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赫煊苦笑道:“真是这样的。因为现在英国的工党政府外交政策极为软弱,只要中国军队提前占领香港,他们最多发外交照会吵几句。而美国为了削弱英国在远东的力量,必然会选择支持中国收回香港。但国民政府顾忌太多了,他们顾忌国内的国共形势,顾忌国际的英美外交形势,更害怕在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以前横生波折。所以英国政府逼迫美国总统表态,杜鲁门一封电报就让中国部队停止前进。”
  “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不劝谏蒋委员长?”周维烈问。
  周赫煊郁闷道:“我写信劝了,但劝不动。我还提议让蒋委员长派军舰接收琉球群岛,现在连一点消息都没有。蒋委员长现在的注意力不在这里,他只关注沦陷区的接收问题,想着怎么和共党争天下。”
  周维烈愤懑道:“那就把香港白白扔给了英国人?”
  “蒋委员长这个人吧,他是比较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爱国精神他肯定是有的。”周赫煊道,“我猜他肯定想要收回香港和澳门,但必须等到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以后,靠阴谋诡计和外交手段来收回。”
  周维烈问:“那靠外交手段能收回吗?”
  “肯定不能。”周赫煊说:“最好的时机已经错过了,中国想要收回香港,必须在英国军舰抵港前就强行派兵接收。香港是块大肥肉,英国这头饿狼已经吃到嘴里了,你说怎么可能再吐出来?”
  历史上,国民政府确实想收回香港,并且还打算收回澳门。
  港澳是一体的,英国和葡萄牙政府直接结成同盟,反对国民政府的接收。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以后,国民政府立即通过外交部使力,并私底下搞阴谋手段,甚至派兵封锁了澳门。
  但外交手段必然徒劳无功,而阴谋诡计就更扯淡了,国府反而被葡萄牙人利用国共矛盾给摆了一道。
  老蒋最缺乏的就是临机决断,收复香港的最好时机只有日本宣布投降后的短短一个月。但他错过了,想得太多,顾忌也太多。
  见儿子有些想不开,周赫煊安慰道:“其实,香港和澳门维持现状也并非坏事。”
  “难道还是好事?”周维烈听得一头雾水。
  周赫煊说:“你过几年就知道了。”
  周赫煊为什么选择留在香港?因为香港最适合做事和过小日子。
  未来几十年,香港将是全世界间谍最多的地方之一,那叫一个混乱啊。但这种混乱,对有钱有地位的周赫煊来说,反而是最安全的,他完全可以利用各方矛盾和人脉混得风生水起。
  朝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就开始全面封锁中国,而香港则将变成中国南方唯一的对外窗口。
  届时,周赫煊可以把紧缺物资走私到澳门,再由澳门转运到大陆——澳门其实是共党的地盘,“澳门王”何先生更是共党的铁杆拥护者,甚至澳门的印钞权都掌握在何先生手中。
  香港的那位霍先生是怎么起家的?就是靠走私货物到澳门,直接获得大陆在香港的河沙专营权,而香港想要搞基础建设就必须用到大陆的河沙。霍先生因此被称为香港“沙皇”,所有房地产商都要看他脸色行事。
  周赫煊不想当什么香港沙皇,他只需要和大陆搞好关系即可。而且,他还不怕因此得罪英美两国,因为这两个国家有太多矛盾可以利用,给大陆走私货物他们只会选择睁只眼闭只眼。
  香港这块地头,很好玩的。
  不过首先得建立自己的势力,第一步就是联络香港洪门组织,第二步是买地建工厂。
  战前的香港一直以航运业为支柱,但英美封锁大陆后,香港的航运业就迅速衰败了,取而代之则是轻工业的兴起。香港成为金融之都,那是80年代的事情了,因为大陆改革开放,导致香港轻工业迅速衰败,只能向金融城市转型。
  顶多十年时间,周赫煊就有信心成为“香港王”。


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布局
  9月5日,周维烈登船前往英国留学,并拒绝父亲派人随行保护。他已经十五岁了,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周赫煊实在放心不下,便让孙永振扮成穷人住在三等舱暗中护送。
  又过了半个月,张谋之和两个儿子来到香港,并带来40多个管理人才、熟练技工及大量机器。
  大陆已经没法再开工厂了,除了药厂被国府扣着不让搬之外,周赫煊在四川的所有工厂都打算搬迁。那些早就宣告倒闭的工厂,所有机器都妥善保管在厂房内,现在直接拉来香港就可以复工。
  “贤婿,你可别判断错误了。”张谋之心里有些没底儿,他说,“现在张家和周家的财产都准备搬来香港,万一香港打起来怎么办?不管是国党还是共党坐天下,恐怕多半也是会收回香港的。”
  周赫煊笑道:“泰山大人,你就放一百个心吧,香港是最好的出路,我什么时候出过错?”
  “我相信你的眼光,不然就不会把机器都运来了。”张谋之说着语气一转,“不过嘛,香港都以航运为主,在这里开工厂有搞头?”
  周赫煊拿出一张香港地图,比划道:“现在香港的首富是何东,港岛的中区、湾仔,还有九龙的旺角、弥顿道这些繁华地区,到处都是何东的地皮和大楼。何东已经把香港油水最多的地段全都买下来了,他的生意包括航运、地产、贸易、商铺等等,我们是不可能争得过他的。而香港的金融又被英国人把控着,暂时也很难涉足。我的计划是,在港岛东区、西区和九龙这些未开发地段大量购买土地、兴建工厂,我们专门在香港搞实业。”
  张谋之问:“商品生产出来卖给谁?”
