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士、数千老弱牌尾的逃亡之师,一下发展为拥有数府之地,能战将士数万的一方势力。
  当夜,冯云山召集道州的一帮将领,商议在永州府和宁远试点土地改革。说是商议,其实冯云山早已有了自己的想法,只不过说出来,让众人消化和接受而已。
  冯云山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基本思想,让众人振奋,特别是周胜坤、胡大妹、谢享才等一帮天国老人,本身是穷苦人家出身,有田地,也曾经是他们多年的梦想。但曾观澜和刘长佑却提出质疑。
  他们倒不是反对将田分给农民,而是担心如果实行这个改革,哪里来的这么多田供分配?除非强行剥夺地主官绅百十年积攒下来的田地,但地主官绅势力很大,同样会激起民变。要知道,他们不但能影响地方官府,还能控制众多佃户,唆使底下佃户闹事,若是联合起来,再协助满清,曾观澜和刘长佑担心会给太平圣军树立大敌。
  尤其是刘长佑,自己也是乡绅出身,自然了解乡绅那套把戏。将田地看成命根子,所有财产,全押在积累田地之上,可以说,谁阻止他们买进土地,便是仇敌,更何况是要强行剥夺他们的土地?
  末了,刘长佑劝道:“圣王,土地改革势在必行!长佑建议,应徐徐图之,开始不可过于激烈!将这些汉族地方乡绅尽可能地拉拢到圣国,共同反清!至少,不要将之推往满清一方。”
  冯云山不由点点头。他原本想按照后世土改政策,彻底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但现在想想,确实不能一刀切。
  参考某国后世的土改历史。刚开始在未夺取政权之前,也只是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以这种比较温和的土改方式,有效推动政策的实行,既减轻了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认同,又不彻底得罪地主,变为敌人。
  等夺取政权之后,有了绝对的武力保障,便可以再进一步彻底推进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废除旧的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一想明白,冯云山微微一笑,心中一片笃定。
  开完会,留下曾观澜和刘长佑和谢谢享才三人。四人在州衙呆了整整三天,终于由冯云山口述,另三人起草,再共同修订之后,一份《圣国田亩制度》面世!
  《圣国田亩制度》基本内容是关于土地改革制度,同时提及圣国地方政制,还涉及经济制度。它规定“天下人,人人平等!耕者有其田!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圣国田亩制度》宣布土地多种所有制同存,公有制和私有制混杂其中。公有制分为圣国所有的全民所有制,还有某基层单位若干家庭共同所有的集体所有制。私有制便是每家每户所有。
  原有土地所有者,由圣国组织专门机构进行评估,符合政策仍然属其私有,不符合政策则算无主之地。无主之地,则归圣国所有,再由圣国分配给无地农民所有。
  这个古老的国度,第一次以文件制度规定,所有人均可拥有土地的制度!


第89章 永州土改试点(二)
  《圣国田亩制度》不仅仅是分田地的内容,它还构筑太平圣国的地方社会基础架构。
  一是规定了农民平分土地的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老少,按人口数量平均分配。太平圣国将土地按产量的多少,分为五等,然后好坏搭配分配各户,并提出了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方法。
  圣国规定,每口至少分配一亩中等田地,具体多少按当地可分配田地数量。这也是冯云山按照眼下的农业水平,折算出来的可以养活一口人的最低标准。
  二是收获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按所分田地缴纳粮食给圣国国库,其余全归自己所有。湘南一带,中等水田,每亩每年需缴谷1石,若缴银钱则按市价折算。
  这样一来,比原本租户缴纳给地主的1。5石~2石少了一大半,农民必然欣喜雀跃。同时,若拥有田地较多,则除人均田地按均缴纳粮食外,其余多余的田地,逐次升高应缴标准,多出的一倍田地,按多出一成税额缴纳,多出的三倍田地,按多出三成税额缴纳。
  这是冯云山按后世阶梯缴纳水费的方法,变相控制乡绅的田地数量。
  三是规定土地认定标准:无主之地通归圣国所有,圣国再行分配给无地之民。有主之地,超过本户分配标准的,由当地圣教教众牵头,联合地方乡民代表,成立乡民委员会,对该地主人好恶进行评价裁决。
  按赞成其拥有土地的人员比例,裁定总土地的比例多少,归其所有,重新发土地证,其余被反对的土地比例,收归圣国,重新分配。
  最高不超过当地人均田地水平的十倍,多余十倍者,若仍符合评价裁决标准的,则由圣国出资,按前一年市价购买。
  四是建立地方村镇制度:仿照历史上的太平天国及后世公社,成立一种兵农合一的农村公社组织制度。
  每五户人家为一伍,每二十五户为一小队,类似于后世村小组,相当于圣国两司马,设立一小队长的乡官用于管理。
  凡二十五家中,设有小库一所,保管公有生产物资,其陶冶木石铁等匠,俱用伍长及伍卒担任,农隙治事,使二十五家成为一个农村公社组织。
