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理所当然,可皇帝一番训斥,如当头棒喝,令所有人都反驳不得,战战兢兢的认下,半世清名尽毁。
钱龙锡在想着所有事情,有没有能让皇帝拿出来训斥他们的,这么一想,每一个都危险,他心底越发惴惴不安,难以安宁。
耳边还有一群人嗡嗡个不停,钱龙锡越发烦躁,抬起头,面无表情的道:“好了,都安静,等皇上召见即可,小心祸从口出。”
钱龙锡话音一落,众人立刻都息声,而后面面相窥,纷纷调头,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句话也不说。
钱龙锡摆平了这些人,皱着眉,继续沉思。
湖广的情形相对好不少,除了“新政”推动的有些慢,其他的都没什么可指摘的。
虽然这么想,心里还是沉甸甸的不平静,想了很久,钱龙锡还是起身出门,准备去探听一下消息。
钱龙锡一走,众人都松了口气,这位要是不动,他们就如刀在脖子上,喘息都难,动了,那缸就是他来顶了。
“阿嚏……”
府衙里的朱栩不停的打着喷嚏,手边是一碗浓药,看着就苦,可也咬牙喝了。
他的感冒有些反复,弄的他精神不济,身体虚弱,浑身无力。
朱栩簌簌口,然后睁着眼道:“得锻炼身体了……”自从南下后,他的作息就乱了,很少锻炼,有些虚。
曹化淳命人端走碗,道:“皇上,大水已经稳定,再过两日就能渡河了,不过潼,关那边雨势没有减弱,皇上若是过去,想四处走走看看不太容易。”
朱栩擦着嘴,点头道:“嗯,总之先过去再说。”
曹化淳微微躬身,而后道:“皇上,钱龙锡求见。”
朱栩直接摆手,道:“这个人也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朕不给他点压力,他做不了什么事情,不见。”
曹化淳明白了,道:“是。”
钱龙锡被拒绝,后背是一阵发凉,更加的忐忑不安。
比他不安的就是那些参议,参政,知府们了,巡抚被拒绝求见,说明皇帝有怒气啊,他们要倒霉了!
众人连夜埋头商议,想要找一个对付朱栩的办法。
半夜,襄阳府府衙,朱栩盖着厚厚的杯子,头上发汗,正在昏睡。
大夫在外面,写着方子,交代道:“这位公子不是普通的伤寒,应该是吸入了一些瘴气,加上风寒侵脑,所以昏睡不醒,今后一定要小心温养,莫再加重了,切记。其中几味药比较贵重,襄阳没有的话,要去武昌找,快马加鞭,不能耽搁。”
曹化淳小心的记下,嘱咐道:“好,对了,这位公子贵不可言,他的病不能泄露,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
这位大夫五十多,闻言不紧不慢的道:“我们治病救人,其他一概不问,也不说,客官放心。”
曹化淳点点头,叫来王一舟,道:“派人去抓药,要亲自看着,一点差错都不能有,如果有什么没有的,立刻八百里加急,去京城取来,知道吗?”
皇帝从喝完药就一直昏睡,怎么叫都不醒,这不是寻常情况,王一舟知道分寸,接过药方刚要走,曹化淳神色严肃的道:“这件事决不能泄露分毫,出来进去,都要有托词,记住了吗?”
王一舟心神一凛,沉色道:“公公放心,末将知道分寸,一定速去速回!”
“去吧。”曹化淳又看了他一眼,道。
王一舟点头,拿着药方,快速转身出门。
曹化淳又悄悄来到朱栩床前,眉头皱起,一脸的忧虑之色,轻声道:“皇上,千万不能在这个时候出事啊……”
这个时候大明朝正是大变之期,千头万绪,且是极其不稳定的状态,若是眼前这个皇帝有个三长两短,非全面崩盘不可!
那后果,简直不可想象!
