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有两份,一份是《申报》,另一份是《新闻报》,日销都超过10万份,其中《申报》的日销量更是达到14万份。
  南怀成问:“周先生,您在火车上演讲的内容,还能复述出来吗?”
  “可以。”周赫煊说。
  南怀成当即拿出采访本,说道:“我赶时间,如果周先生不介意的话,咱们现在就记录。”
  周赫煊叙述,南怀成速记,很快就把那份1800余字的演讲稿抄写完毕。
  两人握手道别,周赫煊他们乘车离开,南怀成也叫了辆黄包车:“去电报局!”
  在颠簸的黄包车上,南怀成还在继续写稿,将自己的车厢内在所见所谓都写出来,等到电报局的时候已经撰稿完毕。
  上海《申报》那边,每天都有专门的办事员守在电报局,很快就收到稿件。一看内容,立即派人送回报社总部,半个小时后新闻稿已经直达报馆。
  《申报》主笔、代理总编何贵笙连门都忘了敲,直接冲进社长室:“量才,你快看看这篇稿子!”
  史量才笑道:“什么新闻如此着急,国民革命军又打大胜仗了?”
  “你自己看吧。”何贵笙将新闻稿放在桌上。
  史量才拿起来阅读良久,脸上的笑容变得沉重起来,突然一声长叹:“唉,我们又何尝没有这个梦想。”
  何贵笙说:“我想把它作为明天的头版头条。”
  “你是代理总编,你说了算。”史量才继续埋头品读那篇演讲稿,赞道,“这位周先生真是好口才,把所有中国人心底的话全说完了。”
  何贵笙笑道:“他跟我们是同行,天津《大公报》复刊就是他的手笔。”
  史量才略微点头:“有机会的话,我倒想当面见一见。”
  “不和你说了,我这就去给这篇新闻写社论。”何贵笙拿起新闻稿就急匆匆离开。
  “等等。”史量才突然将何贵笙喊住,“把他那首《一代人》,放在演讲内容的前面吧。”
  “什么《一代人》?”何贵笙却没听过这首诗。
  史量才笑道:“就是周赫煊写的现代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何贵笙品味片刻,点头说:“这首诗倒是应景,放在稿件里很合适。”
  不提《申报》,咱们把视线转回北平。
  周赫煊、梁簌溟和孙家兄弟来到清华园,立即有校务人员去通报领导,很快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就疾步走来。
  “哎呀,寿铭,我对你可是苦候已久,总算是来了!”吴宓隔得老远就出声笑道。
  吴宓也是位大学者,学贯中西,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乃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实际创办者。
  梁簌溟与吴宓握手后,介绍道:“这位就是《大国崛起》的作者周赫煊。”
  吴宓一听肃然起敬,热情道:“周先生,久仰久仰,任公可是对你的大作无比赞赏,他听说你来肯定很高兴。”
  “我这次来,正要当面拜谢任公先生。”周赫煊道。
  吴宓跟他们闲聊几句,笑道:“先不说废话了,我马上派人帮寿铭安排住宿,顺便把任公(梁启超)、静安(王国维)他们也叫来,今晚一起欢聚痛饮!”


第六十一章 诚则明也
  清华园的主体建筑叫工字厅,原名工字殿。在建造之初,专供皇室贵胄别居享乐,院内曲廊缦折,勾连成一座座独立套院。
  传闻,《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就是以工字厅为原型,可见这座庭院的盛貌。
  如今工字厅成为清华大学的教师宿舍、娱乐中心、音乐室和阅报室,也用来接待重要来宾。比如两年前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访,便是在工字厅下榻。
  梁簌溟被安排在49号院,共有14间房子。
  周赫煊来到院落里,顿时被惊得目瞪口呆。我尼玛,这哪里是教师宿舍?分明就是花园别墅!
  清华真是贼特么有钱,难怪30年代北平的女学生中流传一句话:“北大老,师大穷,唯有清华可通融。”意思是说,北大的男生暮气沉沉,北平师大的男生穷困潦倒,只有清华的学生既有钱又有活力,适合做男朋友。
  周赫煊帮着梁簌溟搬箱子安置,拎着手里死沉死沉的,不禁问道:“寿铭兄,里面装的都是什么啊?”
  “先父遗稿,我正在花时间整理。”梁簌溟神情有些悲戚。
  梁簌溟的父亲名叫梁济,字巨川,曾历任前清内阁中书、民政部员外郎等职,也是一位大学者。
  八年前,梁老先生快要过六十大寿的时候,突然问儿子:“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簌溟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能好就好啊!”
  梁老先生说完就离家失踪,三天后投水自尽,留下万言遗书:“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
  梁老先生是坚定的晚清改革派,反对暴力革命,但后来又赞成共和。他在遗书中写明了为什么自杀,他说自己是为清朝殉葬,但绝非反对共和,只因清朝逊位让贤后,北洋政府却不实行共和爱民之政,国家状况比晚清时还糟糕,所以愤慨而死。
  当时正值军阀连年混战,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却得不到半点好处,反而被日本取代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确实糟糕到了极点。
  梁簌溟默默地把父亲遗稿收拾好,突然展颜微笑道:“我相信中国会一天天变好的。”
  “我也相信。”周赫煊非常肯定地说。
  就在此时,吴宓突然推门而入,笑道:“寿铭,赫煊,你们看谁来了?”
