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1617-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孙承宗不想承认这一点,但这就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只能希望他们收敛一些吧。”孙承宗颇为无奈地说道。
  “魏阉他们,估计这一次反而会主动出手。”茅元仪道:“咱们在辽镇这边,反而是躲开了漩涡中心了。”
  孙承宗也是这样想的,不过也就是茅元仪和他的关系能当面这么说,而且他还会轻轻的点头,表示同意。
  “止生一会替我拟奏吧。”孙承宗态度磊落的道:“向皇上陈明现在不必用兵的原委,待明春时集结车队和大军,十三山自己亦会出兵,到时候要做的只是打通粮道,山上只要送几万石粮,就是对东虏的有效牵制,所谓以辽民守辽土,不过如此了。”
  茅元仪默默点头,转身就要离开,这时孙承宗叹息一声,接着道:“止生也要写明和裕升的功劳,同时点明需要朝廷花费银两雇佣其特有的大车,张瀚这人虽然我看不透,也感觉有些危险,但他为国家做事也是实实在在摆在这里……”
  茅元仪的感觉很复杂,张瀚摆脱了弹劾的危机,茅元仪也等于打这事里脱了身,而这时孙承宗又在奏折里言明和裕升之功,这对茅元仪更是利好的消息,就算将来有所反复,只要有孙承宗的这封奏折,茅元仪也不会受到太大的牵连,他的心情复杂之处就是感觉张瀚太过厉害,不知道此人将来会走到何等地步,怀着这种复杂的心情,茅元仪回到自己的住处,叫书僮研墨点灯,开始书写这封十分重要的奏折。
  ……
  张瀚抵达京师已经是第五天。
  这几天他查看京师的业务,并且和一些份量足够的大商家见面,同时还宴请了一些工部的官员,和裕升的生铁供给工部是一项极大的利好,闽铁的地盘被抢了下来,一些闽籍的官员为之不满,好在他们的力量不强,而且并不心齐,张瀚这一次也走访了一些有份量的福建籍的官员,送了一些仪金,在城中几家大酒楼宴请了他们,算是把这一点小小的不满给平息了。
  工部用铁是一块硬牌子,可能对普通的百姓来说只要看着好就行,对商家来说,灵丘出产的和裕升生铁能够在北方迅速行销,主要还是因为抢下了闽铁的份额,这对福建的那些铁场来说不是好消息,他们失去了相当大的市场,但这些闽铁商人毫无办法可言,有一些闽铁商人曾经到京师来打听此事,知道张瀚的能量和背景后,也就只能摇头放弃了。
  等待的时候叫人感觉焦燥,特别是还不知道北虏的动向,和裕升的塘马传骑是每天都送新的塘报来,不过草原上的情报并不多,主要还是传递有麻烦,只是东西两路的情况较多,不过在孙敬亭和李慎明的分头主持下,这两路的情形越来越顺利,几乎快把外围肃清,最受关注的是集宁堡那边,反而是消息最不通畅的地方。
  第四天时,张瀚得知了一个叫他有些意外的消息,麻承恩上奏自请移镇,经过弹劾风波后,虽然张瀚清脱了不少罪名,但举朝上下也知道他在宣大地方的能量和实力,麻承恩和郑国昌也没有办法摆脱张瀚盟友的形象,麻承恩自请调镇,绝对是叫朝廷少了很多为难,不需要费太多的脑子就解决了必须解决的麻烦。
  麻承恩被调任到延绥,他被允许带走自己的内丁和相当数量的边军部属,也可以带走自己的直属将领,这也是大明调镇的惯例,在嘉靖年间有一个总兵调镇,直接带了五千内丁上任,麻承恩可能会带走两三千人的精锐,这对大同镇来说是个损失,不过从延绥调任过来的杜文焕会填补上空缺,对大同的防御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第533章 天街
