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彦露出了失望的表情,国家租给百姓土地,还不是没有合情合理的前提下才那么干。
汉国目前由各郡县租出去的土地并不少,那么既然是租,百姓想要的是在生活栖息地周边,按照尿性哪怕是某些区域再优惠也不会去。
纪昌看到刘彦的表情咽了咽口水。他又何尝不知道都是租,百姓并不会舍近求远,偏偏土地不能平白无故地送。他是深深土地不能白送,否则不止是百姓会有困惑,军队那边也是交代不过去。
土地能白要,将士拼死拼活挣军功还有什么价值啊!?
山风有些大,两人出了栈道来到一处章台,看着山下面的城池。
春季到来的襄国并没有变得多么热闹,汉国并没有迁移人口充实,导致的是一座士兵多过于百姓的城池。
目前会在襄国城内乱逛的人不多,由于没有什么娱乐场所和商店,百官家属更多的是窝在家里,出门一般也是到郊外游玩。
“王上,开国当有新气象,为国家未来,或许应该有一些新的政策。”纪昌才四十来岁,过于操劳让两鬓有了斑白,他用着深沉的语气说:“人口增长需要粮食,百姓要有余粮才会考虑多生育。臣左思右想,为国家增加人口是否也算有功?若算是有功,可否给予土地奖励?”
刘彦震惊了,他清楚明白地记得自己没有提过相关的理念,那么就是纪昌……或者说官员们经过一想再想之后,想出的一套能说的过去的方案。
生孩子给土地,至少是目前所没有过的例子,要到隋唐时期才有类似的政策,最为盛行的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纳粹第三帝国。
很多的时间里,中原皇朝是怕国家的人口多,仅有在每一次大乱之后的开国初期才会渴望有更多的人口。
那些怕人口多的皇朝,是因为担忧没有足够多的土地来让国民生产,可偏偏又没有想过……或者是无力要向外打下疆土,结果是人口过多而财富(土地)不平均酝酿下一次的皇朝更替。
汉国……至少是在刘彦时期的汉国,注定会是一个开拓进攻型的国家,怕的是没有足够的人口去充填打下的地盘,不会怕土地不够!
“泰安此举,深得吾心。”刘彦很难得表现出激动:“大汉将因此国策锐意进取,使双脚可以踩踏之处便是汉人安居之乡!”
纪昌想的只是变着法子将土地转移到更多百姓手中,其余的并没有深思,看着激动得无法自己的刘彦反而是有些不知所措。
“增加丁口给予土地奖赏确定之前,泰安却要先拟定一套关于卫生措施……”刘彦讲的是现在的卫生条件太差,妇女生孩子与过鬼门关没有太大区别:“可不要让好事变成坏事。”
纪昌还在晕懵中,只会懵懵懂懂的不断点头了。
第544章 民为国本
在一些无力向外开拓的皇朝来说,人多了是一种麻烦,亦是引爆国内动荡的负担。毕竟对于这样的皇朝而言,地就那么大,并且土地经过一再兼并之后是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大多数人没有土地又活不下去,除了揭竿而起挣个活路,还能有其它什么选择吗?
中原皇朝灭于外敌的次数不多,哪怕是几次被异族所灭,除了有宋一朝之外,大多数皇朝被灭根本就是内部自行瓦解才让异族占了便宜。最为夸张的一次莫过于野猪皮的“我大清”以数十万人就灭掉一亿人口的大明皇朝,并且以绝对的少数统治了绝对的多数。
刘彦统治之下的汉国会是一个进攻型的国家,人口只能多而不能少,说白了就是人口永远不会是国家的负担,相反是开拓地盘之后需要足够多的人口去充填,要不然打下再辽阔的疆土而没有本族人栖息安居,打下来也守不了多久。
纵观华夏的历史长河,很多进攻型的皇朝在向外不断开拓,他们都面临着一项共同的难题,就是打下疆土之后本国百姓不愿意移居过去。
曾经的秦帝国和汉帝国在开拓新的疆土之后,以强制的措施向新占领地迁移百姓定居,地点同样是在河套区域。移民充填起到的作用当然是有,可是强制性的移民却让百姓怨言颇大,再来是因为一些处理不当,河套那边的百姓流失速度太过惊人,甚至是出现被胡虏融合的现象。
秦帝国向阴山以南移民,由于在当时还有放牧技巧,移民过去的秦人其实是已经站稳脚跟,只不过是帝国内乱导致秦的灭亡。这一批秦人在河套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胡虏不断攻伐就不说了,汉帝国也是敌视态度,他们的境遇在西汉的刘彻统治时期得到转变,卫青攻伐河套就有他们的助力。
汉帝国统治河套的区域很久,但是碍于中枢政策的关系,实际上到了某个阶段河套的汉民早就胡化,到了汉帝国将河套送给南匈奴作为栖息地之后,那些胡化的汉民其实是被匈奴人的各个部落给接纳了进去。
到司马一家子在中原的统治被匈奴人刘渊终结时期,刘渊身上有汉家皇族后裔的血统是真的,起源是汉帝国多次与匈奴联姻,相当多匈奴单于的阏氏的确是汉家公主,只不过那些公主只是宗室女或宫女。他将建立的国家取号为汉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很多匈奴人也是的的确确有汉家血统。
在中原周边的众多胡族,他们其实血管里大多也是有汉家的血统。会造成这样的现象理由相当简单,汉家失去边地,边地百姓被迫与胡人融合,或是汉家女子被劫掠生下后代。要是真正的追寻起来,不但是匈奴人大多有汉家血统,连带鲜卑人其实也是大多有汉家血统。这个理论就是北魏时期的鲜卑自主汉化的诱因,可不止光是鲜卑学习汉家文化学坏了脑子。
融合胡人亦是刘彦所愿,差别是他要的是主动去融合胡人,不是由胡人来主导。原先他还想着融化胡人,使胡人认同汉人的文化和拥有汉家血统,用这一批人来充实边地。
刘彦有这个想法是遭遇到了历朝历代都遇到的难题,汉家百姓对于迁徙边境生活有着深深的排斥,甚至是有着“生于斯长于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哪怕同样是腹地都不愿意搬家,怎么还能奢望搬去新的占领区?
