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应秋一怔,抬头看向朱栩,旋即默默的认真的回忆起来。
辽东虽然有总理大臣,但不设巡抚,所统领的区域及其广袤,目前主要职责就是开垦荒地,接纳移民,在空白情况下,建立新的秩序,先行做试验。
总理大臣是一种类似“巡视”的官职,是比尚书高半阶,并非是常设,现在是孙传庭在负责,已经好几年。
周应秋不太明白朱栩为什么调转话题,但必有深意,他回忆一阵,道:“皇上,辽东之地开垦不足其一,仍是荒多人少,需要多加开垦,加纳灾民,任重道远……”
朱栩端起边上茶杯,喝了口茶,而后就仿佛忘了刚才的话,直接道:“嗯,你的奏本朕都看了,会催促内阁尽快处置,你去吧。”
周应秋看着朱栩,有些摸不着头脑,还是抬手道:“臣告退。”
朱栩头都没有抬,继续翻着手里的奏本。
周应秋退出了御书房,在出宫的路上,微低着头,皱着眉,心来不断思忖在御书房里的对话。
皇帝不会无的放矢,莫名其妙的来那么一句,定然是有深意的,只是这个深意他怎么也猜不透。
辽东近年还是需要大笔钱粮投入,在安置灾民,开荒上都是花了大力气,目前还不能自给自足,尤其是经过消化,今年又要开始大规模移民。
“到底皇上是想要说什么?”站在皇宫门前,周应秋还是很不解。
朱栩的回京,以及在外面走了一圈,犹如一座大山突然压下,本来沸沸扬扬,翻腾不休的京城陡然安静了下来。
一些本来要有的小动作,如同被暂停了一般,通通都停了下来,无数双眼睛望着皇宫方向!
不管他们怎么看待朝局,看到皇帝,都不能否认一点,那就是,景正对朝局的掌控力,远超天启,万历,甚至超过了之前的数代皇帝,直追太祖太宗!
朱栩的日子过的相对舒服,批批奏本,逗弄逗弄孩子,去慈宁宫吃饭,前所未有的适意。
因为有了孩子,又有李解语陪同,张太后的顾忌也少了些,这样的感觉每一个人都很喜欢。
唯独是对选妃这件事上,张太后一直希望多纳几个入宫,但朱栩坚持只纳一个,直接立后,确保后宫平稳。
张太后这次更坚持,因为朱栩目前只有三个女人,两个还是异族女子,都有了身孕,这依旧很危险,她希望朱栩多些子嗣,以免重复一些旧事。
朱栩为此与张太后有了些小矛盾,最后老太妃拍板,一年纳娶一个,不算晚。
内廷解决了,外廷内阁行动就更为迅速了。
内阁宣布将惠通商行等“收购”,并入朝廷,成立“国贸寺”,专门管理这些商行商会,其他的如海关,马场之类也都被纳入内阁,这些都将直属于内阁,还会同户部,皇家钱庄疏通了各种关系,使得明朝的行政机构进一步完整,畅通,大大的增加了内阁的全力。
内阁的动作非常迅速,魏良卿等人也相当配合,因为国贸寺的七个人,他们“帝党”占据了五个,什么都没有损失的同时,还有了官身,今后出去,他们可以堂堂正正的告诉所有人,他们是大明官员,不是贱商!
朱栩一直俯瞰着这一切,对于上报来的关于这些的奏本,几乎是畅通无阻的批复了。
毕自严,孙承宗等人希望朝局稳定,梳理政务,稳步有序的推进“新政”计划,朱栩是乐观其成,重要的是,与此同时,不能影响他的计划。
比如,他们这次接管惠通商行,朱栩就很高兴,内阁看似控制住了这些,增加了内阁的财权,政权,能有力的“应对”朱栩乱来,可不曾看到后面的一层,内阁接管惠通商行,向天下人暗示了一件事,那就是商人不再“贱”,朝廷在鼓励商贸发展!
这符合朱栩提升商人地位的目的,与他发展商品经济的意图相合。
御书房内,朱栩看着毕自严,孙承宗的联合奏本,上面言称“国之大莫于田,事之大莫于民,田之于民为根,民之于国为本,厉行于政,严之为民”,洋洋洒洒,总之就是一句话,就是现在吞下了惠通商行,十大粮仓,内阁有了底气,打算大力应灾,借此推动地方的“新政”深入。
朱栩哪里看不出来,毕自严等人还是有意控制商业规模,将人都捆在土地上。
不过他还是大笔一挥,写下了一个“准”字。
明朝现在连固本培元都做不到,需要的是刮骨疗毒,内阁这么做也是对的,至于想要控制商业发展,在海贸无法开展的情况下或许还能奏效,朱栩已经决意明年彻底开放海禁,内阁这些小心思,注定是徒劳!
朱栩随后拿起了内阁关于“国贸寺”的奏本,里面谈及了对“国贸寺”的一些设想,尤其是官员匹配,官品,权职等等。
朱栩慢慢的看着,暗自摇头,内阁还是相当的保守,连他希望的五成都没做到,不过指望一帮老学究对商业有战略眼光也确实为难他们了。
扔到一边,朱栩道:“通知内阁,六品太低了,国贸寺寺卿设为从三品,要设立监察机构,核算机构,规划机构,要制定发展目标,对盈利进行预估,对发展进行评估,利润多少上交给国库,多少留下自身发展等等,都要上交一份详细的条陈来给朕看,告诉毕自严,要是内阁做不好,朕会重新考虑惠通商行的归属……”
刘时敏静静的听着,等朱栩说完,才道:“是。”
“想吃下我的东西,哪那么简单……”朱栩看着刘时敏的背影,心里笑了声。
刘时敏刚走,一个内监端着一堆奏本过来,道:“皇上,这些都是各地官员关于‘增补内阁辅臣’的奏本,简略奴婢已经写好了。”
朱栩接过条陈,扫了眼就神色微动。
不止京官参与了“内阁辅臣”的举荐,京外的官员也渐渐反应过来,一道道奏本都飞入司礼监,已经有三十多本了。
朱栩推到一边,看到手边还有一个,道:“这个是什么?”
