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席卷天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富庶地区的封地置换蛮荒区域的封地,大概是只有脑子坏了才会愿意,纪昌的话直接就是让事先没有察觉到消息的群臣给惊到了。
  事实上刘彦和纪昌的双簧都还没有定论下来,也就只是提议而不是被表决通过的提案,要是真让纪昌的封地进行置换,那就是造成既定的事实。
  “臣有本奏!”桑虞是呆了几秒才反应过来,站起来的时候甚至因为太猛而踉跄了一下。他一边走一边整理朝服,站到纪昌旁边对刘彦行礼,说道:“大汉自当不该有荒芜之地,只是兹事体大,事关大汉千秋万载之国运,还需要从长计议,参详出一个万全之策。”
  现有的官员,基本上都是有着大大小小的封地,以汉国目前的状况来讲,青州的封地绝对属于上佳,次之就是恢复稳定的兖州和徐州。一些官员的封地则是在自己的家乡。总的来讲,不管封地大小或是有没有集中,总归是基本有经过开发和建设。
  等待刘彦确定之后的都城会转向长安,关中差不多已经荒废两百年,并不是理想中的封地,但是考虑到汉国的都城会在长安,恢复关中肯定是首要,有建设就会有投资,其中还不知道会产生多少利益,文武众臣最希望的是获得长安周边的封地,次一级的莫过于是关中的封地,只不过是还没有人先开那个口。
  桑虞之后,一些人又是出来说类似的话。总之就是兹事体大,应该慢慢来商议,可不要仓促就成为国策。
  “老夫的封地富庶,这一点没人反对吧?”纪昌微微昂起了头,以睥睨的姿态环视一些人,见包括桑虞在内的人只是苦笑没有出声,继续说:“身为人臣,为君分忧,为君王与国家,汝等不该如本丞相这般?”
  事先没有得到半点风声的众臣真的是懵了,这一件事情来得也太突然和猛烈了一些,不知道有几个人的小心脏被刺激得跳动太快,要是没大口呼吸吐气,极可能会直接晕倒在大殿里。
  “左丞相……”桑虞一直在急速思考以及暗中观察,刘彦所处的位置特殊很难观察到什么,纪昌却是从一开始就呈现决然。他内心不止一次狂呼【不妙】,不清楚刘彦的态度有多么坚决,真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纪昌,只能苦笑:“事关大汉的千秋万载,还是不要仓促定议吧?”
  刘彦所在的位置是比文武众臣的地势要高那么一些,然后是光线上面略略显得昏暗,身穿冕服又让他的脸被旒(几串珠帘子)给挡住,能察言观色就怪了。
  汉国谁不知道纪昌,谁又清楚纪昌绝对无条件服务于君王,恰恰是因为都知道,被突然袭击的众臣才会有那么多人露出死了爹妈的表情。
  封地有多重要不用多提,不但是代表着身份,也是贵族的主要经济来源,封地的好坏既是决定一名贵族的财力,亦是体现君王有多么宠爱的标记,越是被看重和宠爱的臣工封地越好,被君王讨厌封地才会是在穷乡僻壤,基本上都成为一种规则。
  这个时候刘彦站了起来,他迈步走下来,是走到了水池中间的台子,背着手昂起头看向薄玉屋顶。
  温和阳光照射下,一身冕服的君王多少是显得伟岸。而伟岸从来都与寂寞挂钩,就好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称孤道寡。
  君王动弹起来,群臣的视线当然是跟随移动,连带想要行礼也该改变方向,大殿之内所有人的头都是朝向水池中间的台子,出了班列的众臣理所当然是要将正面也转过去。
  “寡人时常在思考……”刘彦的声音其实并不大,众人得全神贯注聆听才能听清楚。他环视在场的众臣,说道:“寡人建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个国家是为谁所建立,又会在寡人的统治之下走向何方,是能千秋万载,又或昙花一现。”
  一刹那间,众臣无不是拜俯于地,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口呼:“臣惶恐。”
  昙花一现嘛,不就是譬如朝露,只是呈现很短的时间就凋零或是被蒸发一空,由刘彦亲口说出那样的话,他们真的是惶恐至极。
  跪倒在地的桑虞悄悄地拉了一下纪昌,极力压低声音:“泰安,究竟是发生何事?”
