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济慈不胜其扰,干脆躲到法国去搞研究。结果李石曾硬生生追去法国,三天两头拜访,嘤嘤嗡嗡跟唐僧一样,把严济慈的脑袋都听炸了。
听说李石曾把爱因斯坦也请到了中国访问,严济慈终于动心,收拾细软跑回来做北研院的物理所所长。
归根结底,严济慈是留法派的人,到了北平研究院更容易展开工作。如果去中央研究院,周围同事全是留英美派,估计平时会生出各种矛盾。
“济慈,可算把你盼回来了!”李书华负责到车站迎接。他现在是北平研究院副院长,兼任物理研究所所长,但事情太忙根本顾不过来。
“李先生。”严济慈恭敬问候道。
严济慈名气虽大,科研能力也强,但他毕竟太年轻,年龄甚至不到30岁,在李书华面前他属于后进学弟。
李书华笑道:“住处都给你安排好了,把行李放下,咱们就去清华见爱因斯坦先生。”
“也好。”严济慈也想早点见见爱因斯坦。
两人坐着黄包车,先去了一趟北平研究院的宿舍,接着直奔清华园而去。
周赫煊、李石曾、爱因斯坦、柯布西耶等人,正在清华园的花园里,与清华教授们一起赏花论道。
严济慈一到场,李石曾立即高兴笑道:“济慈,你终于来了,后天物理研究所正式开张!”
周赫煊连忙起身握手,严济慈虽然比他的年龄还小,但这位大师必须给予尊重啊。
严济慈是谁?
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开创人之一,北研院镭射所(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前身)的实际筹建者。
在北平沦陷后,严济慈把北研院物理所迁到昆明,将郊外的一座破庙做为物理研究所的办公地点。他在这座破庙里,对全体研究员说:“现在是战时,侵略者破坏了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都不能袖手旁观了。鉴于战时大后方物资缺乏,并且急需军用通讯工具和医疗器械,我决定,带领大家动手研制压电水晶振荡器、显微镜和各种光学仪器。”
抗战时,中国的科研人员,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在工作,甚至连最基本的显微镜都是他们手工制作的。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宜宾李庄(中央研究院地址),一大群科学家和文化学者,饿着肚子、顶着轰炸搞学术研究。林徽因病得躺在床上大口咳血,依旧坚持编撰着《中国建筑史》。
不去讨论什么政治黑暗,也不去管什么派系斗争。这些可敬的科学家和文化学者们,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他们的呕心沥血为中国崛起贡献了巨大力量。
就像严济慈在接受法国《里昂进步报》采访时说:“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正义的事业,不管战争要持续多久,情况又多么险恶,最后胜利必将属于中国人民。我将和四万万同胞共赴国难。我虽一介书生,不能到前方出力,但我要和千千万万中国的读书人一起,为神圣的抗战奉献绵薄之力。”
第三百四十九章 留学基金
3月中旬,北方各大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爱因斯坦担任北研院荣誉会员的消息。人们为此欢欣鼓舞,似乎有了爱因斯坦加入,中国的科研事业就要起飞一样。
事实上呢?
整个物理研究所,也就几间简陋平房而已,连一些基础科研设备都不完善。
李石曾毕竟只是个文人,他牵头创立北平研究院,并设立各大研究所,只能负责大方向,具体的工作必须专业人才来完成。
爱因斯坦在接受北研院聘任后,又跑去天津南开大学停留一天,随即乘船南下前往上海。
柯布西耶则去了山东,他要实地考察援法华工的家乡,从劳动工具到衣食住行,甚至连山东人的面貌特征都要观察,这些都是在为创作华工雕塑做准备。
周赫煊的大舅子张远东,也已经乘船北上。他是柯布西耶的中国助手,二人约好在青岛汇合。
这些周赫煊都没有去掺和,他留在北平跟十所国立大学(包括清华)的校长,商量创建留洋基金的事情。
初步计划如下,周赫煊每年捐资5万银元,资助10位(北方地区)优秀学生赴欧美留学。另外再拿出1万银元,资助20位(北方地区)优秀学生留洋勤工俭学,通过五洲洪门和李石曾的关系,帮留学生在英法美等国找工作。
清华的留洋预备班,由于美国留学庚款用尽而作废。现在重新启用,专门为周赫煊的留洋基金提供帮助,外语不合格的留学生必须提前读预备班。
同样的,周赫煊在南方地区也每年捐6万大洋,资助30位优秀学生留学欧美。其中10人为全资助学,每月甚至有少量生活津贴;另外20人为勤工俭学,只负责来回船票和前两个月的生活费,剩下的都要靠学生自己打工维持。
南方地区的留学招生由蔡元培负责,留学预备班设在上海。
不论南北各地,不论年龄长幼,原则上只要是中国人都可以报名申请。每年5月初进行考试,成绩最优的20人获得全额资助,成绩稍次的40人获得勤工俭学资格。
也即是说,周赫煊每年要花费12万银元,资助来自全国的60位学生留洋。
留学基金计划定下来后,各大报纸陆续发布消息,特别提醒那些偏远地区的学生提前准备,因为5月份只有上海和北平两地才有考场。
此消息一出,全国震惊。
每年12万银元啊,这可是笔大数目。
就拿如今物价最高的上海来说,1银元可买16斤大米,可买5斤猪肉,可以买6尺棉布。按购买力来换算,此时的12万银元,至少相当于2017年的700万到1000万人民币。
不说舍不舍得,每年能拿出这么多钱来,那也是难以想象的啊。
好些人都不相信,认为这是个假新闻。因为即便是某些大老板,一下子拿出12万元现金都有些困难,需要花时间筹措才行,周赫煊每年上哪儿找这么多钱去?
