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森笑道:“感谢李教授对中国人民的支持,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周赫煊招呼道:“两位还是先坐下再说吧。”
  李约瑟端坐在沙发上,详细说明来意:“我在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份考察了大半年时间,走访了中国许多高校和学者。中国学者吃苦耐劳、顽强勤奋的精神令我深深佩服,但他们的糟糕处境也让我非常痛心难受。现在中国科学界处于封闭状态,跟世界科学界是脱离的,甚至连一本最新的西方期刊都买不到。”
  林森叹气说:“这是政府的失职啊,不能为科学家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
  李约瑟继续道:“我想在重庆创办一个科技援华机构,此机构的宗旨大概有这么几点:第一,保持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联系;第二,为中国科学界提供必要的科研物资;第三,向西方输出中国的科技文献;第四,为中国科学团队提供咨询服务;第五,帮助中国科学家实现国内的彼此交流。”
  “这是好事啊!”周赫煊高兴道。
  林森也说:“李教授此举,必然能够帮助中国科学蓬勃发展。”
  李约瑟道:“英国驻华大使霍勒斯·西摩爵士对我的想法非常支持,他已经致电英国政府,相信很快就能得到批准。中国的行政院和国防科学促进会也很支持,但这种支持只是态度上的。现在重庆的房屋很紧张,我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办公地点,而且我还需要召集人手。比如把中国科学成果和文献翻译成英语,就需要专业的翻译人才。”
  周赫煊想了想说:“我名下的房产都租售出去了,正好前段时间《非攻》停刊,编辑部所在地租给了一份小报,其中有两间屋子还空着。请李教授暂时委屈一下,把那两个写字间作为机构驻地。”
  “两个写字间足够了,毕竟我们只是初创。”李约瑟颇为高兴。
  历史上,李约瑟实在找不到房子,只能借用英国大使馆的偏房办公,狭窄破旧极不方便。直到抗战都快胜利了,政府拨款修建的办公楼才正式落成。
  周赫煊说:“至于翻译人才那就更好办,中国现在有很多知识分子失业,只要在报纸上登载招聘信息即可。”
  李约瑟又说:“我还有个不情之请,希望周先生能够在这个机构担任职务。”
  “没问题。”周赫煊爽快答应。
  李约瑟即将创办的这个机构叫做“中英科学合作馆”,抗战期间为中国科研机构购买了大量物资。比如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急需的稀有气体,北平研究院急需的光学玻璃,西南联大物理学家们急需的高速电子振荡器,四川农业实验站急需的秋水仙碱等等。
  购买这些物资所需要的钱,基本上都由李约瑟垫付,英国政府给了一万英镑的初期经费。并且运输也是个大难题,需要走驼峰航线空运,有时候出现意外还会机毁人亡。
  数年间,李约瑟访问了中国10个省,296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发表演讲200多次,行程二万五千公里以上。
  为了让中国学者读到西方书籍文献,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李约瑟还请英国的朋友发起募捐,英国人民通过中英科学合作馆捐赠了超过7000英镑的书籍。后来经费和运输都很紧张,李约瑟干脆把科学期刊以微缩胶卷的方式运到中国,光是这些“胶卷杂志”就有167种。
  最危险的一次,李约瑟亲自给河南大学运送书籍,结果半路上遇到日寇,科技书刊全部被侵略者焚毁。李约瑟侥幸逃生,非常沮丧,因为河南大学虽然在山洞和破庙里办学,但科研师资力量一流,却连一本科技书刊都没有。
  李约瑟和中英科学合作馆的工作还不止这些,他们共推荐了138篇中国论文到西方发表,安排了30多位文化、科研人员去英国访问交流,协助教育部选送了67名中国留学生赴英深造。
  正是李约瑟所作的努力,让抗战期间的中国科学界重新与世界取得联系,加快了抗战前后数年中国的科学发展速度。
  ……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李约瑟在英国大使馆和周公馆之间来回奔波,在周赫煊的帮助下完成了中英科学合作馆的筹备事宜。
  周赫煊虽然足不出户,但数百封电报和信件发出去,很快就通知到各地的大学和研究所。有些机构还主动派人过来帮忙,担任科研文献的英汉互翻工作。也有一些科学家迫不及待地发来论文,请求李约瑟代为送去国外发表。
  1943年六月,英国政府正式批准创办中英科学合作馆,由李约瑟担任馆长,周赫煊担任副馆长,并获得一万英镑的启动资金。
  中英科学合作馆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把“科学养鸡”的资料翻译成英文,将技术送去西方帮助英国朋友。李约瑟答应为科学养鸡技术申请专利,专利权由周赫煊、西南联大、金陵大学农学院和中央大学农学院共有,并永久无偿授权给所有英国人使用。
  投桃报李嘛,英国佬既然无私帮助,咱中国人也不能含糊。
  这属于惠而不费的选择,反正抗战期间也没法到国外收取专利费,还不如向英国政府释放善意,换取更多的科研资源来发展自身。
  于此同时,中英科学合作馆也收到来自中国各科研机构的333份订单,都是些基础科研仪器和化学试剂。李约瑟立即着手办理,虽然他手上的钱不够用,但首批就订购了其中的77份,由英国情报部负责在加尔各答采购。
  周赫煊也拍电报让费雯丽她爹捐了5万英镑,搞定了103份科研仪器和化学试剂的订单,其中的一台高速电子振荡器就花费甚巨。他以前虽然有钱,但没法运输,这次是美国和英国的空军帮忙运过来。
  顺便一提,受战争影响,英国那边的药厂已经赚疯了。
  现在费雯丽的老爹整天喊着让周赫煊去英国,因为周赫煊是大股东,需要他的签字才能把药厂上市。


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新作问世
  就在中英科学合作馆顺利运行的时候,《万历十五年》没有经过报刊连载,直接以整书的形势出版了。
  本书的原作者黄仁宇先生,此时刚刚加入中国远征军任上尉参谋。他本来读的是南开大学机电工程系,抗战爆发后转学到中央军校。机电工程专业转修军事并不离奇,毕竟国难当头嘛,参军报国是很多热血青年的选择。
  但更离奇的在后边,50年代,已经34岁的黄仁宇再次拿起书本,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主修新闻系,没读多久又转修历史专业。由于十多年没有新著问世,黄仁宇在62岁的时候被纽约大学解聘教授职务。
  被解聘的第二年,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就出版了,一举拿下美国国家书卷奖和历史类好书提名,并被美国多所大学选为教科书,等于把纽约大学的脸抽了又抽。
  黄仁宇在国内抗过日,赴缅甸当过远征军,又打过国共内战。他见过目不识丁的农民士兵,也跟孙立人等高级将领共事过,还在东北和林帅交过手,亲眼目睹了国军的表面强大与迅速衰亡,切身观察了整个民国上上下下的民众构成。
  黄仁宇在回忆录里表示,他最想写的是民国历史,但身在其中,完全无法下笔。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写明朝,还不如说是黄仁宇假借明朝的人和事,写出了自己对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思。
  此书的核心就两个字:反思。
  ……
  桂林。
  李四光站在陈寅恪的家门口,陈夫人唐筼开门道:“原来是李教授,快请进!”
