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瞎子对北上辽东颇是抵触,不止一次在周士相面前嘟囔去辽东就不能杀进紫禁城,见见福临他娘长啥样。终于有一次,周士相实在忍不住,对他道:“不把辽东占了,福临他娘跑了,你到哪去逮她?”
这么一说,李瞎子倒是有些明白了。
从金门回来后,周士相便准备先回镇江,处理一下他北上后江南的事情。不过在此之前,他去见了郑森的夫人董娴。
第1071章 郑夫人
作为郑森的夫人,董娴的存在对于金厦军民和当下局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事实上,也正因为董娴的支持,郑经才得以据金厦和父亲郑森对峙。而也正是董娴的反对,郑经才放弃了远渡日本的打算,最终向太平军投降。
在大部分郑家人眼中,董娴俨然就是一家之主,郑森在时,郑家的大大小小事务都是董娴在替丈夫打理。如今郑森不在了,但她依旧是郑家的家主。
在见到董娴之前,周士相对这位郑夫人印象并不好。这主要是因为在他的前世,有个小说家将董娴塑造成了一个偏心,不顾大局的坏奶奶。而事实上,董娴是一个很贤惠、识大体的女人。不管是军情司的人还是郑军那些归顺将领,在他们的口中,周士相听到的都是董娴的好话,没有任何一句坏话。哪怕董娴支持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反目,导致丈夫郁病而死,金厦军民也不曾对她有过指责,反而理解这位夫人。
周士相也不会指责董娴护子行为,甚至还要感激她。往最阴暗的方面想,若不是董娴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儿子,或许国姓不会就此去世,郑经和郑袭也不会大打出手,那么也就不会有接下来的周士相“渔翁得利”。
单从最终结果来看,董娴无疑是周士相的“福星”。
退一万步讲,周士相都是不愿和活着的国姓爷大动干戈的,所以郑夫人和她儿子的所作所为,帮助周士相解决了一个很大麻烦。
作为一个父亲,周士相也能理解董娴对于儿子的保护之情。
国姓执意杀子的举动,在周士相看来是不合情理,也不顾大局的。毕竟这件事件并非什么十恶不赦之罪,完全可以轻轻放过,而不是引发那么大的变故。倘若图谋金厦的不是他,而是满清,那事态肯定会更恶化。
国姓太好面子了,或者说太看重名声。
这是他一生最让人佩服的一点,也许也是让人最遗憾的一点。
当年在镇江,在南京城下,郑军的惨败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国姓对于虚名的看重。
刚来金厦时,周士相便有意见一见这位郑夫人,但没顾得上,时间腾不开。现在他要回镇江,无论如何也要见一见这位郑夫人了。
对于郑家人和金厦军民的安置,周士相有必要听取董娴的意见。北上辽东的事情,他也要听取一下董娴的意见,最好能得到对方的全面支持。毕竟这位国姓夫人虽然没有了权势,但她对于郑家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若对方能够支持自己,会有利于自己对郑家的整合。郑军水师严格来说,是以郑家人为主的水师,那么想要这些郑家人在即将进行的北上辽东之战中发挥巨大作用,董娴这位郑家的“家主”态度肯定十分重要。
在做了很多功课后,周士相见到了这位比自己大了六岁的国姓夫人。
从前的延平王府和闽亲王府,如今已换上了国姓府的牌匾。
看到那块国姓府的牌匾时,周士相特意驻足,他想到了国姓爷这三个字。如果没有他,国姓爷会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做下一件让后人铭记的丰功伟迹。这件事周士相本来想干,现在却干不成。