  周赫煊转身一看,只见外面站着四个穿长衫的,分别是: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和陈寅恪。
  还有一位李济先生没来,听说是到山西夏县考察新石器时代遗址去了。
  都是神人啊!
  梁簌溟抱拳问候道:“任公先生,静安先生,鹤寿兄,宜仲兄,簌溟有礼了!”
  周赫煊也连忙见礼,上前逐一问好。
  “哈哈,清华园又添一位大才。”梁启超表现得很热情,握着梁簌溟的手赞赏几句,又对周赫煊说,“周小友的《大国崛起》,我每日必读,获益良多!”
  周赫煊笑道:“梁先生谬赞了,还要多谢先生为拙作题序。”
  他们说得起劲,赵元任、王国维和陈寅恪却沉默寡言,都不怎么说话。这是性格使然,穷经皓首的大学者,一般性格都很内向,只有面对老朋友才聊得起来。
  其实吴宓也不喜欢跟人打交道,只不过他身为国学研究院的主任,必须热情接待来客。
  众人来到学校外面一家酒楼,叫了些好酒好菜,算是给梁簌溟接风洗尘,也是为欢迎周赫煊来清华园做客。
  酒菜端上来,吴宓问王国维:“令公子病情如何?”
  王国维一脸忧愁,摇头说:“吃了几服药也不见好,我准备找西医来看看。”
  王国维的大儿子正在病重期间,如果不出意外,过两个月就会病逝。王国维明年投湖自杀的原因很多,一是为消逝的旧文化殉道,二是由于两位学者朋友遭枪毙的事刺激到他,最后嘛,大儿子病逝也加重了他的悲观情绪。
  周赫煊突然出声道:“静安先生,我在天津认识一位英国医生,他的医术很高明,英国领事也找他看病。”
  王国维担忧儿子病情,立即说:“此事就劳烦赫煊了,北平的西洋医生我实在信不过。”
  梁启超顿时调侃道:“你还惦记着我的腰子呢?”
  “哈哈哈哈!”
  众人哄笑不已。
  却是今年初的时候,梁启超因尿血症住进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右肾长了个瘤子。西医为他做手术摘除肿瘤,结果依旧尿血不止,复诊时医生判断为“无理由之出血症”。
  此事闹得很大,报纸嘲讽西医“拿病人当试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错割腰子案”。
  从那以后,梁启超的腰子便成为朋友们调侃的对象。
  众人说笑一通,梁启超突然问:“赫煊,听说你把康有为气吐血了?”
  “我哪有那本事?估计是他自己火气过旺吧。”周赫煊莞尔道。
  “倒也是,论及脸皮之厚,康先生不输任何人。”赵元任不屑的笑道。
  康有为在文化圈子里的名声,可是臭到了极点,除了坚定的保皇派,根本没人看得起他。
  前些年张勋拥立溥仪复辟,就是康有为怂恿的,前段时间又想浑水摸鱼。梁启超对此非常清楚,他慨叹道:“我这位康师啊,真是复辟之心不死,见到一点机会就跑北边来凑热闹。”
  “投机主义者,不过如此。”周赫煊当笑话说,“康先生一见面就给我取了个表字,叫若愚,估计是奉劝我韬光养晦吧。”
  吴宓笑道:“如此陈腐之字,不用也罢,让任公给你重新起一个。”
  这年头文人的字号乱七八糟,十多个表字、名号都很正常,周赫煊当即说道:“有劳任公先生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梁启超也不好推辞,思索片刻说:“赫,明也。煊,通煖,光明之意。诚则明也,不若明诚。”
  “明诚,好字!”梁簌溟赞道。
  周赫煊笑道:“谢先生赐字。”
  “诚则明也”出自《礼记》,“明诚”的意思是“明哲真诚”,鼓励周赫煊追求真理,明道向善。这可比康有为取的那个“若愚”,奉劝周赫煊韬光养晦要强上百倍,立意就更高尚广阔得多。
  好吧,周赫煊以后跟人自我介绍,就可以说自己“姓周,名赫煊,字明诚”了。至于那个“若愚”,估计后世的人给他编百科资料,多半也会当趣谈给加进去。


第六十二章 人情最大
  在座的都是博学之士,就属周赫煊最渣渣。
  先来说赵元任,此君本科读的是物理,还在哈佛拿到哲学博士学位,又兼修数学和音乐。
  去年赵元任进清华大学当老师,他教授的课程有:数学、物理、语言学、现代方言、中国韵律学、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一个人教七门学科,就问你怕不怕!
  对了,赵元任后来被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为推广普通话(国语)做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许多语言学家都是他的学生。那段著名绕口令就是赵元任编的:石室诗士施氏,噬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
  吴宓的研究方向以文学为主,包括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不清楚他的学术成就没啥,记住他教过的学生就行了:钱钟书、季羡林和曹禺。
  至于梁启超、陈寅恪和王国维,这三人有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精通史学研究。
  酒过三巡,谈论的话题自然而然转到史学上来。
  梁启超赞誉道:“明诚之《大国崛起》,我最欣赏的就是其叙史方法,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地理无所不包,这正是史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难啦。”陈寅恪摇头说,“资料搜集太困难了,只靠个人,实在力有不逮,最好还是能有国家推动。”
  王国维颇为好奇地问:“明诚,《大国崛起》一书,里面的资料数据非常详细,你是怎么掌握的?”
  梁启超也看着周赫煊:“是啊,《大国崛起》资料之详细,让人叹为观止,花了很多功夫吧?”
  周赫煊是谎话张口就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