朱栩突然间病倒,并没有传出去,可里里外外还是有些人察觉到了不对劲。
一天三请安的知府唐一泽已经两次没有见到皇帝了,也不见皇帝出来,连出恭都没有。
虽然曹公公给的理由是“皇帝病了,在休息”,他还是疑惑不解,却也没多想。
本来是两天后召见钱龙锡等人,结果第二天直接一道口谕:圣体违和,推迟三日。将一群人给打发了。
钱龙锡等人倒是没有想太多,反而更加不安,总觉得皇帝是在准备着什么,要狠狠收拾他们,食不知味,寝不安枕。
第三天的时候,王一舟回来了,道:“公公,已经派人去京城了,不过太久等不及,末将找大夫问过,可以用几味药做代替,等京城的到了,在视情况。”
曹化淳眉头皱了皱,道:“也只能如此了,快让人煎药。”
“是!”王一舟也不敢大意,亲自盯着。
床上的朱栩还在昏睡,不停的发汗,床单都湿了,脸色苍白,眉头紧皱。
曹化淳忧心忡忡,侍立在朱栩床边,片刻也不敢离开。
待喂朱栩喝完药,大夫又被找过来,细细的号脉,好半晌才道:“这位公子底子不错,脉象已经平和,最多今天晚上就能醒来。熬些鸡汤,吃些清淡的,我在开几副排毒的药,有个五六天就没事了。”
曹化淳顿时长松一口气,道:“好好,劳烦大夫留在这里,我出双倍的诊金,务必等我家公子醒来。”
虽然朱栩是秘密进城的,可知道朱栩住在襄阳府的人是越来越多,曹化淳要以防万一。
大夫无不可,道:“好,我写几副方子,你们去抓药吧。”
“好。”曹化淳亲自给这位大夫安排房间,然后又走回朱栩的床前,心里大石落地,却还不敢放松。
喝完药的朱栩,眉头渐渐松弛,脸上的汗却越来越多,似乎是处于排毒的阶段。
果然如那大夫所言,朱栩在晚些时候醒了过来,头还是昏昏沉沉,理智却异常的清晰。
大夫诊治一番,确定没事了,这才离开。
朱栩本想洗个澡,但曹化淳没让,生怕再着凉,只得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的笑着道:“你是说,大夫说朕的底子好,不然醒不过来?”
曹化淳心忧余悸,上前低声道:“皇上,这个时候,您千万要保重,不能出事……”
朱栩笑了声,点点头道:“朕知道,没事了。”
没一会儿鸡汤就端来了,朱栩喝了几口就没什么胃口,道:“外面有什么事情吗?”
曹化淳道:“只有三天时间,外面还不知道,内阁的奏本也送不过来,各地暂时没有什么坏消息。”
朱栩擦了擦嘴,虽然浑身不舒服,可理智很清醒,半躺在那,思忖着道:“又耽误了一天,这样吧,明天宣钱龙锡等人觐见,当天咱们就走,兵贵神速,朕要看看陕西实际情况,不能给他们糊弄朕的时间。”
曹化淳看着朱栩苍白的脸,劝解道:“皇上,李邦华大人还是知道分寸的,且有信王殿下在,应该不至于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还是先将养一阵子吧。”
朱栩摇头,道:“朕的身体朕知道,无非就是不知道在哪吸了点瘴气,加上风寒才引发的,没事,你准备吧。”
朱栩的意志曹化淳抗拒不了,只得答应。
朱栩这个命令,让曹化淳不安,倒是让钱龙锡等人长出了一口气。
伸头缩头都是一刀,总比一昧煎熬的好。
第779章 变通之说
第二日,朱栩喝完汤药,穿了身常服,坐在襄阳府大堂之上。
下面是一个个椅子,从左到右坐着钱龙锡以及湖广参政参议与一干知府,算是湖广最为中坚的官员都在了。
朱栩高高在上,一群人不安的坐在下面,这分明就有“审讯”的意味了。
朱栩脸色还有些苍白,浑身发冷,端起身边的鸡汤,喝了一口,微笑道:“今天咱们不论政事,说一些旧事。”
一群人越发的不安了,读书人就喜欢做旁敲侧击的事,皇帝这明显是要借古讽今,对他们出手。
