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地域。
  从阴山向南,及至汉之上郡、云中、北地,这块辽阔的土地,足足是南北长达接近千里,东西宽数百里的大地。
  除了大河环绕而出的富饶之地。
  此地还有沼泽、沙漠、山峦、峡谷等等自然区域。
  故此,汉军的任务,其实也是极为繁重的。
  并不是,出长城,就可以直扑高阙。
  事实上,出长城,到高阙,中间还隔着至少数百里的广阔地域。
  期间,有山峦阻隔,沼泽拦路,也有大河澎湃,沙漠环绕。
  所以,汉军需要分兵。
  需要为大军的决战,创造有利条件。
  郅都很清楚自己的使命!
  他清了清嗓子,对诸将说道:“我军之任务,除了收复九原故地,便是要吸引一部分匈奴主力的主意,使之不能支援梓岭和高阙!”
  地图已经很清晰了。
  从地图上的郅都所部的北路大军所在的增山关向北,望向蒙古高原。
  有一个战略要点,横亘在路上。
  这就是河阴。
  河阴者,水南曰阴。
  在秦代规划的九原防御体系中,这里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关塞。
  但,匈奴人占据河间地后,废弃了此地。
  但此地的重要性,却依然毋庸置疑!
  占据了此地,就可以切断高阙与梓岭之间的联系。
  让梓岭之敌,变成孤军!
  更可以与从云中出塞的汉军主力回师于鸿鹄塞之下,彻底占领整个河南地区。
  并为随后的渡河做准备。
  在第一阶段的高阙战役中,汉军的战略任务就是要占据河阴与鸿鹄塞。
  只有占有了这两个地方,汉军才有资格染指高阙要塞。
  同时,占据了这两个地方,即使高阙战事不利,汉室也不至于一无所得。
  至少,可以将长城防线,推到大河之边,与匈奴瓜分河间地。
  而很显然,匈奴人也不傻。
  一旦,汉军从上郡出塞,兵临河阴。
  那么,梓岭和高阙之敌,都会立刻支援河阴。
  两军将在河阴,展开一场大战!
  这也是长安天子的意思。
  “本次作战,我军将不以一时一地的得失为算!”郅都对着自己的属下诸将官们传达着长安庙算时布置的战略任务:“而是要以歼灭匈奴有生力量,尽可能的与匈奴野战!”
  “天子有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若能消灭匈奴一个万骑,胜过击败匈奴十个万骑!”
  诸将听了,也都是热血沸腾。
  武将们,最喜欢的,当然永远是歼灭战。
  击溃敌人,再怎么强,也最多斩首一两千。
  但若能歼灭一支敌人,那么,这些敌人的首级,就一个都跑不掉!
  马邑之战为何让全天下的武人都在流口水?
  还不就是,它是一场恢弘的歼灭战!
  车骑将军义纵统帅汉军主力精锐,潜伏武州山脉之中,等待匈奴主力进入武州塞后,忽然抢占武州塞。
  于是,匈奴人就被包围在了马邑城下。
  句注军和飞狐军,再从南方逆推过来,与马邑守军呼应。
  匈奴折兰部族为了打开包围圈,于是,在汉军的胸甲面前,撞得头破血流。
  这一战的前后经过,以及战争过程的细节。
  这两年,早就被长安的丞相府和少府,编成了小册子,发放给了司马以上军官,甚至入选了武苑的教科书。
  诸将因此也都非常清楚。
  现在,大家所面临的局面。
  跟马邑之战不同,此番高阙之战,汉军基本上不具备包围、歼灭匈奴主力的能力。
  辽阔的草原和秦人留下的交通网络,使得匈奴人哪怕打不过,也可以撤退。
  对骑兵来说,见势不妙,远遁千里,根本不是什么事!
  当初,匈奴集合其全国之力,拦截乌孙残部,拦截了一年多,也没有全歼掉!
  更远一些,月氏人在战败后,西迁数千里。
  匈奴骑兵,照样拿他们没辙。
  这些战例都说明了,对骑兵来说,打不过敌人,但一定可以跑的过敌人!
  草原这么大,匈奴人只要想跑,汉军哪怕是跑死战马,也不一定能追的上。
  况且,对骑兵来说,追击敌人,是大忌!
  汉军自己就有过演练和推演。
  在骑兵的运动战之中,追击方很容易就会被人埋伏。
  所以,这场战争中,作为主动进攻方,汉军将不止面对气候和陌生的环境以及敌国境内,这三个麻烦。
  汉军更将在这片辽阔的大草原上,跟敌人玩躲猫猫。
  汉军有自信,可以击败一切匈奴骑兵。
  但却没有自信,可以消灭他们。
  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古老的寓言,总是有道理的。
  好在,中国的战争史足够丰富,中国人的战争经验,也足够多。
  兵法和历史上的战例,有无数的例子,可以为现在的军人提供灵感。
  匈奴人打不过就可以跑?
  是的!
  这是事实!
  但总有些地方,匈奴人是无法放弃,也不敢放弃的。
  高阙,就是这样一个匈奴人绝对不会轻易放弃的必守之地。
  放弃高阙,就等于放弃河间地以及阴山。
  同样的道理。
  在高阙之前的河阴、鸿鹄塞等地,也是匈奴人不敢轻易放弃之地。
  就像当年秦赵在长平的拉锯。
  秦赵双方,可有一个,敢于放弃该地的?
  想到这里,诸将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河阴,确实是匈奴人绝对不会放弃的一个要点。
  只要汉军兵临河阴,那么,梓岭和高阙的匈奴人,肯定要派兵来救。
  这就给了汉军留下了机会!
