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赫煊惨然一笑:“史老板,我突然想起黄远生和邵飘萍,搞报纸的人不容易啊。”
  “是不容易,两位皆是中国报人的脊梁。”史量才感慨道。
  黄远生死于袁世凯统治时期,他是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为了躲避北洋政府追捕而逃亡美国,结果搞出更大的误会。
  黄远生的英文名叫yuan·yunghuang(黄远庸),在美国报纸报道后,被误认为是袁世凯的亲信族人(远、袁同音),且专程到美国帮袁世凯鼓吹称帝的。
  于是黄远生死了,死于革命党暗杀。暗杀令来自于孙中山,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负责指挥。
  杀完以后才发现杀错了,革命党杀了革命党,顺手就把脏水泼到袁世凯身上。
  以至于现在主流看法都认为是袁世凯杀了黄远生,黄远生也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成为民国时期无数报人的楷模。即便到了21世纪,新中国的新闻专业教科书上,也还在采用袁世凯暗杀黄远生的说法。
  周赫煊当然不会帮袁世凯伸冤,主使者孙中山如今是国父,指挥者林森也是国党要员,他们杀人主要出自误会。而且黄远生如果不远走美国,留在国内多半会遭袁世凯毒手,至少也要被捕下狱。
  但不可否认,黄远生的死属于标杆,犹如一座丰碑立在民国报界,激励着无数民国报人为民主自由而抗争。
  黄远生死于“袁世凯”之手,邵飘萍死于张作霖之手,史量才即将死于常凯申之手。似乎无论哪个独裁者掌握大权,都有报人要为此“献祭”,民国从不缺铁骨铮铮、敢说实话的报人。
  周赫煊说:“中国报人必须要有自己的组织。”
  “周先生有章程了吗?”史量才问道。
  周赫煊拿出一份稿件说:“史先生请看,如有疏漏之处,还能斧正。”
  史量才接过来细细阅读,只见这份策划书非常完善,上面有“中国报业协会宣言”、“中国报业公会简章”等细目。
  最让史量才感到认可的是,周赫煊还给报纸下了定义,并总结出一份“行业操守”:
  “报纸有四大属性;
  第一:政治属性。报纸是政治的工具,这是一个基本的新闻学原理。但是,不管是哪个党派的报纸,都应遵循最基本的原则,即不得卖国,不得出卖人民利益,否则即为国贼。
  第二,新闻属性。报纸是新闻传播的载体,这是报纸最根本的价值。新闻报道当以事实为主,不得歪曲报道,不得胡乱捏造,此为全体报人之职业操守。
  第三,文化属性。报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是提高国民素质、增长国民眼界的利器。报纸不应违反社会道德,不应宣扬负面低级之观点,不应鼓吹恶俗荒淫之风气。
  第四,商品属性。报纸也是商品,商品天然追逐利益。然则,报纸不应见利忘义,不应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也不应为了广告费,胡乱刊登虚假广告。
  报人之职业操守可归纳为十二字:不卖国、讲真话、守道德、义为先。”
  史量才忍不住赞叹道:“周先生高见,你归纳的报纸四大属性,概括了报纸应有的全部特征。因此而衍生出的报人职业操守,也当做为全体报人的行业准则,周先生真乃报界第一理论家。”
  周赫煊说:“我会让人联络北方地区的报纸,南方就要拜托史先生了,咱们一起携手,共襄盛举!”