接待周士相的并非被夺爵的郑经,而是郑森的次子郑聪。
郑经此刻已然被囚禁在太平军的军营中。这是一种姿态,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因为郑袭手下有些人此刻可是巴不得要郑经死。周士相无意杀郑经,也不想郑经被别人所杀,结果黑锅背在他身上。将人软禁在军营中,自是十分安全。
郑聪没有爵位在身,身着孝服将周士相迎进了父亲的灵堂中。因为年纪小,加上家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郑聪对周士相有些畏惧,小心翼翼的,唯恐做错了什么引得对方不快。
周士相进入灵堂后,第一眼就看到了郑森的巨大棺柩。他忍住感慨,恭敬的为这位英雄上了三炷香,尔后下意识的屈下双膝为郑森磕了三个响头。
这举动让郑聪和灵堂内的一众郑家人感到震惊,因为周士相也是亲王,尔今更是征服者,他根本不必如此。但这位齐王殿下却在灵前一跪三磕了,这个举动对外释放了许多意思。足够让郑家人遐想联篇了。
从灵堂出来后,周士相见到了41岁的董娴。
董娴对于周士相的到来没有什么不适或惶恐,对于这位齐王殿下在亡夫灵前的一跪三磕也没有什么疑惑。她淡然的看着这位以秀才之身一跃而为大明亲王的人物,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目光也很清澈,仿佛面前的不是什么齐王,不是什么能够决定自己儿子生死的大帅,只是一个普通人。
董娴的镇定让周士相有些钦佩,对方比她的二儿子可强得太多。他按惯例向董娴表达了对国姓逝世的沉痛心情,希望对方节哀顺变。之后,却不知如何开口。董娴出言打破了沉默,她对周士相提出了一个请求,便是希望能将亡夫葬于安平。安平是郑家祖宅所在,郑芝龙发迹后在安平筑城,此地一直是郑家人心中的祖宗之地。
“此事理所当然,本王将亲自安排人于安平为国姓修陵,夫人但可放心便是。”
周士相自然不会拒绝董娴的要求,他本来也准备为郑森修建陵墓,并请天子下诏表彰这位始终坚持抗清的大英雄。
董娴点了点头,接着提出她也将率郑家人移住安平,周士相略一沉吟,也一一准了。谈话中,董娴并不曾提及自己那位被软禁在太平军中的长子,也没有说自己的小叔子郑袭的事,她不提,周士相也不提,双方心照不宣。因为这件事到现在,没有什么值得商量的余地。郑经已然不可能取代其二叔成为父亲亲王的继承人。
周士相将北上辽东的事情对董娴直言相告,希望对方能够在这件事上能够帮助自己,并推荐一些郑家的人材为朝廷效力。董娴答应下来,说稍后会拟一份名单供齐王殿下捡用。
从国姓府出来时,已经中午,阳光晒在身上,海风吹在发边,让人十分的暇意。和董娴的见面还算圆满,周士相难得胃口大开,叫瞎子李去弄些海货来。瞎子李正要去时,甘辉来求见,说是郑袭想请齐王殿下到他府上吃些金厦的特产。
第1072章 边外李晋王
瞎子李一听郑王爷请客,顿时大为高兴。
要说世上还有比满州娘们还让李瞎子动心的,也就是他这辈子没尝过的吃食。
海里的鱼虾,瞎子李真是没尝过。
随周士相来金厦虽也有七八天时间,可瞎子李这几天却一直窝在金门,天天陪着周士相开会,哪有空闲去弄海货来尝。现在郑袭这个地头蛇请客,那桌上的海里好东西肯定不少,一想到那满桌自己从未尝过的海味,瞎子李不由自主的就咽了咽喉咙,巴巴的望着周士相,唯恐这位大帅拂了郑王爷的一片好心。
甘辉本是不想做这个请客的使者,可郑袭让黄昭和萧拱辰找得他,死活要他出面相请。郑袭毕竟是藩主最疼爱的幼弟,现在又是藩主亲王爵位的继承人,甘辉实在是不好拒绝,也只能硬着头皮来请了。
“大帅,俺去把马给您牵来!”
