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耍拷帕伞⒏咚场㈥鞍缘热巳缃窀锹砑业那嫣齑蠼
说完这些分析,糜缳仿佛松了一口气:“所以,我真的不知道,马家对徐州究竟是怎样的态度。更不知道,会怎样对待徐州。”
而再度抬头看向马超的时候,糜缳看到,马超眼中分明闪过了一丝赞赏的神采。糜缳心中不由一喜,期待着马超的开口。
可想不到,马超随后脸‘色’竟然很快转为冷漠,开口道:“不得不说,你分析的很‘精’彩,也很对。不过,怎么想是你的自由,我作为马家之主,不会将还未决议的事,先告诉一个‘女’人。”
“腾”的一下,糜缳感到自己的心和血全燃烧了起来:马超他欺人太甚!!
可是,就在糜缳即将要与马超完全撕破脸的时候,她突然看到,马超又端起了酒杯:那杯酒,他喝了很长的时间。而且,这个时候,他根本没有完成任务、起身要走的意思
想到这些,糜缳目光烁烁凛然:男人,果然没有一个好东西。这个马孟起,他的胃口竟然这么大?!
第九百二十九章 偷梁换柱
王服骑在马上,面无表情地看着手下的健儿们换上许都卫的制服,嘴角不由微笑了起来。不过,待他看到那些人欢欣鼓舞的神情后,面色就又有些不愉。
王服原本是有名的游侠,为了博一把功名,当初自带着一批人投奔曹操,可曹操对于这种半途投奔的几百江湖莽士,已经没有多少兴趣。将王服调任到了曹仁统属的编制当中,而曹仁对这些不懂军阵的江湖莽士也没有很重视,只是收拢了起来,充作了三流部队,根本没有让他们成为曹仁直接领导的部曲。
果然,王服手下的人大多又是流派弟子或江湖朋友,难以管教,自成格局。天长日久之下,便跟曹仁麾下诸将多少有些隔阂。而王服也一直郁郁不得志,只是在前一阵子,被刘协点头提拔为长水校尉,任命为禁军统领后,王服才感觉他的春天要到来了。
事实上,王服自问对汉室并没有多么强烈的忠诚,他只是个单纯的武者,在军中混一口饭吃罢了,为什么会卷进如此复杂、险恶的漩涡里来,他自己也难以索解。不过,他知道,从董承府上离开以后,一切已不能回头。
所以,此时他的心里十分烦闷,若不是遇上杨彪那个给人无限信心的老人,王服都有抽身而逃的冲动。不过,若是真能成功,那自己岂不是就是匡扶汉室的功臣?可若是失败,那曹操的手段
挥了挥手,王服试图把这些烦扰的念头都赶走,重新将目光放在那些换装的兵士身上——还是先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吧,成败功名,是老天早就注定了的。
对于王服这类的三流编制,曹操是不会给他们发军装的,如今冬季来临,他们居然要自己家里送来衣服,穿上之后什么样子的都有,看起来象一群叫花子。可现在,因为这些人已经是许都卫,自然便穿上了曹营崭新大红秋装。这些衣服,不得不说,可真是威风的紧呢。
那些江湖草莽穿上之后,一个个来回攀比,大声吵嚷,兴奋地不行:这下身份换了,可比平时多领两斗米,家里还可以少交一成的赋税,生活水平又提高了不少——不错,随着的改制,大汉其他诸侯,例如曹操这种有远识的雄主,也随之改革了军队待遇,提升了不少兵士的忠心。
这样的情景,让王服对董承那个计划,感到有些忐忑不安。
更难以接受的是,王服的手下,如今明显分成了两个阵营:一边就是他的老部下,而另一边,则是受杨彪的手段笼络,召来的富户僮客。这两个阵营泾渭分明、冲突不断,若是曹氏有心在其他混入探子,那王服的猫腻,立刻就会被曹氏知晓。
不过,怎么说呢?
