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听着是那样的道理,但是和官府讲道理会显得很无知和幼稚,因此众人依然是一脸不信的模样。
人群之中不知道谁喊了一嗓子:“张勇,你那么卖力,是有什么好处吧?”
“谁?喊话的人,我可听出你是谁了!”张勇知道该是县里人,可真没听出是谁。他愤怒地说:“某能得到什么好处?!不是看到乡里乡亲,不想看着你们在灾年被饿死,某那么多话又是何必!”
其实张勇还是能得到好处的,比如宣传政策可以向县里领导赏钱,可他说的那些也都是事实,没添油加醋,也没弄虚作假。他本来也是要宣传,就是恰好碰上廖方,迟早的事情罢了。
刚才喊话的人直接脖子一缩,人也是一矮,很是直接地溜了。
不远处的房屋之内,谢艾从刚才就一直在看,张勇说了什么,百姓又是什么表现,几乎是尽收眼底。
房屋之内还有本县的县长,是个精瘦的中年人,叫陈方之,很是尴尬地说:“是下官教化不力……”
县尉严华自然也在场,眯起眼睛看着气急败坏的张勇。
谢艾是西北人,因为是西北人当中唯一的侯爷,名声方面其实还是很响,也就被刘彦派到西北地。他来西北是带着巡视的任务,查看西北的灾情,又有监督军方编组民间壮士前往西域。
县长陈方之却是零陵人,就是江南陈氏的族人。他是元朔七年到日勒县履任,到任之后其实还没有干出什么成绩,一切照旧的同时,时间都用在查看日勒县的地形和民情。
事实上,一地县长还真不是到任之后就能拍着脑袋有什么作为,真需要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规划,能将下辖之地维稳下来,不搞出民怨,没弄出什么幺蛾子,就算是合格的地方官。真要干什么也是搞清楚状况之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施政。
县尉严华原先是第七常备步军的屯长,受了内伤难以剧烈运动,被转调到日勒县成为县尉。
本来张掖郡的郡守周川得知谢艾到日勒县也是要来,但公务上实在是离不开身,再来是谢艾也迟早回到郡首府,就不表现出明显献媚京官行为了。
“官府公信力……”谢艾不知道该是什么表情,索性也就面无表情地说:“在西北如此之差?”
陈方之看了看严华,犹豫了一下,说道:“本地大族大多非有爵位者,依律被赎回多余土地,解散了奴仆。”
谢艾立刻就明白了,各地大族本来就把持地方,他们在张氏凉国灭亡之后利益严重受损,虽然没有干出一些激烈的事情,可免不了是要非议,直接带动了民间的舆论。
“此些人等表面本份,暗地里不敢为非作歹,却是嘴巴没把门。”严华知道谢艾是西北人,可因为谢艾军方出身,哪怕已经转职成为御史中丞还是被他当做自己人,直率地说:“大汉并无因言获罪的律法,难以处置。”
陈方之不断点头。
其实不止是西北地,应该说汉国所有地方都有类似的事情,那是世家和大族利益受损严重,肯定是与汉国亲近不起来,但他们也没有那个胆子去造反,只能是向民间舆论动口。
御使大夫桑虞曾经向刘彦建议在汉律里增加因为语言获罪的条文,被丞相纪昌带头反对,连带大多数的官员也认为不合适。他们的理由是,不满并不会因为不说就消失,拿出好多上古的例子来证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严重性,觉得应该给予发泄不满的渠道,再来是也能知道施政有什么过失,可以从时况舆论及时得到改正。
刘彦也知道某些事情不是控制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不敢当众说,暗地里也阻止不了,禁是禁不了,严禁还会形成社会恐怖,再来是增加更多的不满。他还知道因言获罪的条例只是给官僚体系用来互相攻击,地方官也会因为有因言获罪搞出更多的幺蛾子,也就同意大多数臣工的意见,谁想说什么就说呗。
西北之地纳入汉国仅是两年左右,还没有享受到太多国之一员的红利,仅仅是得到庇护方面的保障。
国家庇护生活在国度的人,很多人其实是感受不到这一点,会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但凡有点什么不如意的地方就会对国家心生不满,也不想想那些无法庇护国民于安全的国家又是个什么状况。要是让那些人去安全无法保证的国度,恐怕是连心生不满的机会都没有?