李瞎子兴冲冲的就去将马牵了过来,他这是想将生米做成熟饭了。不想周士相翻身上马之后,却对甘辉道:“你回去告诉郑王爷,这饭我就不去吃了。他若真想请客,那就在南都的望江楼包一桌吧。”
甘辉闻言,怔了怔,旋即应声。瞎子李听后,则是一脸没劲。
正在府内等侯齐王殿下大驾光临的郑袭听甘辉转述之后,苦笑一声,命人撤下席面,独自一人在厅中坐了许久之后,传下话来,叫府上人马上收拾,他将随齐王殿下去南都。
……
回到军营后,周士相草草吃了几口饭,吃饭时翻看了两份新送到的奏报。
一份是广西巡抚邵九公从贵阳发来的奏报,上面说了两件事。一是为塔新策、谭弘等原吴军来降将领请功,并请示军部如何安置收编这些降军的事。另一件事则和在边外的晋王李定国有关。
对于塔新策、谭弘等人的处置,周士相早有安排,他让邵九公将这些降将手下的兵马编成两个二线镇,暂时先承担贵州和川东等地的治安维持,给他们一定的钱粮支持,日后再做具体整编。
如此做法,自是给这些降将吃颗定心丸,告诉那帮降将们,太平军和周大帅不是说话不算数的人,承诺过什么就一定照单拨伏,绝不会过河拆桥。虽然这样做的后果等于又收纳了一批半独立性质的军阀队伍,其中也是良莠不齐,并不利于这些军阀队伍治下的民生恢复和长久稳定,但这样会对日后和吴军其他将领的政治接触能起到很大作用。周士相对满清是除恶务尽,对吴军,却认为还是有政治解决的可能。善待谭弘、塔新策他们,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友善的信号。
只是,邵九公却提到了另一个麻烦事,那就是川东的督师文安之派人来贵阳,问询有关永历帝出逃贵阳后的详细经过。使者言语间似是不相信永历帝是死在吴三辅手中。并且文安之对于太平军招降谭弘之事十分不满。
文安之不满谭弘肯定是因为当年的重庆惊变,不过他老人家不满也就只能是不满了,周士相不可能因为谭弘当年的旧事就将此人打倒,那样可不利于将来对吴军的政治攻势。试想,日后招揽吴军其他将领时,使者说上一句你们看,连谭弘那种人,我家大帅都善待于他,信重于他,何况你们呢?
一言顶万言,一人胜万人。
谭弘不能杀,至少现在肯定不能。
邵九公也说对谭弘要善待,他手下那个谋士李治亭给他讲了个故事。说当年刘邦打天下之后开始分封群臣,但是封了一些之后,就突然没动静了。于是很多人就急了,他们每天在朝堂上吵吵,刘邦实在是烦的不行,就找张良问应该怎么办。张良告诉刘邦,你最恨谁,刘邦想都不想就说是雍齿。结果张良说那你给雍齿封个官吧,这样大家就不会再吵了。刘邦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咬牙给雍齿封了侯,大家一看雍齿都封侯了,那自己肯定有戏,于是谁都不吵吵了。
李治亭认为,谭弘就是那个雍齿,若是齐王殿下连谭弘都能封赏善待,那吴三桂手下其余那些将领肯定会觉得自己投向周大帅,混得不会比谭弘差。
“那李治亭不错,是个会讲故事的人。”
周士相一边看信,一边随口对一脸憋屈的瞎子李说了句。
瞎子李听后嘟囔一句:“会讲故事不就是个说书的么,只要能编就行。”
周士相懒得理他,他看出来了,那李治亭通过对邵九公讲雍齿的事来表明谭弘的重要性,实际却也在变着法的拍他周大帅的马屁。
谭弘是雍齿,他周大帅不是刘邦是什么?
嘿嘿一笑,周士相想了想,提笔写了封给邵九公,让其转送给夔东的文安之。前番在江南时,洪育鳌和潘应龙就多次跟周士相提起过文安之,说老人家在重庆战役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