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汉宸接过来仔细阅读,读完之后不禁感叹:“周先生不愧是国际问题专家,这篇文章写得面面俱到、深入浅出,足以做为中国对日政策的指导性纲领。”
  于佩琛遗憾的说:“可惜他不是我们的人,像周先生这样的优秀人才,如果能够加入我党就好了。”
  南汉宸笑道:“他是中国人就够了。”


第五百七十七章 抗战纲领
  其实根本不用周赫煊提醒,南京政府一贯的政策就是“以夷制夷”。
  在日本外务省发表“天羽声明”后,南京方面立即派出外交官,积极联络各国驻华公使,想要获取国际社会更大限度的支持。
  各国驻华公使很快转达了各自政府的意见,愿意给中国提供一定限度的援助。但这种援助都是要求回报的,中国必须拿出相应的利益来交换,特别是英法两国显得最抠门。
  倒是美国表现得挺大方,反正美国农产品严重滞销,运过来支援中国一些无所谓。
  别以为美国佬就是什么好人,而英法两国就是大坏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英法本身就已经在中国获得了足够的市场,而美国想要后来居上,必须拿出点诚意来结交中国政府。
  就像去年签署的《麦棉借款合同》和《中美航空秘密协议》,都是美国资本家们放出的善意,他们想要换取更大的中国市场。说是秘密协议,其实签署没多久就被媒体曝光,日本发表的“天羽声明”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针对美国。
  然而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的死活根本不关美国佬的屁事。在日本发表“天羽声明”后,美国国务卿居然说:“无论目前还是将来,我们更感兴趣的,不是中国的独立,而是美国在太平洋的行动自由。”
  美国佬是没有任何节操的,他们一边支援中国换取更大的市场,一边又疯狂出售战略物资给日本,帮助日本更加顺利的侵略中国。
  直到全面抗战爆发,美国的贷款和物资还在源源不断的输入日本。当时日本从美国购买的物资,跟日本全部军需物资进口量的比例是:废钢铁90%、铅45%、铜90%、石油和石油制品65%、飞机和坦克所需机床70%。
  也即是说,日本侵略中国时使用的飞机、坦克、炮弹,至少有一半以上是由美国出售的物资所生产。
  二战中期,美国前国务卿史汀生(奉行干涉主义,提倡援助中国)就非常不满的指出:“日本的侵略得到我国大力支持。这种侵略行为不仅受到支持,而且我们的援助是如此有效,如此举足轻重,如果断绝援助,这种侵略就可能被制止和停止。”
  周赫煊的那篇文章随着《非攻》杂志而发表,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至少其中“建立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得到诸多认可。
  不仅是认可,共党和进步人士甚至已经开始实际行动。
  由共党秘密策划的,孙夫人、何香凝、章乃器等进步人士发起的“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已经进入正式筹备阶段。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反帝反法西斯同盟等团体组织,纷纷进行响应,就连周赫煊的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中国分会都收到了邀请。
  天津,三乐堂。
  崔慧茀拿来一封特快信件,说道:“先生,从上海那边发来的。”
  周赫煊立即拆开阅读,内容居然是《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
  这份《纲领》回顾了东北的沦陷,强调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关头,全国民众应该不分阶级民族,共同联合起来抵抗日本侵略,并且提出了中国详细的抗日纲领。大致提出了以下几点:第一,全体海陆空军总动员对日作战;第二,全体人民总动员;第三,全体人民总武装;第四,立刻设法解决抗日军费;第五,号召全体人民和海外华侨,以及一切同情中国的人士进行募捐;第六,联合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切敌人。
  其中有些提法是很正确的,比如设法解决抗日军费、联合日本的一切敌人等等。但有些提法又是空话,比如进行全体人民总武装,要求国党立即开放全国兵工厂,将各种武器发放给人民义勇军,这显然不会得到南京政府的许可。
  不过有些内容周赫煊特别喜欢,那就是一旦中日开战,立即没收日本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财产,并停止支付一切日本债务的本息。里头甚至还列举了详细数据,日本在华投资总额已经超过40亿银元,没收这些钱足够支撑中国一段时间的抗日了。
  这份文件的最后两句是“中华民族反日神圣战争万岁”、“大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落款是“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会”,发起人是孙夫人(领衔)。
  除了对日作战纲领外,信中还邀请周赫煊前往上海,代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中国分会”参与“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的筹建,并希望周赫煊能够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上签字。
  周赫煊看了看对日作战纲领的撰写时间,居然是1934年4月20日。
  也即是说,这东西是在“第二次天羽声明”那天完稿的。很可能“第一次天羽声明”刚刚发表,共党就已经立即开始撰写了,从动笔到完稿仅用了不到三天时间。
  共党的速度是真的快啊,而且时机抓得太好了!