  “四光来啦,快坐!”陈寅恪来到客厅。
  李四光抱拳道:“听说老陈你要走,我特地提前来道别。”
  “还早呢,我都不知道该去哪儿。”陈寅恪笑道。
  陈寅恪是去年来到桂林定居的,他的妻子就是桂林人。本来打算迁往李庄做研究,但一来病体疲惫,二来广西大学极力挽留,陈寅恪才在桂林居住了一年时间。
  现在广西大学已经在进行期末考试了,陈寅恪打算放暑假就走,但具体去哪儿还没决定。中研院史语所请他去李庄,八弟请他去乐山,老朋友则请他去成都。
  李四光拿出一本《万历十五年》,笑嘻嘻地对陈寅恪说:“老陈,这是我的送别礼物,托朋友从四川寄来的。”
  “万历十五年?”陈寅恪看了一眼封面,回忆思索道,“这一年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啊,周明诚怎么用万历十五年做书名?”
  “你自己留着慢慢看吧,听说这本书在四川评价甚高。”李四光笑道。
  两人的私交非常要好,陈寅恪在广西大学做教授,就是李四光推荐并邀请的。他们这天聊了一下午,直到吃过晚饭,李四光才告辞离开陈寅恪家。
  陈寅恪的病已经基本养好了,但身体还是有点虚。他躺在床头把《万历十五年》翻开,读了20分钟就有些不耐烦,下意识的对这本书感到轻视和反感。
  陈寅恪此时的治史方法,属于中国乾嘉学派和西方兰克史学的集合体。他既批评乾嘉学派为了考据而考据,又习惯使用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并按照兰克史学的理论展开历史研究。
  恰好,《万历十五年》体现的是“大历史观”,而“大历史观”又出自“年鉴学派”,“年鉴学派”又是在反对“兰克史学”的潮流中创立的。
  说白了,《万历十五年》和陈寅恪八字不合,双方的史学理论大相径庭,甚至在学术上互为敌人。
  在陈寅恪看来,《万历十五年》写得太浅白了,更适合作为历史入门书籍。而且即便作为入门书籍,《万历十五年》都不过关,因为这本书的主观色彩太浓重。陈寅恪所尊崇的兰克史学,恰好要求不对历史做价值判断,是反对一切带着主观情绪研究历史的。
  幸好周赫煊写的不是《明朝那些事儿》,否则更浅白、更主观,陈寅恪绝对坚持不到看足三分钟。
  《万历十五年》的第一章,陈寅恪是抱着批判的心态看完的。他虽然坚持学术自由,不喜欢搞学术派别纷争,但他毕竟属于“兰克史学”那一派,而周赫煊早在十年前就被奉为“年鉴学派”开创者,他必然对周赫煊的史学著作看不惯。
  第一章写的是万历皇帝,以万历皇帝为视角描述朝政改革。其中很多内容,都属于作者的主观臆测,对陈寅恪而言是极为不严谨的。
  第二章写的是首辅申时行,同样各种主观臆测,但陈寅恪渐渐看出了有趣之处。
  再看第三章,陈寅恪的脸上不禁露出笑容,这本书的创作意图果然如他所料。他没有继续往下看,而是翻回第一章重新阅读,一边理解作者的隐藏笔触,一边查找是否有史料引用错误。
  多亏周赫煊仔细修改了几个月,否则以黄仁宇的原著,必然让陈寅恪轻松找到错误点。
  妻子唐筼催了他好几次睡觉,陈寅恪却不忍释卷,等他把这本书看完已是第二天上午。囫囵吃过早饭,陈寅恪蒙头大睡,下午醒来继续重新阅读起来。
  《万历十五年》确实是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进行主观臆测,但全书却选取了万历皇帝、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等多个人物展开。每个人物的身份、立场和着眼点都不同,这些综合起来就生动的反映出一个时代。
  特别是书中对明朝社会经济的讨论,让陈寅恪耳目一新。在这里,周赫煊删除了原著的“数目字理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