这竟然真的成功了啊
得益于新军装的下发,底下这些人欢欣鼓舞,并没有发生什么两派冲突。而有心计的王服还特意将两派分化成了宿卫和许都卫,纵然日后露出一些马脚,也可以推说是宿卫和许都卫的纷争,不会让人联想到这原来是他王服的手下。
对于连这些都考虑到了的杨彪,王服心中不由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随之便回想起了今日能发现这一切的前因后果:
根据吴硕和曹泰商议的结果,许都卫将抽调一批人补充进宿卫队伍。然而随之不久,吴硕便同曹泰等人一起上书,言许都卫人手紧缺,需从其他地方补充人手。荀彧在看了这份提议之后,传信闻讯了曹操。而曹操的回答,便是他同意补充支援。
不过,这里又出现一个插曲,那便是曹仁手下的那些职业军人们,更愿意在战场上捞取军功尽职,根本不愿意去什么许都卫和宿卫里供职。在沿袭了马家军风的思想后,那些兵士都将战死沙场、光耀家楣当做追求,再没有什么入许都卫和宿卫那种混吃等死的想法。
而曹仁也对拿野战部队补充地方守备表示十分不满,曹操在询问了其他战将之后,竟然没有找到一个愿意入许都卫和宿卫的。尤其是曹仁的部将牛金,更是干脆以死相迫,誓要留在陈留战场。
无奈,经过一番推三阻四后,王服终于被推选出来承担了这份差事。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因为王服不怎么懂军阵,手下子弟跟别的营不合拍,而王服人也在许都未上战场等原因
不错,这事不是王服主动站出来的,而是曹氏的决议。曹操在回信当中,提出了因战场吃紧,牛金身负重任的原因,婉言希望不用调任牛金入宿卫。同时,言王服忠心耿耿、办事牢靠等,着重恳切的推荐了王服。
既然王服出现解决了此事,各方面自然皆大欢喜。于是王服和他麾下的五百子弟和一千五百名僮客光明正大的进驻许都,换上了许都卫的号服。甚至,曹仁还慷慨地多送了他一些装备兵家,感谢他背起这么大一个黑锅。
此时王服的队伍已经完美达到了董承要求的人数,而且堂而皇之地进驻了许都。董承的手段确实高妙。整饬宿卫这件事蒙蔽了所有人的眼睛,大家都在猜测皇权系和许都卫争斗,谁也不会想到真正的一步棋落在了许都城外的军营里。
老谋深算的杨彪不仅算准了曹泰对整饬许都令的反应,而且还料定王服在曹仁麾下的尴尬地位,一定会被选出来背黑锅。就这样,董承的计划看似每一步都是被动的,其实步步都是主动为之。皇权系表面上偷鸡不成蚀把米,实际上成功地声东击西,在许都城内掌握了至少两千人的武装,这种手段,简直用鬼神莫测来形容都不为过。
很显然,皇权派如今在密谋一次政变,这手布局,就是为了使皇权派能够掌握一支可靠的武装力量而做准备。而接下来,只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整个一盘棋,便是见生死输赢的一刻!