  每户人家,出一名男丁为伍卒。有警,则由小队长统领这些伍卒,杀敌捕贼;无事,则从事农活。同小队的每家每户之间,相互帮助;农忙时分,若是相互帮组仍无法满足劳力,便可由小队长向村里租借劳力,村里小库缴纳一定金额给村里村库。遇有修路、修水利设施等徭役,由小队长负责组织,每家每户出一到两人,共同承担下派的差事,小库支付一定补贴。
  待年底时,村库除备用来年的生产物资和需要上缴的资金外,其余资金可分发至各村小队,再由村小队分发给各家各户,形成真正的集体所有制。这也是冯云山根据后世分红原则,将这一理念设计进这地方村镇制度中。
  每四个小队,合为一大队,称之为一村。设立村长,相当于卒长。
  每五村合为一乡,设一乡长,相当于旅帅。
  每五乡合为一镇,设一镇长,相当于师帅。
  数镇之上便为县州,设一县州长,相当于军帅或监军,每县州按户数多少,划分出多少镇。
  自乡开始,各设立二名典分田官、典刑法官,典钱谷官、典采买官、典售卖官,典会计官,俱一正一副,即以乡长、镇长兼任。
  冯云山想的是,这样将军事与行政统一起来,每一个村、乡、区等基层组织都成为自成体系的经济单位,其军事组织、生产组织,都包含在社会组织里面。
  村长、乡长、区长均由下一级单位选举产生。每二年选举一次,以补诸官之缺。举得其人,保举者受赏;举非其人,保举者受罚。乡官如有贪污不法的,百姓可以检举揭发,随时革退查办。
  每个村小队,若劳力过多,便均可向上一级的村里,租耕未分配完多出来的田地。再由村小队转租或安排二十五户合力耕种,所得收成纳入村小队的小库。
  若是村小队劳力过少,亦可将本小队田地出租给村里,再由村里安排。
  每家每户自行就食。平常红白喜事或本村小队节假日聚餐活动,均由村小队操办,费用由小库出资。
  鳏寡孤独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由“小库”开支抚养。
  而每家每户,如在城里营生,无法耕种田地,则可将土地租给村小队,又村小队再行安排。
  其他村与乡里,乡与区里,区与县等各级亦然,都可如此租与转租,灵活便利。
  五是户口婚姻制度:每家每口均需登记户籍,圣国子民鼓励实行一夫一妻制度,但不反对纳妾。但凡多一妾者,每年缴税增加一成。
  废除封建买卖婚姻,婚姻双方自愿原则,在圣国当地镇以上机构登记造册,方为合法。非法婚姻双方除解除婚姻外,需浸猪笼十天,以示惩戒。
  圣国的地方村镇子民,必须至镇以上机构进行登记落户,拥有户籍,方可得到村镇分配的田地,共享当地圣库。未有户籍之人,均当成敌方奸细,抓捕送工矿,集中劳教,直至通知亲属前来保释落户为止。圣兵可集中办理集体户籍。
  圣国从镇以上机构,均设立一医馆,招收培养中西医,为乡民治病。除此之外,还需督促本镇卫生,防范瘟疫等事务。
  六是建立地方农民教习所制度:每乡设立一家小型农民教习所,对外宣传小教堂,昼夜开展教习活动。
  每个礼拜的礼拜一至礼拜六,白天教习当地十二岁以下幼童,无论男女,启蒙各类国学和西学;夜晚一个半时辰,则教习当地乡民识字、种植、养殖和军事技能。
  每周的礼拜天,则由乡长和圣教教众一起,分赴各村,组织乡民开展讲道理、批清妖、促生产、谋幸福等一系列的忆苦思甜活动。
  每镇成立一家中型农民教习所,简称中教堂,亦是昼夜开展教习活动。白天教习当地十二岁至十五岁少年,无论男女,重点学习西学各科;夜晚,则教授本地乡民中的手工匠者,识字和谋生技能。
  每县又成立一家大型农民教习所,日夜开展教习活动。从每乡、镇选取优秀聪慧少年或乡民,集中统一教授各类知识,考察合格后,派往州府重地或圣军之中,委以重任。
  同样的,无论中大教堂,每周的礼拜天均需开设心灵洗礼教育!学习满清入关以来的种种历史,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大屠杀、四川大屠杀后发生“湖广填四川”,“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一直讲完清初的大屠杀政策和天灾人祸等使华夏人口由明朝的五千一百多万下降到一千多万。
  讲习的重点就是揭露满清的屠杀汉人、回人、苗人的嘴脸,撕开汉人的苦难历程,呼吁被“满清阉割了骨气廉耻”的汉族儿郎起来抗争,加入太平圣军推翻满清,争取自由和幸福。


第90章 永州土改试点(三)
  冯云山看着《圣国田亩制度》的六条主要内容,心中充满成就感!
  这些都是他亲手起草的,虽然很多是参照历史上的《天朝田亩制度》和某国根据地时期的土改政策制定的,但也融合了冯云山自己的思考。若果几千年来的以土地问题为首的封建剥削,能在自己手中解决,那是何等幸事!
  满清嘉庆和道光年间,尤其是中英鸦片战争失败之后,农民在封建地主、官绅的残酷剥夺下,对平分土地的日夜渴求,他们企求“不饥不寒”的低标准、低消费的平等社会是十分强烈的。正如后世某国领袖所说:农民之渴望获得自己的土地,连做梦也想着土地!
  满清治下的百姓在水深火热中,一代复一代的熬煎着,“乐岁终身苦,丰年不免于死亡”。他们甚至争土地争“永佃制”,甚至对收取五成租子的乡绅感恩涕零,为的是求得个温饱。
  如今太平圣国宣布将田地分给他们,保护他们的田产,可以想象他们是如何地狂喜,如何地感激拥护圣国?!
  后世历史中,满清的《贼情汇纂》说湖广、安徽、江西等地农民,“贼至争迎之”,其根本原因就是太平军将地主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