  周赫煊说:“国共内战不可避免,届时大陆的物资必然紧缺,我们的产品可以通过广九铁路源源不断输送至内地。还有,一旦内战爆发,必然有很多难民来到香港,几十万难民本来就能消耗大量产品。”
  “那地产生意做不做?专门修房子提供给难民。”张谋之还是没忘记他的老本行。
  周赫煊苦笑道:“难民都是苦哈哈,他们哪里买得起房子?就算是租房子,难民也出不起房租。当然,现在九龙大部分地区都未开发,地皮很便宜,可以先买来屯着。”
  “那就买地屯起来!”张谋之立即拍板,房地产什么的他最喜欢了。
  周赫煊又说:“对了,泰山大人可以在香港捐建一所私立大学,等学校步入正轨,我帮你弄一个太平绅士来当当。”
  “太平绅士是什么东西?”张谋之问。
  周赫煊解释道:“英国人发明的一种玩意儿,可以插手地方行政和司法,反正就是方便做事的。”
  “那还不错。”张谋之乐道。
  太平绅士说起来高大上,但对周赫煊而言却太低级了,若港督敢授予周赫煊太平绅士头衔,那肯定是对周赫煊的侮辱。对张谋之来说却刚好合适,披着一身虎皮,就等于有英国人罩着,三教九流都不敢来招惹。
  周赫煊突然想起什么,他说:“对了,英国佬准备拍卖物资,从轮船到机械应有尽有,都是日寇移交时留下来的。香港那些富豪全都跑了,暂时还没有回来,我们可以趁机拍下最好的那部分,跟白捡一样。”
  “我明天就去看看能拍些什么。”张谋之道。
  周赫煊拿出一叠厚厚的清单:“不用了,我搞到了一份物资清单。”
  在香港,短期内还真没人跟周赫煊争什么,那些有钱人非常谨慎,就连首富何东都还躲在澳门望风色。
  顺便一提,“澳门王”何先生跟何东没啥关系,何先生是纯种的中国人,而何东则是中荷混血儿。“澳门王”和“澳门赌王”也不是同一个人,“澳门赌王”是何东的侄孙辈——澳门总督需要看“澳门王”的脸色行事,颁布新法令都得提前征求“澳门王”的意见,而“澳门赌王”则是靠娶澳门高官的女儿发迹。
  “澳门王”何先生那是真的牛逼,从50年代开始,他就在自家银行的二楼挂出一块牌子:澳门华人代表何贤办事处。
  何先生每天都会在办事处接待百姓,谁有冤屈,谁有困难,谁被政府刁难了,都可以去找他。他让秘书详细记录并录音,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能自己解决的就去找葡澳政府,基本上什么事儿都能摆平。他甚至逼得澳门总督亲自签署对澳门百姓的认罪书——当然,背后也有大陆支持的原因。
  华人有事就托何先生找总督,总督有事就托何先生出手相助,黑白两道通吃,人称“影子澳督”,赌王什么的跟他比起来太Low了。
  这才叫“澳门王”!
  周赫煊就算当上了“香港王”,也肯定无法做到“澳门王”那种程度,因为英国佬比葡萄牙人厉害多了。
  接下来两个月,周赫煊和张谋之疯狂的调来英镑和美元,在港岛、九龙的非繁华地带疯狂购置地皮。此时的香港很多地方还属于穷乡僻壤,而新组建的香港军政府又缺钱用,各种白菜价把偏僻土地卖给周赫煊。
  香港军政府拍卖的那些日军移交物资,最好的一部分都被周赫煊给拍走了,谁让香港的富豪们还没回来呢。其中光是大型货船就有30多艘,也不知小鬼子从哪儿抢来的,正好可以借此从事航运业务。
  此时日本已经签署了投降条约,国民政府终于派兵接收了台湾和广州湾(湛江)。老蒋也没把琉球给忘了,他本来想派兵去接收,结果美国佬突然反悔了,要把琉球交给新成立的联合国托管——包括罗斯福在开罗会议上承认战后独立的朝鲜,也被杜鲁门交给联合国托管。
  杜鲁门推翻了罗斯福的很多既定决策,琉球和朝鲜问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当周赫煊把香港的事情安排妥当,欧洲那边已经开始了纽伦堡审判,并以此为基准筹备东京审判事宜。
  得知此消息,周赫煊立即返回重庆,要把自己掌握的南京大屠杀相关资料交给国民政府。


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新药
  再次回到重庆,周赫煊只有一个直观感受——交通太拥堵了!
  特别是朝天门码头,密密麻麻全是黑压压的人头。无数政府官员和老百姓都打算返回原籍,别说江上的客轮挤满了,就连渔船都成为交通工具。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两个月,包括成都那边的战争难民都在往重庆汇聚,因为长江是出川最便利的途径。
  许多从四川其他市县过来的百姓,在朝天门码头一住就是大半个月。他们风餐露宿,每日天不亮就起来排队,如此辛苦只为求得一张船票。
  虽然生活艰辛,但每个人脸上都多出几分喜悦与期盼,因抗战胜利而喜悦,因即将归乡而期盼。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那天,无疑是常凯申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他前往胜利大厦发表胜利广播时,沿途挤满了欢庆胜利的人潮。人们看到常凯申出现,立即欢声雷动,争相与他握手。
  那一刻,人们发自内心的拥戴常凯申,他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点。
  老百姓那个高兴啊,不仅抗战胜利了,而且重庆的物价在一天之内暴跌50%,好像赶走了小日本果然就能迎来幸福生活。其实物价暴跌就那一天时间,第二天就迅速涨回去了,但整体来看物价还是在下降的。
  常凯申的光辉伟岸形象并没有保持太久,内战让他迅速跌下神坛。
  特别是前不久的“一二一惨案”,3万昆明学生罢课游行反对内战,结果被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