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礼,太过平常了,但皇帝却三番五次地劝朝中大臣不要动不动就跪拜,还规定除正式大朝会之外,都不得跪拜,下级官员向上级官员也不得跪拜,这样的平等思想,不正是西方的奇怪思想么?
李鸿章虽然也不大理解这种奇怪的思想,但也清楚,这些足以表明皇帝的改革方向是走向何方的。而且,正因为皇帝口口声声效仿西方先进制度,学习西方强国富民之法,李鸿章才会大胆猜测,皇帝很可能也有效仿西方那些小国的君主立宪制或是共和制,有改革政体的心思。
冯云山又盘问了李鸿章一些江苏地方上的政务,从兴修工厂到培育产业,从兴办学堂到发展教育,提倡士农工商四民平等,规劝地方乡绅和望族进城,开始实业,流通工商贸易,繁殖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放松路引和保甲户籍管理,推动就业自由,提高生产力。
李鸿章更为明白,向冯云山道:“陛下教诲,微臣醒悟了。国之强弱系于百姓之贫富,而百姓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以往的包括满清在内的历代王朝,物产皆是田间土地所出,余者少量矿产与手工艺作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是陛下所说的农耕之国。而今西方诸国,大兴殖产兴业,都是走工业道路。微臣也明白了,帝国的物产之多寡,便主要靠的是工业发达程度!这主要依赖于百姓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内阁政府和地方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中华帝国地大物博,必定能超过英洋这种工业立国的典范,走出一条更为宽阔的发展工商业致富强国富民的道路!”
冯云山叹道:“妙哉!内阁经营天下,安抚黎民亿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使朕之天下如昆仑山之安,如太平洋之深。”
二十天后,中华帝国开始了一场巨大的人事变动。
皇帝冯云山亲自下旨,说内阁总理曾观澜劳苦功高,封其为婆罗门王,西行印度迎娶莫卧儿王朝的唯一一名公主,就任国王,世袭罔替。而内阁总理之位,改由五名内阁成员组成的团体接替,处理日常内阁事务。调江苏巡抚李鸿章、浙江巡抚罗泽南、广东巡抚伍崇耀、湖北巡抚刘长佑、直隶巡抚周胜坤五人回圣京,入内阁驻值,全部转为内阁委员,由李鸿章暂列第一委员,主持内阁政务。
因为是内阁委员的调动,由皇帝亲自下旨。而五名内阁委员调动之后留下的巡抚空缺,则由内务部提报人选,报5名内阁委员核准后,由皇帝亲笔御批后生效。
因为早有准备,接任者的名单很快便公布了出来:江苏巡抚,由松江知府刘坤一接任;浙江巡抚,由宁波知府王有龄接任;广东巡抚,由广东布政使兼广州知府雷学海接任;湖北巡抚和直隶巡抚空缺,分别由湖北布政使张维翰和直隶布政使兼北京知府谭廷襄接任。
第1224章 刘长佑的怪胎儿子
圣京火车站。
刘长佑和儿子刘思谦,一同随着熙熙攘攘地人流,走出火车站大门,看向火车站外的广场,一排排店铺摆开,几名军警精神抖擞地站在路口,有些吃惊。
“父亲,这圣京皇城果然不一样,简直大得没边了!刚才从一刻多钟以前,我记得火车就入了圣京城,这么长时间,火车跑得那么快,才到这城里的火车站,说明这圣京城区大得火车都要跑半个小时。唉,有几年没来圣京了,看来这皇城的城区范围又扩大了不少啊。”刘思谦望着火车站外的宽大无比的广场,感叹地道:“原本以为武昌城已经是帝国数一数二的大城了,繁花似锦,没想到这圣京城更大更繁华。比几年前我印象中的圣京又热闹了许多。太好了,在这圣京城做买卖,比在武昌城肯定赚得更多,这才是我刘思谦的人生舞台,我已经闻到了圣币那熟悉的味道。”
“那是自然!这可是帝国的皇城,5亿人口的天朝上国的国都,也只有这里才能有如此盛世的景象!”刘长佑自动滤过儿子后半句话,叹道:“想不到,我又回圣京了!陛下不但没忘记我,还给我升了官。你这小子,在武昌爱调皮捣蛋,在这天下脚下的圣京城中,都不要肆意妄为了。唉,都怪你妈将你惯得,成天没个正型,要像你两位兄长那样,多念些书,然后参加科举成为帝国的官员,这样多好?偏偏你这小子,要搞什么工商业,如今看看,整天游手好闲地,在武昌城搞的鸡飞狗跳的,却没一点用处。”
“哎呀,父亲大人,你这思想啊,还真是守旧得很。如今都什么时代了,官府布告上面不是都号召大家走出农村,来带城里帮工做活,赚些快钱活钱。你这堂堂的湖北巡抚,即将上任的内阁委员,却还是旧思想,只是觉得读书上学再考科举做官才是唯一的正途吗?要是陛下知道了,只怕会后悔用你这封建老顽固了。”刘思谦辩论起来,还真是有些鬼才,竟然让刘长佑还不上嘴,不过,因为刘思谦的声音太大,让车站外广场的行人看了过来,还得刘思谦连忙闭上嘴巴。
刘长佑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也不再说话,领着儿子赶忙往前快走几步,待避开人群的注意之后,这才有些无可奈何地朝儿子道:“大众广场之下,小兔崽子能不能不要大声胡说八道,差点泄漏身份引人注意。而且,没大没小的,有你这样的儿子说父亲的吗?都是你妈给你惯的!才不到二十岁就不念书,整天不务正业地想着做生意,做那商贾之事难道比读书好?就算如今朝廷鼓励发展工商业,也是以读书为重啊。”
刘思谦却笑嘻嘻地道:“父亲大人,二哥虽然也是读书,可他读的是机器制造的格物之学,放在前朝可也不过是个旁门左道的杂学罢了。我虽然没去学堂念书,但这经商实业的书籍我可自幼便看了不少,如今乃是放下书本一展拳脚的时候了,说不定,到时候二哥还要被我雇请过来,替我做工呢!
