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武好古坐下,苏东坡沉吟道:“今日在朝堂上议论国子监改革的时候,蔡京提出要一并改革科举……”
国子监改革是苏东坡上台后主导的最重要的政务,苏东坡和武好古都想按照云台学宫的模式改革国子监——不用说了,改革后的国子监就是日后中国仅次于连云港淮海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第四所千年大学开封大学了!
这次国子监改革的步子迈得很小,只是将国子监下属的三学(不算小学)变成了国子学和太学等二学,取消了独立的武学,同时在国子学和太学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加了《天理说》、《实证论》、击剑、乘马、射箭、算学和军学一共七门课程(比最初提出的时候加了门军学)。另外还改革了三舍法,减少了生员的数量和淘汰的比例。
而在讨论到生员毕业前途的问题时,蔡京提出了改革科举制来为国子监和云台学宫的生员创造机会的建议。
“蔡京说要怎么改革了吗?”
提及科举改革,武好古就是眉头一皱。这个问题非常扎手啊!北宋历史上搞过一次,直接废了科举改学校取士,结果到宋徽宗执政的末年又改回来了。而满清末年倒是成功废除了科举制度,不过没多久满清自己也给废除了……那可是一反一个省啊!
武好古道:“科举这事儿吧,考了那么多年,大家早就习惯了,要改也不容易。而且云台学宫的学生怎么样,现在也不知道呢……不如这样吧,可以取消武举,同时在进士试中分左右榜。左榜只考文章经义;右榜需要允文允武,在文章经义之外加试弓马、军学和算学。另外,右榜不必解试,国子监上舍生、云台学宫上舍生,和七品以上官员举荐生员皆可应试。”
“入取名额怎么分?”
“自然是左榜多,右榜少了。”武好古说,“右榜取士人数是左榜的一半,不过左右榜都是一样的进士,不分高下。这样应该可以服众了。”
现在一榜文进士有五六百人,按照这个数字的一半计算,右榜进士至少有二百五十人。
数量看起来是少得多,但是右榜进士的应试者也会少许多。等到下一次科举时(如果不改元就是建中靖国六年礼部试),国子监和云台学宫一年的毕业生最多就是三四百,加上官员推荐的考生,能有六百就顶天了,六百人中取二百五十人,而且博士团和界河商市还有天涯镇还能吸收掉一部分。前途可是好了不少啊!
“那么右榜进士去哪里做官?”苏东坡问,“前途和左榜一样?”
“右榜进士允文允武,可以做文官,也可以去担任府兵的军官。”
武好古早就想好了,右榜进士其实是按照军官的标准培养的,当然要让他们去接管“义务府兵”了。
另外,也不要断了他们做文官的路子。因为大宋重文轻武的传统一时间不会改变,右榜进士可以成为武官掺进文官集团的沙子。
“此外。”武好古又道,“咱们还应该逐步改革伎术官取士方法,建立伎术学院。譬如绘画、书法、天文、医药、律法、音乐、兽医、农业、营造、冶铁、兵器、开矿、转运、造船等等都属于实用之学,都应该由专门的学院教养人才,并且通过考试录用为官。”
北宋的文官有点类似于后世民主国家的政务任命官,这是由选举产生(不一定是选上的,也可以是当选的领导人或政党任命的)的官员,而武官、伎术官和吏员则是事务官。
政务官可以不懂业务,但是必须要有精通业务的事务官辅佐,才能把事情做好。
如果政务官不懂,事务官都在糊弄事儿,那么事情能做好就奇怪了。
“这又是十几个书院啊!”苏东坡数了数,“大郎,咱们有那么多老师可用?”
武好古笑着:“为啥都要我们自己开啊?可以鼓励民间办学啊。要细算的话,可不止十几个书院,几十上百都有可能,哪能都咱们自己来?而且这些伎术书院的生员也不一定都做官啊,各行各业哪儿不要人才?”
苏东坡摇摇头,“可民间哪里肯办这种伎术书院?”
“办法总是有的。”武好古笑了笑,“而且也不着急,可以慢慢推广。不过……总得请个旨意,最好立个法度,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民间办学就有章可依了。”
“说的也是。”苏东坡想了想,“那么你现在就起草个奏章,为师再帮着改改,明日就递交上去吧。”
“好!”武好古点点头,“就叫《乞准民间办伎术书院疏》。”
“行啊。”苏东坡道,“为师再递个开左右榜进士的奏章,这样就差不多了。”
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宋出蓝翔
“大郎,十八又给你生了个女儿?”
在武好古离开开封府启程东去的前一天晚上,赵佶在琼林宫的水心殿设宴,给武好古送行——这样的面子也真是大到家了,在皇宫中设宴啊!而且还要留宿……当然了,今晚上陪寝的女人是自带的,武好古带来了白飞飞。
在酒宴开始的时候,宋徽宗就有点惋惜的问起了潘巧莲又生闺女的事儿。
“嫡子总会有的。”武好古无所谓的笑着,“十八姐这次生得挺顺利,好好养上一年两年又能怀了。”
虽然武好古已经有了两个儿子,而且还都非常健壮,应该不会夭折。但那都是庶孽,和嫡子还是有区别的。当然了,武好古的长子武义勇因为是媵妾西门青所出,地位是无限接近于嫡子的。如果潘巧莲真的没儿子,那他就能获得继承权。不过这对潘巧莲是不公平的,所以武好古还是希望能和她生个儿子。
“说的也是……”赵佶点点头,“不过生女儿也是喜事。朕写了一帖《千字文》,还是用朕最新创出的瘦金体写的,就送给你新得的女儿吧。”
武好古的这个女儿也算是有财运了,不仅投生在大宋首富之家,而且刚一生下来就得了一本宋徽宗的《瘦金千字文》,在后世那可是连疑似赝品都能拍出1。4亿的珍品啊!而武小妹妹手里的这本,百分之百是真的……
武好古连忙起身道谢,赵佶一笑,摆摆手道:“不就是一本字帖,你老师写得可比朕好啊,你自己写得也不差。”
武好古摇摇头道:“家师现在写不了《千字文》了,我的字也就是勉强可看罢了。”
写《千字文》不难,但是写书法千字文就不易了。一千个字不能写错一个,而且还要注意结构布局,是非常耗费精力的。对于宋徽宗这个年纪来说没有什么,可是苏东坡却是精力不济了。
至于武好古的字则是习自清末大书法家黄自元,写得还是可以,但是算不上大家。
“你的字真是不错,有自成一体的苗头,就是没功夫打磨。”赵佶笑着点评,“你家二郎的字就进步很快,一手颜体的楷书相当不错啊!”
