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它悲剧了。
  然后灭亡燕国的秦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中出了名的胃好牙口也好,消化功能独步天下。
  但面对这么大一只燕国,就算是吃货中的战斗货,秦人也只来得及囫囵一下,尚未彻底消化,就被大泽乡的一声怒吼给吼碎了。
  汉室以来,因为匈奴的崛起,造襄防线就真的变成了一条单纯的防线,再也没承担起它的建造者们寄望的那个任务。
  此时此刻,义纵站在这山头,眺望着远处起起伏伏的山脉,以及蜿蜒向前,烽燧密布的长城。
  心中也不由得升起一种见证历史的感觉——时隔将近六十年,这条防线,再次成为了中国军队对外扩张的桥头堡和战略基石。
  同时,义纵心中也有着一种类似朝圣般的感觉。
  当世多数军人的偶像不是孙子孙膑就是司马骧且吴子,再差白起、李牧。
  但义纵的偶像,却非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崇拜的那位将军,就是这座襄平城的营造者,在史书上默默无闻,光辉为那些璀璨的将星所遮挡的燕人秦开。
  当年,秦开为燕将,主持对外征服。
  向北,秦开击败了东胡,迫使东胡远走一千里多里,向东,秦开把燕国的疆土推进到了襄平以北数百里,并在此建城为塞。
  而当时东胡在草原上的地位,与今日匈奴在草原上的地位相差无几。
  就是因为这点,义纵才崇拜那个只在史书上留下了寥寥几语记载的将军。
  “想将军在日,北击胡,东征夷,拓土数千里,何等的英雄盖世?”义纵心中默默的想着:“今日,小子也少不得,要学将军,东征夷,为天子拓土,将来更要出塞远征,取匈奴单于首级,献阙汉宫!”
  “自古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义纵在心中发誓:“我义纵宁愿千百年后,子孙于青史之上,不闻我名!”
  义纵年纪虽轻,却明白一个道理:倘若后世子孙记得他的名字,对他推崇备至,岂非就说明,他今日所做的一切,最终被证明一场空?
  义纵宁愿被人遗忘,正如他的偶像秦开一样趟在史书不知名的角落中,像一个沉默的守望者,孤独的诉说自己的故事,而他打下的疆土,永为中国之土,他击败的敌人,烟消云散!
  义纵认为,做到这一步的军人,才是真正的军人。
  义纵策马向前,整个人的精神忽然高涨起来。
  他仿佛感觉到了百余年前,秦开也曾策马,带着军队走在这条路上。
  义纵忍不住回头,凝视着身后的山河。
  他感觉到,秦开也曾经如他这样一般,曾凝视身后的国土。
  “我知道了,这就是将军的职责!”义纵忽然有种明悟:“我与秦开一般,都效忠自己的君主,深爱这片土地,所以,我们才会不断向前!”
  “奏乐!”义纵策马高喊。
  听到他的命令,羽林卫的随行乐师们奏响了音乐。
  “起歌!”义纵再次命令,他自己首先带头唱了起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苍凉豪迈的秦风顿时响彻这片天地。
  冥冥中,义纵知道,百十年前,秦开肯定也曾带着他的将士,高唱着慷慨悲壮的燕歌,向着属于他们的战场前进。


第458章 朝鲜之战(一)
  义纵统帅的大军高唱“无衣”,开进襄平。
  跟从长安出发时,连带民夫也才三千来号人不同。
  义纵这个护濊都尉一路进军,途中不断的抽调当地的郡兵加入远征军。
  从赵国,义纵带走了赵国最精锐的一支千人骑兵以及两千多弓弩手,在燕国,义纵也不含糊,带走了驻扎在蓟城的三千燕兵。
  途中,更有无数英雄好汉,豪杰壮士,良家子弟,自带干粮,前来投奔。
  其热烈程度,甚至超越了今年在长安举行的考举。
  义纵从萧关一路走来,走到襄平的时候,他的队伍已经滚雪球一样的滚成了足足两万人的大军。
  其中,从各地抽调的郡兵和民壮加起来才不过一万人。
  剩下的人马,全是沿途投军的各方好汉。
  这些好汉虽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也基本不熟悉。
  但进了军队后,并没有什么乱糟糟的事情发生。
  他们就像一滴滴水珠一般,从四面八方汇入义纵的大军之中,短暂的熟悉后,立刻就融入了大军。
  现在,由这些人组成的汉军队伍,至少在队列和秩序上,已经不输于一般的汉室郡兵。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
  是因为汉室长久以来秉持的是“士不教不得征”政策。
  在基层汉室地方的亭、里、乡、县、郡五级行政单位,每年都会在冬天组织地方的民兵进行军事训练。
  而且,北地民风彪悍,民众普遍好武,甚至以武立家。
  假如说南方的齐鲁地区,地主豪强是以诗书耕读传家自豪,那么,这北方的地主豪强,那就基本都是军将世家。
  社会风气普通推崇尚武。
  基本上,在北方,哪怕只是个普通的自耕农,大抵都懂基本的军事技能。
  而地主豪强子弟,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更重要的是,依照汉律规定,年满二十三的男子,需要服两年义务兵役。
  一年在长安卫戍,一年在地方或者边关。
  这条律法在承平的南方,已经渐渐松弛。
  但在北方,因为匈奴的威胁,却被严格执行。
  换句话说,来投军的各路好汉,不是曾经在军队服役过,就是准备去服役的准军人。