  周赫煊立即在对日作战纲领上签字,递给崔慧茀说:“马上寄回上海,顺便让于佩琛给我订购前往上海的车票,我要亲自过去一趟。”
  “好的。”崔慧茀说。
  共党已经以孙夫人的名义,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发往全国,甚至有人秘密将其带到东北沦陷区。
  短短几天时间,在这份纲领上签字的就多达1780人。除了周赫煊以外,签名赞成的还有何香凝、胡汉民、马相伯、章任琢、李达、叶夏声、李杜、杨靖宇、翁照垣等人,以及众多的进步人士、大资本家和华侨领袖。
  随即,共党干脆直接将这份纲领登报,号召全体民众支持,陆陆续续公开签名赞成的超过10万人。
  南京国民政府眼见声势浩大,立刻就慌了,严令各大报纸不得刊载《抗战纲领》,但却根本堵不住悠悠之口。
  5月初,周赫煊南下上海,前往参与“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的筹备会议。
  随行的还有于佩琛,这位大姐自作主张多买了一张火车票,说要随时贴身协助周赫煊的工作。


第五百七十八章 南下
  天津火车站。
  初夏的阳光温暖宜人,周赫煊带着秘书于佩琛、保镖孙永振坐在候车大厅。
  火车还未进站,突然有两个中年男子走过来。
  其中一个男子跟周赫煊眼神相遇,双方俱都愣了一下。那人走过来,笑着打招呼说:“周先生你好,还记得我吧?我叫古世文。”
  “原来是古兄,好久不见!”周赫煊握手问候。
  那个“古世文”又介绍身边的中年男子说:“这是我朋友,《申报》记者杨永清。”
  周赫煊笑道:“杨记者你好。”
  “杨永清”热情地握手说:“周先生,久仰大名!”
  “古世文”其实就是吉鸿昌,而“杨永清”则是地下党员宣侠父。两人都经过乔装打扮,吉鸿昌下巴贴了搓小胡子,不仔细看还真认不出来。
  周赫煊问道:“二位这是要去南边?”
  吉鸿昌笑道:“去上海办点事。”
  “那就祝两位一路顺风,咱们上海再见。”周赫煊没有多说废话,生怕暴露了对方的身份。
  “告辞!”吉鸿昌说完便走到另一个角落坐下。
  其实事情并不复杂,一个多月前,宣侠父正式介绍吉鸿昌入党,这次是要前往上海履行入党手续。宣侠父比南汉宸的来头更大,此人是中共中央特科的负责人之一,也即是地下党的全国大头目之一。
  南汉宸和吉鸿昌在天津串联筹建的反蒋抗日组织,其总策划人和负责人便是宣侠父。只不过以周赫煊现在的身份,很难接触到宣侠父,所以当面见到也完全不认识。
  别说周赫煊这个“外人”,就连属于“自己人”的于佩琛,都根本没有资格接触宣侠父。于佩琛好奇地问:“周先生,你刚才的那个朋友好面熟,是不是什么大人物?”
  “一个普通作家而已,你估计认错了。”周赫煊说。
  “可能是我眼花了吧。”于佩琛喃喃自语。她总觉得刚才那个胖乎乎的中年,很像报纸上登了照片的吉鸿昌将军。
  火车很快到站,周赫煊三人登上特等车厢,而吉鸿昌两人则上了二等车厢。除了刚碰面时的寒暄以外,大家都刻意不再联系,毕竟吉鸿昌现在属于政治通缉犯,他前往上海宣誓入党非常危险。
  于佩琛还是第一次坐特等厢,好奇地打量着车厢内的陈设。
  民国时期的火车二等厢,大概相当于后世的硬(软)座。一等厢则要高级得多,有非常舒适的单人沙发,空间也显得格外宽敞。
  而特等厢就非常厉害了,可以容纳四个人睡觉休息,还有写字桌、自来水管、抽水马桶等设备。除了火车的颠簸和噪音以外,条件简直比大部分的旅店都更好。
  于佩琛心想:以前坐长途火车就是遭罪,现在倒是个享受了。
  周赫煊看了一会儿窗外飞退的景色,便拿出稿纸开始写作,不时地停下来涂抹修改。而孙永振则靠在座位上闭目养神,右手揣在怀里,随时准备拔枪御敌。
  于佩琛站在周赫煊身后,看着一个个漂亮的钢笔字出现在稿纸上,内容赫然是小说《黑土》的后续情节。她不由得佩服万分,既佩服周赫煊的文学才华,又佩服周赫煊坐火车还不忘创作的勤奋精神。
  特等厢内是备了水果的,于佩琛小心翼翼的不发出声响,很快便削了两个苹果切成块状。一个放在周赫煊面前,一个放在孙永振那边。
  孙永振好像能看到一样,突然睁眼朝于佩琛点头致谢,捡起块苹果放到嘴里咀嚼,但拿枪的右手始终揣在怀里。
  这趟列车使用的是最新进口的蒸汽车头,最高时速已经达到140公里,跟后世T字头的特快列车没啥区别。说句玩笑话,铁道游击队扒的肯定不是这种火车,因为速度太特么快了,全速开动时根本扒不上去。
  只可惜铁路的状况有些糟糕,许多时候遇到山岭不是过隧道,而是绕着山体往前走,凭白多出大量的路程。
  三人坐了足足20个小时,终于抵达南京,然后又换车前往上海。
  虽然周赫煊非常厌恶国党政府的腐败无能,但国党对中国的贡献毋庸置疑。常凯申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从天津到南京再到上海,一路上通行无阻,沿途的城市乡镇也还算安定祥和。
  换做北伐战争以前,那真是一言难尽。从天津坐火车到南方,到处都可以看到战争的踪影,因躲避战火而逃难的百姓随处可遇。
  如此比较,至少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给广大老百姓带来了难得的和平——前提是忘掉已经沦陷的东北四省和半沦陷的察哈尔。
  抵达上海之后,周赫煊当晚便住进了海格路的花园洋房。
  于佩琛已经习惯性麻木了,对于周赫煊在上海有豪华大宅,她一点也不感到惊讶,心里只是在想:“要不要顺道去看望母亲和舅舅?”
  于佩琛的外公岑春煊,这些年一直居住在上海。
  二次革命时,岑春煊甚至跟孙中山争夺过领导权,一度出任讨袁军大元帅,岑、孙两人当时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