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独断大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自严滔滔不绝。
  下面的群臣已经皱眉了,哪怕已经商讨过不止一次,可听着还是尤为不舒服。
  朝廷将大头都拿走了,地方上怎么办?不是他们这些巡抚,总督在意,而是全体地方官员,甚至百姓都会反对。
  可朝廷显然意已决,他们反对不得。
  毕自严长篇大论,涉及的赋税非常复杂,单听着就绕的很,头疼,若不是之前看过文书,此刻只怕犹如在听天书。
  “粮税……”毕自严说到这里,停顿着,抬头看向下面的众臣。
  一干大臣们都不自觉的挺直腰杆,目光直视着毕自严,焦急的等着他下面的话。
  毕自严心底同样清楚这是一个最为敏感的议题,他皱了皱眉,压着心底的不好预感,道:“恢复太祖税粮制,亩收一斗,非朝廷减免,皆不得例外……”
  “臣反对!”
  第一个跳出来的人让满朝大臣都是一愣,不是各地巡抚总督,而是刑部左侍郎,沈珣!
  朱栩眉头一挑,神情意外又来了一丝兴趣。
  沈珣出自江南沈家,数代清贵,名声极好。在山东巡抚,刑部侍郎任上都做的不错,颇有实干精神。
  毕自严早有预料,放下奏本,目光冷静不乏厉色的道:“沈大人有何话要说?”
  沈珣五官方正,神态坚毅,四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他抬手向毕自严,而后向朱栩,沉声道:“皇上,臣不反对恢复太祖粮制,只是现今我大明灾情四起,灾民数以百万计,赖乡绅以活命,臣以为,这个时候不该向乡绅征税,当下旨勉励,使之多多出力,以缓朝廷之忧……”
  毕自严与孙承宗对视,都暗自凝目,他们之前就听过沈珣的这种说法。
  沈珣的话说的堂堂正正,有理有据,真的不好反驳,若是平常时期,这样的处理办法也是极好。
  可是,大明现在不是寻常时期,除了朱栩没有人真正意识到这场来的并不突然的灾情有多么可怕!
  历史上的大明就是这样处置的,一个个政策都是如过去一样,循规蹈矩,丝毫没有意识到延续多年的灾情对大明的伤害有多深。
  即便是朱栩经过多年改革,为大明积攒了力量,可到最后能否安然的度过这场“小冰川”,度过的大明元气还有几分,都是未知数。
  所以,非常之时,要行非常之法!
  “臣赞同沈大人之言。”
  张问达出列,沉色道:“皇上,太祖之法已废置近两百年,已不合时宜。现在对士绅征税,于情于理都不合,臣请暂议。”
  朱栩看着张问达,眼角微眯。尤其是他手指那显眼的扳指,明朝不兴这东西,也唯有他喜欢。
  张问达向来圆滑,圆滑并不代表他不做事,相反他很会做事,政务处理起来,甚至比毕自严都不差。不过朱栩不喜欢,这个人总不能把握,无法判断是否对他的政改有利或者不利。
  他的话是有道理的,群臣中也少有人能反驳。
  但是在朱栩看来,他的这种做法,不是在拯救大明,甚至连缓解,阻止都算不上,而是在继续将大明往深渊里加速推!
  朱栩手指敲着桌面,神色不动。
  “臣也赞同沈大人之议。”
  “臣也赞同。”
  有人两个人出列,赞同沈珣,实际上明眼都看得出,这是张问达的支持者。
  朱栩脸色不变,目光在朝臣中搜寻,最后停留在孙传庭身上。
  孙传庭会意的出列,抬手向朱栩道:“皇上,去年一年,西南六省用于赈灾的银饷超过五百万,粮食超过八百万石,而去年的朝廷税粮不过两千万石,银二百万,若是再不开源,朝廷两年内将入不敷出,百官的俸禄都将发不出……”
  孙传庭话音一落,大殿里顿时就嗡嗡声响起,朝臣们都低声议论起来,面露凝色。
  近几年朝廷出手相当大方,很多人都忘记了这一点,认真的追究起来,朝廷的收入确实极少,皇帝的内帑可是在几年前就空了!
