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学毕业后,周二少爷即进入家族公司任职,结果连连把事情搞砸,气得周赫煊把他扔进希望小学当老师。可周硕明居然在学校泡女老师,被他老婆知道后,顿时闹得学校不得安宁。
  离开学校,周硕明很快又跑去做演员,居然一炮而红,摇身变成红透东南亚和台湾的大明星,顺便晋升为香港娱乐圈的人形自走炮。
  短短几年时间,跟周硕明传过绯闻的女明星不下十位,最近又在疯狂追求新蹿红的女星陈思思。而且他似乎动了真格,三番五次闹着要离婚再娶,气得老婆直接回娘家告状去了。
  至于周家三公子周扬舲,常年居住在日本,协助母亲廖雅泉掌管着十多家企业。这小子似乎还想从政,闹着要加入日本籍,去年春节被周赫煊臭骂一通才作罢。
  周家大小姐周灵均也不省心,27岁了还是单身,一直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读到博士。她对于文学、音乐、绘画样样精通,眼高于顶看不起男人,博士毕业了还没正经谈过恋爱。
  周赫煊都怀疑女儿是不是同性恋,结果今年突然领着一个男朋友回家。那男的才20岁,大学都没毕业,比周灵均整整小了七岁啊!
  但不得不说,周灵均的小男友帅得一逼,并非娘娘腔气质的帅,而是英气十足那种帅,就特么跟漫画里走出来的一样。
  周赫煊终于知道了,女儿不是同性恋,而是超级颜控党。
  周家二小姐周纯熙则在英国定居,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闺蜜,并且受女王陛下的影响成了女强人。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周纯熙就跟着爷爷欧尼斯学习管理公司,如今英国皇家制药公司基本上是她在打理,欧尼斯只在幕后负责掌舵。
  去年初,周纯熙跟伊丽莎白女王一起出席王室晚宴,比利时国王博杜安对她一见倾心,并请求伊丽莎白女王亲自出面做媒。
  周纯熙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尝试着比利时国王约会了几次,感觉还算不错,之后一直保持着通信。这位国王年轻帅气,谈吐不凡,学识渊博,而且性格开朗,简直一等一的钻石王老五。
  两人书信往来整整一年多,国王先生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亲自飞去伦敦求婚。
  周纯熙的回复是:她可以答应结婚,但有三个要求。第一,每年至少有九个月的时间,她必须住在英国打理公司;第二,比利时王室不得干涉她的私人生活;第三,国王先生不得有外遇,如果有外遇就立即离婚。
  关于第二点和第三点要求,国王陛下都表示同意,就是第一个要求让他非常为难,以至于现在都还在考虑期间。
  ……
  会客厅。
  周赫煊、徐志摩、叶灵凤和徐吁正在搓麻将,边打牌边聊着香港的文学创作形势。
  抗战期间,徐志摩一直留在上海,战争迅速洗去他身上的天真和散漫。他和好友邵洵美、项美丽一起,在上海从事地下出版工作,专门印刷各种抗战爱国小册子。
  这个时空,《论持久战》能在上海迅速传播,也有徐志摩的一份功劳。
  为此,徐志摩和邵洵美两个富家公子哥,把自己的全部财产都砸了进去,而且还雇佣保镖、东躲西藏。
  就是在躲避日寇搜查的日子里,徐志摩和陆小曼终于彻底分手。陆小曼最终跟翁瑞午走到了一起,两人都选择留在大陆。而徐志摩则来了香港,并于1950年和张幼仪复婚,现在夫妻俩都是香港大学的老师,徐志摩教文学,张幼仪教德文。
  至于叶灵凤,属于创造社的老人了,当年和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是文学阵线的战友。他跟潘汉年一起主编过《幻洲》,被禁,又主编《现代小说》,被捕。抗战爆发后,叶灵凤参与编辑《救亡日报》,广州失守后搬去香港,一直留在香港没有挪窝。
  相比起徐志摩和叶灵凤,徐吁的名气就要弱得多。此人北大哲学系毕业,又前往巴黎大学留学,抗战爆发后立即回国,结果却被困在上海。他靠卖文为生,花两年十年筹集路费,途经广东、广西一路前往重庆,担任中央大学的教授。
  徐吁在民国文坛号称“鬼才”,作品中总是带着神神鬼鬼,1943年最受关注的就是他的《风萧萧》。这部作品估计是中国最早的谍战小说,讲述了三个女间谍(国党、日本和美国间谍)之间的斗争。
  描写谍战的《风萧萧》让读者耳目一新,当时是这样形容的:“重庆江轮上,几乎人手一纸……再现洛阳纸贵之盛况。”不仅如此,这部小说还在中国催生出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即“后期浪漫派”。
  在搬来香港之后,徐吁的创作生涯进入另一个高峰期,整个60、70年代,徐吁乃是香港文坛的扛鼎人物!