内监低着头,道:“是江苏参议卫元山的奏本,请皇上立皇太子。”
朱栩眉头一挑,神色颇为讶异,他连皇后都还没有立,没有嫡子,立什么太子?
他伸手接过这位卫元山的奏本,翻看开了起来,倒不是哗众取宠,语言相当平实,隐晦的指出了皇储有“国本之险”,希望早立嗣,安定人心。
朱栩右手敲击着桌面,清脆的马蹄声响起。
现在的大明确实是人心浮动,人人烦躁的情况,需要安抚人心,有太子,储君在,确实能让很多人不再胡思乱想,省去非常多的麻烦。
只是现在“技术上”行不通,怎么能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就稀里糊涂的立太子?将来皇后若是诞下嫡长子该怎么办?担忧“国本之争”是没错,可方法不对。
朱栩放下奏本,想了想,道:“传旨给宗人府,命鲁王加紧对‘继承’的解释,写好后,不要给朕,直接上书内阁。”
大明有自己的皇位继承规则,那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以此为序,“顺位继承法”并不是推翻这些,而是进行解释,扩大,明确,以避免所有的国本风险,也杜绝南明时候数王相争的难堪局面。
“遵旨。”内监答应一声,慢慢退了出去。
“对了,传邬博彦来见朕。”朱栩又道。
邬博彦是朝报司主事,隶属内阁,管理着大明所有的报纸,包括内阁,六部,以及地方省级的报纸,日后还会有府县一级。
“是。”内监应身,匆匆出去。
第798章 资本思想萌芽
邬博彦是一个中年人,四十刚出头,以前是国子监教授,在国子监并入皇家政院后,在政院发展相当顺利,被毕自严看中,调入内阁,负责朝报。
“微臣邬博彦,参见皇上。”
邬博彦进了御书房,有些拘谨的给朱栩行礼。他不是第一次见朱栩,却是第一次来御书房。
整个大明都知道,这里不是一般人能来的,但凡进入的,标志着的是入了皇帝的眼,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朱栩放下手里的笔,抬头打量了他一眼,道:“平身。”
“谢皇上。”邬博彦站在朱栩御桌前不远,神态渐渐缓和。
朱栩端起一杯茶,微笑道:“你的报纸做的不错,舆论方面有不少建树,要再接再厉,不要懈怠。”
邬博彦心里微跳,连忙道:“臣不敢居功,皆是皇上深谋远虑,奇思妙想。”
朱栩笑了笑,道:“说说你接下来的计划。”
邬博彦来之前已经考虑过了,揣摩着腹稿,道:“回皇上,臣有两个计划,一个是继续扩大报纸的覆盖,在府县一级准备设立报点,同时增加发行量,争取士林的支持。第二,微臣打算对‘新政’进行深刻剖析,并且放开一部分进行讨论,使得天下人进一步了解‘新政’,支持‘新政’,忠心‘皇上’……”
显然,邬博彦也很清楚,朱栩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得罪了很大一部分人,这部分又是大明最为精英的一群,不能长期这么“对峙”,需要化解。
朱栩“嗯”了声,道:“你的几本奏本朕都看过,很有见地,放心大胆的去做,有什么麻烦,你就来找朕,朕给你撑腰。”
邬博彦的一些动作是“犯忌讳”的,比如对“国本之争”进行重新讨论,对天启的“三大案”进行“解密”,这里面避不开的又牵扯到党争,东林党是主力,很多龌蹉被掀开来,涉及到了从万历到现在的很多人,尤其是现在还在高位的,几乎都多少涉及在内,难免引起一些人不满。
由于要配合朝廷对东林党的“定案”要求,邬博彦对东林党在“国本之争”,“挺击案”,“移宫案”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淡化,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当年“国本之争”的主力笔杆子之一,现任工部侍郎的徐良彦就不同意对东林党“翻旧案,类妖邪”,甚至还当面与毕自严,张问达争辩,要求“秉公而行,勿枉勿纵”。
现在朝报司的重要性还很低,邬博彦也只是内阁六品官,面对三品大员的指摘,压力可想而知。
不过有了朱栩这句话,他心里顿时汹涌澎湃,豪气滚滚,挺了挺身,抬手道:“谢皇上,臣遵旨。”
“嗯。”
朱栩微笑着,一阵后拿起手边的六道文书,道:“这些都是朕在南下的时候说的一些话,做的一些规定,还有一些想法,你回去看看,琢磨琢磨,以此写几份样板来给朕,找个时机,发布出去。”
这些都是朱栩对“新政”,对大明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一些解析,里面明暗两面的夹杂着朱栩谋求改变的意图。
邬博彦自然很关注朱栩南下一路上的所作所为,也有些记录,闻言连忙上前接过来,道:“请皇上放心,臣一定会尽快写好,呈皇上御览。”
朱栩点点头,道:“对了,那个顾炎武,做的怎么样?”
关于顾炎武,朱栩本来是想放到礼部的,确实也在礼部做了一段时间,在钱谦益辞官后就被调到了内阁朝报司。
朝报司规模很大,编辑就有几十个,邬博彦对这个顾炎武倒是有些印象,回想一阵,道:“回皇上,此人文采出众,见解独到,只是有些时候,会说些胡话,写些妄语,可能是读了李卓吾的一些书文。”
听到“李卓吾”朱栩先是一愣,好一会儿才想起是谁。
李贽,号卓吾,这个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