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独断大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栩煮茶的手一顿,旋即如常的拎起来,给毕自严倒茶。
  他做了十年皇帝,居高临下,对于官场权谋看的是一清二楚。
  毕自严这个办法,明显就是堵,而不是疏,看似是毕自严一贯的风格,可在这个时候,就显得扎眼了。
  毕自严无所觉,孙承宗一直盯着朱栩,看到他手明显一顿,眉头动了下,心里更加不安。
  毕自严要在离开之前作些安排,这些安排到底是不是皇帝所喜?眼前是何许人,显然已经从毕自严的话里察觉到什么了。
  孙承宗想要调和,还没有开口,朱栩茶杯已经到了唇边,突然抬头看着毕自严,微笑着道:“毕师劳苦功高,为国辛苦半生,一个太子太傅的虚名不足以彰显,朕打算破例封侯给毕师。”
  孙承宗清瘦的脸上有了一丝丝凝重,转向毕自严。
  眼前这位皇帝不止察觉到了,还明言封爵,就是要阻止毕自严,以令君臣能有个好结果。
  毕自严对于朱栩突然的封爵很是意外,有些猜不透朱栩的意思。
  是暗示我尽快致仕,还是为了安抚朝野人心?
  毕自严想不明白,依着习惯道:“臣谋国事,非为名禄,不敢受皇上如此恩典,请皇上三思。”
  朱栩见毕自严没听出他的话外之音,看着这位须发皆白,面容苍老的老大人,若有所思的点了下头。
  这位老大人一心为国多年,付出了太多,到了这个时候,朱栩决定保他,要给他一个好结果!


第1238章 皇帝与内阁的界线
  毕自严作为内阁“首辅”,外加有朱栩的首肯,开始着手处理陕西的事情。
  第一步,就是以“渎职”的罪名免掉了余大成的六省总理大臣的之位,接着就撤销了总理大臣这个职位。
  第二步,温体仁以及整个陕西巡抚衙门全部革职,待罪留任。
  第三步,内阁阁臣傅昌宗以钦差大臣的名义亲自前往陕西,彻查一切。
  这三套组合拳下来,朝野的沸腾之声顿时小了一半。
  继而毕自严今年不会致仕的消息从司礼监传出,朝野的沸腾之气顿时少了大半,百官不安的心总算慢慢定了下来。
  四月初,傅昌宗离京,前往陕西。
  内阁在毕自严的主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事变动,集中在五品到三品,以各种名目调换的官员多达两百多,涉及朝野诸多机构,方方面面。
  朝野自然是剧烈震动,这么大规模的官员调动在大明极其少见,上一次还得追溯到赵南星用京察排斥异己,令东林党众正盈朝。
  毕自严班房,靖王手里拿着一叠奏本,道:“各地对这次的官吏调动很有意见,督政院短短五天就收到了上百封举报信,真真假假,难辨是非。”
  汪乔年更是皱眉,道:“大理寺的告诉也是多了数倍不止,都是与这些信任官员有关的,不少证据确实是真的,地方上大理寺难办,都报到了我这里。”
  孙传庭喝了口茶,道:“不止,已经有二十个人官员给我或明或暗的说了,他们扛不住压力,不打算履职。”
  官职向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知道多少人打破脑袋抢,大明的官位也是如此。但是大明官场的气氛很奇怪,这种奇怪是从张居正之后出现的,凡是肥缺就有一群人盯着,不管谁上位都会不约而同的群起攻之。
  这样有谁能坑的住,往往三两月就走人。
  这也是历史上明末几十年,尤其是崇祯短短十七年,换了三十多首辅,数百尚书,侍郎的重要原因。
  不过现在不同,不同在于,现在的官员压力极大,“新政”简直是逆天而行,与天下人作对,那些所谓的肥缺变成了烫手山芋,一般人是避之不及。
  毕自严这次的调整针对性极强,都是“新政”上的一些关键职位,一些人扛不住压力要躲避也是正常的。
  毕自严脸色难看,冷哼一声,道:“将名单整理好给我,既然都这么不安,还怎么为百姓谋福,全都回家种地吧,不要再回来了!”
