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河之水变得无比浑浊是西北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之后的事情,此前河水最为浑浊的是泾水,才有“泾水一石,其泥数斗”的记载。
刘彦观看到的黄河,河面之上遍处皆是冰渣子,可能是河段有区别的关系,所见滚滚的河水看着并不显得汹涌。
黄河的河道有宽有窄,特殊的时期之下甚至可以直接驱马踏着河床而过,不过大多数时候想不用船只能是等待结冰时期。
“石碣的水军目前是在笃马河一线。”桑虞裹着斗篷似乎还觉得冷,紧了紧领口又说:“舟船数量该是有近千?”
石碣赵国想要南下攻击长江以南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石虎征集工匠的时间点可以推移到很久之前,真正发狂建造舟船却是在与李氏成汉合谋瓜分江南之后。
前一次汉军攻击齐郡,位于黄河南岸边上解救了大批被石虎强征的工匠,那一次也俘获了近三百条内河船只,不过那却只是石碣赵国后期建造的一批船,此前的舟船则是被送往黄河北岸。
石虎在历史上并没有让船队南下长江,那批建造起来的船只后面是落到了南下的慕容燕国手里。慕容燕国在得到那里战船之后,一部分是带回了幽州,另一部分则是劈掉当柴烧,倒是善待了那批没有被石碣赵国折磨死的工匠,为慕容燕国后面的工匠体系进行了补全。
刘彦问道:“他们的运力可以一次支撑运输多少人渡河?”
北方军队不善水性,可仅是乘船渡河还是不会有什么难题,再来是黄河太长,只要是想总能抓住机会渡河,汉军知道石碣赵国的船队在哪,但不代表能够时时刻刻盯紧。
姚弋仲得到的命令是征讨青州的刘彦,预示着会是一场进攻战,那么石碣赵国的水军一次可以运输多少人就成了关键。
“说不准。”桑虞实话实说完毕,又笑着说:“君上的意思是让羌族大军渡河?”
刘彦平淡地回应:“那取决于姚弋仲。”
现实情况是,相较起主动打过黄河,汉军这边还是比较期待姚弋仲能对石虎的命令足够履行,让羌族的大军渡河来战,不是汉军渡河攻击。
却是不知道姚弋仲知不知晓汉军舰船犀利?想来该是清楚。
姚弋仲对石虎忠心吗?这一点除了姚弋仲自己之外没人清楚。羌族的传统势力范围,也就是西北部正在被张氏凉国肆虐。这个时候身为羌族大统领的姚弋仲却不得不率军逼近青州,那是何等纠结的事情啊。
刘彦不知道姚弋仲目前在干什么,大体上却是能够猜测羌族大军需要足够多的粮秣。
冀州自东汉以来便是一个大州,是从人口和可耕种地皮上真正意义的大州。这一点哪怕是曹魏和西晋时期都没有改变,就是石勒占据中原之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随后又有恢复。
石碣赵国目前大肆征兵,考虑到石碣的国策是将中原变成牧马场,整个中原的农耕体系实际上是变得无比脆弱。
石虎在此前不但是在大肆征兵,亦是广泛征集粮草,造成的现象是让各地出现大肆的逃亡,没逃的人交不上赋税也只能是自杀了事。
“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姚弋仲难以征集到足够的粮草。”桑虞刚才对冀州的情况介绍颇多,谁让桑氏一族在冀州可是有不少亲朋故交。他轻松地说:“姚弋仲正确的选择是等待秋高马肥再进兵。”
目前才是春季上旬,到秋季起码还有小半年。这么长的时间里,要是双方都没有渡河的欲望,隔着数百米宽的河道相望就会成为必然。
“姚弋仲有可能会等这么久?”吕议看样子也是怕冷,说话的时候还不断哆嗦:“秋季是小半年的时间,不符合姚弋仲想要回去西北的出发点。”
桑虞却是笑着说:“那就存在特殊情况,也是君上将行辕移动到东平陵的原因。”
什么意思?无非就是姚弋仲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用最迅猛的姿态解决刘彦。
还是老套路,上一次行辕前移是吸引麻秋,整个步骤进行到一半,没有显示出该有的作用时,麻秋被桓温干掉了。这一次刘彦再次将行辕迁移,是大张旗鼓的一次行动,以姚弋仲打了半辈子战争的经历没可能会忽视。
刘彦为什么来黄河?不也是为了展现自己的存在感嘛!别看他周边只有三千左右的护军,可周边藏起来的部队并不算少,要是姚弋仲拼一把淌着冰渣子渡河来袭,汉军就敢美滋滋地吃掉。
“君上且看。”一直沉默的纪昌突然出声,他手指黄河对岸,那里出现了一队人,远远看去显得有些模糊:“会不会是姚弋仲得到消息亲自过来查看?”
