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栩坐在软塌上,抱着热乎乎的茶杯,感慨道:“今年总算是过去了,八年了。”
景正七年结束了,景正八年已经开始,也就是历史上的崇祯十四年。
孙传庭坐在朱栩对面,手里也握着茶杯,没有在外面的严肃,眉头深锁,神色不掩饰忧虑,道:“越是顺利,臣越是担心,明年臣要做的事情很多,一不小心可能就是在点火,若是再有暴风,只怕是冲天大火,想灭都无处着手。”
朱栩看着他疲惫的脸色,不由笑了声,道:“火是肯定有的,大风也不会少,但要说能有刮倒朕的暴风,朕没见过,也不相信会有。”
孙传庭一怔,连忙道:“是,臣失言了。”
朱栩知道孙传庭面对的压力,拿起茶壶,给孙传庭续水,道:“无需那么担忧,我们之所以会遇到这种情况,无非就是走的太快,太急,这是现实所逼,我们也没有办法。现在已经不同于朕登基之初,这么多年下来,该做的朕与毕阁老都已做得差不多,差的这最后一哆嗦,你可不能泄气。”
孙传庭当然没有泄气,苦笑一下,而后收敛表情,肃色道:“是臣之前太过乐观了。臣上半年,打算对县一级的官吏进行调整,主要是针对北方,顺天,山东,山西三省,同时对收购来的土地进行丈量,对困难人口进行登记,审核,下半年,就能开始分地。一旦分地开始,朝报以及各地报纸就会进行铺天盖地式的宣传,再加上免税,低税赋,百姓们的那些顾虑消失以及谣言破碎后一定会站在朝廷有一边,彻底孤立那些反对‘新政’的士绅,再到明年,事情就好做得多了……”
朱栩微笑,道:“嗯,这些事已经算是水到渠成,你专心做。另外就是工部的事情,不能停,还要加大力度,趁着灾情,对河道,道路等进行整修,建造,事半功倍,不止眼下以工代赈,也算是千秋之事,不要马虎。错过现在的机会,日后就难了。”
孙传庭道:“臣明白。皇家银行那边的‘四万万白银计划’会给朝廷大量输血,国库未来三年不缺银子,粮食,对于帅府,工部,臣不会再打主意,皇上放心。”
朱栩抱着茶杯,道:“这些朕不担心,你放手去做,六月左右皇后,贵妃要生育,七月朕会再次出京,去承德。这一次,慈宁宫也去,皇嫂怕被人烦,朕也就更烦,这次宫里都走。”
朱栩自然不是因为怕被烦,而是近来不断爆发的瘟疫,唤醒了他的一些记忆,他记得,在这阶段附近,京师爆发了各种瘟疫,包括鼠疫,天花等等,死了不知道多少人。
虽然环境已大不同,朱栩还是想防万一,将身边的人带出去,外加张太后的身体也需要好好疗养一番,承德正合适。
孙传庭等人都知道,朱栩出京从来不是单纯的避暑,一样在忙着各种事情,同时,也是为了让他们放开手脚。
“臣明白,臣会安排好一切,皇上放心。”孙传庭平静的道。
第1491章 分地伊始
大明景正七年的体制改革,基本上是围绕“集权”展开的,尤其是刑部的降级,对大明上下触动极大,其他五部以及各部门看似权力得到扩大,实则更多的是集中向内阁。
孙传庭的首辅权威得到进一步加强,已然有了一种无可匹敌的印象。
同时孙传庭的权力触角透过这些部门,延生到京城内外,尤其是地方上,孙传庭如同一座大山一般重重压下,各部门的权威无形中进一步加强,对地方上的影响不可估量。
同时,如此庞大的改革,给了太多有心人的机会,即便是新年之后,最盛大的节日——元宵节就在眼前,京城依旧无法太平,魑魅魍魉接二连三的出现,纷纷扰扰难休。
深宫里的朱栩仿佛对外界无所觉,正陪着大病初愈的张太后在慈宁宫吃饭。
小永宁这次似乎变得懂事了,坐在那异常的乖巧,没有了以前嘟嘟囔囔以及翻白眼。
朱栩看着张太后的有些红润的脸色,笑着道:“皇嫂,你可比以前胖了些。”
张太后没好气的看了他一眼,道:“正经些,要去你们去,我不去。”
张太后说的是后宫一起去承德避暑的事,张太后到底是有所顾忌,也不愿意离开住了快二十年的皇宫。
朱栩早就预料到了,道:“承德不去也行,北戴河那边也不错,朕给皇嫂安排,静静心,养养身体,省的朕老是担心。”
张太后皱眉,道:“我哪也不去,你多操心你的正事,不要烦我就行了。对了,那个李如靖现在在哪里?”