  这也是为什么匈奴人每次入侵,都发现,原本某地只有千人驻军的城市,瞬间拉出来了数倍的武装力量。
  越往汉地深入,这种情况就越普遍越多。
  老实说,假如不是义纵严格把关,拒绝了无数自带干粮,想来投军的各路好汉,那么,他现在麾下军队的数量,恐怕要膨胀到十万这个数字……
  这并不夸张……
  当年,太宗孝文皇帝御驾亲征,平定济北王刘兴居的叛乱过程中,从四面八方赶去投效君王,报效国恩的各路好汉的人数,几近十余万。
  而严格要求之下的兵源素质,自然是相当出色。
  几乎所有投军的好汉,都是身高七尺以上,膀大腰圆,且能熟练使用各种武器的壮汉。
  当这支军队走到襄平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磨合。
  整支军队,以羽林卫为骨干,队率、司马一级的中层军官,基本都是羽林卫出身。
  义纵通过这种方式,控制整个大军,如臂指挥。
  大军入城之后,义纵就毫不客气的把襄平县的郡守衙门拿来当自己的指挥部。
  辽东郡的郡守和郡尉现在全部出缺,因此,实际上负责辽东郡郡中事务的,是郡都王显。
  义纵入城后,立刻就将王显叫到郡守衙门议事。
  王显是积年老吏了。
  太宗孝文皇帝中元六年的时候,他就已经是辽东郡郡都。
  所谓郡都,即是都吏,太宗皇帝所置,权力极大,通常代表郡守巡视地方县、乡、亭、里,劾举不法,膺惩豪强,缉捕盗匪,查处贪官污吏。
  义纵在来襄平前,就已经调查过这位在辽东郡当了十几年都吏的王显。
  王显之所以一直困居都吏之职,未得升迁,并非是因为他能力不足或者政绩不够。
  恰恰相反,这位都吏在辽东郡为都十几年,年年上计考核都不错。
  按道理来说,他早该升迁了。
  但……
  这位王都吏早年的时候曾经在丞相衙门当过某曹令吏,是时任丞相张苍的心腹。
  张苍倒台后,他要是还能升迁,那才见鬼了!
  而,这个事情,从侧面,也能证明,这位王都吏是有真才实学的。
  不然,都吏一职,乃郡守心腹。
  要是没点本事,王显早被人撵下去了。
  能让十几年来的历任郡守都不换人,这王显的厉害与手段,可见一般!
  义纵记得离京前,张汤与宁成都来找过他,向他面授了一些基层官场的常识和注意要点。
  其中就有一条:要小心胥吏,尤其是刀笔吏。
  张汤与宁成更是现身说法,向义纵列举好几个小吏怎么给上官挖坑,然后埋了上官的例子。
  义纵此次奉命征伐朝鲜,自是希望跟地方官好好合作。
  但,要是有人阳奉阴违,故意使绊子,下坑,那义纵也早已经做好了杀人的准备!
  义纵虽然年轻,在旁人眼中,不过是依靠乃姐,骤至高位的幸臣。
  但,他出任驸马都尉以来,执掌宫禁,组建羽林卫,负责训练,其后又多次负责长安城的各项重要治安工作,种种事情办下来,几乎滴水不漏,没让人抓到任何痛脚和毛病,岂是侥幸?
  此次奉命出征,一路上更是将整个大军掌握在手,驾驭有度,行军路上,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俨然老将做派。
  这样的人,岂会害怕杀人?
  没多久,辽东郡郡都王显就穿戴着官服,束带进入郡守府,来到了义纵面前。
  “下官辽东郡郡都显拜见都尉!”见到义纵后,王显虽然有些惊讶这位护濊都尉的年轻,但,王显不是笨蛋,从大军入城后,立即井然有序的进入城中和城外的军营驻扎,没有发生任何扰民事件,王显就看得出来,这支军队的统帅是个人物。
  即使没有这些事情,单单就是这位护濊都尉的阿姐乃是当今天子宠妃,还怀上了龙钟的义夫人,就足以让任何人都迫不及待的要抱这个金大腿了。
  王显当然也想抱!
  如今辽东郡郡守郡尉双双出缺。
  朝廷又意征讨不臣朝鲜。
  只要伺候好了出征的大军,将粮草补给支应好了,大军得胜班师回朝后,军功薄上哪能少的了他?
  到时候起码也能混个郡尉,甚至直接出任郡守!


第459章 朝鲜之战(二)
  王显的配合让义纵很满意。
  有了这位辽东郡本地的地头蛇帮忙,大军的后勤补给输送应当是没问题的了。
  大军在襄平休整两天以后,继续前进。
  这个时候,朝鲜也终于得到了汉军来讨的消息。
  朝鲜国内顿时就炸锅了。
  两万汉军,哪怕只是摆在边境上,不入朝鲜国境半步,朝鲜也吃不消!
  而且,坏消息是一个接一个。
  先是,朝鲜的斥候发现,真番、马韩等从来都是被自己吊打的小国,异动频频。
  甚至,这些小国还联合起来,组织出了一支五千人的部队,虎视眈眈,枕戈待发,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家伙就等着汉朝爸爸动手,他们就要进来捡便宜了。
  尤其是马韩人,要是让这些疯子杀进朝鲜国内,所过之处,绝对是要寸草不生的!
  马韩王可就是当年萁子朝鲜的后裔。
  马韩人与卫氏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然后,北方的濊人也出现了大规模的调动。
  仅仅只是目测,卫氏就发现,至少有一万名拿着木棒、长弓,穿着鱼皮衣的濊人,正准备随时配合汉朝爸爸的进攻。
  当这些消息传回王险城。
  卫准立刻就知道,什么叫做“大难临头各自飞”。
  一夜之间,偌大的王险城就几乎成了一个空壳。
  除了忠于卫氏的军队外,其他贵族,尤其是部族首领,哗啦一下就跑了个精光……
  许多人甚至连招呼都没打。
  大家都不是傻子。
  你卫家得罪了长安天子,惹得龙颜大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