  张瀚对这样的调配感觉十分满意,可能很多人在惊异和裕升在宣大地方的实力,但张瀚知道,真正掌握的就是大同一镇,太原镇也只是北方的一些地方,往南在太原截止,山西南边的几个府,和裕升只是普通的大商家,拥有一定武力,真正的势力版图并没有建立起来。
  在宣府,也只是商业上的影响力,在中下层的文武官员中拥有较多的同盟者,在最上层的宣府巡抚和巡按,还有杨国柱这个总兵官的层面,更多的就是金银交易,而不是如和麻承恩这样的真正的同盟。
  杜文焕到大同来,必定会受到郑国昌的辖制,不会改变大同现有的格局,而麻承恩到延绥,和裕升就可以一路经营过去,在那边,原本是陕商的天下,当年的朝廷之上,陕党和晋党有联合也有争斗,几十年下来,晋党衰微但晋商还在,陕商却是和陕党一样都衰落的不成样子,和裕升进入陕西,几乎不会遇到象样的对手。
  这算是一个利好消息,在张瀚正高兴的时候,店门前众人哄然一声,所有在看货的商人和店里的伙计一下子都让开了道路。
  一个骑黄膘马的宦官在前,几个小宦官在后,他们头顶的三山帽和脚上的皮靴很明显的鄣显了身份,所有人看到这些宦官都是脸上变色,赶紧让开。
  “皇爷口谕,”骑马的宦官在店堂门前,见张瀚匆忙赶出迎接,便是直接道:“着天成,镇虏两卫指挥张瀚即刻到会极门来见,钦此。”
  “臣遵旨。”张瀚立刻下拜,叩首行礼。
  传旨的宦官说完后,脸上露出一抹笑容,他道:“张大人,换公服,赶紧准备随我入宫。”
  “是。”张瀚应一声,李国宾已经在一旁给所有的宦官递上一个封好的红包,内里五两到十两银子不等,出来传个口谕就有银子入袋,这些宦官们脸上都露出欢喜之色。
  其余的人等都手忙脚乱的替张瀚换衣服,公服就是在京官员早晚奏事,或是随班侍见所着,在外文武官员则是在京陛见时穿着,大朝会穿朝服,祭祀有祭服,日常办公穿常服,不是后人想象的那样官员一直就是穿一套常服。
  公服帽子是帕头,长长的展脚与乌纱帽的短翅不同,再换绯袍,着金荔枝图案的腰带,穿官靴,官袍上无枝大花,一身穿戴之后,原本是便服的张瀚,立刻便是有了所谓的汉官之威仪。
  原本就是高大身材,仪表和气质过人,这一身官袍在身,更是增添了几分气质。
  “就国宾和希平两人跟着我,旁人不必跟随。”
  从前门大街进入皇城不远,一路直行就可,还有宦官跟随,不会有不开眼的人在这时候谋刺,而且温忠发等人明面上不跟着,王发祥也会安排一直在京师活动的行动组的人在暗中保护。
  一个三品武官带两个长随,这倒也很正常,领头的宦官是个六品奉御,拿了二十两银子,内心很满意,笑眯眯的在头前引路。
  各人从正阳门进城,再直奔长安左门,在路过大明门时,巍峨的皇城正门自是如平常那般紧闭着,这座城门只有在极为重要的礼仪场合才会打开,从宫城的中轴线出发,过午门端门天安门,再到大明门正阳门,一直到南郊,十几里长的道路笔直正中,没有丝毫歪斜,这时当年永年年间征发数十万民工修筑了二十年的宏伟建筑,尽管知道自己有些滥情,张瀚还是情不自禁的往大明门的方向看过去,那里在后世是纪念堂,这座城门上的牌匾先后被改为大顺门,大清门,中华门,张瀚觉得如果一定要换个匾额的话,“中华”这两个字应该是取代大明最好的结果了。