即便周赫煊卖内衣赚了不少,办报纸、写文章也收入不菲,但也经不起这么花啊,他的钱顶多能撑个两三年。
报刊杂志可不管,反正一个劲地吹捧就是。
《申报》盛赞周赫煊为“名士之楷模”,《新闻报》说周赫煊是“爱国大教育家”。
就连一向爱骂人的鲁迅,都在新近的杂文里面,顺带着夸了周赫煊几句,说他为中国做了些大好事。
学生们在高兴的同时,又有些腹诽留学名额的设立,因为理工科名额占了60%。而国内大部分学生都读的是文法专业,想要考取留学资格,竞争实在太大了。
……
南京,中央大学。
童第周端着讲义来到教室,他不是讲师,更不是教授,仅仅是一名助教而已。
童第周在复旦大学读的是心理学,这个专业可不好找工作。他没有靠山,也没啥名气,好不容易求陈布雷介绍了一个工作(北伐期间国党总司令部政治宣传处中尉),童第周不适应这里乌烟瘴气的斗争,只干了一个多月就辞职了。
紧接着,童第周又在家人的介绍下,去了浙江桐庐县当科长。这个职务的工资至少有80元,但县长欺负他年轻,每个月只给30块大洋。
如果是单身汉,每月30元薪水倒还过得滋润。可童第周很快结婚了,妻子正在读书,又生下一个女儿,一家三口过得极为困难。
没有办法,童第周写信求以前的老师帮助,终于得了个中央大学助教的工作,日子稍微还过得去。
童第周放下讲义,把黑板擦干净,又摆放整理好这节课的实验器材,只等着教授来上课。
教室里的学生却突然吵嚷起来:
“大新闻,大新闻!”
“什么大新闻?”
“周先生每年捐款12万元,资助60位学生留洋欧美。”
“真的假的?”
“哪还能有假,报纸上登得清清楚楚。”
“快给我看看。”
“天啦,全额资助的留学生,不仅提供路费和学费,每月还有5元钱的津贴。”
“5元也太少了吧?”
“5元钱是少,可20个学生加起来,一个月就是100元,三年下来就是3000多元。”
“能提供学费和路费就知足吧,每月5元的津贴可有可无。就算是获得了勤工俭学名额也不错,包来回路费和前两个月的生活费,还帮忙联系俭学工作。”
“马上就毕业了,我想去上海试一试,说不定就能考上呢。”
“我也去!”
“不过要交3元钱的报名考试费。”
“当然得交钱,不然阿猫阿狗都去碰运气,别人出试卷都出不过来。”
“……”
童第周听得稀奇,走过去问:“你们在说什么留学?”
“童老师,你自己看吧。”一个学生把报纸递给童第周。
童第周详细把文章读完,不由赞叹道:“周先生真是位大教育家,舍得花这么多钱资助求学者。”
“那是啊,每年12万元。啧啧!”学生连连咋舌。
就在此时,教授突然走进来,提醒道:“安静,上课了!”
童第周连忙跑去站在讲台侧面,心里却记挂着留学基金的事。他也想去考考,即便拿不到全资名额,能勤工俭学也是好的啊,总比连船票都买不起强。
第三百五十章 回家
天津,三乐堂。
“先生回来啦!”一个十六七岁的女佣惊喜喊道。
这女佣叫刘若男,小名二丫头,正是孙永浩的妻子。两人结婚以后,刘若男就搬进三乐堂随夫居住,做些浆洗打扫的工作。
张乐怡在佣人的搀扶下,小心翼翼出来迎接。周赫煊是七月底离开的,如今已是三月份,张乐怡即将足月临盆,眼看着就要生了。
孟小冬也抱着女儿出现,小灵均趴在母亲怀里,乌溜溜的大眼睛死盯着周赫煊看,似乎对这个“陌生叔叔”感到很好奇。
从北平到沈阳的京奉铁路,是要路过天津的。
周赫煊前些天回来过一趟,不过只在家待了半天,便陪同爱因斯坦等人前去北平,一直忙活到现在才真正归家。
“身子还好吧?”周赫煊搀着张乐怡问。
张乐怡抚摸着大肚子笑道:“还好,小家伙挺调皮的,时不时就要踢我一下。”
孟小冬笑着说:“怀的肯定是男孩。”
“男孩女孩都行。”周赫煊不想张乐怡有压力,他随即又抱起女儿逗弄,“灵均,快叫爸爸!”
小灵均吓得把头扭开,小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全,几个月不见早把周赫煊给忘了。她伸着小手朝孟小冬哭喊:“麻麻,呜呜呜呜……”
周赫煊狂汗,这一回来就把女儿吓哭,自己有那么恐怖吗?他把女儿交换给孟小冬,问道:“婉容和雅泉呢?”
张乐怡说:“婉容在陆静嫣家里,好像是要参加什么绘画沙龙。雅泉在电台看着,我怀孕以后,就把电台事务交给她处理了。”
一家人回到客厅,张乐怡趁孟小冬给女儿喂奶的时候,突然小声说:“廖雅泉最近几个月动静很大,她利用电台的便利,打着你的旗号结交天津名人,现在混得有声有色。”
“知道了。”周赫煊能够猜到廖雅泉想干什么。
做为一个长期潜伏的女间谍,廖雅泉应该接到了新任务,那就是趁机打入天津的名流文化圈。这是间谍的惯用伎俩,平时没啥动静,在关键时候却可以利用这些人脉资源获取情报、配合特务行动。
周赫煊也没法管这些,他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