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赫煊并非故意敷衍,而是苏雪林的文章没法评价。这位女作家创作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写人,总要提到她的朋友们——特别是有权势、有地位、有名望的朋友。
  她现在写的是一篇游记性散文,完全属于流水账。开篇就是她跟某某朋友,接到周赫煊和胡适的邀请,参加一个关于徐志摩的文会,期间夹杂着大量名人的描述。
  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肯定读得津津有味,认为这篇文章很有趣、很有逼格。但对于此刻山上的其他人来说,却味同嚼蜡,根本没有半点营养可言。
  失望尴尬之余,苏雪林问道:“周先生没有写文章吗?”
  周赫煊说:“缺乏灵感。”
  苏雪林用带着撒娇的语气说:“如此盛会,怎么能缺了周先生的文章?你写一篇嘛。”
  周赫煊被激得一阵恶寒,如果撒娇的是一位美貌少女,他肯定非常享受,但苏雪林却是一个30多岁的中年矮胖妇女。
  实在跟苏雪林没有任何共同话题,周赫煊连忙装模作样的看风景。
  半山坡上,在葱绿的玉米地旁边,有几个农民正在耕耘土地。那是一块只有十多平米的坡地,只能用贫瘠来形容,但农夫翻地时却格外认真,就好像雕刻家在雕琢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
  苏雪林顺着周赫煊的视线看去,发出苍白的感叹说:“农民真是辛苦啊。”
  “是啊,中国的农民,世世代代都是这样过来的,他们承担着国家的希望。”周赫煊突然想起一首诗。
  那首诗,是中国最伟大的现代派诗人穆旦先生的作品。诗人在创作出那首诗的第二年,就毅然投笔从戎参加远征军,亲身经历了滇缅大撤退,在野人山中翻山越岭,踏着堆堆白骨侥幸活命。可怕的痢疾折磨着他,断粮八天的饥饿让他发疯,在失踪五个月后逃到印度,然后又因为吃得太多差点撑死。
  或许有人没听说过穆旦的大名,他本名查良铮,金庸先生的堂哥,徐志摩的远房表弟。
  那首诗,叫《赞美》。
  高潮情节太难写了。


第六百零八章 赞美
  苏雪林看到周赫煊在恍惚发呆,思绪不知飘到了什么地方,她好奇地问:“周先生,你是在构思作品吗?”
  “嗯?”周赫煊被打断了联想,回过神来顺口说道,“是啊。”
  虽然刚刚被周赫煊敷衍,但苏雪林毕竟还是个迷妹,顿时欣喜道:“周先生准备写什么?诗歌、随笔、小说,还是散文?”
  周赫煊说:“刚才看到农民种地,有些感触而已。”
  “是写农民的吗?”苏雪林追问道。
  “嗯。”周赫煊应了一声,依旧在敷衍。
  “我去给你拿纸笔来!”苏雪林说完立马往里跑。
  周赫煊瞬间无语,感觉这女人脑子有病。
  只用了两分钟时间,苏雪林就拿来格子本和钢笔,递给周赫煊说:“周先生,快写吧,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拜读大作了!”
  要抄那首诗吗?
  已经抄过好几首诗作的周赫煊,这回居然扭捏起来,因为穆旦是他最喜欢的民国诗人。
  仔细想想,抄了也无所谓,因为穆旦的优秀作品太多了,并不差这一两首。不但如此,穆旦还会整本整本的翻译外国诗集,他翻译的《瑭璜》一向被认为不逊于拜伦原作。
  整个20世纪的一百年里,如果要给中国诗人排一个名次,周赫煊绝对会毫不犹豫的将穆旦排在榜首。
  事实也是如此,在90年代末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诗歌篇》当中,穆旦就是被排在首位的,力压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艾青等众多诗人。当时有很多人对此排名提出质疑,但却有更多人表示赞成,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如果有机会的话,周赫煊希望能和穆旦做朋友,劝阻他在50年代返回大陆。不过估计穆旦本人不会愿意,很有可能,他依旧选择回国,在屈辱当中默默坚守。
  对穆旦而言,这是一种苦难。
  但对诗歌爱好者而言,这却是一笔财富。
  如果穆旦留在美国,那他翻译的十多本诗集基本不会出现,特别是普希金的诗,穆旦在回国前根本就不懂俄语。
  周赫煊摊开格子本,开始默写那首《赞美》。
  苏雪林凑到跟前,只见一行行诗句从笔尖流淌出来——
  “走不进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啊;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苏雪林是写过很多现代诗的,而且经常评论名家的诗歌,对现代诗的理论研究颇深。此刻,她的双眼闪烁着亮光,从周赫煊写下第一节诗开始,她就已经知道这是篇伟大的作品。
  当看到诗歌的第二节,苏雪林瞳孔猛缩,死盯着那潦草的字迹,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联系诗歌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苏雪林知道,周赫煊不是在写农民,而是在写古老的中华民族。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等待着;
  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这是一首接近60行的长诗,周赫煊花了十多分钟才写完。当他划上最后一个句号,身边的苏雪林已经眼眶湿润,嗓子里哽咽着什么难以倾吐。
  看诗,看哭了!
