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几个发展委员会的主任,都由政府副总理兼任,设一个常务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这也反应了政府对这五个部门的重视程度。
工委毋庸置疑,建国初期必然是政府投入较大的一个部门,其中厂矿、交通、基建、水利、铁路等多个部门,都划入工业发展委员会的管理范围。
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各项大规模基础建设项目非常多,包括各个重点工程、铁路大十字计划、道路桥梁、沿海港口、内河水道、矿山石场、城镇基建、工业区建设、水库运河、发电输变电设施、有线无线通讯工程等等。
很多工程项目,都需要各个部门同时参与,组建工业发展委员会,就是为了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明确部门职能,对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进行梳理,明确责、权、利和工作关系,杜绝发生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
在建设各种重大工程期间,工委可以组织各部门,协调各方面资源,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并对工程进行统一部署,尽可能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
农委不用说了,从远东公司来到这时代,对农林部就一直非常重视。公司进入中原北方以后,将会在各地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中原各地农业保障能力不足、布局不合理、农业技术不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情况。
随着远东军相继征服了乌克兰、波兰和奥斯曼帝国等大片领土,未来还将进攻北美东部沿海地区和南美南部南锥体地区。
这些地区都是非常公司以后移民的主要方向,国家农委也将大肆开发这些地区的农牧渔林资源,并积极推广先进的机械化农业机械的普及。
积极开展道路,水利,农机服务机构,农资销售网点,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农业示范区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等农业方面的设施建设统称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科委的情况就更是了不得了,机构设在海参崴开发区。是远东公司众多专家技术人员的汇聚之地,属于公司的技术流团体,也是公司唯一没有设在北京的部门。
海参崴开发区的众多科研院所、研究机构都归属于科委,甚至海参崴的厂矿企业也不归属工委,那里的众多高等院校也不归宣教委,都是科委的直属单位,仅从这一点看,就足以证明科委在公司的地位。
宣教委顾名思义,宣传和教育是远东公司多年来投入最大的两项工作,建国后依然是政府资源投入最大的部门之一。
建国初期,中原各地施行普及启蒙教育,同时发展基础教育,还有从众多适龄孩子中,优中选优的选拔好苗子,进行精英式教育,为国家选拔各方面的人才。
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关乎民族的未来,无论投入多大的资源都是值得的。还有宣传教育工作,也是公司历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为了打破这个时代人们心中的封建枷锁,为了彻底转变人们的思想,哪怕付出几代人的努力也在所不惜。
民委的重要性,公司所有人都非常清楚。未来民委将加大力度改善中原各地底层贫苦百姓的生活状况。尤其是移民和安置等工作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也是未来政府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而这正是未来民政发展委员会负责的工作之一。
第1578章 名垂青史
经济计划发展委员会的组建,则是让公司所有内部员工都大跌眼镜的一件事。公司之所以如此重视经济工作,其实还是因为梁玉洁提交给董事局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在董事局内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随着远东军不断的开疆扩土,中华共和国的疆域也变得非常广袤,这个世界最繁华的几个地区,也相继被远东公司征服,这也意味着近期外贸出口将大幅度下降。
而政府未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施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行的政策。但目前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很多地区经济发展出线两极分化的现象。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的经济结构必须进行不断的调整,未来百姓生活也必将由温饱向小康过渡,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内需市场的发展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
但是如何协调发展各地的经济,这就成了政府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如果处理不好,必然会造成很大混乱,比如有些地区资源积压严重,造成极大的浪费,而有些地区却因资源缺乏而影响发展。
还有因为政策性失误,造成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泡沫经济、重复建设等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必须重视经济工作,防止出现随时出现的经济危机,及时进行宏观调控。
所以未来政府的经济工作,绝对是重中之重。公司董事局委员会经过讨论,决定成立经济发展委员会,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机制。
未来的经济计划发展委员会,将拟订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负责汇总分析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情况,参与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土地政策,拟订并组织实施价格政策。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负责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衔接平衡相关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
