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独断大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十多天后,十月中旬,张国维坐船离开江户的时候,多尔衮依旧亲自相送。
  张国维这段时间对多尔衮明敲暗打,多尔衮油盐不进,临近分别,两人都颇有些意犹未尽之色。
  张国维面色冷漠,盯着多尔衮冷声道:“本官希望你记住努尔哈赤,皇太极挑衅天朝威严的后果!”
  多尔衮早就唾面自干,微微躬身,道:“下官记得。”
  张国维心里对多尔衮很不安,眼神毫不掩饰的杀意,转身上船。
  海军护卫的船只很快起锚,离开江户内湖。
  多尔衮看着船慢慢离开,表情变得阴冷,右手紧紧握着腰间的刀,低声嘶吼:“终有一天,我会砍下你们的头!”
  张国维上了船,透过窗户,望着刚刚离开的江户方向。
  他身后的幕僚上前,道:“大人,这个多尔衮城府之深,学生平身仅见。”
  张国维这些天,近乎与多尔衮撕破脸皮,但这个人不动如山,不疾不徐,一切仿若未觉,这样的城府,别说这个幕僚了,张国维也是从未见过!
  张国维目光冷闪,道:“熊大都督现在在哪里?”
  幕僚道:“应该在台湾,海军今年有一次远洋航行,海军上下十分重视,熊大都督在亲自盯着。”
  张国维这才想起来,道:“船队不去天津,先去对济州岛,然后去对马岛,在北上去辽东,我要见一见杨大都督。”
  杨嗣昌坐镇辽东,不仅手握十万大军,对漠南蒙古,海外的倭国都有重要影响,是一个实权非常大的大都督。
  幕僚会意,道:“是否通知京城,大人这样贸贸然去,怕是会惹来非议。”
  一个兵部尚书跑去见拥兵十万的地方大将,在以前,那是死罪。
  张国维点点头,道:“我修书一封给内阁,再给孙元帅写一封,你将这一次的见闻整理一下,一并呈送上去。”
  幕僚道:“是。”
  张国维的目光犹自看着江户方向,内心有着深深的担忧。
  如果有军方,哪怕是兵部一些老人在的话,就会告诉张国维,他这些担忧都是多余的。
  在张国维离开江户的时候,大明京师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
  来的早,猛,大,鹅毛大雪铺满整个京城。
  孙传庭得到朱栩的支持,在钱粮上有了足够的缓冲,底气十足,对于各项政策强力的推动,落实,简直如同举着刀的屠夫,虎视眈眈,居高临下的俯看整个大明。
  没有谁想过今年会是一个好年,但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还是有一个坏消息传入京城。
  不知何故,山西太原城外,居然发生了大规模的鼠疫,不到十天就死了数百人。
  京城大震,防疫局,太医院,皇家政院的医科等组成了庞大的救治团,在内阁阁老赵晗的带队下,赶赴太原。


第1454章 人口太多了
  赵晗是前任的山西巡抚,现在又是阁臣,他带队自然极其合适。
  但突然爆发的疫情,还是让京城很紧张,因为这里很是靠近京城,要是蔓延过来,后果不堪设想。
  每逢大事必有谣言,这一次京城内外的谣言是“大雪在天,阴鼠在地,小人居中”,好事者将这句话概括为一个“庭”字,也就是说,孙传庭是那个小人,他招来的鼠疫。
  对于这种驱之不尽,杀之不绝的谣言,内阁还是用了最严厉的手段查处,大肆抓捕。
  山西似乎也感觉到了严重性,从太原开始,几乎发动了全省的人,展开灭鼠行动,大肆捕杀老鼠,顺天府也被感染,同样在大雪天行动,甚至发出一只老鼠三文钱的悬赏,誓要灭除鼠祸。
  外面是轰轰烈烈,皇宫内温暖如春。
  乾清宫内,碳炉很多,气氛很是暖和。
  朱栩看着挺着大肚子跑过来的张筠,摇头责怪道:“这么冷天,没事瞎跑什么……”
  张筠从宫女手里递过一个食盒,轻声笑道:“臣妾知道皇上近来夙兴夜寐,特意做了些鱼羹给皇上。”
  朱栩喜欢喝鱼汤,鱼羹在宫内外是众所周知,闻言接过来,扶着她坐下,一边打开食盒一边道:“下次不要这么跑了,晚上就留在这吧,明天雪停了再走。”
  张筠微笑着应下,伸头看了眼朱栩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本,道:“皇上,还请注意劳逸结合。”
  朱栩将盛好的碗递给她,道:“朕知道了,煓儿有没有什么不习惯的?”
