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依然是冰天雪地的模样,可开春之后依然迎来了新一轮的忙碌,众多的人带着热切和热爱开始伺候田地,刘彦等一些巡视的人看去,到处就都是在田地里忙碌的农夫。
“我们已经从半岛运回一万四千的奴隶。”纪昌骑马也是骑得挺好,身躯随着战马迈动四蹄的频率在晃着:“如君上所讲,其中不少是汉人。”
这里说的汉人就真的是汉人,所指是东汉末年迁移到朝鲜半岛的遗民。不过认真而言,只能说那些人是汉之遗民后裔,毕竟已经过去那么久了啊!
朝鲜半岛上的人种杂得很,许许多多是从后世黑龙江那边迁移过去的人种,扶余人算是半岛上目前处于统治地位的人种,汉人后裔地位也算是不错,没有一个能够立国,只能是分臣、地主、豪民之类,原住民的三韩等一些人种过得最差劲。
“半岛上的人口有多少?”刘彦是有亲自过去的,可因为太过匆忙的关系真看不出太多的东西:“有个三五百万的吧?”
纪昌后面已经做过详细的了解,答曰:“高句丽该是有二三百万的口众,百济约七八十万,新罗四十五万。伽倻五六万?”
瞧,还真的是有个三五百万人口,就是人种太杂太乱,基本上就是出于一个半封建半奴隶的社会体系。
汉部目前与高句丽毫无疑问就是处于战争状态,那个叫金元道的半岛名将不止一次指责汉部背信弃义啥玩意的,汉部这边却是反驳高句丽才是背信弃义的那一方,扯皮在扯,该打还是打,就是战事规模不大。
汉部与百济的关系则相对复杂,病入膏肓的比流王难以发表什么意见,诸加却是态度上不统一,一些从汉部这边享受到贸易好处的诸加不愿意与汉部交恶,另外那些则是频繁喊打喊杀。
新罗?伽倻?他们倒是有派使节到汉部的控制区,比较有意思的是新罗连汉部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就立刻想结盟,伽倻只是例常的向强者进贡。
“稳住百济是我们目前的策略。”纪昌想到了什么似得笑了笑:“那对我们和百济都有好处。”
可不是嘛,百济正在酝酿要对高句丽发动战争,那里面可能有公孙豹的极力推动,可其余诸加也知道什么叫痛打落水狗,高句丽先是被前燕暴揍了一顿,现在还在与汉部厮打,百济加进去怎么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百济现在迟疑的是,一旦他们与高句丽开战,汉部会不会像上次那样,比如与高句丽达成停战,掉转矛头进攻百济?
刘彦问:“先生可有稳住百济,让百济对高句丽开战的法子?”
纪昌点头:“无非是让百济看到巨大利益,我们减少在半岛投入兵力。”
是挺简单的啊?刘彦现在也的确是没多少兵力投入半岛,因为后赵那边的领地马上就有好戏要上演了。
第162章 怯战者,滚!
刘彦将长广郡和东牟郡能迁移的几乎全迁移了,甚至是相当多的家族也跟着汉部进行迁移,所导致的是长广郡和东牟郡人口急剧下降。
汉部大肆迁徙人口,给外界的感官除了要放弃长广郡和东牟郡,又能是什么呢?所导致的是姚家想要报复汉部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毕竟汉部都做好了放弃两郡的准备,那还有什么可以让汉部伤筋动骨的?石斌那边的反应与姚家差不多,基本也是觉得对一个随时能够抽身的部族下手,不但得不到什么大利益,还会惹得一身腥,索性也就没有动手。
身份高的“大象”有属于自己的尊严,他们哪怕是能够随意伸手摁死一只蚂蚁,那也要摁死蚂蚁之后有利益,要不身为大人物去与蚂蚁计较只能是丢面子,哪怕是要找对手也会是找同等级的人物。
“东莱书院?”刘彦看着正在忙碌的农夫……还是奴隶来着?将视线转到纪昌身上:“已经证实与曹家有牵扯了是吗?”
“是的,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调查结果是与曹家与东莱书院有牵扯,可曹家只是其中之一。”纪昌说的是威逼利诱那一套,而这年头最不讲究的就是节操,有好处出卖个人又算什么。他冷笑了一下,说道:“东莱书院不过是众多家族生存的手段,依靠这种方法来造势,有了名声再给胡人效力,以此来换取生存。”
那就不难理解了,刘彦崛起的过程中一再表示从东莱书院那边获取人才来效力,但东莱书院的反应出奇诡异的冷淡。
大概是东莱书院聪明的发现刘彦不会是五大族的人,至于是杂胡或者晋人根本就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反正他们认为非五大族极难可以将势力发展并壮大。
刘彦长时间没有在青州出现,东莱书院原本还是偷偷摸摸,随着时间越来越久却是越来越露骨了。
“李纯想做两面派?”刘彦一部分消息来源就是从李家获得:“那王校呢?”
事实上李家和王家还有“人质”在汉部手里,那是一开始就抽调的族兵和青壮,一直是安排在辽东的狭隘半岛没有归还。
“王校……”纪昌还是比较不希望有大动荡,特别是朝鲜半岛那边的事情还没有收尾。可是事情往往是事与愿违,他说:“王家与李家是一般选择。”
符合当代的家族遇到难题时的抉择,两边或者是多边下注,无论谁赢谁输家族都能继续发展下去。刘彦不喜欢这样的人,但更多是无可奈何,概因这就是现实,就是常态。
“君上,归附我们的家族获得好处众多,但……”纪昌是真的不希望现在两郡发生什么事:“或许可以以势压人?”