“还是要处理的。”谢艾是御史府的御史中丞,对民间舆论的重要性并非无知,看着陈方之严肃说:“适当引导舆论,挖掘更多的更好。”
陈方之恭敬行礼应“诺”,他还知道不但要挖掘美好,也要公示悲惨,有明显例子才能有更多的说服力度。
严华眼眸里略略露出失望,却是没吭声说点什么。按照他的想法,逮住跳得最欢的一个家族动手,杀鸡儆猴进行震慑,见了血肯定是会让敢非议的人闭嘴。
国家之所以是国家,尤其是汉国这种疆域辽阔的国家,怎么可能每个地方的人都是幸福的呢?谢艾知道要改变西北人,首先是要让西北人知道国家并没有在他们遭灾的时候放弃,是在想办法解决。
“语言毕竟只是语言,还是要让更多的百姓得到实惠。”谢艾看到陈方之一脸苦笑,后面再多的话也就不用说了,天灾都出现了,不使百姓遭更多的罪陈方之就算是能做事的地方官,着实是要求不了更多。他停顿下来,看了一会的窗外,才继续说:“本官前来,正是要做有益之事。”
第732章 人的成功和失败
出身于一地,但凡是有能力也有机会的人,便是再冷酷的人都会想着为家乡干点什么好事。此便是家乡情怀。
谢艾不是一个冷酷的人,他在这个历史版本没有了西凉的成名之战,自然也就没有“儒将白衣击麻胡”的传说。
事实上,谢艾在历史上也不出名,就如同五胡乱华时期多次抗击胡虏的那些人一样,没有得到当代人应有的尊重。
要是历史没有被改变,谢艾是以儒生的出身成为张氏凉国的一名统兵将领,小的战事不算,于三次大型战役中击败石碣赵国的军队,却是死在了张氏凉国的内乱,留下了《谢艾集》。此书直到唐朝初年仍然存世,魏徵编撰《隋书·经籍志》时,著录了这本书。
在被刘彦改变的这个历史版本,谢艾的成名之战是在草原追亡逐北战役,追击少量奔逃的羯族人,转战千里入侵拓跋代国,又与柔然在草原会战一场而得胜。
至少是在当前年代,诸夏还是重视对外的军功,人们对于敢于深入草军人还是存在佩服的情绪,尤其是掌握历史记录权的东晋小朝廷被灭,那些抗击胡人的人物与烈士并没有被刻意打压或抹除。
东晋小朝廷消除和压制那些抗击胡人的英雄,是因为小朝廷的一种怯懦,他们对自己做的事情没脸向后人交代,只能去无视甚至敌视一些真正干了大事的人。不说小朝廷先后消除和压制,例如祖逖的北伐,又有庾亮的北伐,更有冉闵在邺城起事后邀请晋军北上被拒绝,反而以“正朔”地位宣告各方谁能消灭冉闵就将得到封赏。
胜利者才有资格来书写历史就是定律,有太多真正为民族干了事实的人并没有得到该有的历史地位,只因为那些人在后续的内战中站在了失败的一方,他们所做的事情不管多好基本是被否定,除非是与新朝不搭边,要不然都不会得到应得的历史评价。
很明显的例子也发生在了当代,刘彦统治下的汉国也在消除西凉张氏的影响,比如无视张氏其实是庇护了相当数量的汉人,也一直在抗击胡虏,一切都是为了统治的正义性这个出发点。
没办法的事情,一旦宣扬张氏的正确和伟大,消灭了张氏的刘彦可不就成了反派?再来是西北之地的人会更加怀念张氏,对汉国统治西北造成障碍。那只能是刻意的无视,不抹黑就算是有点良心了。
张氏在统治西北的时候,不能说是干得多好,至少保证了绝大多数人有个安身立命的环境。不过张氏凉国与东晋小朝廷都有着相同的毛病,统治范围内世家的权力无限大,社会资源大部分是被掌握在少数的世家和豪族手中,反而是作为普通人的绝大多数人,再努力也无法使自己过得稍微好一些。
哪怕是那样,可仅仅是得到庇护,不让自己像中原地区的同族被胡虏肆意凌虐,西北的人对张氏就有感恩情绪。所以说是有了对比才更能使人看清楚现实,但西北人对张氏有感恩,实际上是对汉国统治西北不利的。
谢艾有在张氏凉国当过官,但并不能说是被挖掘出来,之所以能够当官,是世家政治的一种延续福利。他后面是经过汉国与张氏凉国的交涉才转为刘彦的臣工,身份的转变上不存在背叛行为,道德上也就没有亏失的地方。
只要是人都会有现实或市侩的一面,只是表现得明不明显罢了,现如今西北能拿得出手的人物就谢艾一人。
之前张氏凉国没灭的时候,谢艾在张氏凉国官方的定义虽然不是叛臣,可真没有多少正面的肯定,甚至是会被恶意的抹黑。
等待张氏凉国被灭,哪怕就是西北人再不愿意也要抬高谢艾,是在表明西北至少还有能上得了台面的人,也希望谢艾能多多照顾一下西北。
乡土情怀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要是出身于那个地方,就是家乡的人再怎么恶意对待过过某人,等某人发达了有能力时却不照顾家乡,该人的风评就绝对好不到哪去。
很明显的事情,人们才不管家乡是怎么对待过某人,只会感慨连家乡的人有机会都不照顾,哪能奢望跟着某人有什么好处。
谢艾现身西北,消息一经传出,不但是谢氏原先的友人动身赶往日勒,便是一些觉得自己有些面子的人也是启程。
那些人找谢艾也许并没有太特别的目的,可能只是纯粹处于礼貌和尊敬拜会一下,但更多实际上是出于一种自古就有的乡党情绪,想在谢艾这里找到一条通畅大道,参与到汉国的统治阶层中去。
谢艾是敦煌郡人士,从敦煌到张掖足有千里之遥,等待他们到日勒县的时候,实际上谢艾已经不在该地。
“新亭侯断无刻意躲避我等的意思。”谢平也是敦煌谢氏,只不过是不在谢艾五服之内的旁支,要不然就该是早早搬迁到刘彦治下。他就算是旁支,于一些人眼中也是很有地位,矜持地说:“诸君且稍候,平往县衙一问。”
敦煌在大一统时代是边陲,就是在张氏凉国时期也是地地道道的边陲,甚至可以说是时不时打上一场的前线。
一般情况下,处于边陲的人真不会老实到哪去,真正老实的人在边陲基本活不下去。可他们的那种不老实绝对不是贬义,是相对于身处绝对完全区域的人民风显得更加彪悍,就是再富足或大的家族出身,基本是看不到养尊处优的影子。
谢平是一个皮肤黝黑且看着壮实又魁梧的中年人,他没费什么劲就得到了想要的答案,谢艾是往玉门而去,也就是他们和谢艾错过了。
现如今是有两个叫玉门的地方。一个全称叫玉门关,是在敦煌郡境内,是真正意义上的边关,与阳关同为边疆军事重镇。另外的一个玉门是在晋昌郡靠近酒泉郡的方向,非常靠近后世的嘉峪关。
西北之地就算不是灾年,相当多的区域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