  “哈哈哈,有幸参与盛会,史某荣幸之至。”史量才大笑道。
  第二天,《申报》、《新闻报》和《大公报》同时发布信息,呼吁报界同仁联合创立“中国报业协会”,并刊发了周赫煊对报纸四大属性的定义,以及报人的“十二字职业操守”。
  由于三大报纸影响力极大,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文化名人纷纷对此表示支持。《晨报》、《新天津报》、《益世报》、《东方日报》、《东北日报》、《华西日报》、《晋阳日报》等全国各地报纸,也陆续发表社论响应,大家约定在元旦期间齐聚上海,共同讨论“中国报业协会”的筹建事宜。
  行业公会这玩意儿,其实就是个利益集合体,一是对内维持行业秩序,二是对外保护行业利益。
  就像商人组织商会一样,有了实力才能抵抗洋人和政府,受了委屈大家抱团搞事,即便是洋人和政府也不得不低头。
  这不,一直狂怼上海总商会的陈德征,前几天刚刚被常凯申羁押软禁,这是南京政府在向上海总商会服软。
  自晚清以来,中国的报馆便常常受到政府打压,现在有人发起筹建行业公会,立即就有无数报纸想要加入,无非是想壮大自身的实力。
  周赫煊和史量才没有想到的是,国党的各大机关报纸也想来掺和一脚,甚至是想控制这个即将组建的报业公会。
  周赫煊、史量才两人讨论之后,决定设立“双总部”,分别把报业协会的两个总部设在上海和天津。即便国党想要加入,也很难把手伸到北方去。
  国党想要利用报业协会控制报界,报界也可以利用地方势力抵抗国党。
  比如南京政府想要对付上海的报纸,山西、东北、两广的报纸完全可以站出来帮忙说话,这些都是常凯申鞭长莫及的地方。
  到那个时候,国党做事都得掂量着点,想要暗杀史量才也得多考虑考虑后果。


第四百零三章 萧三爷
  求名忙,求利忙,忙里偷闲,喝杯酒去;
  为工苦,为农苦,苦中作乐,泡碗茶来。
  这是望江楼门口的对联,措辞浅显,通俗易懂,平淡中又带着无限意境。
  民国时期,上海茶楼甲天下。
  旧上海各类茶馆都是新闻集散地,消息特别多,所以巡捕、侦探、记者经常光顾。经常有些小报记者,早晨到茶馆泡碗茶,坐上半天打听消息趣闻,直接送到报社编辑处,各种花边新闻就是这么炮制出来的。
  巡捕就更牛,干脆把茶馆当做公事房,从查案到审问全在茶馆里完成。
  黄浦江畔的望江楼,就是这么一座老茶馆,黄金荣、杜月笙常常在这里审案。
  半上午,《晶报》记者刘新权慢悠悠地来到茶馆,进门便对伙计说:“老规矩,一碗花茶,一叠花生!”
  “好嘞!”伙计说话的时候,冲着刘新权疯狂眨眼。
  刘新权愣了愣,猛地会意过来,转身便朝外走。
  还没等他走出茶馆,便有两个华人巡捕将他截住:“你就是刘新权?”
  刘新权苦笑道:“我就是,两位差爷有什么吩咐?”
  “有个案子需要你配合,跟我们走!”巡捕说话间,已经将刘新权左右架住。
  他们没有回巡捕房,而是直接来到茶馆二楼的包间。
  杜月笙坐在临窗的位子,指着外头的江面说:“周老弟,这里景色不错吧。”
  “视野开阔,真是好地方。”周赫煊笑道。
  房门突然打开,两个华捕拖着刘新权进来,噗通一声把他按到地上跪着。
  刘新权看清是杜月笙,顿时哆嗦道:“杜……杜爷,您老找我做什么?”
  杜月笙没有回答,而是笑着对周赫煊说:“当年我还在卖水果的时候,就听过望江楼的大名。那天我在街边做买卖,看到三个剪绺客(小偷扒手)祸害乡下人。头一个耸起肩膀把乡下人往前推,撞到第二个的身上。第二个假装发怒,抓住乡下人就打。第三个出面打圆场,替乡下人求情。乡下人千恩万谢的离开,等他一走,三个窃贼就哈哈大笑起来,因为乡下人腰袋里的钱都落到他们手里。”
  周赫煊无奈地笑道:“这种伎俩真是坑人。”
  杜月笙继续说道:“三个剪绺客没笑几声,就有个便衣巡捕抓住他们说:走,跟我去望江楼。那三人听到‘望江楼’,顿时脚都软了,你猜为什么?”