之前汉国同样缺人,光复一个又一个州郡不但是为了夺回失地,何尝不是为了争夺人口?
现如今汉家旧土的北方剩下幽州、凉州、并州、辽东这几个地方没有光复,要是全部夺回来估计是能够再增加三百万左右的汉家苗裔,但也只是让偌大的汉国总人口增加到一千百八万左右。
以四家之口为一户来算,一千八百万人口也就是四百五十万户。而实际上一户为七八人,乃至于是一户数百人,类似的现象非常普遍,以目前汉国登记造册的一千三百万为例子,实际上也就是一百五十万户左右。
一个家族动辄数个乃至于是十多个“房”,一“房”就是数十人,还不算归属名下的家仆,但这个家族在官方的记录上就是一“户”。
有鉴于用“户”来算无法精确全国人口,汉国采取的是人头计数,不是用“户”来计算,很多以“户”来计算的王朝对于本国有多少人只能是靠猜。
汉国在人口登记造册上面十分严格,是个活人就会有记录,每一个季度由当地进行新一轮的核实。核实的是,多少孩童死于夭折,多少老人去世,又有多少人死于意外。这样的工程量十分巨大,要是没有大批从军方退役到地方的基层人员,实际上压根就办不到。
掌握国家有多少人口的重要性很高,汉国没有人头税一说,自然就不是单纯为了收税,是关乎到更重要的战略意义,例如全国人口中有多少合适的兵源。
一千三百万人口是目前汉国的官方统计,肯定是有存在遗漏人口,数量上可能还颇大,主要是战乱时期太多人躲到深山老林。对于汉国来讲豪门隐匿人口的风险很大,所以哪怕是有隐匿人口也只会是占了少数。
刘彦记得在汉初时期……或者说是每一个新开国时期,都会有一项政策,来吸引躲避在深山老林的百姓出来。那个政策就是官府主导的均田制,也就是发布一个人可以领多少亩的田,还真的吸引出非常多的隐匿人口。
丞相府有提过相关的建议,刘彦本身是持迟疑态度,太尉署那边以目前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拖延了下来。
“大汉无时无刻不是处于战争状态。”纪昌的目的已经达到其一,趁热打铁地说:“非常之时,行非常之策。”
太尉署的忧虑很现实,军方将士拼死拼活才能获得土地封赏,执行旧有政策分田将会使将士失去作战热情。因为是早就有的“旧例”,军方当然无法理直气壮地反对,那么只能是拖延,甚至想要无限期的推延。
刘彦对于生孩子可以得到土地奖励极度赞成,甚至都想好了该将什么区域的土地奖励出去。按照他的想法,奖励政策的附属品很重要,例如所奖励的土地是在边地,然后该家庭原有土地可以置换,置换的时候在原持有基础上进行增加。
汉国注定会是一个进攻开拓型的国家,人口绝不能像是历朝历代那样大部分集中于中原,应该得到更合理的分布。考虑到故乡难离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完全以温和手段根本就办不到,完全的强迫又会走上曾经汉帝国的覆辙,那么只能是半诱惑半强迫并行。
“丞相啊……”刘彦语重心长地说:“非是寡人吝啬,不愿分田于民,乃是不得不如此。”
纪昌愣神了。
的确不是刘彦吝啬,是一旦采取类似于汉初的均田策略,人人有田之后会使百姓更加不愿意向外搬迁。
对于刘彦最重要的是,以军功获得土地,将会不断诱惑有勇力保持足够旺盛的进取精神,符合他至少成为世界岛岛主的目标。
现在汉国没有土地的百姓占了大概六成左右,他们皆是租赁国家的土地来进行耕作,哪怕是这样国家依然有大批荒地,只能是用奴隶来开辟荒地变成良田。
得说一句天大的实话,汉国大部分的奴隶来源是战俘,又以胡人占了绝大多数,而胡人根本不懂农耕,劳作效率低得惊人。
没有办法使用奴隶进行大规模的农耕,已经逼得丞相府挑出区域规划牧场,培养战马为主要目的,牧牛和牧羊只能说是顺带。
汉军南下不是灭了东晋小朝廷吗?晋军投降之后,除了水军士卒在收编计划,晋军中的陆军成了国有农庄最大的劳力来源,另外就是那些坚持抵抗的大族、豪强、世家也是国有农庄劳动力之一。
在对待反抗的大族、豪强、世家上面,汉国采取的是只诛首恶,余下贬为奴隶。反抗者的直系亲属三代为奴,胁从一世为奴,其后为国家平民,六代之内不得为官。
对反抗汉国统治的那些人采取严苛,主要是进行震慑,后续效果上面非常有用,至少主持南方清剿战事的桓温是那么上报的。
距离纪昌特意找刘彦的六天之后,又一次的大朝会如期举行。
“征北序列已经兵临晋阳城下。北路的苻洪所部,他们大肆劫掠之后向北地逃窜,李坛派出第二骑兵军团进行尾随追击。”徐正这个太尉说话的声音很洪亮:“王上,另有消息称,石虎有放弃定襄的迹象。”
参与大朝会的官员众多,很多大事就是在大朝会上面进行通报,所以身在中枢那些没有官职在身的高阶贵族也必须参加。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