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席卷天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参与大朝会的官员众多,很多大事就是在大朝会上面进行通报,所以身在中枢那些没有官职在身的高阶贵族也必须参加。只不过,开创阶段的汉国,贵族不存在闲人,全部都是有官职在身。
  石羯赵国的国策早被汉国得知,就是石虎公开讲话,不在意地盘得失那些。
  对于石虎可能继续逃窜,汉国这边已经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他们可是知道石虎在定襄重新建都之后,大肆征调人力又开始广建宫阙,就是没想到石虎还真的就那么决然说走又要走了。
  石虎又要逃,汉国这边的想法比较复杂,一方面对于可能不费什么功夫收复旧土感到开心,另一方面又对没有消灭石羯足够多的有生力量感到懊恼。
  其实,刘彦觉得自己对石虎有些看不懂,那可是一个曾经统治过中原的人,中原说放弃就放弃了,既然没打算死守定襄又为什么要广建宫阙?
  “石羯向北的人流和车队连绵千里,往来不曾断绝。”徐正手持玉笏随着说话一顿一晃,语气里充满了愤慨:“那些物资是百姓的民脂民膏,被驱赶的奴隶是大汉的百姓。臣请议,增加北上参战军队,早日攻至定襄,早日杀入河朔!”
  那一瞬间,纪昌等等丞相府所属的文官都是眉头皱了起来。
  汉国目前处于各条战线的部队太多了,十分考验粮秣支撑,要是没有西南半岛那边的收获,事实上这一次北伐战争根本就打不起。
  哪怕是有西南半岛的收获,支应各条战线的军粮也还要国内支粮,如果不是刘彦态度坚决,以一个国家正常的抉择来讲该是停止战事,进入到休养生息阶段。
  现有的粮食都已经快支应不了各支军队的消耗,纪昌听到徐正要增加参战部队第一个冲动是站出去阻止。
  但是,纪昌不得不按捺下来,只因为石羯真的在大肆转移物资和人口,阻止是对的,可是大义会有失。
  “阻止定然是要阻止的。”刘彦看到了纪昌等文官的反应,更知道这个时候文官有苦说不出来。他说:“着骠骑将军便宜行事。”
  骠骑将军冉闵目前是在冀州的中山郡,之前的职责是针对幽州的慕容燕军。中山郡就是在定襄郡隔壁,就是两个郡的首府相距着实有些远,中间地带遍处荒无人烟。
  徐正才不管粮秣什么的,他只需要关注战争的动向,后勤是丞相府负责的事,太尉署有需要的前提下,丞相府用什么手段弄来粮食是丞相府的事。他嘴唇动了动,眼角捕捉到纪昌可以杀人的目光,还是没有再说什么,只能行礼之后退回班列。
  纪昌与刘彦早就沟通过今次大朝会的主题,等待徐正退回去并坐下,换他站起身来手持玉笏来到中间。
  “王上!”纪昌行了一礼,洪亮声道:“自古以来,国之兴盛在军事与经济,民为两者之根本。国之民多,兵源取之不绝,生产亦是如此……”
  纪昌的话不少,按照惯例就是一连串的大道理,然后点出为什么会讲那些大道理,核心的根本就是汉国的人口太少了,丞相府那边经过严谨且认真的思索与商讨,认为鼓励生育势在必行,为了使百姓乐于生育人口,也是让百姓在丁口增加之后能养活,应该进行奖励云云……


第545章 隔阂
  生产力不高且缺少人口的时代,无比确定的来说生孩子对国家就是一种功劳,而有功则是必须得到赏赐。
  纪昌的大道理讲得非常仔细和清楚,得益于军方不断向外开拓,国家的疆土是一直在持续增加,但是国家的人口却是太少。
  疆域大而国民少,但凡是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意味着什么,是打下的土地没有足够的人手去开发,等于是只在疆域版图上面好看一些,甚至很多时候疆域大了变成负担。
  堂堂丞相亲口在大朝会之上面对君王与百官同僚肯定了军方的功绩,是不是可以视为那是文官体系自认在武官体系之下?