  凌淑华见苏雪林正在擦拭泪水,走过来问:“小梅,你怎么了?”
  苏雪林指着周赫煊手里的诗,缓和情绪道:“你自己看吧。”
  凌淑华埋头看去,把诗反复默念了好几遍,用沉重的语气说:“我心里有些难受。”
  一个又一个人走来,一个又一个人思索,一个又一个人沉默。
  这首诗表达的东西太多了,通过繁密的朦胧意象,呈现出新奇怪异的晦涩情思。或许每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它核心寓意是很明确的,这是一首对古老中华民族的赞歌。
  良久,徐志摩才开口道:“大家,都讨论一下吧。”
  陈梦家想了想说:“有些艾略特的影子。”
  “风格偏向于奥登。”张嘉铸道。
  “意象雄浑,冲击力十足。”刘海粟道。
  胡适说:“这是明诚创作的所有诗歌当中,价值最高的一首。”
  陈西滢这个理性主义者,突然问道:“周先生,你为什么在诗中说,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因为我看到了。”周赫煊说。
  “看到了?”陈西滢苦笑摇头,“我却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东北四省接连沦陷,连察哈尔都被日寇侵占大半。这个民族正在走入低谷,哪里有半点崛起的样子?”
  周赫煊说:“政府和军阀依旧软弱,但国民已经开始觉醒。无数健儿,从全国各地奔赴东北抗日;无数志士,呼吁着民主政治和低于外侮;无数百姓,为了前线的抗战踊跃捐款。识字率正在不断提高,国家和民族的概念深入人心,这样的中国是不会被打倒的。”
  事实上,这首诗在全面抗战后写出来更适合。
  穆旦在诗歌中反复说“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就是看到了全民抗战的热情。
  但现在就写这首诗,也能从其他地方理解这句话,经典诗作在任何时候都能体现它的力量。
  徐志摩说:“我认为这次的写作活动,《赞美》应当拿第一,这是毋庸置疑的。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来专门讨论这首诗。”
  “我赞成!”
  “我也赞成!”
  众人纷纷附和。


第六百零九章 现代派
  接下来两天,大家没有做别的事情,而是聚到一起讨论周赫煊的新作《赞美》。
  这是一首非常成熟的现代派诗歌,当然,“现代派”这个名字还没被广泛认可。要等到明年,孙作云在《清华周刊》发表《论现代派》一文,“现代派”才真正在文坛上得以确立。
  十几年前,徐志摩、闻一多、郭沫若等人,开创并摸索出白话诗的路子。他们借鉴西方诗歌的创作模式,再继承中国古诗的已有特征,将东西方诗歌融会贯通,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整个1920年代,中国白话诗基本以“浪漫主义”为主,最典型的就是徐志摩和郭沫若。
  而到了30年代,随着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爆发,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于是,诗歌创作从“浪漫主义”开始转向“现实主义”。比如陈梦家,他以前写的就是浪漫诗,近几年渐渐的偏爱现实诗。
  “现实主义诗潮”的代表人物,有艾青、蒋光慈、殷夫、蒲风、田间等等,大部分都属于左翼诗人。他们抓住现实、追踪时代,写出来的诗作能够吸引大众,现在已经占据了诗坛主流。
  至于“现代派”诗歌,追溯其命名的由来,出自于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等到明年,卞之琳在北平主编《水星》杂志,后年,戴望舒主编《新诗》月刊,越来越多的诗人加入“现代派”行列。
  “现代派”诗歌的创立,对于中国诗坛来说意义重大,它是中国白话诗真正走向成熟的体现。它不能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区分,比如周赫煊剽窃的这首《赞美》,就完美的融合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风格。不仅如此,西方的唯美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手法,也经常出现在“现代派”诗歌当中。
  周赫煊现在就把《赞美》这首诗拿出来,绝对比七年以后穆旦创作时更容易引起轰动。因为如今“现代派”还在摸索阶段,《赞美》这种风格完全成熟的现代派诗歌,对1934年的诗人们来说无异于原子弹。
  还是那句话,就像在诺基亚横行的时代,突然推出一款苹果智能手机。
  事实上,周赫煊以前抄的那几首朦胧诗,严格来说也属于现代派诗歌范畴,这些年不断的被民国诗人们研究。但《赞美》这首诗更加可怕,它的思想情感与技巧性的融合几乎完美,让人深深的为之着迷。
  夜晚,一盏孤灯。
  徐志摩捧着《赞美》爱不释手,连连感叹道:“太美了,完全就是艺术品!”
  胡适笑道:“只要是好的东西,在你眼里都是艺术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