  纪昌稍微扭头看了一下又是迷糊又是惊恐的桑虞,咧了咧嘴,说道:“子深查查就知道了。”
  桑虞怔了怔,给出的回应是苦笑。他在猜想或许是近期内部倾轧有些严重,导致刘彦设下这么一个局在震慑,就是没有想到事情会比所想的要严重千百倍。


第523章 重大调整
  通常臣工对君王说惶恐并不是真的惶恐,就好像是臣工向君王说自己死罪并不真的是要去死,他们只是因为身份特别而形成一种“开场白”。
  这一次有些不一样,刘彦的话听上去很重,已经在问建立的国家是为谁而建,会让百官脑袋里有诸多的想象,例如君王觉得众臣在欺瞒、狡诈、违逆……等等无数种。
  君与臣是统属关系,亦是对抗的关系。君王权力大到没边的时候,意味着众臣权力被缩小到最小,甚至时刻要生活在惶恐之中。同理的是,众臣的权力大的时候,君王的权力就会被缩小,该换成君王生活在惶恐不安里面了。
  历朝历代的君臣关系一旦失衡就是国家不幸的开始,哪怕是再英明的君王权力过大,一生只犯一个错误都会让国家陷入动荡,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君王从来都该是一个仲裁者和棋手,不应当亲自参与博弈,刘彦的权力当然无人可以撼动,他一直以来也是在当一名仲裁者和棋手。恰恰就是这样,他说那些话才会显得有份量。
  跪拜于地的众臣,惶恐就是真的在惶恐,他们碰上了一个任谁都无法撼动的君王,身为臣工手里没有什么好牌可以与之博弈,没有被君王针对自然是不会有什么事情,一旦君王决定要料理谁,那人还是安安分分接受君王的裁决最好。
  人生在世绝对会犯错误,手中有权力的人犯错的机率会更大,但凡有权之人绝对不存在清白,差别就是犯的错误大不大,或者说是君王追不追究。
  “胡人肆虐中原数十载,寡人率众卿解救百姓于豕奔懦泣,更为续汉家伟业辉煌。”刘彦这一刻的身姿看着挺孤独,是在自问,也是在问百官:“如今外有强敌窥视,内有百姓困苦,汉家旧土余有三四未曾收复,汝等之中可是有人不明?”
  先是众卿,后面是汝等,代表着君王态度上的转变。
  身在大殿之中的百官,要是以九品中正制来算,仅有极为个别是九品官,其余起码是四品往上。他们可以说是汉国统治的阶层,亦是最大的利益既得者,对于君王怀有什么志向,国家面对什么样的环境,基本上是心知肚明。
  汉国的武力强悍,从以一国而敌天下能够看得出来,讲征战汉国并不怵任何敌人,对于汉国会全面收复汉家旧土也从不怀疑。
  估计是从轻易灭掉东晋小朝廷中得出汉国必定会一统天下的结论,一些人的思想真的是在发生改变。
  拿桑虞为例子,汉国仅仅是有青州的一州之地时,他从来没有想过以身份的便利为家族谋取好处,乃至于是汉军攻占兖州与豫州,情势还没有真正明朗之前,可以说是一心为公。他开始为家族谋取利益是到了淮水之战出结果之后,这个转变并不会太过稀奇,因为并不止是他一人这样。
  身在高位而又一直秉持公心……或者说以君王的意志为首的只有纪昌一人。他是真的在肝脑涂地效忠君王没有错,内心里其实也渴望君王的伟业能够实现,也就是从中原起步,进而全面收复汉家旧土,最后横扫万国统治整个世界岛。
  知道刘彦志向的人并不少,认真的人却不多。这些人的认知中,“天下”从来只有曾经的汉帝国统治的那些范围,哪怕是知道世界并不那么狭小,可像是被催眠的一样,对外面有多少土地基本是无视的态度。
  可以说历朝历代中,“天下”从来还真的就只是那么大,以汉帝国曾经占领的地方为基本盘,顶多再算上草原和西部高原,其余的地方只会斥之为“蛮荒之地”或“不毛之地”,明明可以轻易占领也不会多看上一眼。
  也许不止是目光短浅,是条件限制,或是占领的成本太大?