再说了,父亲你别以为我忙于玩耍就没关心国家大事,这回陛下召见你,组建内阁委员,按儿子猜测,陛下和朝廷的根本目的,不外乎是进一步推进帝国的各项改革,深化发展。
就拿这工商业来说吧,按我的理解,工业和商业相辅相成,有了工业,也就是兴办工厂,才有货品生产出来可供出售,而有了商业,也就是洋行和行脚商贩,才能将这些货品卖出流通,变成金钱,进而购买原材料或是雇请劳动力,转为更多的商品和财富。
但仅仅是这样,也就是初始的状态而已。朝廷既然要加大内阁对国家的干预,便是想通过官府的作用,引导各行各业纵深发展——父亲你别这么吃惊——这个词还是我从报纸上看来的。
就从工商业来说吧。如今帝国的疆域虽然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但享用核心利益的,还是我们这些汉人,商品的需求,因为有海外殖民地以及帝国强大起来的缘故,虽然显著越来越大,最紧要的,还是商品的生产,商品的生产却并没有急速扩大。这一点,可能就是陛下希望你们这些新上任的内阁委员们要做的事情。”
刘长佑有些吃惊,自己的这个排行第三的儿子还真是个怪胎,虽然才19岁年纪,却真如他说的那样,熟读各种杂书,其中最多的便是工业和商业流通类的书籍,甚至连学业也不上了,偷偷在外开办所谓的实业——代销店——来。今天说的这番话,让刘长佑还真是有些触动,他何尝不清楚,这次陛下将曾观澜这个内阁总理换下去,而将在全国范围内改革最彻底、施政最大胆的江苏巡抚李鸿章定为内阁委员为首之人,领着他们这些太平圣国的老部下组成新的内阁,目的自然是进一步推进帝国的发展。
这不正是自己儿子所说的,加大内阁对帝国政务的掌控和干预,引导各行各业,尤其是工业商业等实业更为发展么。
见儿子说的有理,刘长佑也忘记了生气,点点头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小兔崽子,你还真有点谱啊。那你倒是说说,这工商业如今已经有这么大的发展了,还需要怎么推进?”
刘思谦不假思索地道:“很简单。工商业工商业,不是从工业就是从商业入手,通俗点讲,就是分别从生产和市场两个角度来发展。刚才我说了,如今帝国疆土扩张,人口也众多,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听说连印度和美洲的市场都打开了,因此,市场方面不是重点,那么重点就是货品的生产。我中华帝国自古便是个农耕大国,正是有父亲您这种官员,培育了一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了头朝黄土背朝天的乡农,正好当初太平圣国和帝国成立的时候给众多的乡农分配了田地,加上帝国的好政策和圣肥的推广使用,乡民守着几亩地,虽然还是有些穷,但都能填报肚子了,没人愿意背井离乡离开几亩田地外出做工,这样便造成像书本上说的那样,城市的工业缺少劳动力,进而影响货品的生产。因此,从这方面说,父亲的这次内阁的主要改革任务之一,应该就包含这一项,想办法将死守几亩田地的乡村多余劳动力给逼出来也好,哄骗出来也好,进城到工厂里做工,促进工业的大发展!”
第1225章 圣京城堵车了
刘长佑心中震惊得无以复加!
自己隐隐约约有些触摸到这方面,但根本没有像自己的儿子这样想得这么透彻,看得这么明白。
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吗!刘长佑因为担任过农业部部长,对农村极为了解,从最近的朝廷动向中,他隐隐看出了一丝苗头,便是原本定好的土地政策,很可能又会有些变动,而这个变动的方向,他一支把握不住,今天听了自己儿子的一席话,顿时豁然开朗了。没错,必定是往这个方向了。
难怪前一阵子这小子一直念叨着说什么那英夷国的资本家们曾经搞出为发展畜牧业和羊毛业而进行的圈地运动,不但将大量土地圈禁起来占为己有,还强行将上百万农民从土地上逼离出来,变成他们的工人。这不正是让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么,而如今帝国所做的,也是往这方面去发展?刘长佑有些忧虑,作为一名熟读儒学的读书人,他怎么也不愿意逼迫百姓,进行这样的原始掠夺,不管怎么样,自己进入内阁之后,虽然不能阻止朝廷这样的决策,但起码也要调整手段,不能太过血腥和野蛮。
刘长佑思索完毕,露出一丝笑意,看向自己的儿子刘思谦。
“谦子,你既然对工商业如此有研究,不如为父推荐你进那商务部做一名编外执事,等机会统招正式的官吏,你也能近水楼台,抢占一份先机。”刘长佑见自己的这个怪胎儿子的确有几下子,便动起了心思。
“别别别,父亲大人,你可饶了我吧。我才不要做什么官员呢!”刘思谦脸色一变,连忙拒绝:“我就算奋斗一辈子,也不可能做到父亲大人您这个高度了吧?可您这个高度,又如何?我的志向是赚很多很多的钱,多得能将整个武昌城都买下来。未来能将我的生意拓展到帝国各个城市,让每个中华帝国的百姓,都知道我刘思谦的名字,知道我创办的实业,我便满足了。这似乎也能名垂青史,若是能成功,我想,以后别人不会再称呼我为刘三公子或是刘长佑的儿子,而是称呼父亲大人您为刘思谦的父亲!”
刘长佑满脸惊愕,他还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