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志摩捧着《赞美》爱不释手,连连感叹道:“太美了,完全就是艺术品!”
  胡适笑道:“只要是好的东西,在你眼里都是艺术品。”
  “我准备转变写诗的风格。”徐志摩突然说。
  “那我期待你的新作,你已经快一年没写诗了。”胡适道。
  徐志摩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真的喜欢“现代派”诗歌的风格。
  历史上,若非徐志摩死得早,他的创作必然会朝着“现代派”靠拢——“后期新月派”的作品,已经无限接近“现代派”了,创作手法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创作理念有很大不同。
  比如卞之琳,即是“现代派”的干将,又是“后期新月派”的成员。
  等胡适离开房间,徐志摩再次捧起那首诗,反复的低声朗诵着,几乎是逐字逐句在研究它的创作手法。
  三天后。
  众人各自散去,胡适带着几十篇作品返回北平,准备进行《祥符文集》的编撰工作。
  徐志摩和陆小曼之间有一番长谈,没人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但徐志摩去了海宁老家,而陆小曼依旧返回上海,估计是打算分居一段时间。
  ……
  上海,《现代》杂志编辑部。
  杜衡拿着一张《大公报》来到总编室,高声喊道:“老施,祥符文会又出新货了!”
  “他们又吃火锅了?”施蛰存开玩笑道。
  “一首诗,一首非常精彩的白话诗。”杜衡啧啧赞叹,“周先生果然名不虚传啊。”
  施蛰存本身就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可以称得上是“现代派”诗歌的发起人。他听说周赫煊又写诗了,连忙起身道:“快给我看看!”
  这些天以来,《大公报》每日都会报道祥符文会的内容,徐志摩那张大光头照片可是引起了巨大轰动。
  施蛰存抢过报纸,很快就翻到相关版面,那是一个整版报道。
  前边属于记者写的文章,主要描述了祥符文会的最新进展,以及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各种趣事,随后原文刊载了周赫煊的那首《赞美》。
  “好诗,不输给奥登,媲美艾略特!”施蛰存连连赞叹道,“这才是诗歌该有的样子!”
  艾略特是20年代欧美影响力最大的诗人,甚至被誉为“最伟大的现代诗人”。而奥登则是个反法西斯诗人,这两年在中国影响力大增,国内的青年诗人都在模仿奥登的风格。
  什么雪莱,什么拜伦,早就过气儿了,那是徐志摩他们那一代的偶像。
  现在的小年轻们,要么谈艾略特,要么谈奥登。你要是参加什么文学聚会,聊雪莱、拜伦会被认为老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就跟追星差不多,一阵一阵的。
  杜衡笑道:“我觉得可以联系周先生,把这首诗刊登在下一期《现代》上。”
  “必须的,下期杂志咱们开一个新诗专栏!”施蛰存说。
  施蛰存属于周赫煊的铁杆粉丝,非常喜欢他之前的几首朦胧诗,现在当然要力挺偶像的诗歌新作。
  至于杜衡嘛,他是个小说家,关于他最轰动的事迹,就是引起了“第三种人”的争论。他去年写文章说,自己是居于反动文艺和左翼文艺间的第三种人,结果引起文坛大混战,连鲁迅、瞿秋白等人都加入了战斗。
  这件事咱们在前文提到过,始作俑者就是杜衡。此君就像是后世贴吧炸鱼的,抛出一个奇葩的观点就撤,炸出一堆旁观者互喷,他这个挑事的却站在旁边看热闹。
  杜衡笑着说:“诗歌点评你来写,我去给周先生写信。”
  周赫煊抛出《赞美》这首诗,恰好遇到了诗坛革新的关键点,想不引起轰动都不行,估计“现代派”诗歌要因此提前成型了。


第六百一十章 开山祖师
  北平,简陋的北大宿舍里。
  由于正值暑假期间,整栋宿舍楼非常冷清,连鬼影子都见不着几个。
  “啪!”
  孙作云拍死一只蚊子,将注意力重新转移到稿纸上。他袒露着上半身,穿着一条短裤,脚上是一双劣质拖鞋,这模样要多吊丝就有多吊丝。但是,他正在撰写的这篇文章,注定要载入中国近代文学史册。
  孙作云出生于东北辽宁,也即是说,他现在是个流亡学生。
  他的大学生涯非常曲折坎坷,19岁时毕业于东北大学附中,本来可以免试保送进入东北大学。但他却孤身前往上海,凭本事考进了复旦大学。
  孙作云在复旦读了不到一年的书,突然“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寇悍然入侵上海。复旦学生们发起组织义勇军,孙作云毅然投笔从戎,弃学加入了积极抗日的十九路军,负责给前线杀敌的将士们运送弹药。
  这一仗打得稀里糊涂,中日两国居然和平休战了,复旦的学生军也随之解散。
  孙作云他们这些学生就尴尬了,当兵当不成,上学也上不成。一气之下,孙作云干脆跑去北边,当年就顺利考入北大读书。
  孙作云马上就要读大三了,他前些天看到周赫煊的新诗《赞美》,于是决定写一点什么。
  就当是,提前写毕业论文吧。
  书桌上摆着十多本参考书,外加厚厚的一摞杂志,孙作云下笔如有神,很快稿纸上就出现一行行钢笔字——
  “《论‘现代派’诗》
  (一)中国新诗的演变三阶段;
  从胡适先生的《尝试集》算起,新诗到现在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到现在新诗走到最迷乱的道路,新作家们又各自标新立异,而新诗形式的不固定,也是造成混乱原因之一……
  我把新诗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郭沫若时代,②闻一多时代,③周赫煊时代。
  第一期:郭沫若时代的作家,非常多,也非常庞杂。不过这时代的诗,意境与内容,尽管彼此不同,但其共通的特点是形式的不固定,不讲韵脚……
