养人才,李世民却没有出面反对,反而还持支持态度的原因。
    实在是如今的文官集团,已经彻底的变了味了,需要来一次彻底的大清洗,给大唐灌输新鲜血液,否则等这一波虚弱期过去,文官集团死灰复燃,大唐将再也不会有如此之好的时机了。
    李世民自然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儒家和世家越是反对,他就越是坚持。
    何况在朝中,儒家和世家虽然掌握着大唐各处机要部门,但最顶尖的职务,却被李世民牢牢的把持在手中,能担任这样职位的,都是他的心腹——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绩、侯君集、程咬金、长孙无忌、秦琼、尉迟敬德等等等等。
    这些重臣帮着李世民掌握着大唐最顶尖的三省六部尚书宰相,以及最紧要的十六卫大将军之位,在他们的运营下,世家对这里的渗透并不多,曾经还有一个王珪,但自从三年前王珪病逝之后,最顶尖的位置就再也没有了世家以及儒家的位置。
    而偏偏国策的制定,需要的就是这些大佬们的点头,只要这些大佬们点头,哪怕下面反对的再激烈,也没有什么用处。
    因此,攻打高句丽的计划,在李世民的坚持下,在朝中文武大佬们的支持下,尽管世家和儒家疯狂的反对,但是这个计划最终还是落实了下去。
    然而世家和儒家明显不愿意就此认输,他们或许是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境地,原本向岭南集结的大军,居然有回撤的现象,并且大唐各地原本安安稳稳驻扎在军营之中的军队,也有相当一部分在没有调令的请况下开始集结,更有一部分军队发生了哗变,士兵们杀死主将,将军中物资劫掠一空,然后躲进了深山之中,躲藏起来。
    “混蛋,汉奸,他们这是卖国,他们都是一群汉奸卖国贼。卖国贼。”御书房中,李世民抓着一张带有血迹的纸条,正大发雷霆,将整个御案上的东西都给掀翻了下去,他最喜欢的,李贞送给他的顶级玻璃盏,也被他摔的粉碎。
    几位心腹重臣站在下首,面色同样是阴沉如水,一个赛一个的难看,所有人的手中,同样都拿着纸条,虽然形状材质不一,但上面的内容却是一模一样。
    事情是这样的,世家在朝会上打了一个败仗,被李世民和他的心腹联手打压了一通,他们当然不甘心。
    所以,在朝会散去之后的当天夜里,就有一大批信鸽从各大势力的宅院之中飞出,往东北方向飞去。
    尽管守城将士射死了一批,但奈何信鸽数量多了,还是有一部分信鸽逃脱了弓箭的射程范围之内,往既定目的地飞去。
    守城将领看到信鸽上的消息,顿时大惊失色,立刻将所有的纸条都上报给了李世民,李世民看到纸条上的内容,勃然大怒,迅速召集了所有心腹,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办。
    房杜等人看到纸条,同样是震惊莫名,世家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通知高句丽,让他们做好准备——这是他们没有想到的,世家和儒家竟然会如此疯狂,这可真的和卖国没有一点区别了啊。
    发泄了许久,李世民才总算是安定了下来:“诸位爱卿,我们的战略意图已经泄露,你们觉得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了,如果放弃肯定是不行的。”程咬金第一个跳出来道:“老程我就只有一个意思,既然咱们的战略意图已经泄露,那咱们就明目张胆的打过去就是了。
    为了隐藏行踪,咱们的速度并不快,耽误了不少的时间,如今既然咱们的意图已经暴露,那干脆我们加快行军速度,快马加鞭,等军队赶到营州,高句丽未必就能反应过来。”
    “陛下勿忧,知节说的,也是臣想要说的。”徐茂公站出来赞同道:“其实说起来,咱们也并没有损失什么东西,只是损失了一点时间罢了,而且如果我们这时候加快行军速度的话,说不定真的能赶在高句丽反应过来之前,攻下安市城(高句丽和大唐的边境重镇),完全可以将损失的时间补回来。”
    “说是这么说,但我心里恨啊。”李世民也知道,程咬金和徐茂公说的是对的,但他依旧不甘心:“这些混蛋大部分都是前隋旧臣,朕不计前嫌,依旧重用他们,但他们是怎么回报朕的?
    啊?
    今天中午才公布下来的战略计划啊,他们晚上就都要往高句丽送,他们享用的是大唐朝廷发下的俸禄,吃的是大唐百姓的粮食……他们去玩为了一己之私,竟然里通外国,出卖大唐机密……他们的眼里究竟有没有朕,有没有大唐,有没有把自己当成炎黄子孙?”
    “他们要是心中有自己当成炎黄子孙,前隋就不会灭亡了。”秦琼冷哼道,他虽然也是官宦世家出生,但父祖却都只是小官小吏,因此对于掀起隋末天下大乱的世家,根本毫无好感:“恐怕在这些世家眼中,所谓的民族大义,国家安危,根本什么都不是,只有自己家族的利益才是最真实的,为了家族利益,他们什么都敢做,别说是出卖国家机密了,陛下你信不信,如果你敢让他们中的一人担任营州都督,他们敢放高句丽大军进来,你信吗?”

第七十六章 魏征的想法
    第七十六章魏征的想法
    在座众人闻言,不由点了点头,这种事情并不是没有出现过,从五胡乱华一来,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因为世家为维持自己的利益而挑起的,至于死了多少人,世家是不会管的。
    “所以,朕才招诸位爱卿过来,就是想商量一个对策啊。”李世民拳头紧紧握起,指甲深深刺入手掌之中而不自知,切齿道:“高句丽的军事我并不担心,我恨的是,如今世家和儒家都已经成为了我们大唐的毒瘤,如果任由他们继续如此扯我们的后腿,我们虽然不至于寸步难行,但也会有住多麻烦——诸位,我们必须想一个对策,好好的杀一杀他们的威风。”
    “陛下且暂息雷霆之怒。”杜如晦连忙劝道:“世家和儒家之所以扯我们的后腿,无非就是怕我们收拾了高句丽之后,回过头来找他们的麻烦。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们这一次是真的戳中他们的痛点了,否则他们不会做出这种事情来的,毕竟无论在什么时候,通敌卖国都不是什么好名声,一旦让这种事情传出去,那他们面临的将是整个天下的谩骂。”
    “诶!”杜如晦一说天下的谩骂,魏征想到了主意:“陛下,臣有一个想法。”
    “爱卿但讲无妨。”李世民连忙道。
    “陛下,您可还记得,您将报纸交给臣的初衷?”
    “自然是控制舆论了……你是说……”李世民仿佛想到了什么,惊喜道:“你是说,如今报纸已经发展到,足以和世家儒门争夺舆论控制权的程度?”
    “当然,陛下你是不知道如今的发展势头有多好。”房玄龄笑呵呵道:“别的地方臣不知道,但光是长安这一块,臣可是做过一个调查的。如今报纸已经深入人心,整个长安,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是每天都要看报纸的。
    甚至他们每日里闲聊的东西,也大都是报纸上刊登的内容,也就是说,如果你不看报纸,你连你的圈子都进不去了。”
    “没错。”魏征也笑道:“如今光是长安这一块地方,每日的各类报纸的总销量,就达到了一百万份(长安人口总量超过一百万是在开元年间,贞观时期的人口估计也就几十万),光是这一点,我们报社就赚翻了啊。如果再加上洛阳、扬州、金陵府等地的加起来算的话,总销量更是高达两百万份。”
    “两百万份?”李世民豁然站起,震惊道:“真的有这么多吗?”
    “只多不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