李如靖,也就是李定国。
小永宁崛起嘴,似乎有些不满,却没什么反应。
朱栩看了小丫头一眼,有些头疼。这丫头对李定国完全不感冒,一点也没有情窦初开的样子。
张太后显然是有些着急了,朱栩想着待会儿找张太后私下谈谈,不能在李定国这一棵树上吊死,面上不动声色的道:“朕安排他守卫外廷,就在宫里。”
张太后稍微满意,瞥了眼边上站着,亭亭玉立的李香君,转话题道:“嗯,皇后就要生了,国太进宫了?”
朱栩道:“嗯,皇后,兴子那边都有人照顾,皇嫂宽心些。”
张太后这才点头,道:“要是能多添几个皇嗣,我也不逼你选妃了。我听说,你最近很是宠幸那个赵选侍?另一个你怎么不喜欢?”
张太后说的是赵婧,最近这段时间,朱栩在她小院过夜比较多。
朱栩最头疼的就是这些事了,笑着道:“朕会妥善处理的,皇嫂还是继续操心永宁吧。”
张太后知道朱栩不喜欢术后这些,还是瞪了他一眼,道:“你们就没一个让我省心的!不管是承德还是北戴河,我都不会去的。你要不想我待在宫里,我去城外的轻尘庵住一阵子。”
轻尘庵在京城不远外的五福山,是一个幽静之地,与云雾山齐名,是一处静修养身的圣地。
张太后是看着朱栩长大的,显然从他的话里察觉出了什么,变相的做出安排。
朱栩对张太后是最没辙的,听着她的话,只能答应,城外总比城内安全一些。
朱栩转头看向永宁,道:“你也跟着去,少给朕添乱,没事别乱跑,好好读些书。”
小丫头瞥了朱栩一眼,低着头扒饭。
张太后见如此,也没有再说,招呼着朱栩吃饭。
朱栩在吃饭,外廷却没有闲着。
关于明年的分地计划,内阁任命户部侍郎李邦华牵头,从内阁五部等多个部门,外加地方上的一些官员,抽调了八十多人,成立一个“清田特别小组”,专门处理今年的分地计划。
这个特别小组的官衙就在内阁大楼二楼,体制上是属于议会下属机构,与内阁没有关系。
李邦华等人已经开始忙碌了,从皇家商贸集团那边接收田亩,派人去当地实际查收,安排人手准备丈量,同时还要对登记的灾民进行核查,确保无误,然后统筹分配。
这些都是庞大,复杂,耗时耗力的事情,即便前期做了准备,依旧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现在还是年假朝休,大部分官员放假,一些人的鼻子还是非常灵,盯住了这块肥肉,摩拳擦掌的正准备上下其手,发一笔大财!