中华共和国建国后的政治体制,只是暂时在国家建设之初这段特殊时期施行,主要是为了要强化政府的执行力,集中所有资源和力量,大规模的建设国家。
另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而且儒家氛围下的中原地区,真的不具备民主共和的土壤。
中原所有百姓心中传统的封建思想,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转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贸然施行所谓的先进政治体制,就是生搬硬套,不但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还将会极大阻碍国家建设和发展速度。
当然,当未来国家一切都走上正轨,先进的法律制度、成熟的法治社会、完善的教育体制、强大的经济基础、高效的执政团体、先进的舆论体系等各方面的建设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政府将根据情况改变现有体制。
中华共和国的现有体制,具备共和体制的政治架构,实际上却是采用集权制的管理方式。所但却具备了共和制度的基本架构,未来政府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转变为真正的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或者是现代中国的政治体制。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远东公司穿越了数百年的时空,骤然来到了这个时代。历史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就连远东公司所有员工的思维,也无法跟上这个节奏了。未来国家到底能发展到哪一步谁也不知道,只能摸着黑走路,走一步看一步。
目前公司根本无法借鉴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经验,只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适合国家发展的政治体制,并且在制定宪法的时候,也为未来政治体制的转变,做了一定的准备。
未来的一段时期,远东公司还将继续存在,将会隐于幕后。公司董事局委员会继续管理公司。只是董事局委员会的委员增加到九十人,常委依然是九人团。
随着国家政治体制的逐渐转变,公司也会根据国家发展的情况,组建政党团体。在必要时甚至会组建两个党派,通过国家议会和地方议会的选举,轮流执政管理国家。
当然,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至少要在国家各方面条件具备一定的基础,远东公司才会尝试逐渐转变现有的政治体制。而且也不会大幅度的进行改变,会从基层一步步的试点,然后逐步在各地区推广,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谨慎,操之过急要不得。
参加股东大会的公司内部员工,绝大多数对公司建国后的方阵政策,都表示了支持。虽然少数一直坚持公司应该实行民主制度的人,对建国后的政策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但是经过全体股东的表决,这项议案以绝对的多数迅速通过。
会议的最后,公司董事局委员会也信守承诺,向所有的股东保证,公司建国后的一年时间内,若是有人提出希望离开公司去海外创业的要求,公司董事局委员会将尽可能为其提供各种便利的条件。
这也在所有股东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没想到公司真的实施这个政策了。但是绝大多数人却并不感兴趣,毕竟如今公司蒸蒸日上,这个时候谁愿意离开公司。
首先是对于公司最重要的技术流团体,他们肯定不会离开公司。毕竟离开了远东公司这个良好的科技环境,就算你是天纵之才,也干不成一件事。
其次是公司的体制派团体,这些人最向往的就是权力,他们一直在朝思暮想的盼着公司建国,只有在国家体制下,才能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潜力。
工业部门的实干派团体,也对去海外创业没有丝毫兴趣。他们还想在公司建国后大干一场呢,离开了公司,难道让他们领着一帮土著盖窝棚吗。
至于军委会的那些兵痞,就更不会考虑了。目前远东军兵强马壮,如今他们都是位高权重,一旦他们离开了军委会这个团体,这些只会打仗的兵痞,只能是混吃等死。
现在公司的内部员工,要权利有权利,要女人有女人,财富在他们的眼里简直算不上条件。最重要的是,谁会甘心放弃亲自参与去改变一个时代,而且几百年后,他们也将名垂青史。
第1579章 海外创业
当然,即便绝大多数的远东公司内部员工,都不会考虑离开公司这个集体,只身去海外创业。但是依然有部分人,抱着这样的想法。
公司一部分人确实是喜欢安逸的生活,刚刚来到这个时代的时候,他们同样是满怀激情。可是随着远东公司已经初具规模,再加上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也可以理解。
有些人的天性,就是不甘为人下,也没有起码的集体观念,希望自己出去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
这样的人在哪里都不会满足,他们向往自由,讨厌集体的束缚,也不喜欢和别人分享任何东西。就算不具备超出常人的能力,但却始终认为自己的天赋被低估了。
还有些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公司犯了错误,被远东公司董事局委员会,刻意的边缘化了。其中就包括上次在春季会议期间,联名上书的那些员工。
乔伟当年在马尼拉,因工作能力强,所以深受梁玉洁的器重,年纪轻轻的他,就已经是吕宋管委会的常委成员,前途无比光明。
时任吕宋管委会主任的萧汉光,性格相对随和,再加上他过于在乎团结,所以平日里就显得有些软,并没有在班子中树立起应有的威信。
长此以往,也助长了以梁玉洁为首的几个常委的嚣张气焰,再加上马尼拉孤悬海外,所以当时的吕宋管委会,颇有些脱离中央的意思,在一些重大决策的问题上,甚至不请示公司董事局,管委会内部就擅自决定。
后来被惯出毛病的梁玉洁,在马尼拉一脚踢在了李明的这块钢板上,直接被发配到海参崴冷藏了起来,乔伟作为她的亲信,后来也被调到了公司民政部。
当时正值远东公司安置中原流民的关键时期,民政部的员工一年到头几乎都在各地基层忙碌,甚至比基层干部还要辛苦。
从繁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