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军登陆夷州之后,遭遇到不少原住民,仅有极少数算是温和,大多数没有任何交流就是袭击,迫使登陆的汉军不得不进行清理,但也只是开辟出海港附近的安全区,对于海岛腹地和一些山地、密林就没有深入。
“与诸越和诸蛮的生活习俗很相似。”庾方之是生长在南方,对于诸越和诸蛮并不陌生:“诸越和诸蛮不开化,难以沟通。”
随着南下汉军越是挺进南方,与诸越和诸蛮交战就越多,诸越和诸蛮也许并不善战,可是他们在山林里面很难缠,汉军遭遇到了曾经秦帝国南侵的麻烦,不怕诸越或诸蛮打正面对战,郁闷的是诸越和诸蛮游窜偷袭。
“咱们会在夷州登陆。”伏伟笑着问:“有没有兴趣瞧瞧夷州人是什么模样?”
庾方之很直接的摇头,他又不像北方人对诸越或是诸蛮完全陌生,再来是有那功夫还不如研究西南半岛的气候和环境。
目前汉军在夷州的驻军仅是三千人不到,分为六个地方进行驻守,三处岛屿的港口之外,另外三处就是夷州本岛的几处天然良港。
伏伟这一次率军入侵西南半岛,附属任务是在夷州留下五千人。
夷州以及附属岛屿的驻军,他们接下来会逐渐向夷州腹地开拓,最大程度地清理靠近大陆的这一面区域,至于遭遇到的原住民是吸纳融合或是消灭,看得是原住民到底配不配和。
大概是在下午时分,总数超过一千艘的舰队靠近夷州北面陆地,从海上眺望夷州,看到的是一片原始的风貌,大多是保持着原始森林的景色,导致被开辟出来的港口区域非常显眼。
“这片区域被王上命名为台南。”伏伟双脚刚刚踩在陆地上,长达六天的海航让他哪怕是站在陆地上都还遗留摇晃的错觉:“这处港口是在天然海湾上建立而成,海湾可以锚定超过一千五百艘的大舰,每次能够提供两百艘船停靠。”
庾方之的情况与伏伟差不多,双脚踩在陆地上身躯却有些不稳。他刚刚在船上已经看到港口的广袤,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荒凉,简单而言就是人工的痕迹太少,连带能够住人的房舍似乎也偏少。
“将校不会缺少房舍,登岸士卒只好搭设帐篷。”伏伟说着停了下来,站立身躯等待港口主官靠近,互相行礼之后,问道:“可有收到中枢文书?”
主官叫黄艾,应了声“自然”,眼睛看着快要铺满海湾的舰队,问道:“五千士卒是立即登岸,还是?”
“肯定是马上登岸,船只还得回转扬州再次运输士卒。”伏伟拍了拍自己的大腿,没半点客气地说:“若是歇息场所准备妥当,还请派人引路。”
黄艾当即就笑着说:“长途航海刚上岸就是这样。”
伏伟给了一个白眼,要不是顾着形象就想蹲下了。
舰队会在夷州休整两天,还不是担忧大多数的人受不了,预备入侵西南半岛的汉军说白了就不是纯粹的海军,很多人也就是只会游泳,受不了太久的海上颠簸。
真实的情况是,哪怕是内河水军的士兵,到了海上服役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一切只因为内河航行和海上航行虽然都是在水面,可实际上就是两个概念。
“入驻部队是中原士卒,还是南方士卒?”黄艾亲自领路,路上也就少不了多聊一些:“中原的士卒不太适应南方的气候,水土不服的现象是个严重的考验。”
汉国不是灭了东晋小朝廷了吗?仅是在几大战役中对晋军的杀死杀伤比较严重,剩下的是以俘虏为多数。建康的朝廷投降之后,正规晋军的水师全面投降,中枢的决议是收编晋军水师士卒,会用在对西南半岛的入侵上面。
“水土不服很严重?”伏伟感到诧异地说:“不是已经在饮食上面下功夫了吗?”
