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赫煊顺手救了徐志摩一命,他当时人在锦州,无法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太平洋学术会议。于是拍电报给徐志摩,希望徐志摩代替他在会议上发言。
  一边是林徽因的讲座,一边是周赫煊拜托出席会议。徐志摩左思右想,最终还是把老情人放在一边,跑去上海代替周赫煊开会。
  结果很快传来北边飞机失事的消息,把徐志摩都吓尿了,后怕得不行,他要坐的就是那架飞机啊。
  但有时候,徐志摩又恨不得自己死在那架飞机上,现实太让他痛苦了。
  徐志摩身兼两所大学的教授,月薪差不多600元左右,却根本不够陆小曼的挥霍。他甚至都没钱在北平租房子,一直寄住在胡适家里,整天为赚钱而奔波,以前的许多朋友也渐渐疏远。
  为了赚钱,徐志摩甚至主动当房产中介,替蒋百里出售上海的房子,只为赚点跑腿钱填债务窟窿——那张空难机票是朋友送的,徐志摩可没钱坐飞机。
  一个浪漫激情的诗人,生生被逼成房屋中介,可见娶个靠谱老婆的重要性。
  两个多月前,冰心在燕大遇到徐志摩,在问起过往的一些事时,徐志摩当场提笔写道:“说什么以往,骷髅的磷光。”
  周赫煊看到徐志摩憔悴的样子,也怀疑自己是不是救错人了,或许徐志摩死于空难也是个很好的结局。
  “哈哈,大家都在啊,亦农(张奚若)呢?”徐志摩爽朗地笑起来,把烦心事都藏在心里。
  林徽因解释说:“亦农今天有事,恐不能来。”
  张奚若、徐志摩和金岳霖在美国时就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了,老徐交游还是很广阔的。
  “来了,来了,刚把事情办完就来了!”张奚若快步走进客厅。
  张奚若是个政治学家,外号“棱角先生”,一辈子说话做事直来直去。他给辛亥革命买过军火,当面痛斥过老蒋搞独裁,也给解放军带过路,保护过京城古建筑,还给新中国起了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位先生也算是时代的见证者。
  张奚若的思想观点很对周赫煊胃口,比如在《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一文中,张奚若主张有选择性的接受西方文化价值。
  如今国难当头,太太家的客厅也没心情风花雪月,而是讨论着中日关系和抗战的问题。
  胡适首先说:“我算是看明白了,中央和地方都没功夫抗日。九一八事变,还是得靠外交手段解决。”
  张奚若可不给胡适面子,当众反驳道:“如何靠外交解决?弱国无外交,所谓外交手段,不过是摇尾乞怜而已。现在的当务之急,该当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从二人的对话当中,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性格,胡适偏软,张奚若硬得很。他不服就是干,以后不但怼老蒋,还要骂太祖。
  所以到七七事变前夕,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胡适和张奚若做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反应。
  胡适深感中国的对外无力,害怕华北变成第二个东北,因此主张用热河省换取华北的安宁,他认为中国抗战是没有希望的。而张奚若呢,则大声疾呼要求抗战,而且指名道姓地怼宋哲元(华北当局负责人),导致《独立评论》停刊数月之久。
  当然,胡适只是性格软弱,他那颗爱国之心不容置疑。后来淞沪会战破灭了日寇三个月占领中国的野心,顿时让胡适看到抗战希望,从此变成积极的抗战派,还奉劝过汪兆铭等汉奸不要乱来。
  此时此刻,胡适和张奚若争吵不休,一个坚持认为应该使用外交手段解决东北问题,一个坚持认为只有奋起抗战才是出路。
  林徽因突然问周赫煊:“周先生是什么观点?”
  周赫煊苦笑道:“我的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南京政府和地方军阀怎么看。东北在短期之内,是肯定无法收回的,而日本消化东北也需要时间。鉴于国内混乱的局面,现在能够做的,只能是积极寻求列强帮助。”
  “列强哪有好心?”张奚若愤懑道。
  周赫煊解释说:“首先是要跟苏联恢复邦交关系,日本人侵占东北,可不仅侵犯了中国领土,还侵吞了苏联的中东路,并且给苏联的远东地区带来极大的军事压力。”
  胡适眼睛一亮,笑道:“对,应该和苏联恢复外交,这个办法很好!”
  张奚若摇头叹息:“由于苏联的政体原因,一直被欧美列强所忌惮。南京政府又是亲美的,恐怕跟苏联谈不到一起去,最多也就是象征性恢复邦交。”
  “联盟当然不可能,但恢复邦交却必须去做,以后世界格局不管如何变幻,中国才有左右腾挪的余地。”周赫煊说。
  张奚若点头道:“这话说得对,必须长远打算。”
  周赫煊叹气道:“要我说啊,其实希望日本早点全面侵华。不到危难的局面,国人根本无法团结一致。而日本一旦全面侵华,以它的国力,根本无法支撑这么浩大的战争,中国胜利是迟早之事。”
  “你疯了?还盼着日本早日全面侵华!”胡适目瞪口呆地看着周赫煊。
  其他人也纷纷侧目,只有张奚若默然不语,似乎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可能性。


第四百五十七章 拖死日本才是正途
  在梁家的客厅中,几乎所有人都对周赫煊那番话,感到极端的不可思议。
  丁文江皱眉道:“周先生,你可知如果日本全面侵华,以中国现在的情况根本无法抵挡。”
  蒋廷黻也说:“只要日本关东军打来,以东北军之前的表现,恐怕华北也会很快沦陷。”
  周赫煊无奈地点头道:“我知道,不止华北,华中和华南也会丢掉。到了那时,国人也该真正从睡梦中醒来了,中央政府和地方军阀必须团结抗日。中国其实一直是有实力的,面对日本也一直有优势。日本领土狭小、资源稀缺,而中国领土广阔、人口众多,只要坚持抵抗,必然把日本拖入战争泥潭。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边缘,只要清政府能够坚持一年半载不投降,日本国内就要饿死无数人。同样的,如果现在日本想要吞下整个中国,想要征服一个国土面积比它大数倍的国家,那日本砸锅卖铁也难以支撑军费开支。”
  金岳霖问:“那中国呢?”
