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明县响子口镇开挖的黄河古道河段。洪水涛涛,汹涌拍岸,想要冲出堤坝,但岸边坚固的堤坝巍然不动。
  石达开和魏源赶到的时候,河边传来哭声一片。
  东明与菏泽县境淤积的河段,正是与响子口镇乡邻的河段。
  如今,这里的杂物已经被洪水冲走了。堵塞河道得到了疏通,原本被堵塞在该河段的洪水,快速泄走,但与此同时被冲走的,还有三十余名响子口镇的民夫。
  原来,响子口河段后面被堵塞,河水迅速上涨,漫出河堤,幸亏该段河堤修建得牢固,高出地面半丈,才未导致河水窜入旁边的响子口集附近村庄。不过,随着河水的快速上涨,迟早要漫出河堤,情急之下,响子口镇的民夫在镇里警务所警师的带领下,上百人冲入下游堵塞河段,冒水拔除靠河边的木桩,结果,还真拔出了几处本就摇摇欲动的木桩,连同箩筐等杂物,都被洪水冲走,而拔木桩的民夫,也被冲走三十余人,被洪水吞没。
  这其中,就有响子口镇警务所警师。
  响子口一带的民夫,虽然知道自己的家眷和财物都已经转移到别处,不会被洪水淹没,但要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乡和房屋被洪水冲毁,还是心中不忍。如今,警师率领一帮乡亲英勇地跳入洪水中,为了疏通堵塞杂物,为了挽救自己的家乡,被洪水冲走,他们怎能不伤心哭泣?
  李迁也失魂落魄地站在人群中,眼睛红肿着。他们的工头,警师李有才,还有他的邻居,李大壮,都被洪水冲走了。
  石达开和魏源一听,也眼睛一红。多么质朴的百姓,还有那名领头的警师,为了排除险情,献出了他们的生命。
  只是,眼下不是想这些的时候,当下最要紧的是救灾,确保洪水在开挖的河道内顺利地流入大清河,安然地流入大海。至于这个警师,还是那三十来个民夫,自己已经记下,一定不让他们白白死去,必须要给他们追授应有的封赏。
  石达开忽然开口问道:“钦差大人,山东巡抚崇恩怎么没在?”
  “义王,崇恩崇大人在山东境内布置安排,疏导百姓迁走,安排赈济灾民,若没有他,我怎么能安心地离开山东?”魏源回答道:“只是他认为他只管山东,若是来这,便是越界,因此没有来这里。”
  石达开对这名满旗人还是有些不满,哼地一声,便不再说话。
  当天开始,石达开和魏源,便准备对连续对黄河下游的多个州县周边进行了排查。刚进入菏泽境内,便来到阻塞的河段,只见崇恩领着几名官员迎了上来。
  “卑职拜见义王和钦差大人!”崇恩行了个大礼后,恭谨地上前参见。
  “崇恩,山东境内的准备流经洪水的区域,百姓都撤走了吗?河道清理得怎么样了?洪水能顺利通过么?”一见崇恩,石达开便劈头盖脸地问道,对于这名是满清旗人的降臣,石达开明显带着几分敌意。
  “禀义王,崇恩前几天安排手下对山东境内的河段巡查了一遍,刚才又接到信使的禀报,山东境内开挖的河段排洪情况总体尚可,只有小段洪水漫过河堤,泄入村落。而其余的开挖河段,都能很好地汇入洪水,最终通过魏河和赵王河的上游,派入到了大清河中。”


第681章 得天下民心
  石达开对于崇恩,仍旧是不大相信,他坚持要去黄河沿岸亲眼看看。于是,留下魏源带领一些人坚守在最为关键的决口处到东明县境内河段,石达开率领千余讨虏军将士骑马,在崇恩的引领下,沿着洪水流经的预定路线,一路东行。