“暂时还能够接受,就怕时间一长……”黄艾不断苦笑:“饮食是有用,可是气候外加思乡……不是光饮食能够改变。”
还是气候和环境的原因。
例如中原的人长期生活在空气相对干燥的北方,来到南方之后对湿气比较大的空气不适应。
再来是,每个地方的生态环境都不一样,就好像是地球人去到天顶星,哪怕是有空气能够呼吸,可是对于一些身体机能没有适应的细菌压根就没有抵抗力。
思想更是一个大问题,乡愁和思念谁会给脑神经极大的负担,时间短没有什么,时间一长明明身体没病,可在心态的不断暗示下也会生病。
“那批降卒还在进行重新的整编。”伏伟被黄艾那么一说真的有些忧虑了:“你这边尽快向中枢汇报相关情况。若是介时伟还在夷州,会连同署名。”
庾方之听得翻起了白眼,中原的人会水土不服,难道南方的人就不会?还是说,汉军的老牌士卒非战斗损员需要杜绝,降卒的非战斗损员就能无视?
黄艾很直接就走进屋内,对布局熟悉之下早笔墨没难度:“马上,艾马上就写。”
夷州驻军建造的房舍与中原那边并不相同,没有土坯墙壁,结构上不是木材就是竹子,房屋还会耸高留下一个与地面隔离的间隔。
由于海面上没有什么威胁,夷州驻军在海岸线上并没有设立太多的防御工事,仅仅是建造了必要的瞭望台。
夷州驻军的主要威胁是腹地方向,原住民太过神出鬼没之下,驻军不得不将驻地周边的植物清理干净,弄上篱笆墙的同时,沿线也要设立岗哨。
“没办法像故乡那样,这边的蛇、蚁和昆虫太多太多了。”黄艾说的是为什么第一层要与地面留下间隔:“咱们又不能学那些土著住树顶或山洞,借鉴大陆那边的诸越和诸蛮造房子是一个很正确的决定。”
伏伟就说觉得怪异又是有点印象,被黄艾那么一提示,才想起岭南那边的蛮人可不都是这样造的房舍嘛!
“这边只是蛇和虫子,江州的那边有龙。”庾方之说的龙并不是真的龙,是华夏南方一些小型的鳄鱼,比如“周处除三害”中的扬子鳄。他略感好奇地问:“怎么没有在房舍周边撒上石灰或是硫磺?”
“经验啊,经验!”黄艾一脸的苦逼:“这不是对南方不熟,对夷州更加不熟,已经派出船队回大陆弄石灰,去倭列岛征缴硫磺了。”
石灰防蛇、蚁对于华夏苗裔并不陌生,硫磺也有相应效果则是与倭列岛有交流之后才知道。
“倭列岛?”庾方之愣了愣神,后面才恍然:“的确,倭列岛那边有大量的硫磺。”
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倭列岛是个多火山区域,不但金、银储藏量惊人,硫磺因为有硫磺岛的存在还真不缺。
中原王朝与倭列岛交易原材料最鼎盛的时期是在有宋一代,当时大宋制造火药的材料就是依赖于倭国的进口。
“不止硫磺啊,人也能从倭列岛弄。”伏伟已经昂躺在木地板,漫不经心地说:“那帮半开化的矮子,用来对付完全没开化的蛮子,一样是在山林里非常灵活的嘛。”
“……”黄艾完全愣住了一小会,反应过来后,激动地一拍大腿:“某怎么没有想到呢!”
倭列岛的国家现在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汉国的藩属国,对于宗主国的召唤无不听从,几个国家已经贡献接近七万的兵力在辽东高句丽战场对抗慕容鲜卑。
要说汉国这边的人对倭列岛几个国家最大的印象是什么,第一印象是矮矬子,第二就是异常服顺,再来恐怕就是山林的灵活性了。
“完全可以请求征调仆从军过来啊!”黄艾觉得这个思路简直太好了:“仆从军死多少都不心疼!”