  张筠捧着碗,不及喝就抬头看着朱栩,嘴角抿了抿,站起来,坐近朱栩一点,十分谨慎的道:“臣妾去听了,首辅……有些严厉。”
  朱栩坐在椅子上,喝着鱼羹,别提多舒服了,闻言笑着道:“严厉一点也好,小孩子,好好教,将来才能成大器。”
  张筠看着朱栩的表情,不知道他是否知道内情,想着儿子的可怜模样,她还是道:“煓儿……被首辅打了手心。”
  朱栩抬头看着张筠,顿了片刻,道:“嗯,朕知道你心疼,明天朕与首辅谈谈,不能打。”
  张筠这才放松,展颜笑道:“嗯。”
  朱栩看着张筠笑了,低头吃着鱼羹,心里却是轻叹一声。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孙传庭对待朱慈煓的教育方式,像极了当年张居正教育万历,轻则斥责,重着体罚,时不时还会去隆庆皇帝那告状。
  谁能说万历清算张居正没有他小时候的记恨?那李太后没有保张居正,心里是否也有怨念?
  朱栩心里转悠,面色不动,安抚着张筠。
  不一阵子,曹化淳从外面进来,走近低声道:“皇上,方尚书来了。”
  方尚书,工部尚书,方孔炤。
  张筠站起来,道:“臣妾告退。”
  朱栩点点头,看着张筠走进暖阁卧房,继续吃鱼羹。
  方孔炤进来,抬手而拜道:“臣参见皇上。”
  朱栩摆了摆手,道:“给方尚书搬把椅子,对了,吃了吗?皇后亲手熬的鱼羹。”
  方孔炤自然不敢喝,也没有坐,站在御桌前,道:“皇上,臣是来上禀工部进来的一些事情。”
  朱栩随意的点头,放下鱼羹,擦了擦嘴,道:“嗯,奏本朕看过了,你仔细说说。”
  方孔炤早有腹稿,还是沉吟片刻,道:“皇上,目前工部下辖三个大集团,一个是公路集团,一个是桥建集团,一个是河道集团。模式是官督民办,各集团负责设计,监工,验收,复核。至于水泥,砂石,人工,运输等,都是外包出去,各工程也都是通过招标,由各地商会承建……”
  “目前,公路规划,是三条主干道,二十六条省道以及一百零八条府道。由于前些年已经做了准备,目前推进顺利,各地参与度极高,乡村,县等筹集资金修建了更多,速度也更快,预计十年内,能完成‘无县不道’的计划……”
  “桥路,目前主要是一些必要的大河建桥,集中在长江,黄河以及十六条河道,预计建设的桥梁超过百座,主要由政院,工部来设计,指挥,验收,地方上承建……”
  “河道计划,主要是针对各地经常洪涝,洪涝严重的地方,服务于农田灌溉,集中在长江,黄河等的中下游。工部,政院等做了多年的评估,设计,这些年一直在利用枯水季这段时间,加大力度清淤,建设储淤湖,分流支道,加固河岸等手段,近些年,没有发生洪涝……”
  “从去年开始,工部就在重启中断数年的工程,投入的钱粮有近两千万,动员的民夫超过三百万人,‘以工代赈’有极好的成效,地方上对工部的计划十分支持,从各地士绅捐献的钱粮就能看得出来,去年一年,工部收到的钱粮,折合超过两百万……”
  “目前的工程,遍及大明,主要有六个地方,一个是京城,一个是辽东,一个是云南,一个是四川,一个是南直隶,还有广东。云南,四川,辽东偏向于军事,京师,南直隶,广东是出于交通必要……”
  方孔炤说的,可比奏本上详细多了。
  朱栩仔细的听着,没有打断,等方孔炤说完,已经是近一个时辰之后了。
  朱栩消化一阵子,道:“你送上来的那些设计图,基本上没有问题。由易到难也是对的,不管是以工代赈也好,千秋之业也罢,都是要认真做好的事情,你有什么困难就直接说。”