刘彦点着头:“你放手去做,我等着收尾便是。”
东莱书院咋爱青州有着广泛的人脉,一旦对这个书院动手,那就不会是小事,这也是刘彦尽管对东莱书院异常反感却没有直接付之武力的原因。
按照刘彦的意愿,他手里已经掌握着一张随时可以弄出四千系统士兵的牌,那一切的问题或许就不会再是问题。
“上次紧急动员,仅是在这边就动员出了六万青壮。”刘彦一直是在没有目标地晃荡,走过一处又一处,村庄看了不少:“我们根本不缺兵源,缺的是信心和勇气啊!”
纪昌老早就想要与刘彦谈及相关的话题,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一听立刻接着话题,说道:“君上,我们只是缺乏一场足够重要的大胜。”
“嗯?”刘彦直接勒马,死死盯着纪昌:“什么意思?”
“君上,任何部族想要尚武,都是在获得一场至关重要,能够传遍天下的大胜!”纪昌一脸的严肃:“我们一直在作战,可是……缺乏一场关键性的胜利。”
自那天以来,刘彦一直在困惑一点,对待军方已经够好,也是一直在培养敢战之士,怎么就培养出那么一帮孬种出来?
绝不是简单的待遇问题了,要不就不会有“温柔乡是英雄冢”“富贵使人软弱”之类的话。不是待遇问题,那就是精神气的问题了!
想要有精气神,刘彦就该让他们流足够多的血,可现在人口数量是个硬伤,别精气神还没有培养出来,汉部的青壮给消耗干净了,那可就真的是成了笑话。
毕竟,整个部族的人口也就是那么点,刘彦想玩铁血怎么都玩不起来,毕竟人就那么些,被屠一场就该没人了。
现在,部族人口二十来万,实际上也依然玩不了太铁血的事情,可对士卒没有办法铁血,那些军官难道就玩不了?
对官狠一些,刘彦已经有足够的底气那么干了,并且也是到了不狠不行的地步,看看提拔出来的都是一批什么人就知道了!
可以容纳无能的家伙,难以忍受怯战的将军,这是刘彦现在最强烈的想法。
估计是没有遭遇到绝对的劣势,刘彦之前其实没有发现那些人会那样,可有了一次已经感到失望,任何的统治者绝对不会第二次遭遇到这样的事情。
很简单的道理,武人可以莽撞甚至是无能,那只会吃败仗罢了。可武人一旦不敢对敌亮剑,那还是武人吗?某天会不会觉得打不赢,或是等待敌人杀到自己国都城下,搞一个不战而降失国的笑剧出来?历史上不是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啊!
优秀的士兵不好找,找一些想要当官的却是最容易的事情,刘彦半路上就碰上了这么一件事情,一个年轻人臂章之上有剑、刀、弓、矛的臂章,比较诡异的竟然是一个……农夫?
“回主公的话,小人叫吕绍阳。”
“主公?喊君上吧。”
主公其实才是比较合适的称呼,并且现在只要不是国家级别的势力,除开胡人之外都是喊效忠对象主公才是,只有刘彦才会复古到称呼君上。
汉部搞了技能臂章,就是会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考核,学会什么技能都能够从官方领取徽章。
一个农夫竟然会有那么多的战斗技巧,偏偏没有其余的生产技能,还并未被拉进军队,这是什么情况?
“是这样的……”吕绍阳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来历,连曾经是一个家族的嫡长子,可家族被胡人灭掉,并未进行隐瞒,最后说:“小人到了这边的时候,军队并未再启动招募。”
对了,刘彦在正规军搞得招募制度,并不是征召制度。
招募所指的是向民间公开召集,并不是强制性,也就是一种类似于雇佣性质的机制。
征召所指的却是强制性的征募,就好像是徭役那样,必须完成,没有自主选择机会。
“会再次招募。”刘彦得知是某个家族的嫡长子,看到能够考核获得那么多徽章倒是没有什么意外了:“你若是进入军队,可直接来寻。可作为我的近卫。”
吕绍阳直接就是推金山倒玉柱那般地拜倒在地上,隆重称呼了一声:“君上!”,等待他重新站起来的时候,刘彦的队伍已经走得比较远了。
辽东的春季比中原那边要晚上一个月左右,预示着这边真正开始春耕也是要晚一个月。
事实上因为地域的不同,春耕的相当多事情也存在差别,例如中原的小麦种子就难以在辽东这边耕种,需要的是从辽东这里获取耐寒的小麦种子。
汉部过来辽东之前已经从一些渠道获取了耐寒的小麦种子,因为还是公社的制度,肯定就不需要每家每户地分发,到时候只要由村庄带头耕种就可以了。
“有七万顷左右。”纪昌没法说出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字,那是包含了长广郡、东牟郡、庙岛列岛、灵山岛、辽东狭隘半岛:“再加上那些一年三熟的农田,我们不会缺乏粮秣。”
说起来,汉部缺粮那是很久之前的历史了,自真的发展起来,有了海产在加上刘彦及时调整更多的农民耕种,真的是不再缺乏粮秣。
纪昌现在都不会去问那些神秘的事情了,例如怎么部族农民可以搞一年三熟,其余人怎么不行,再比如那些精锐的武装是哪来。
不止是纪昌,只要是核心的成员谁都发现了异常现象,可是能够混到核心阶层哪会存在蠢蛋,谁都是当睁眼瞎,根本就不会去问。
“民间有大量原先接受了正统教育的人,例如刚才那个叫吕绍阳的人。”刘彦一直在思考要不要搞科举的什么,现在已经有了决定:“为了不埋没人才,吾决议向民间招募良才。”
类似的事情刘彦已经有向纪昌提过不止一次,纪昌知道这个时候绝不能再像以前左右它言,立刻道:“君上英明。”
英明个蛋蛋!刘彦根本就是摸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