  沈珣已经退下,不再多言,他的话是出于公心,不想让皇帝,朝臣认为他“附党”。
  两个张问达的支持者眼见是辽东总理大臣,张问达的上司,神色微变,纷纷退回。
  张问达听着孙传庭的话,神色犹豫,孙传庭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只是他还不太能接受向士绅征税。
  朱栩可不会给他机会,一锤定音的道:“既然群臣没有意见,这一条就过了。内阁会出详细的章程,任何人不得拖延,塞责,懈怠!此事,事关社稷,敢有三心二意者,立斩不赦!”
  朱栩的话不啻惊雷,阮大铖等人的惨叫声再次在大殿回响,令人不寒而栗。
  张问达嘴角一动,旋即默然退下。
  这朝堂已经不是他熟悉的朝堂了,他一个人改变不了什么。


第554章 “顺利”的廷议
  张问达站在班列里,神情不动,内心异常复杂。
  他抬头看了眼那近在眼前又好似远在天边的皇帝,又瞥了眼四周。
  朝堂他太熟悉了,他来来去去站了近二十年,可现在却是无比的陌生。
  一言而出,四论而起,不管是对是错,总有人与你争吵,攻讦,无休无止,一件事往往拖个十天半月都未必能成。
  他还记得天启三年,眼前的皇帝还只是个孩子,大大咧咧的要找当时还是高高在上的吏部尚书的他,要他作为惠王府的长史,他拒绝了。
  这才多久,当年的惠王已然是威名赫赫,威加海内的皇帝,朝堂也变了,再也不如过去的泥沼,皇帝一言既出,无人敢说个“不”字!
  心底复杂的不止是他,还没有跟上朱栩,朝廷改革节奏的大臣们都有些恍惚,五年前的朝堂他们还历历在目,现在的他们,再也没有那个时候的“意气”,都小心谨慎,内心多了以往没有的一种东西——敬畏!
  不管这些人心思怎样,随着朱栩话音落下,这件事已成定局!
  毕自严,孙承宗,傅昌宗等人悄悄对视,都暗自松了口气。朝臣对皇帝终究没有放肆,这也表明皇帝对朝局的控制超过了他们的预期。
  朱栩微微点头,前一阵子的大棒没有白敲,有心一鼓作气将所有议题都通过,刚要开口,一个内监急匆匆的从外面跑进来:“启奏皇上,魏忠贤求见。”
  毕自严等人相互看了看,没有设定这个环节,都望向朱栩。
  朱栩眉头一皱,道:“这个时候他来干什么……宣。”
  “遵旨。”那内监小跑转回去。
  群臣都若有所思,面露凝重。
  魏忠贤是把持权柄一时的人物,当初的“阉党”权倾天下,士人皆为之胆寒。只是崇祯朝以来,除了偶尔的冒头,其他时候都没有什么大动静。在这政改的关键时刻,他来做什么?
  魏忠贤走进来,脚步不快不慢,脸上黝黑,看不出一丝的表情。
  看着魏忠贤,群臣突然心底微微一沉,这会儿才明白,皇帝早就收服了魏忠贤,若是真要做什么,这位绝对是一把无比锋利的刀!
  纷纷情不自禁的又看了眼上面的皇帝,眼神里都闪过谨慎之色。
  魏忠贤不知道群臣的心思,自然也不会去管,来到大殿前面,躬身道:“奴婢参见皇上。”
  朱栩神色平淡,道:“什么事情,要在这个时候求见?”
  魏忠贤稍作犹豫,道:“回皇上,臣查到有人与西南匪寇有联系。”
  朱栩脸角微动,目光带着警色的道:“谁?”
  群臣暗自心惊,立时看向魏忠贤。朝廷对匪寇是什么态度很清楚,那是严厉镇压,绝不放过!若是有官员与匪寇勾结,罪名可不是仅仅杀头这么简单!