  工部的工作,更务实,没有那么多虚招,百姓们,官员们都看的实实在在,加上方孔炤沉稳,低调,不涉是非,是以在朝野声望极好。
  方孔炤是前任的南直隶巡抚,在礼部也待过两年,各方面资历十分厚实,是一个朝野都看重的人。
  他听着朱栩的话,微微躬身,道:“目前内阁给的钱粮很多,臣不忧。臣担心的这么大规模的动作,尤其是那些灾民聚集在一起,一旦发生民变,后果不堪设想。”
  方孔炤的意思很简单,现在工程是交给地方去做的,这个地方上,是商会,不是官府。
  如果一个不好,这些灾民闹事,席卷之下,可能就是一场民变,并且会是一个极度膨胀,转眼间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巨大民乱!
  一般来说,这件事很容易控制的,方孔炤完全有能力,他既然这么说,应该看到了一些什么。
  朱栩面色如常,端过曹化淳递过来的茶,淡淡道:“又有人在里面生事?”
  “臣还不确定,臣的想法是,这一次参与工程的灾民,分三波,向辽东,安南,倭国移民。”方孔炤神色始终平静如常。
  朱栩微微侧头,好奇的看着方孔炤,道:“这一次,可是近十年,超过五百万人……”
  方孔炤抬头看着朱栩,目光直率,道:“这三地缺人,中原不缺。”
  “不缺”,就是多了。
  朱栩右手在桌面上轻轻拍了拍,方孔炤的话,应该是与户部那边年终审计有关。
  户部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人数,但结合地方的数据,推断大明传统明人的人口接近八千万,这超出了他们以往的认知两千多万。
  方孔炤这个话,怕不止是他的想法,可能代表了朝廷相当一部人的意思。
  朱栩也听出了话外之音,方孔炤等想移出去的,怕远不只是这五百万人。


第1455章 驱逐性移民
  按理说,大明疆土现在空前辽阔,容纳个七八千万,甚至一个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问题在于,现在是天灾日渐加剧,各种矛盾日趋尖锐的特殊时期。
  不管是为了灾情,“新政”,还是日后的发展亦或者控制新占领的地方,朝廷想要大规模移民都是有足够理由的。
  朱栩对这件事不置可否,大明的土地是足以容纳这些人口的,等灾情过后,可以预见的会有一个人口极度膨胀发展期,相对的,海贸会更加发达,人口向海外移民,也会是一种潮流。
  总体而言,人口会疾速增长,即便现在移民,也阻挡不了人口增长的现实。
  方孔炤自然知道瞒不过朱栩,道:“皇上,内阁那边有种看法,目前的人口,对‘新政’来说是障碍。”
  朱栩拿过茶杯,轻轻的喝口茶,道:“这种看法,不足为奇。”
  所谓的“不足为奇”,是因为现在灾情如火,大部分百姓过的很是艰苦,这个原因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明朝缺粮食,而是人口过度。
  一定人、地比率及产出的环境下,养一百人与一万人的差别是巨大的,一百人可能堪堪果腹,一万人的就会打生打死。
  这也是后世研究“小冰河”时期的一种观点,认为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