那将会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只不过是刘彦蓄意谋之,姚弋仲却是临时谋划,都存在诱使对方派遣军队渡河的意图。
“却是想多了。”刘彦不是说对岸的人没可能是姚弋仲,指的是汉军的舰船并未出现在黄河,也不像石碣赵军的水军可以从笃马河便利调动。他从侍从那里接过单筒望远镜,看过去对岸是有近百来号人:“姚弋仲长什么模样?”
刘彦一句话把人问倒了,他们之中谁也没有亲眼见过姚弋仲,一些传闻只是说姚弋仲面有威严,可是并没有太明显的特征。
事实上出现在对岸的人中真有姚弋仲。他此时此刻是也是在眺望对岸,猜测是不是有刘彦的身影。
“父亲?”年仅十二岁的姚益生略略困惑:“对面那些人就是汉军?”
姚弋仲的儿子有点多,没有可能一个个表现得亲近,羌族接收了太多的汉文化,包括一个家族的嫡庶之分,他着重培养的就是那些嫡子一系。
事实上羌从血统传承上来讲也是炎黄苗裔的一份子,差别就是长期游离于中原文化之外,渐渐被戎狄那一些胡人给同化。所以说,看血统来区分族裔是很郁闷的事情,还是看文化认同度才是实在,自然样貌上不能有太明显的差异。
姚弋仲目前还不知道麻秋已经战死,更不知道汉军已经大举西进的事情,他会知晓黄河南岸出现汉军,还是刘彦故意搞出来的动静。
聚集到青州黄河沿线的羌族数量颇多,时时刻刻还有新的羌族部落在移动过来,连带数量庞大的杂胡也是跟随移动,对姚弋仲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
姚弋仲或许对石虎是有一定的忠心,要不明明是老巢在被张氏凉国肆虐,亦是有人劝谏石虎生了忌惮之心依然大张旗鼓准备征讨青州。
事实就是那样,石虎做得太明显了,几乎是明明白白表现出忌惮羌族与氐族的壮大,但不管是姚弋仲或是苻洪都表现得逆来顺受。从某些方面来讲,姚弋仲和苻洪的反应也是让石虎更加疯狂的原因之一。
“是汉军。”姚弋仲其实根本看不真切,只能是看到一片模糊的人影。他眯着眼睛,轻声说:“只有清剿了他们,我们才有机会回西北。”
或许是刘彦表现得太明显了,姚弋仲知道黄河南岸出现汉军的那一刻,几乎是没有多么思考就清楚是怎么回事。
对于姚弋仲来讲,汉军的出现就是一个麻烦,一切只取决于石虎,不是来自于汉军实际上的压力,等于是刘彦摆出了阵仗,姚弋仲没有任何的动作必定会使远在邺城的石虎知道后有新的动作。
黄河北岸的姚弋仲在说:“很糟糕啊。”
黄河南岸的刘彦则是说:“很有趣啊。”
第320章 都不是正常人
汉军出现在羌族大军集结的黄河对岸,这个消息传递到邺城让石虎知道,他才不会去管黄河有没有解冻,或是姚弋仲手里有没有足够的渡河船只,只会要求姚弋仲率军快点入侵青州。
刘彦到黄河边上晃了晃,给姚弋仲带去的是一种多方面的压力,有来自政治上也有来自军事,可能政治上的压力会更多一些,军事上的压力则看汉军会不会渡河。
实际上汉军目前并没有渡过黄河的意图,对于汉军来讲最重要的事情是稳固西边的战线,而这个随着孙伏都谨慎地带着部队后撤,汉军已经完全占据了主动。
汉军是想要在巨野泽一线稳固战线,可石碣赵国也要知道,石碣赵国看到的只会是汉军不断向西线扩张,并且会感受到极大的威胁,一切只因为东平郡距离石碣赵国的中枢地区只有不到六百里的平面地图距离。