  经过曹州府的濮州境内之后,石达开便发现滚滚而来的洪水便分为二股水流,其中有六七成水量还是沿着稍事开挖的黄河故道,从旧城,经过黑虎庙,最后进入陶城,而另一股水流,大概占到三四成水量,经濮州的城不远便被引流汇入一条有些宽阔但很浅的魏河,一路向东,经范县、寿张,抵达东阿的鱼山镇,又与黄河故道以合而为一。
  从鱼山镇开始,石达开看见,江边洪水滔滔,虽然肆略,但因两边江岸埋设了无数的木桩,用石块混和着黄泥麦秆等垒成了一米多高的堤坝,竟然将汹涌的洪水牢牢把守在江内。偶然有几处微弱决口的,马上又数百上千民夫上前封堵,而且,一直有人来回巡逻,一片如临大敌的模样,让石达开暗暗点头,他脸色稍稍好看了些:这个崇恩,虽然是满旗人,但还是个办实事的官,将地方的劳力民夫组织得有声有色,防洪治堤很有一套。
  过了一天,再往东,便抵达了济南府境内,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崇恩向石达开禀报说:“义王殿下,进入济南府后,宋代以前的黄河故道便与如今的大清河完全重叠。因此,能容纳更多的洪水通过。卑职也让山东各州府的地方官员率领百姓和民夫疏通了下大清河,但时间紧迫,没来得及彻底疏通,而且,因为本身大清河有较大的水流,难以彻底清理,因此,只得在大清河沿岸堤坝进行了稍事加高加固。不知能否起到作用。”
  石达开点点头,道:“崇恩大人有心了!为臣子,尽人事,对得起百姓和自己的良心便成。”
  继续往前,来过齐河境内,眼前的一幕让众人惊呆了。只见齐河县境内,一片汪洋,前方道路全部被洪水冲毁,成群结队的百姓哭哭啼啼地往西逃难。
  崇恩大吃一惊!他自信布置得仔细,发动了无数民夫上河岸加固堤坝,怎么还会如此?而且,还是山东济南府,省治所在地。
  他连忙找来督工加固河岸的地方官齐河县令前来,才得知原来是齐河境内的大清河地势较低,原本就有些淤积,加上有南北沙河、玉符河三流支流汇入,大清河沿岸的堤坝虽然加固加高,但三条支流却给忽视了,洪水猛涨之际,竟然倒灌进入三条支流的上游,从三条支流上方漫出,淹没了整个齐河县境,竟然,将一片平坦的济南府等地也整个淹没。
  石达开听完情况,眉头紧锁,他担忧的是黄河自此从济南府再次改道,不通过以前的黄河故道,直接另辟河道,那便会损失大了。
  幸而,崇恩还是有些作为,他在魏源的提醒下,早早安排民夫在济南府的东南面人口密集的邹平、长山、新城等县境内修筑了一段长约二十里的引流渠,这是最恶劣的情形,一旦整个济南府被淹,通过引流渠,将洪水引入小清河,直流入海。
  而济南府的北面,与大清河、也就是黄河故道平行的,有一条中等河流:徒骇河。将淹没的济南府洪水全部收集起来,也是直接东流入海。
  不过,饶是如此,济南府一半和武定州的小半还是被淹。幸好,黄河故道一带的百姓原本就都被地方官府和讨虏军将士强行迁走,只有远离黄河故道的一些百姓没迁走而被波及。
  石达开也知道这的确怪不得崇恩。他已经做得很好。
  崇恩也知道自己必须在这位义王面前表现一下,他连忙召集一些地方官开设粥铺,收留引导灾民前往高处安顿下来。
  ……
  十余天后,开封府兰阳县黄河决口处的铜瓦厢。
  冯云山在刘胜邦的陪伴下,来到了这决口处。他最终还是忍不住来了。
  东面有关黄河和灾民的各种消息不断传来,冯云山原本紧锁的眉头,也慢慢舒缓了。
  原本只有十余丈宽的决口处,虽然经过不断的加固,但在猛烈的洪峰冲击下,还是不断扩大,最终变成了一百多丈的口子,黄河全河之水,奔腾不息,浩浩荡荡往北而去,冲向七八百年前的黄河故道。而原本的去东南面的黄河,在经过减小水量、倒流后,慢慢平衡下来。冯云山让人往东南面的仪封厅察看后,发现原本的黄河在其境内已经基本停滞,黄河河道变成一潭死水,犹如不流动的运河。