各巡抚等陆续出京,回归属地。
可以想见,一场风暴,即将来袭。
景正八年,历史上的景正十四年,三月十六,沈阳。
如今的沈阳,是辽东三省的核心之地,四面八方的路都是通向这里。不止于原来的察哈尔的归化城,沈阳的官道更是跨过鸭绿江,通向了朝鲜的平壤,汉城,更是规划贯穿朝鲜南北,通向釜山。
辽东这些年大肆开荒,外加商贸不断发展,吸引了朝鲜,蒙古以及其他部族的聚集,已然是一个热闹的大城市。
一辆镖车从沈阳出城,前面一个壮硕的半百老者,坐在马车上的镖头甩着马鞭,还是大声的教训。
“都给我警醒一点,这是陈掌柜收购来的药材,价值万两,要是出了一点差错,我这把老骨头赔不起!”
他身后一群人或骑着马,或跟着走,护卫在五辆大马车四周。
在这镖头的身后,一个很是英武,二十出头的女子打马上前,语气轻松的道:“爹,你就放心吧,这里又不是陕川,没有什么土匪的。现在官道又畅通,只要咱们入了关,其他就没什么事情了。”
镖头冷哼一声,道:“你个丫头片子懂什么,现在来辽东淘金的人不知道多少。这批药材是要赶时间的,错过时间价格肯定大跌,误了时间,陈掌柜赚不到钱,咱们也讨不了好……”
女子来到镖头边上,肯定的道:“爹,你就放心吧,又没有雪,这官道这么宽敞,即便下雨也不影响赶路,肯定不会延误的。”
“那是你不知道,辽东三省据说正准备划分开垦出来的田亩,有十数万顷,现在不知道多少灾民准备着出关,要是我们被堵路上或者门口,那就有哭无泪了。”
听到这话,女子不由得好奇道:“爹,这地真的要分了吗?”
第1492章 妖孽纵横
镖头笑了声,道:“那是当然,去年就在说,今年不过是落实了。据我所知,现在分的是靠近鸭绿江一代的,田亩已经划分好,都是上田,就等灾民到了。据说,房子,耕畜,农具等都有,三年免税,三年之后亩收半斗,五年后亩收一斗……”
女子听了双眼发亮,道:“爹,那咱家能分多少?”
镖头顿时一愣,犹豫了一阵,道:“咱家是有地的,而且当初登记的时候,少算了一些人,只怕分不到我们……”
少女顿时急了,道:“咱家那些田可都是下田,近年也没收到什么租子啊……”
镖头心里其实也有些后悔,但还是道:“别想那么多了,我大明有那么多人,哪里有那么多上田可分,咱们守好我们的地,做好咱们的生意,现在种地赚不来几个钱……”
少女眉头皱了皱,想想也是。只要不被朝廷征收,不占那便宜也不错。
镖车押着珍贵药材,几乎昼夜不停的赶往关内。
他们要趁着初春多跑几趟,入夏就没那么容易了。
山海关,大门外,拉起了一条长长的线,一个个长桌摆了十多个,一排排的官员坐着,手里拿着印章,审核着近前的人。
他们面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一个个百姓拖家带口的向前挪动着。
最靠近大门的审核人员,是移民局的副局长杨洪骅,他被委派来专门负责这件事。
一个中年人带着女人孩子上前,递过一个厚厚的户口簿,道:“大人,请您审核。”
杨洪骅接过来,打开看了眼,抬头看着中年人,道:“兆德开,四十二岁,一妻二子一女?”
中年人连连点头,道:“是是是。”
杨洪骅一边看着,他身后小吏已经从后面的柜子上抽出了兆德开的资料,一页纸递过来。
杨洪骅看了眼,顿时皱眉,抬起头,冷眼道:“为什么你在太原府的登记是一妻一女一子?还有,你名下原本是没有田产的,怎么就突然多出了七亩地,要求置换二十亩?”
兆德开一听,连忙道:“那时候小人不在家,都是家里大伯代管的,他不太清楚,所以说的不准确,还请大人盖个章。”
杨洪骅冷笑一声,一拍桌子,沉声道:“你可知道诈欺官府是什么罪民?二十亩地,我现在就能抓了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