只不过,那个时机,却不是王服这个身为棋子的人能够猜得到的。但隐隐之间,他觉得,这绝对跟徐州的刘备有关系。
不过,纵然事情进行的如此顺利。王服也有烦恼:多疑的曹泰并没让这些新加入的士卒参与驻守内城工作中来,而是把他们派到城中诸街道各坊去。这一千人就像撒进了许都城内的黄沙,四处分散,这无疑将会增大起事的难度。
看来,还需要一段时间,制造一次小小的内城摩擦,才会让曹泰甘心将这些人派往内城当中:那样的摩擦,实在太简单不过了,可能是宫中黄门侍女的争吵,也可能是陛下无心摔了一跤……
毕竟,陛下虽然手中已经没有什么权力,但曹操为了让汉室这杆大旗还有效用。他就会不遗余力地给足汉室面子——这是汉室如今最有效也是最可笑的倚仗了。
“在大事还未触发之前,我还是想办法先笼络住这些人吧。省得日后没接触几下曹泰,就倒戈易帜,丢人现眼。”看着渐渐冷下来的许都,王服忍不住裹紧了身上的大氅。他心中决议已定,同时也感觉,这个冬天,一定会很冷,很难熬。
第九百三十章 明年春天
就在冬季悄悄来临的时候,许都一切暗流涌动的漩涡核心还在搅动。董承和杨彪两人面对面坐着,身上盖着绒毯,面对着龙榻上那位看似病怏怏的天子,悄声汇报着这段时间的布局情况。
得益于曹“操”建立靖安曹、剥夺了曹节权力的缘故,曹“操”对无忧宫已经听之任之了。所以,此时三人之间的密谈,不必有过多担心。最多,也就引起荀彧和戏志才的猜测罢了,但同时,皇权派何尝不是也在猜测着曹氏?
“怎么样,顺利渗入宿卫和许都卫了?”刘协端起一碗“药”汤,当着曹节、董承、杨彪三人的面,就倒进了“花”盆当中,留了一些“药”根,涂抹在衣襟之上。
董承看到刘协如此,也不再隐瞒什么,开口道:“托太常妙计,已经顺利渗入宿卫和许都卫,此时我们在许都掌握的力量,已然高出曹贼。”
操‘心,我会处理好,纵然敌不过戏志才,也可以拼个势均力敌。了一下腹部,点了点头。
在彻底被刘协征服之后,曹节已经跟历史上那个曹贵妃重合了。不知什么时候,曹节就感觉,她已然忘记了自己是曹家“女”的事实——可能就是在那次她得知自己有了身孕与刘协对质的那天?
不管怎么说,此时她已经快是个母亲了,她不能让自己的孩儿,生存在一个诡异错“乱”的环境当中。所以,她选择了毫无保留地帮助刘协。
“许都卫如今有一千人,而宿卫有一千五百人,剩下便是王服手下的两千部曲。表面上,曹氏手里掌握着至少四千人的兵力,对皇家以前的五百宿卫绰绰有余。可实际上,曹氏最大的一部分已然倒向了我们。此时许都城内的军力对比,实际上是我们两千五百人对两千人,而且,那一千宿卫还直接在陛下的眼皮底下,容易‘操’纵控制;许都卫的人又都分散在许都各处,拢不到一起捏不成拳头。”
董承悠悠说完这些,看到刘协微微点了点头:虽然看起来,两家看起来差不了多少,但实际上,出其不意之下,以少胜多皆是常事,更何况皇家还多出了五百人数。据刘协估计,只要时机捏得巧妙,发动政变成功不是问题。
目前唯一的要点,就是发动的时机。
“杨老,依你之见,我们应该何时动手?”刘协转过头,问向了一直没开口的杨彪。而杨彪只是抬起眼,看了一眼曹节。
刘协明白杨彪的顾忌,摆手道:“杨老尽管放心,节儿”话未说完,刘协看到杨彪又看了一眼董承。思虑片刻之后,刘协改口道:“节儿,你还是先出去吧。”
曹节脸上没有很多的情绪,出乎意料的是,她没有看杨彪,反而同样看了一眼董承之后,才告辞出去。
终于,杨彪看似要开口,可董承却出乎意料地抢在了他前头。
“陛下,臣以为,此事宜早不宜迟,久则生变!”
刘协冷笑了一下,看着董承那般郑重其事的神态,也不好反驳,懒洋洋地问道:“卿为何如此认为?”
“王服此人虽值得信任,但不值得托付。某等千钧之石,系于丝线之上,顷刻坠毁。”说到这里,董承知道不用过多解释这其中的危险‘性’,口风一转又道:“前洛阳大‘乱’、阉宦诛大将军何进之事,然无谋无脑,但却非一招良策,陛下何不?”
董承这句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