  众人往长安左门方向而去,然后再往会极门,进入长安左门后人流就稀少的多,这里是俗称的天街,街道两侧全部都是官衙,来往的都是官吏,只有少数平民,在距离午门东侧不远的地方就是吏部和工部礼部等六部所在的地方,西侧则是五军都督府等衙门,街道宽敞,人流稀少,人们的视线也是放的很开,四周全是黄色和绿色的高大建筑物,进入到这里后仿佛就来到另一个世界,在大明高楼很少,建筑的色调用黄色的当然也极少,在这里放眼看去几乎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黄色,在后世看着很普通的建筑群落,在此时却是有一种叫人格外慑服的威严之感。
  到处也有禁军在巡逻,各衙门也有驻守的兵马,时不时的有一队明枪亮甲的禁军经过,样子魁梧威严,领队的都是上二十六卫的武官,这些武官都是穿着甲叶明亮的铁甲,外套披风,不过张瀚知道上二十六卫都是样子货了,整个皇城和宫城是八千多人的禁军在保护,全部来自于旗手卫和锦衣卫,还有府军前卫,这三个卫不会出征,专责保护皇城,指挥的都是都督到指挥使一级的武官,真正负责的只能是与国同休的侯伯勋贵。
  “样子货……”张瀚人很厚道,但还是情不自禁的评价眼前的这些军人,他们是大明最高武力的代表,但从走路的仪表姿态,拿兵器的状态,还有左顾右盼,低语说笑的军纪,恐怕这些禁军连和裕升的新兵也差远了。
  除开这八千多皇城禁军,还有御马监的四卫营勇士,应该是京营里唯一有战斗力的军队,不过训练也很差,军纪很烂,崇祯年间京营有出征的记录,地方的文武官员唯一的要求就是皇帝千万别再派京营兵出来了,地方上承受不起。
  三大营的禁军名义上还有十几万人,其实最多凑出两三万人,更多的名额被公侯伯和太监们占去了,文武武官也能占役,而且是朝廷允许的占役,公侯之家每家最少占几百人,甚至更多,京营兵等于是这些权贵家族的奴才仆人,拿着朝廷俸禄替私门服劳役,再加上将领们吃吃空额,京营兵十不存一也不奇怪。
  张瀚还是第一次进入这种大明的中枢地带,他情不自禁的拿眼前的一切和自己经营的东西相比较,越比之下,信心就是越充足。
  “前头好象有事。”夏希平策马骑行在张瀚的右手侧后,这时突然大声说了一句。
  他的神情有些紧张,夏希平也经过一个月的短期军训,在和裕升体系内的这些青年多半都经历过,到了天街之后,王发祥安排的人手进不来,李国宾又不是军人,夏希平是唯一能充任护卫的人,他有些紧张,右手情不自禁的按在了腰间,在那里藏着一柄短刀。
  “好象是有事。”李国宾道:“象是锦衣卫在拿人啊。”
  前头确实是不少锦衣卫,有十来个穿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武官,几十个锦衣卫兵丁,还有一些东厂番役打扮的人也在,总数有一百来人,这些人聚集在工部大堂之外,四周围观的人也是越聚越多,有一些穿官袍戴乌纱帽的官员也聚拢在一堆观看着。
  为首的宦官没有停,张瀚等人也一路跟上,到了工部衙门前头,看到一个胖大宦官站在人群正中,中气十足的道:“这是旨意,旨意懂不懂?”
  一个工部官员,看服色象是一个侍郎,他皱着眉向太监道:“公公总得把旨意拿出来才是,不然的话不明不白的……”
  “说是旨意就是旨意!”高胖太监就是高起潜,他脸一板,大声道:“万景诽谤皇上和魏公公,皇上览其奏折后大为震怒,当即就有口谕令咱家带人出来杖责这姓万的,你们若是不信,现在就能进宫去求见皇上,要不然你们见魏公公也行。”
  高起潜盛怒之气,连说话的声调都变粗犷了很多,俨然是一个中气十足的汉子。
  四周的工部官员都被他震住了,六部之中工部的地位最低,平素的朝会都很少发声,他们哪有资格说去求见皇帝就去见?况且现在魏忠贤权势滔天,又有哪个官员真的跑到魏忠贤跟前作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