  毕自严的话,就等于彻底绝了这些人的仕途之路了。
  孙传庭,靖王等人可有可无的点头,他们心底其实也有心不安。
  毕自严这么大的动作,在即将致仕之前,这到底要做什么?
  靖王,汪乔年倒是事不关己,没有过多的担忧,孙传庭就不同了,他要接替毕自严担任“首辅”,现在毕自严做这么多,到底是为什么?
  孙传庭有足够的涵养,没有说话,脸上一如过去的平静从容。
  毕自严脸色不好看,却也就是一句带过,继而道:“陈奇瑜已经到了江苏,麻烦不少,我打算去给他站站台,顺便去神龙府看看,内阁就交给你们了。”
  靖王,汪乔年,孙传庭三人脸色微变,在这个时候,毕自严要离京?
  他到底要干什么?
  孙传庭三人都知道,毕自严要安排一些事情,但是却摸不透,目光盯着毕自严,平静且审视。
  毕自严没管三人的表情,又道:“陕西的事情怎么样了?”
  靖王压着心底的惊疑,道:“傅阁老已经安抚住陕西已经四川等地的官员,弹劾的奏本少了大半,再有半个月,应该能回来了。”
  毕自严不动声色的点了下头,道:“‘新政’不能停,更不能慢,你们几个制定一下计划,上半年出去走一圈,下半年有太多的事情,咱们要集中精力做事情,不能太分散了。”
  孙传庭,傅昌宗,汪乔年三人面面相觑,毕自严这是什么意思,他自己出京,还催着他们离开,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三人都看不透毕自严,不知道他壶里卖的什么药。
  但是很明显,毕自严有意的在谋划着什么,为他致仕后的朝局做着准备。
  三人都很担心,有为毕自严担心,更多的是为朝局担心。
  毕阁老的秉性他们很清楚,若是为了“稳定”他留下过多后手,将来的内阁或许会很头疼。
  但眼下他们还不能阻止,至少不能明面上的阻止。毕阁老的威望隆重,权势独大,他要想在最后一刻带着谁一起走,十足十的能做到!
  那后果就严重了,不是他们能承担得起。
  他们不希望看到这种局面出现,因此很头疼。
  如何能不与毕阁老撕破脸,阻止毕阁老的一些“后手”?
  三人心底翻腾不定,看着毕自严的目光,很是复杂。
  内阁的动作瞒不过朱栩的眼睛,他站在内阁大殿的最上面,迎着春风,望着晴空万里的南方,怔怔出神。
  曹化淳站在朱栩身后,犹豫片刻,上前道:“皇上,毕阁老虽然有些私心,但私心在国政上,便不算私心,皇上不必忧虑。”
  看似在劝慰朱栩,实则在给毕自严说情。
  朱栩背着手,回头看了他一眼,神情有些莫名的继续看着天空,慢慢地说道:“我大明自从建立之初便君臣相疑,加上后面的一系列变故,外廷不信皇帝,皇帝对外廷也是疑虑重重,彼此警惕,相护掣肘,这是一种病态……”
  曹化淳见朱栩这般说,默默的不再说话。
  毕自严与其说是警惕即将上位的孙传庭,不如说是担心朱栩,担心没有掣肘的朱栩会是一匹脱缰野马,不知道会带着大明奔向何处?