  周赫煊问:“为什么?”
  “因为当时望江楼是黄金荣黄大爷的办案公堂,哈哈哈哈!”杜月笙说着自顾自大笑。
  跪在地上的刘新权浑身发抖,苦着脸说:“杜爷,我到底犯了什么事,您倒是给个准话啊。”
  杜月笙这才扭头看着刘新权,问道:“《晶报》那个笔名叫贾望的记者,就是你吧?”
  “是,贾望就是我的笔名。”刘新权点头道。
  杜月笙又问:“你两天前写了一篇文章?”
  “我写了两篇,您问的是哪一篇?”刘新权迷糊道。
  “阮玲玉那篇。”杜月笙说。
  刘新权看看周赫煊,顿时回过神来,疯狂的磕头说:“周先生,我错了,我不该乱写,我不该诋毁阮小姐,求您放过我吧!”
  周赫煊面无表情地问:“你所写的内容,都是谁告诉你的?”
  “一个年轻人,二十多岁,穿得普普通通,但我不认识他啊。”刘新权额头冒汗。
  杜月笙道:“说得清楚些。”
  “那天早上我刚出门,有个年轻人就给了我一封信,文章的内容全是照着那封信写的。”刘新权说。
  “信呢?”周赫煊问。
  “在家里,不知道有没有扔掉,我记不太清了。”刘新权哭声道。
  杜月笙低声呵斥:“取来,立刻!”
  刘新权疯狂地往家里跑,不多时便拿来几页信纸。
  周赫煊阅读之后,也看不出什么所以然来,说道:“你再回忆回忆,送信那人你真不认识?”
  “真不认识啊。”刘新权说。
  “有没有其他什么特征?”周赫煊问道。
  “我想想,我再想想。”刘新权努力回忆,迷糊道,“唉,我好想还真见过,就是记不太清楚了。”
  杜月笙咧嘴说:“那你就慢慢想,今天想起来了再吃饭。”
  刘新权的脸顿时变成苦瓜,吓得肝颤。
  杜月笙笑着对周赫煊说:“周老弟,我今天要给你引荐一个朋友,咱们先去德胜楼喝两杯。”
  “客随主便。”周赫煊说。
  两人并肩走出包间大门,就在即将踏出房间时,里头的刘新权突然喊道:“我想起来了,给我送信的那个,是明星电影公司的小工,我采访明星时见过他!”
  “带他去明星公司抓人!”杜月笙说完,头也不回的离开。
  周赫煊随杜月笙来到德胜楼,没坐多久便已是中午,包间里进来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
  杜月笙介绍道:“周老弟,这是中央宣传部的萧同兹萧秘书。”
  萧同兹长得文质彬彬,微笑着和周赫煊握手道:“周先生,久仰!”
  “萧秘书你好。”周赫煊搞不懂这家伙的来意,但穿越前却是听过萧同兹的大名,只不过此人如今还没有发迹。
  萧同兹是技术工人出身,信奉社会主义,年轻时还搞过罢工。虽然他在北伐前夕才加入国党,但由于能力出众,这几年升迁极为迅速,已经做到中央宣传部秘书、新闻征集科长的职务。中原大战期间,他还随吴铁城一起北上劝说张学良归附中央。
  这些都不算什么,萧同兹真正的事业还未起步,此人在两年后将调任中央社社长。
  萧同兹在做了中央社社长以后,让中央社独立于国党党部,进行一系列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改革。他在任的16年间,把只有20几个人的中央社,发展成拥有52处分支机构、员工2600多人的大型新闻社,与路透社、美联社等并称为世界五大通讯社。
  萧同兹也因此被尊称为“萧三爷”,拥有“中国现代化通讯事业之父”的美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