赵佶果然是大内行,武好古习的是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放在宋朝当然是自成一体了。不过他练得不够,也没这方面的天赋。而武好文则是个书法家的苗子,别看才21岁,一手颜体已经写出了大家风范了。
“他可是进士。”武好古笑道,“臣是武官,怎地和他相比?”
赵佶嬉笑着,“你不是大儒么?大儒不比进士值钱?对了,武好文回来了么?纪忆三日前就到了,算算日子,他也该来了吧?”
“他在洛阳停留了几日,今天下午才到的,去韩相公那里接他的妻儿了。”
武好文倒是早早就有了一个嫡子,名曰义礼。
“哦。”赵佶微微皱了下眉,也不怎么了,一提起武好文,他就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那位风韵无限的冯二娘了……
“他在蓝田做得不错。”赵佶收回心神,笑道,“没有辜负朕的期望,接下去也该让他回京城做官了。大郎,他和你说过想去哪个衙门做官了吗?”
“说了。”武好古道,“他想当崇政殿说书。”
“行啊。”赵佶笑道,“说书可以有四个,现在虽然都有人做了,但是只有苏迨一人是本职,别人都是兼职,免去一个就是了。大郎,你的官也该升了吧?这次和高丽国的兵器买卖为军器监赚进二百万缗,又帮了高丽人一把,功劳不小啊。回头升你做个供备库使吧,再给加个閤门宣赞舍人。”
供备库使是正七品的武阶官,閤门宣赞舍人则是个閤职,武官加閤职就和文官加馆阁职一样,都是一种荣誉和可担重任的意思。另外,武官加遥郡之前一般都先加閤职,然后落閤职加遥郡。
武好古现在已经有资格加从五品遥郡官衔了,而一旦加上遥郡也就意味着进入了中级武官的行列,有资格担任一路统军了。
“谢陛下厚恩。”武好古再一次起身道谢,然后又道,“陛下,臣还有一请。”
“说吧。”赵佶笑吟吟地问。
“臣日前在军器监挑选器械,发现大部分兵器都陈旧破烂,难以运用。”武好古斟酌着说,“臣只能让人挑些比较精新的卖给高丽人,但是军器监里面精新器械不多,也不能都给高丽人,所以明年就要给他们陈旧器械了。所以臣想在界河商市开个器械修造所,用来整修旧械。”
“整修?”赵佶一愣,“怎么整修?”
武好古笑了笑:“就是木杆烂了换根新的,箭杆折了也换根新的,铁器锈了磨一磨,甲胄的皮绳朽了也换新的,再刷点漆,上点油。能凑合着用就行了,总比没有的好吧?”
“听着像以次充好啊。”赵佶笑着,“这是奸商做到事情吧?”
“可不就是以次充好吗?臣真的要做奸商了。”武好古叹了口气,“不过军器监里面的兵器质量的确堪忧,想要好的也没有啊。”
赵佶点点头,他也知道一些军器监武器不大堪用的事情。他想了想说:“昔日太祖在朝时,每隔十日就要亲自抽查兵器,难道朕也要这样做吗?”
你就是这样做也没什么效果!武好古心说:赵匡胤打了一辈子仗,是能临阵冲锋的官家,兵器好坏他一眼就能看出来。赵佶哪儿来这种眼力?赵佶的眼力都在书画文玩和女人身上……
“陛下,倒也不需要。”武好古道,“军器监、群牧监这些衙署不得力主要还是伎术官的问题。现在翰林四局中的书艺、图画就很好啊,待诏的水平比起国朝初年还是有所进步的。如果军器、群牧等监中也有高水平的伎术官,兵器和马匹的质量就不会那么差了。”
“本朝文治的确鼎盛。”赵佶点头道,“而武略的确略逊于汉唐,在打造兵器和蓄养战马的本事也不如前朝。”
这其实有市场导向的原因。宋朝书画文玩的价格高,市场大,自然能够吸引到足够的从业人员,精益求精,磨练技艺了。
而宋朝的武器市场规模虽然不小,但是要求很低——因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官员子弟、世家子弟和大地主的子弟几乎不会从军,对精品武器的需求也就少了。
赵佶又道:“对了,你几日前上了个《乞准民间办伎术书院疏》,好像就是说这事儿的。”他想了想,“要不就先办个打造兵器的书院试点则个,只是有人肯来读吗?”
有没有人读的确是个问题,学而优则仕早就深入人心了。而工匠技艺自古也是口耳相传,极少有通过学校传授的。不现在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有没有人来读。
武好古笑道:“有没有人肯来读是后话了,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