  魏忠贤道:“回皇上,具体是谁还没有禀报上来。东厂用几个假消息进行了试探,源头是陕西巡抚衙门。”
  朱栩心里顿时就想起,去年确实有人从陕西巡抚衙门走漏消息,关键是李精白那个儿子李岩现在失踪,不知踪迹。
  他面露思忖,没有说话。
  李邦华连忙出列,抬手向朱栩,沉声道:“皇上,巡抚衙门臣还未来得及整顿,请皇上下旨,将东厂查到的线索都转交给臣,臣一定彻查清楚。”
  李邦华声音刚落,魏忠贤就又道:“启奏皇上,奴婢还查到,有人串联欲抵制今年的科举,也是从陕西传出来。”
  朱栩眼角一跳,目光冷冷的看向周应秋,道:“吏部尚书,这件事,你知道吗?”
  周应秋上前,抬手道:“回皇上,臣并不知情,不过想必有不少人是没有资格参与科举的。”
  朱栩的目光又转向毕自严,淡淡道:“毕师,你怎么看?”
  毕自严本来是想尽快结束这次廷议的,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沉吟着道:“皇上,此事可大可小,臣认为,当交给吏部核查,东厂不宜介入。”
  “启奏皇上,臣请裁撤东厂!”突然间,周维京站了出来,向朱栩道:“新政之后,有刑部,大理寺,督政院,东厂的存在臣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空耗大量的俸禄!”
  魏忠贤眼神微变,他之所以卡在这个时候进来,就是为了凸显存在,可不是来被裁撤的。他悄悄看了眼上面的朱栩,低着头不动。
  周维京的话是有道理的,这种道理与历史上朱由检裁剪锦衣卫很相似。
  河南总督杜文焕也上前,道:“皇上,臣认为东厂是当裁撤,不说以往的劣迹,在新政中也是不须。”
  “臣附议。”山东巡抚黄立极道。
  接着又有傅宗龙,朱燮元等人赞同附议,这些人都曾经是东厂的受害者,看到机会都忍不住的试一试。
  “还真是一波三折……”
  朱栩虽然一直都沉着脸,实际上是冷静的旁观,洞若观火,对这些人的心思能猜到一二,看了眼魏忠贤,俯视着群臣,淡淡道:“东厂不是今天的议题。各个衙门各司其职,不要擅权,更不要揽权!”
  满朝的大臣们都没有与朱栩争论的勇气,闻言都抬手,而后退下。
  毕自严情知不能继续下去,道:“皇上,关于税务总局,关于税务细则,臣等要仔细商议,请暂停今日廷议,待臣等商议完善,再做商讨。”
  朱栩俯视着群臣,果然见他们的神色都有些不太“正常”,若有所思的点头道:“传旨,毕自严,孙承宗为左右次辅,统领朝政,明日在文昭阁议事,会后将记录,奏本呈奏御书房。”
  “臣等遵旨。”毕自严,孙承宗抬手。
  朱栩起身,看了眼群臣,心底暗自摇头,这场廷议与他想的完全不同,大臣们心怀各异,哪怕他强行推动政改,效果暂时还是未可知,需要时间来慢慢观察,完善。
  毕自严,孙承宗等人心头同样复杂。
  皇帝前所未有的强势,群臣不敢抬头,这场廷议与他们预期的也不一样。
  傅昌宗,周应秋等人同是如此,这场廷议不伦不类,前所未有。
  更多人则是浑身不舒服,他们说不出为什么,可又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这场廷议或许是一种趋势,一个开端,将景正朝与崇祯以前完全区分,指向了一个不可预测的未来。
  “大明以后的朝堂、廷议究竟会怎么样?”
  这是三十多个封疆大吏的内心想法,他们更进一步就是朝廷,要位列朝班,今天的廷议让他们很不安。
  朱栩直接出了侧门,长吐一口气。
  今天也是对他的一次大考,虽然过程有些意外,结果都在意料之内。
  曹化淳跟在朱栩身后,知道他从昨晚到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