  汉帝国一再扩张,占领草原之后有些手足无措,惊讶地发现草原并不适合农耕。而汉家苗裔从秦帝国崩溃之后已经失去放牧的这一“技能”,无法形成足够的效益,支付却是拖累国家财政。他们往西扩张到西域,发现西域就是一个戈壁与沙漠众多的贫瘠之地,西域以西更是除了沙子没别的。
  唐帝国发展到顶峰,向外进行侵略战争的时候遭遇到了曾经汉帝国的窘境,就是哪怕是打下一地,统治不会有什么难度,可是统治的成本大得惊人却不会有什么收益。有了汉帝国曾经的尴尬局面,唐帝国创造“羁縻州”政策,于某个地方只驻扎少量的驻军,选个当地人作为傀儡来代为统治,让唐帝国跨出了汉帝国遇到的瓶颈,至少唐帝国在疆域版图上比汉帝国要大出那么一些。
  当然了,现在要是找旧例也仅是有汉帝国来作为参考,可能无数的人翻阅汉帝国曾经的史料,会发现汉帝国扩张到极致之后遇到的窘境,得出一个“曾经的汉家版图已经是统治极限,再往外扩张反而是负担”的结论。
  幸亏只是有汉帝国作为例子,要是有唐帝国的例子可以看,绝对是要吓得他们从懵懵懂懂的反对无限扩张,到惊惊慌慌地反对极限扩张和限制地方军权。要清楚的知道一点,唐帝国的扩张过程黑历史不要太多,然后地方藩镇就是干翻了中枢,才有了后面的五代十国。
  这个时候,绝对不会有人吭声,他们只能是继续拜在地上,听着刘彦在那里发表感慨。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刘彦在渡步,声音依然不快不缓,听上去没有什么情绪波动:“听听,寡人是最不重要的一个。既然寡人都这样,汝等可有自认比尊寡人者?”
  要说的是,孟子提出不少的理论,能够被接受的则是太少,其中关于《尽心章句下》的一些言论更是被斥为缪谈,也就说不止百姓不认可,连带官员和君王也从来都当成笑话,只因为说得很好听,但几乎没有执行的可能性。另外,孟子的一生就是作为一名“斗者”,游历各国几乎是逮住一个喷一个,被喷得最惨的是战国七雄的一个国君,搞得列国的国君知道孟子来了就开始闭门拒客。
  刘彦的一句话,让众臣又是齐声口呼:“臣惶恐!”
  惶恐之余,少不得是有人在思考,难道君王要开始走“孟子路线”,进而从小脑袋瓜里回忆孟子曾经都提出过什么治国思想。
  “有民,方而有国。民为国家之基石,国家纳赋、缴税、兵源离不得百姓。以众多小家汇集为一个国家。民安心生产可使国家富庶,民尚武进取则国家兵锋强势。”刘彦可没有想过要走孟子路线,要有也是霸王道杂之的路线。他总算是提高了一些音调:“百姓乃是寡人一切伟业之根本,寡人爱之、惜之。汝等之中有人欺凌、掠夺百姓,使百姓与寡人离心离德,是在挖寡人大业的墙角!”
  声音在大殿之内回荡,之前的假惶恐变成了真惶恐,自觉干得过份一些的人开始浑身打摆子。
  刘彦没有过多去观察百官是什么模样,是看一眼荀羡点了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