“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石虎会严令姚弋仲尽快渡江而战。”纪昌最近的笑容多了许多,他说:“只要石虎逼迫,姚弋仲再不愿意也要尝试。”
一切的军事行动都是有着更大的意图,或是为了占据地盘,也能是施加政治压力,刘彦不管是到黄河边上晃了一圈,还是汉军西线上的动静,归咎起来就是一个阳谋,迫使姚弋仲来战的阳谋。
东平陵是济南郡的首府,地名却是在西晋时期才定型,之前只是称作平陵,也不是什么首府。
看东平陵的地名就知道了,它是一个平原地形,与之济水只相隔不到四十里,春秋战国时期长长被作为齐军的屯驻地,屡次齐军要西进总是会先在这里集结,然后开拔而出。
青州这边的黄河南岸真就没有什么险要地形,导致的是不管春秋战国还是后来的南宋北宋,一旦战争爆发只能是依靠数量庞大的军队设立防区,军队不堪战要么是降要么是放弃后撤。
“解除这一次危机之后,我们必需占领黄河北岸的渤海一线!”纪昌对地图探究得颇为透彻,说道:“不管是慕容燕军有没有南下,都必需将战线往北推移。”
刘彦无比赞同这一点,青州黄河北岸的地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更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只要不牢牢控住那一片地方,任谁都只能接受居高临下的劣势,于地形上可以说是完全的吃亏。
“那是既定策略。”桑虞揶揄道:“既然要建国,当然不可能只是青州、徐州、兖州局部,冀州至少也要拿下大半。”
因为西线战事顺利,局势远比推演中更加有利,建国的时间点也就该适当地往前推一推。
建国势在必行,无关于矮谁一头的因素,是一种必要的决心,也是接下来逐鹿中原的必要前提。
国号已经确定就是汉,前期国境就是桑虞之前说的那些,但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其实并未确认,可能是石碣赵国在这一次多方合力攻击下灭亡,也可能是石碣赵国支撑下来。
石碣赵国的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并州、豫州、兖州、青州、司州、雍州、秦州、朔州、徐州、凉州、荆州部分地区、幽州部分地区。
青州、徐州两地尽归汉部所有,连带兖州局部也该是三分之一落在汉部手中。
雍州、秦州被冉氏秦国占领。
朔州则是有三分之二被张氏凉国占领。
缺了青州、徐州、雍州、秦州,再有朔州、兖州、荆州、幽州的部分缺失,实际上石碣赵国的版图真的是缺了一大块,但在实际国力上其实并没有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真实的情况是,石碣虽然占据中原数十年,可是抱着将中原变成牧场的石碣,他们统治下的中原只有破坏而没有建设,人口亦是逐年减少而不是增加的状态。
能够被石碣赵国称呼为精华的地区只有司州,余下基本上就是放任不管,司州亦是石碣赵国人口最多的区域,羯族大部分就是生活在司州,包括依附其下的羌族和氐族精华人口也是在司州,乃至于乞活军也是以司州作为主要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