  就像,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
  那么,那里是汉军的桂陵?
  郅都站起身来,审视着地图,然后,他看到了在河阴的上方的宜梁。
  宜梁,是秦县名,现在已经废弃了,成为了匈奴的牧场。
  此地,地势相对崎岖,大河从宜梁的左侧流过,在其右侧,就是著名的秦九原郡故城。
  无论是高阙来的匈奴援兵还是梓岭过来的援军,都必须走宜梁。
  “这是天然的战场!”郅都立刻就决定了,自己的桂陵。
  “诸将听令:各校尉、司马,回营后,须将河阴、宜梁等地的地理、地图,详细的告知诸队率、诸什长,晓瑜全军,日夜操练!”郅都下令道:“我军将准时于,汉元德六年冬十月已丑日,率先出塞,至乙未日必须抵达河阴,此乃军令!”
  “诺!”诸将都是轰然应诺,情绪激动。
  因为,他们终于知道了,自己,将成为首先出塞的汉军先头部队!
  道理很简单,已丑,就是初一。


第1037章 磨刀霍霍(一)
  兴乐塞。
  一只人造的木鸟,迎风招展,木鸟身上装饰着的羽毛,在寒风之中微微抖动。
  两个伣官瞪大了眼睛,注视着木鸟的羽毛变化。
  不停的提笔记录羽毛的抖动速度和方向变化。
  当这两个伣官停下笔,立刻就有两个官吏上前,接过他们的报告。
  然后,这些记录的文字被送到了兴乐塞中的一个军帐内。
  一位天官接过了这些报告,然后,他将这些报告与其他的文字综合到一起,写成一个简报,交给身边的一个随从,嘱托道:“立即送往程都尉处!”
  半刻钟后,这封简报抵达了程不识案头。
  “都尉,此乃天官所报之今日天象……”
  程不识接过这封简报,看了一眼。
  只见其上写道:下官杨寿敬拜虎贲都尉程公足下:今日风向东南,风力乙级,气温负一刻又三分之一,阳光晴朗,湿度甲上,预计后旬将无雨雪。
  毫无疑问,这是一封简单的原始的有关天气的报告以及预测。
  这不奇怪。
  中国是农耕民族为主的帝国。
  在中国,再没有比农耕更重要的事情。
  每年春天,天子亲耕籍田,三公九卿皆佐天子之后,以为天下榜样。
  而早在远古的时代,在夏后氏主政之时,古老的诸夏先民,就已经开始摸索和探索,对宇宙天文以及气候变迁的研究。
  春秋之中,尚书之上,有关气候变化、星辰变化和天象的文字,是占据最多篇幅的。
  及殷商兴盛,成汤的统治者,一方面敬畏着天神和天地。
  一方面,却开始着手准备记录和记载他们所遇到的一切气候变化。
  物候这个名词,首次出现在了中国的史书上。
  深埋地底的甲骨文里,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卜旬”。
  商人将天干地支,列为纪年纪日之法。
  六十甲子一轮回。
  与后世不同,商人习惯将十,作为一个轮回。
  一次天干地支轮回,在日历上表现出六个不同的交替。
  而商人,将每十天称为旬。
  卜旬者,既是根据现有的气象资料,以及龟甲所展示的迹象,来推测下一个十天的天气变化。
  殷商的统治者,当然无法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就征服气象,掌握天地变化。
  但,他们将他们的这些努力和研究,铭刻在青铜之上,写在龟甲之中。
  跨越漫长的殷商和西周。
  时间走到了春秋战国的大争之世。
  对天气的记录和物候的研究,终于达到了古典时代的巅峰。
  一部《吕氏春秋》,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地理以及人文,集于一体。
  其中,有关指导农业生产的原始气象学,已经初露端倪。
  甚至,出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分类。
  而当历史走到今天,站在先人们的肩膀上,依托于温度计、伣学以及对空气湿度的探寻。
  今天的诸夏人民,虽然依然无法准确预测明天的气候。
  但是,却已经大体估算出在现有条件下的明日气象。
  尤其是伣官和温度计的出现,大大增强了汉家对气候变迁的观测能力和预测能力。
  所谓伣,是最近一二十年兴起的一种新兴的学问。
  伣者,从人,意为一个瞪大了眼睛观察天地的人。
  最初的伣者,起源于古老的殷商时代。
  诗经就有记载:大邦有子,伣天之妹。
  以此形容文王赢取殷商公主的喜庆之情。
  而在今天,伣者成为了汉家观察风向和测定风速的官员。
  他们广泛活跃在楼船衙门的舰船上,为舰船规避风暴,指引路线。
  同时也活跃在汉家各大粮仓,为百姓的生产生活提供指导。
  汉之伣学的兴盛和兴起,源于当今天子的易学博士日者司马季主。
  司马季主非常喜欢观测天地,自然也喜欢观察风向、湿度以及降雨变化。
  正是在他的提倡下,汉家伣学蓬勃发展。
  并出现了专门的伣器。
  如铜凤凰、铜孔雀等伣器,纷纷出现。
  最后,墨家也掺了一脚,推出了今日汉家军用的测风器——伣木鸟。
  这是一种很简单,也很实用的器具。
  使得观测者可以通过木鸟身上的羽毛抖动变化和方向来观测风向和风力。
  于是,在现在,今天的汉家虽然很难知道明天的气候。
  但大家至少能知道今天的气候了。
  风力、湿度、温度,三者合一,再结合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和聪明记录下来的气候变迁资料,物候变化记录,大致就可以预测未来数日的大概气象。
  虽然,不一定准确,而且,还有着许多方面的功课和学问要补全。
  但至少,汉人有猜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