  朱栩感觉这有些寒意的春风,背在后面的手指不停的跳动,一如他的内心。
  他不担心毕自严做什么,也不在乎朝野沸腾,他在思索,如何能统一皇帝与内阁,铲除内廷与外廷的界限,将大明这种内耗永久性的消除。


第1239章 闯关东
  景正五年,历史上的崇祯十年。
  四月,大明朝廷内外发生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官场的剧烈震动,令天下人都感觉到,一股风暴即将到来。
  四月十五,毕自严,孙传庭等人相继出京,督查政务,接着汪乔年,靖王等人也以各种离京出京,加上之前傅昌宗已经去了陕西,内阁里,唯有一个不怎么管理政务的孙承宗留守。
  新任的内阁中书李幼唐已经熟悉了内阁的运作,坐在他的班房内,处理着他的公务。
  这个时候,一个文典郎进来,拿着一道厚厚的奏本,道:“大人,辽东来的文书,是关于今后三年的开垦,建城等计划。”
  李幼唐抬头看了他一眼,接过来道:“有什么新鲜说法吗?”
  文典郎道:“辽东计划扩建海参崴城,那里的人口已经快破五十万,港口也要扩建,来往船只非常的多。另外就是再建十八城,以容纳不断移过去的人口,辽东的人口快破千百万了,需要城池……”
  辽东是一块处女地,近几年涌入辽东的人口不断增加,“闯关东”掀起了淘金热,各地灾民没有朝廷的组织也在往那里涌。
  李幼唐对于辽东的情况有些了解,翻看着奏本,道:“辽东基本上不需要朝廷输血,他们既然上奏,想必是有了计划,毕阁老等都不再京城,将这道奏本转去户部,工部,请二部商议好,回奏内阁。”
  “是。”文典郎接过奏本,又道:“工部的工程今年基本上都会完工,若是可以,下官建议,将那些民夫,工匠送往辽东,以来继续做事,二来,他们本就是灾民,若是能落地生根,安置在辽东,未尝不是件好事情。”
  李幼唐思索着,道:“工部这几年动用的民夫有数百万,若是能放在辽东,倒也是好事情,不过,还需要仔细商议妥当,等毕阁老等回来再说吧。”
  文典郎也知道,这件事需要统筹管理,应了一声便要退出去。
  李幼唐忽然又道:“张荣穘去了总商会,有什么情况吗?”
  文典郎感觉有些突兀,想了想,道:“这个总商会不是内阁的机构,是户部,外务司,皇家钱庄,税务总局等前头成立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海贸,据说有三十多家各地商会参与其中,但到底不是官身,张荣穘在里面有什么动作,下官还真不清楚,或许,得问问户部。”
  李幼唐“嗯”了声,随口道:“知道了,去吧。”
  “是。”文典郎拿着奏本,转身出去。
  李幼唐坐在那,随手拿开奏本,心思却有些不属。
  张荣穘是嫡皇子,或者说太子,未来皇帝的舅爷,所统辖的总商会牵扯到户部,税务总局,皇家钱庄等,这些都是大明朝廷的绝对要害部门。
  这也是皇帝有意的部署吗?
  李幼唐本来一直在朝廷之外,冷眼旁观,没有那么多,到了内阁短短不到一个月,他已经深刻明白毕自严所忧虑的事情了。
  当今所图谋的太长远了,有的他们能看到,有太多他们是看不到的,单说张荣穘这个安排,就足以让他们心惊。
  毕自严担心的是他致仕之后的朝局,李幼唐已经担心新君了。
  当今对商业看的非常重,张荣穘去这个总商会,会不会有什么其他的安排?
  整个大明,或许除了皇帝本人,没人知道他心底的想法,但谁知道,这我做事向来不是一个目的,表层的都是假象。
  李幼唐深刻体会到了毕阁老的忧心,沉思一阵,起身出了班房,上楼,进了曹化淳的班房。
  李幼唐是内阁中书,在朝野看来也是个炙手可热的大人物,但在这里,还是抬手躬身,道:“公公。”
  曹化淳对这位新任内阁中书观感倒是很好,颇有儒家的君子风度,不急不躁,平和中庸。
  “李大人,有什么事情吗?”曹化淳颇为客气地说道。
  李幼唐斟酌了下,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