  冯云山知道,这便标志着黄河改道正式完成。
  这比历史上的黄河改道,要快速很多。冯云山清楚,这是因为自己提前让人开挖了黄河故道,将水一下便引走,省却了黄河自行改道的探索、冲刷河道的时间,直接将黄河河水引入大清河入海,因此便能在短短一个来月的时间内便完成改道。
  根据不断禀报而来的信息,冯云山知道,此次自己侥幸地完成了自登基以来的一次大考。面对黄河决口改道的这次旷世大灾,自己的国家,基本上算是有惊无险平安地度过了。虽然还是有数十万百姓受灾,有数千百姓被洪水淹死、吞没,但也算在受控的范围内,比自己所知的那个历史上的近千万百姓受灾,数十万百姓被洪水夺取生命,已经算是一场抗灾的胜利。
  虽然数据没有完全统计出来,但根据魏源和他自己的估算,冯云山得出结论,此次黄河决口,整个黄河中下游流域,菏南、直隶和山东一带,主要是山东,可谓是出尽了全力!
  一共征调了六十七万民夫,而帝国前前后后出动了十万讨虏军将士,开挖河道和引流渠,疏通大清河,加固黄河故道的沿岸河堤,前后近三个月,工程量不可为不浩大!
  而因为冯云山这个皇帝的重视,加上在魏源、崇恩等人的督促下,各级地方官还算尽力,特别是因为出动了讨虏军将士,强行将可能存在水患之处的百姓全部提前迁移,集中收治,前后一共迁移了近二百万的百姓,虽然耗费巨大,可冯云山还是觉得值得。
  哪怕即使很多州县因为开挖了黄河故道,洪水并没有泛滥淹没到这些州县,兴师动众地迁移让这些百姓甚是埋怨,但最终这一切,冯云山都觉得甚是欣慰。只要能保住这些百姓,不至于被洪水吞没,不至于像历史上那样天下生灵涂炭,一切,都是最好的结果。
  要知道,历史上的这次黄河决堤,当时正值满清忙于镇压太平军起义,兵饷尚且不足,根本无力赈灾与救治,加上害怕百姓聚集造反,根本不敢征调民夫修筑河道,也无力堵塞已决口河堤,遂造成黄河永久性地北徙改道,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可当时无人理会,无钱赈灾,造成无数百姓被洪水淹死,无数民宅被冲毁、农田被淹没,数百万计的灾民流离失所,将山东整个陷入巨大的灾难,此后的十余年,人口都没能恢复过来。
  但这个最好的结果,却是冯云山以巨大的代价换来的。单是征调的民夫的工钱和吃食开销,便花费二百多万两银子。而迁移数百万百姓,派遣十余万讨虏军将士出征救灾,以及安顿和救济灾民,更是花费了近三百万两银子和七百万石粮食。
  冯云山虽觉心疼,但看见洋溢着笑容帮忙加固河堤的民夫,便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冯云山还没意识到,他的这番黄河赈济灾民,让他收获了巨大的声望!
  河南山东一带的百姓,纷纷将他挂在嘴上,感念于心。而这帮百姓中的大小乡绅,也因为受了新官府的庇护,避免遭受洪灾,摆脱家破人亡的厄运,身为感激,原本不信任官府的情况,如今变成了中华帝国的坚定拥护者。加上在已经灭亡的孔家儒学弟子的歌颂下,冯云山俨然犹如三皇五帝禹帝般的圣世明君,在山东等地,犹如神明,受到读书人和百姓的景仰!
  不但如此,随着时间慢慢流逝,中华帝国的皇帝冯云山亲临黄河决口处,赈济灾民的消息很快便传开了。不单是菏南山东,整个中原大地,乃至整个北方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