  第二期:以闻一多与徐志摩两先生为代表。徐先生的诗歌特点是流利,清莹,华丽……和闻先生同派的诗人是陈梦家先生。陈先生的诗,意境与形式并茂,且不为人藩篱,最能表现自我的一位诗人……这一派诗的特点,是形式的匀整,音节的调叶,且取材亦较他人为高。
  第三期:以周赫煊先生为代表,和周先生同派的有戴望舒、施蛰存、李金发等先生。这派诗的开端,是周先生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简单的两句话道尽了人间丑恶。这首诗用新奇瑰丽的意象,给后来的诗人们带来许多影响。这派诗是现在国内诗坛上最风行的诗式,特别从一九三二年以后,新诗人多属于此派,而为一时之风尚。因为这一派的诗还在生长,只有一种共同的倾向,而无显明的旗帜,所以只好用‘现代派诗’名之,因为这一类的诗多发表于《现代》杂志。
  (二)现代派诗的特点;
  现代派诗的特点,便是诗人们欲抛弃诗的文字之美,或忽视文字之美,而求诗的意象之美。他们的诗不乞灵于音律,所以不重韵脚,因而形式亦不匀整。
  从这一方面说,现代诗是新月诗的反动。他们主张用新的辞汇,抛弃已为人用烂的旧词汇,但旧的字汇能有新的暗示力者亦用之……就拿周先生的新作《赞美》来举例,第一节共19行诗句,只有3行贴合了韵脚……戴望舒先生的《望舒草》,也是这派诗的典型作品,我看到不知多少青年诗人在模仿它……”
  孙作云这篇论文足足有一万字,他将胡适列为中国新诗的先行者,然后又将新诗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领军人物是郭沫若,第二阶段的领军人物是徐志摩和闻一多,第三阶段的领军人物是周赫煊和戴望舒。
  嗯,一个不小心,周赫煊变成了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开山鼻祖。
  在文章里面,孙作云还讨论了当今诗歌的创作情况,他说:
  “一九三一年以后,中国政治越来越高压。诗人们天生无媚骨,不会溜须拍马,又不能满意于现社会,每个作家都陷入绝望的泥潭……又因东北事变,悲惨的古国,不年余便失掉全国五分之一的土地……不悲观又能怎样呢?
  现代派诗歌,往往表达悲观的虚无思想,因此在这三年里现代派诗人倍出,盛极一时,形成一个大派别。然而,他们的创作有很多弊病,比如无病呻吟,比如结构散乱,比如为艺术而艺术,比如趋向于病态题材。
  周赫煊先生的这首《赞美》,为现代派诗歌的创作提供了范例。它的立意是健康向上的,是积极进取的;它的结构看似松散,其实圆满自合;它的韵脚虽不规整,但平仄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它对意象的运用登峰造极,并没有无端刻意的堆砌……现在的青年诗人们,真应该多读读周先生这首诗,不要让自己的创作走进死胡同……”
  孙作云的这篇《论现代派诗》,比历史上提前大半年发表,一经问世就引起诗坛大讨论。
  “现代派”诗歌,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
  在这一诗派中,周赫煊是开山祖师兼教主,戴望舒相当于副教主兼总护法,还有施蛰存、卞之琳、李金发等人是教内的几大长老。至于几十年后兴起的“朦胧诗派”,只不过是“现代诗派”的分支而已,北岛和顾城的地位大概相当于外门掌教吧。
  全国的青年诗人们都疯狂了,逮着周赫煊的《回答》和《赞美》使劲模仿,甚至直接将原句拆解重组,然后放进自己的诗歌作品当中。
  如果说,郭沫若是15年前的诗坛偶像,徐志摩是10年前的诗坛偶像,那周赫煊就是现在的诗坛偶像。
  不管是闺中少女,还是爱国青年,都捧着周赫煊的新诗如获至宝。
  只可惜周赫煊的诗歌产量太少,到现在也不超过十首,这让他的崇拜者们感到非常遗憾。
  中国白话诗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终于走向成熟了,周赫煊无意间给它添了一把火,并且留下无法撼动的历史地位。


第六百一十一章 内山书店
  1934年7月,周赫煊在中国诗坛掀起一阵现代派热潮,无数青年诗人踊跃加入这个派别,一时间举国皆谈“现代派”。
  与此同时,《雷雨》经由巴金的推荐,在《文学季刊》上正式发表,曹禺犹如一道闪电划破30年代的文坛夜空。
  这部话剧不但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还很快在日本东京上演,并由神田一桥教育馆发行日译本,迅速在日本成为畅销书。《雷雨》的构思创作前后历时五年,并在抽屉里锁了大半年才投稿,但它的成名只用了半个月时间。
  郭沫若在东京观看了《雷雨》的演出,大为激动,亲自为《雷雨》日译本作序,盛赞《雷雨》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力作。
  鲁迅看了日译的《雷雨》剧本颇为兴奋,对美国记者斯诺说:“中国最好的戏剧家有郭沫若、田汉、洪深,以及一个新出的左翼戏剧家曹禺。”
  能让常年互喷互怼的鲁迅和郭沫若同时赞扬,可见《雷雨》的质量有多么过硬。曹禺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一跃成为享誉中日两国的剧坛新星。
  整个七月,周赫煊和曹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百代公司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时机,周赫煊的两张唱片顺势推出——宣传费可以节省不少。
  ……
  上海,日租界。
  内山书店。
  欧阳予倩扶了扶眼镜,笑着给书店老板打招呼:“邬其兄,好久不见啊!”
  “欧阳先生,请里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