  话又说回来,说得好像什么时候汉国的武将比文官地位低似得,恰恰相反的是汉国因为长时间处于战争状态,文官的地位一直是劣于武官。
  文官在上一段时间有抬头的迹象,差一点让国家进入到休养生息阶段,武将的反击是策划出北伐战争。
  目前的汉国一方面在对外交战,另一方面是在进行国家的内政,文武的博弈只能说是半斤八两。
  内政其实不止是丞相府……或者说是文官的事情,毕竟军队的兵源是来自于民间,所需的粮秣和军事器械也是内政的一部分,武将们在达到自己的目标之后非但不能刁难,甚至是要在某方面进行最大程度的配合。
  国家的人口多了,生产力也提升上去,对武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们害怕的是自己会失去用武之地。
  武将一旦没有用武之地,别说是获立军功光宗耀祖,平时的日子肯定会很闲,甚至可能会发生狡兔死走狗烹那些狗屁倒炉的事。可以想象在种种的原因之下,武将最希望的莫过于永远有战争能打。
  “丞相此言大善!”徐正没有离开座位,是手持玉笏直立起腰杆:“臣赞同。”
  纪昌刚才没少吹捧军方,怕的就是军方在这么一件事情上多生波折,见徐正带头赞同微微松了口气。
  两个文武的第一人应达成统一意见,按照道理来说生育奖励土地的议题,君王不反对的话,算是十拿九稳会通过。
  桑虞是安安静静地待在自己的座位,先看徐正表演,然后是纪昌言语上更华丽的演出。他近期闲得比较落寞,除开御使大夫本职上的工作没有插手任何官府事务,私下是按照刘彦的意愿在整合世家,南下去西南半岛开拓就有他规劝而去的不少家族。
  御使大夫拥有监督百官之权,听上去权力很大,但实际上以华夏文明的政治而言,百官不怕犯错,怕的是君王追究错误,所以御使大夫的权力只能说是君王意志的一种附属品。
  源自于刘彦不是一个刻薄寡恩的人主,桑虞这个御使大夫做得挺枯燥,平时也就是在大小朝会上监督百官礼仪,除此之外是属僚关注百官平时是否嚣张跋扈。
  当然了,御使府监督百官是否嚣张跋扈仅是在关乎到百姓的一些事物上,同样是官员起了龌蹉或是冲突是一种放纵姿态。
  百官由御史府来监督,贵族则是由廷尉署来监督,汉国的官员不一定有爵位,但是有爵位就必定是官员,导致的是御史府和廷尉署在很多执法权上面存在冲突,鉴于这一点桑虞很想找刘彦请示一下,只是一直以来没有良好的契机。
  目前的执法权不像现代那么职权分明,基本上是按照阶层来划定归于哪个部门管理,通常每个部门既有监督权也有执法权,这样的确是很容易造成执法冲突,也会存在一些执法上面的龌蹉。
  刘彦从一开始就发觉执法权上面的冲突,他当然有心去规划,问题是觉得没有契机,贸贸然去改变前人制定的规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算是一件小事,身为君王更要在改变国家时谨慎再谨慎。
  没有人对生育奖励提出什么异议,刘彦却不能立刻拍板,是应该走个流程,比如后续的补充条文就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议题在初步上面没有被反对,丞相府在接下来就该近一步细化,比如生男生女该奖励多少土地,土地又是该在什么位置,然后是愿意搬迁或不愿意又存在什么样的奖励差距。
  “徐公。”王基是在朝会结束之后,随着同僚出了大殿,小跑着才追上前面的徐正。他先恭敬地对徐正行了一礼,后面尝试问道:“可否容下官进言?”
  大庭广众之下,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看,徐正不太清楚王基想说些什么,迟疑着点了点头。
  “太尉。”王基换了个称呼,说明接下来讲的是正事:“生育可以得赏,利国利民下官自然极为赞同,可是……太尉不觉得一旦生育亦可得到土地赏赐,与军功获赏……有冲突?”
  徐正挑了挑眉头,深深地看了王基一眼,勾了勾嘴角算是笑过,却径直顺着大道迈步,一点再交谈下去的欲望都无。
  王基是发愣地看着徐正慢慢远去,很久都没有回过神来。他算起来也是军方体系的一份子,自然是想要维护军方的利益。而在他看来,军功获得土地的赏赐就是最大的特权和利益,一旦这一次被撕开一个口子,难保下一次文官不会再找个看上去很合适的理由再来一次。
  按照道理,徐正是太尉,是理所当然的武官第一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守护军方的利益,王基下朝之后迫不及待地攀谈是想要先拨头筹,可事情好像有些没有按剧本走?
  “启臣有些操之过急了。”王鸾笑吟吟地看着王基:“我等虽在大汉为官,却……”
  王鸾与王基没有血缘关系,他俩唯一的共同点除了姓氏之外,还都当过石勒和石虎的臣子。
  石羯赵国在中原的统治崩溃,许多原先是在石羯为官的官员都转投汉国,王鸾和王基是在徐州之战的前后干出弃暗投明的事。
  从石羯转投汉国的那些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遇,王鸾和王基算是混得相对好的一批,更多的人要么是在地方为官,要么干脆就连一个官职都得不到。
  王基听懂了王鸾未言之意,无非就是虽然都是官,也一样是为君王效力,可还是存在差距,比如核心重臣、普通大臣、被排斥的臣子之间的区别。
  能够算是汉国核心重臣的人并不多,丞相和太尉必定位列其中,像是王鸾和王基这种侍郎之类的官员只能算是普通臣子,甚至可以说因为出身的关系略略被排斥。
  王基之前与桑虞走得很近,一度以桑虞的跟班姿态尾随其后。发生桑虞被刘彦警告的事情之后,王基虽然没有明确与桑虞划清界限,可是王基也不再紧跟桑虞的步伐,王基是稍微蛰伏一下之后打算走徐正的路线。
  “启臣,大汉与胡虏石羯不同。”王鸾自己就没有明确紧跟于谁,他观察了很久已经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在大汉,人脉自然不能缺,却以功劳至上。”
  王基心中困惑王鸾为什么要讲那些。两人是旧识,关系上面大概只能是不好不坏,没有到互相掏心掏肺的地步。
  下朝之后结伴而行的官员不少,都有各自的话题,主要还是集中在大朝会丢出来的生育奖励制度上面。
  对于生育能够得到土地,大多数官员只是觉得新鲜,他们无法想到更多,话题主要还是生育可以获得土地之后,会不会对军方形成什么破坏。
  总体来讲,属于文官的体系对于生育可以获得土地奖励的新政策是感到开心和兴奋居多,文官不像武官可以上阵获取军功,功劳是体现在内政上面,而内政的考核之一就是治下人口数量的多寡。
  一些聪明的文官从已经初步通过的政策中联想到更多,土地奖励是核心,百姓拥有土地之后必然是有更多的产出,税收方面必然是会增加。除开土地之外,人口数的增加也会产生诸多的利益效应,比如对生活物资的需要将会使交易增多,那么商税上面肯定也是会增加。
  种种的衍伸效应方面,文官万分肯定一点,新的政策对于他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一些能够说得上话的人已经开始在酝酿,应该在新政策的后续条文中增加一些什么有利的补充。
  大朝会结束,桑虞特意留在后面,他发现纪昌也有相同的举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