曹化淳,王一舟站在两侧,目不斜视。
朱栩环顾一圈,这些人表情都很肃然,就仿佛要上断头台了,心里暗笑,开口道:“咱们今天说说张太岳与海刚峰的事。”
张太岳就是张居正,海刚峰是海瑞。
张居正是万历初的首辅,海瑞历经四朝,他们每个人都声名卓著,对大明影响极大,哪怕到现在,两人也时常被人提及。
他们的故事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张居正在位的时候,海瑞赋闲,直到张居正死后才能复起,那时已经七十多了。
张居正已经平反,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张居正的一大污点,致使一个治世能臣流落于外。也有人说是张居正畏惧海瑞的刚直,故意弃之不用。
总之,流言纷纷,各有争论。
这两人都是大明绕过不去的话题,张居正的影响现在还在,海瑞的名望更是一座高山,只能仰望。
朱栩这个皇帝突然开口提这两个人,钱龙锡等人都是一怔。
朱栩双手放在桌面上,看着众人道:“朕在潜邸之时,时常听到张太岳之功绩,也能听到海瑞的事迹,现在呢,站在朕的角度,来说说这件事。”
皇帝评价一个人,那是要录入史书的,一群人都竖起耳朵,不敢掉以轻心。
“先说说张太岳。”
朱栩道:“张太岳,‘宰相之杰’这句话在他身上,朕认为是合适的,‘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儒而有为,朕非常喜欢,‘新政’中的很多东西,朕都是从这里找来的。张太岳之事,大家都知道,朕不复多言,着重的,朕要说说海刚峰。”
“他在晚年的时候上书神宗皇帝,言称‘举太祖法剥皮囊草及洪武三十年定律枉法八十贯论绞’,这是要恢复太祖年间的刑罚,不过最终未能施行,因为当时阁臣们认为他‘滞不达政体’,也就是说海瑞太过拘泥,不明时政,朕觉得,这个判断是对的。”
“当年他写信给张太岳,张太岳回信说‘三尺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能堪也’,又说‘君秉忠亮之心,抱骨鲠之节,天下信之。然考其政,多未通方,只宜坐镇雅俗,不当重烦民事’……”
“意思很简单,海瑞不懂政务,只知道重复太祖之法,丝毫变通都没有,从未做成什么事情,重德行就行,无需在意政务的事情……”
朱栩没有长篇大论,突然守住话头,看向钱龙锡道:“钱巡抚,你来说说看,咱们只讨论,无需避讳什么。”
钱龙锡一怔,起身抬着手,稍作思忖道:“回皇上,臣认为,海刚峰刚劲过犹,凡事操之过急,毫无备患,终至于半途而废,一无所成,徒劳民伤财,空有一清名而无实绩。”
朱栩眯了眯眼,钱龙锡的话里,有些变相劝诫他的意思,微微一笑,道:“说的不错,他还说‘旧邦新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为何终其一生都无改观?”
这其实是儒家的问题,因循守旧,固执不变,已成大势难逆。
一面要求尊崇祖宗,不能妄论,嬗变,又要求新求变,到底要怎么好,圣人之言又不会错?
钱龙锡神色不动,这不是普通朋友之间的交流,是君臣奏对,说不好会有很严重的后果,他也不能向张居正一样评点江山,好一阵子才道:“皇上,海瑞之清,非大明之清,海瑞之刚直,非大明之刚直,海瑞非我大明之福,不当为之宣。”
钱龙锡也是狡猾,答不对题,却还说出了一番道理来。
朱栩哪里能让他跑了,道:“他师从‘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