  周赫煊苦笑:“中国会死很多人,国民经济同样会崩溃,但必将赢得最终胜利,并且夺回东北和台湾国土。”
  周赫煊并非全是胡编乱造说大话,打国战真的很费钱。
  日本1937年开始全面侵华,仅半年时间,军费开支就占日本全年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
  到1938年,日本财政就开始撑不住了,于是依靠发行公债的手段,动员老百姓投钱来支撑战争消耗。
  到1939年,日本经济开始全面下滑,在中国的掠夺根本无法弥补消耗,军费开支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8%。
  到1941年,日本政府把所有钱都扔进战争相关活动(包括军工生产和购买资源),并对国民提出特别强制要求:禁止互相送礼,禁止举行宴会,禁止服装奢华,禁止铺张浪费,提倡国民把钱全部存进银行。日本普通百姓只能靠薯类杂粮生存,全国普遍营养不良。
  到1943年,日本经济面临崩溃。政府以节省燃料为名,不许日本国民在家洗澡,必须到澡堂泡大池子。为搜集金属制造武器,日本街头的铁质路灯都被拆掉,换上木头杆子来顶替,警察挨家挨户搜罗铁器,每家只允许留一口锅和一个铁桶,连铁质门把手都必须拆了支援战争。
  到1944年,日本军费占国民总收入的98。5%,几乎把全体国民的钱都拿去打仗。
  到1945年就更狠,日本军费支出超过800亿日元,是国民生产总值的1倍有余。
  至中国抗战胜利前夕,日本老百姓连杂粮都吃不起,所谓的中产阶级都普遍挨饿了。而战场上的日本兵也很惨,以前他们穿的是皮靴,食物中有各种肉类罐头,后来只能穿胶靴,经常饿着肚子打仗。
  这就是典型的蛇吞象,活活把自己给撑死。
  就算美苏两国没有插手中日战争,就算中国军队一败再败,只要坚持着不投降,日本全国上下都特么得饿死。
  有时候周赫煊甚至觉得,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其实是救了日本一命。战争如果再持续个两三年,日本至少每年要饿死上百万人,说不定还会爆发革命变天,日本天皇要落得沙俄皇室的悲惨下场。
  蒋廷黻说:“明诚的话有些道理,但恐怕真的爆发国战,中国人首先就撑不住。”
  胡适也说:“是啊,从晚清以来,中国的对外战争都是惨败。就怕日本人一打来,各地军阀纷纷投降,那时候就是亡国奴的下场。所以我觉得啊,能不打最好不打,必须依靠外交手段解决。”
  周赫煊语气中带着嘲讽:“适之说要靠外交解决,那不过是苟延残喘,等着慢性死亡。”
  “那还能怎么办?”胡适非常不信任政府、军阀和中国士兵。
  “打,必须打,才能打出中华民族的未来!”周赫煊斩钉截铁道。
  张奚若也附和道:“这话说得好,中国就缺一场国战!”
  这两人闹着要打仗,其他人却表示担忧,甚至害怕中国几个月就被日本占领。
  眼看气氛有些沉闷,林徽因连忙调解道:“还是聊聊其他话题吧,志摩最近有什么新诗吗?”
  “近些日子烦闷得很,已经没心情写诗了。”徐志摩摇头苦笑。
  说起诗歌,周赫煊倒是想起林徽因十年后那首《九一八闲走》:“但我不信热血不仍在沸腾,思想不仍铺在街上多少层,甘心让来往车马狠命的轧压,待从地面开花,另来一种完整。”
  这首诗是林徽因的三弟死在抗日战场上,林徽因痛苦愤懑之下写的,有一种浴火重生、破而后立的决绝,可比她现在的风花雪月要有深度得多。
  还有林徽因的《除夕看花》:“月色已冻住,指着各处山头,河水更凌乱……抖战着千万人的忧患,每个心头上牵挂。”
  赏花依旧是赏花,但林徽因赏花后的心情却已无关风月,而是变成对山河破碎的感慨,对人民流离失所的悲伤。
  林徽因都因抗战而变得心忧天下,周赫煊非常期待,活下来的徐志摩会在抗战中写什么诗。
  沙龙的话题转到文学上,周赫煊谈兴不高,勉勉强强附和几句,倒是徐志摩和林徽因聊得起劲。
  到傍晚时分,众人各自散去,第二天突然传来一个重磅消息:上海爆发一二八事变!
  这下老蒋都坐不住了,以为日军真要攻打上海,连忙从老家赶回南京就职,并全力支持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战——上海是老蒋的根据地之一,丢不得!
  常凯申已经疯了,就像被踩到尾巴的猫。他1月29号出任中央政府军委会委员长(蒋委员长的由来,以前叫蒋主席或者蒋总司令),1月30号发布《迁都洛阳宣言》,表示宁愿迁都也要跟日军打到底,2月1日命令空军参战,2月4日把全国划分为4个防卫区,这是要跟日本人长期周旋的节奏。
  可惜这种姿态持续不了多久,等发现日本人无意侵占上海后,老蒋就迅速萎下来,反而借着这次“抗日”收揽更多的权利。
  倒是在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周赫煊家里又有人来拜访,还是个西北军将领,专门来向他请教对付日本人的策略。


第四百五十八章 剖腹明志第一人
  “爸爸,爸爸,你快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