庾方之开始有些目瞪口呆,他的印象中东晋小朝廷对待藩属国就像伺候祖宗一样,怎么汉国压根就不把藩属国当回事,甚至想方设法地进行各种凌虐?
东晋小朝廷实际上也没有真正的藩属国,但凡有谁打着哪一国的名号前去朝拜,还真的都是异常珍惜。会这样是他们要保留天朝上国最后的脸面。
“嗯,没错!”伏伟继续漫不经心地说:“某率军征讨扶南,也应该上表,让中枢弄一些仆从军过来。”
庾方之突然发现作为汉国的藩属国还真的是倒了八辈子的血霉,一个仅是校尉级别的将领就不说了,堂堂的一个郎将也是那样的心态,可见汉国上上下下就没有把藩属国当回事,一有什么觉得危险的地方就想拉藩属国的人过来用人命去填。
想是那么想,庾方之却也是无比的动心,毕竟死别人总比死自己人好,他也就问:“我等也可以这般?”
黄艾已经写好了公文,催促伏伟赶紧去署名,满不在乎地回应庾方之,说道:“军方的调度当然没有任何问题,民间的……就不清楚了。”
没错了,包括庾氏一族在内,想要参与入侵西南半岛的各个家族,他们的入侵只是民间行为。
这一次跟随汉军舰队一块南下的家族并不算少,每一家多的如庾氏一族出动个数千人,少的就是几十人搭便船过来试探,算是追寻曾经上古先秦各个开拓者的脚步,要用两支大脚踩出新一轮的自发性开拓史。
第533章 化外蛮夷
汉国还没有统一旧山河,暂时称不得“大汉”二字。
不过,汉国的藩属国其实并不少,东亚以东有一个算一个,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势力,皆算是汉国的藩属。
东亚的国家和地方势力会争先恐后成为汉国藩属与慕容燕国有绝大关联。在慕容燕国还只是慕容鲜卑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停止向周边扩张的脚步,等待建国之后更是逮住一个打一个,迫使慕容燕国周边的国家和地方势力缺乏足够的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的国家不是被迫屈从于敌对国家,就是会想着找一个强国依靠,背靠强国来抵抗敌对国家。
汉国的出现让东亚那些国家看到了抵抗慕容燕国的希望,汉军出现在东亚以及半岛的时间也太恰当了一些,举起围攻慕容鲜卑的大旗自然是从者云集。
高句丽还不是那个“拳打北海幼儿园,脚踢南山敬老院”的东亚一霸。当今年代的高句丽时常被周边的国家逮住就是一阵欺负,打不过正在雄起的慕容燕国也就不说了,面对百济也是败多胜少,只有欺负新罗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丝身为强者的乐趣。
百济在如今才是半岛一霸,边上原先有伽揶这个仆从国,过海的倭列岛有一票小弟,时常是呼朋唤友搞事情,北边能够压制高句丽,东面可以轻易欺负新罗,可惜的是碰上了汉军向东北扩张,要不然至少能够辉煌个数十年。
高句丽、百济、新罗以及倭列岛上面的国家,他们现在统一尾附在汉国羽翼之下,由汉军为主导来与慕容鲜卑不断交战。
与慕容鲜卑交战的联合阵线中,汉军从来都是少数在领导多数,排行老二的是百济而不是高句丽。
百济之所以是老二的原因相对复杂。这是一个处于奴隶社会中的国家,而说国家还不如说是部落联盟。国家之中的民族成分很多很杂,主要人种为扶余人,第二大人口为倭人,汉家苗裔在这个国家的人口不多却是位列第三,三韩只能算是最底层的奴隶。
历史上,应该说直至高句丽崛起,百济在东亚才算是没落,高句丽就是压下了百济才成为东亚一霸。而高句丽之所以能够崛起,是倭列岛上一个叫大和的国家崛起。这个叫大和的国家横扫百济在倭列岛上的众多小弟,使百济先在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