  “四条!”周赫煊一张麻将拍出。
  徐吁笑道:“老校长,你这张牌打得刁钻啊,让我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
  徐吁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周赫煊正好担任校长职务,所以他称周赫煊为“老校长”。
  “吃啊,送上门的还不吃?”叶灵凤笑道。
  “不吃不吃,自力更生,摸牌要紧,”徐吁笑呵呵道,“我们都是有底线的人,坚决不吃嗟来之食。”
  周赫煊乐道:“小徐的讽刺功底又见长啊。”
  “那帮绿背,就是该骂!”徐吁说着拍出一张牌,“九筒!”
  “绿背文化”在此时的香港很流行,几乎主宰了香港文坛。“绿背”之绿,是美元之绿,美国政府专门在香港成立“亚洲基金会”,资助出版公司和杂志社发行政治文学。
  无数从大陆逃难来香港的文人,三餐难继,生活窘迫,于是领着美元搞创作,攻击大陆和共产主义成了政治正确。其中张爱玲的《秧歌》和《大地之恋》,就是她初到香港生活困难时写的,文学质量奇差无比,只为拿美元过日子。
  而此刻牌桌上的四人,都还坚持着文学创作底线,对“绿背文化”深恶痛绝。跟政治无关,他们纯粹是觉得拿美元搞创作,在自己的作品里说假话太恶心了。
  就拿张爱玲的《秧歌》来说,写的是新中国农村的“悲惨现状”。这女人根本就没在新中国农村待过,她能写出什么玩意儿?全靠瞎编乱造。
  整个50年代,香港文坛都处于阵营对峙当中,一方是“绿背集团”,另一方是“反绿背集团”。
  “爸,我回来了,”周维烈推门而入,“叶叔叔好,两位徐叔叔好!”
  ……
  夜晚。
  周赫煊惊道:“什么,你准备去大陆?”
  “是的,”周维烈解释说,“中国成立了计算技术规划组,华罗庚老师担任组长,准备研发属于中国的电子计算机。两个月前,我在伦敦就接到了秘密信件,邀请我加入即将创建的计算技术规划组和中科院计算机所。”
  周赫煊反对道:“你一个数学家和软件工程专家,跑去研发什么计算机?”
  周维烈从包里拿出两卷微缩胶卷说:“这是英国最新一代计算机的设计图纸,都被我用微缩胶卷拍下来了。”
  “你疯了,这是间谍行为!”周赫煊惊道,“还有,你怎么弄到的设计图纸?”
  “这个你别管,”周维烈笑嘻嘻道,“离开英国的时候,我把微缩胶卷藏在了女皇送我的礼物里面,在英国没人敢拆开来看。”
  周赫煊沉默片刻,问道:“你真决定了?”
  “决定了。”周维烈表情严肃道。
  “你等一下,”周赫煊迅速写完一封信,告诫道,“把信交给周公,记住,只搞研究,不碰政治!”
  “明白了。”周维烈把信收好。
  对于儿子的选择,周赫煊并未过多干预。以他在香港发挥的作用,完全可以保证儿子平安无事,周维烈去了北边绝对属于重点保护对象。


后记 二
  2008年,夏。
  陈烁和杜晓曦都是大学生志愿者,随着奥运会的开幕时间逐渐临近,他们这几天累得像狗一样。晚上九点多,他们才回到合租的房子,洗了澡开始逛天涯论坛和北大BBS。
  “晓曦,别水贴了,陪我玩一会儿魔兽。”陈烁喊道。
  杜晓曦却走到客厅打开电视机:“别玩了,来陪我看电视,听说今天的《锵锵三人行》请了神秘嘉宾。”
  天大地大,不如女朋友大,陈烁只能老老实实去客厅坐下。
  《锵锵三人行》前几年红到爆炸,广受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的喜爱。虽然近两年的收视率不断下跌,但依旧有着无数铁杆粉丝,主持人窦文涛也成了许多文艺范大学女生心目中的男神偶像。
  杜晓曦盘腿坐在沙发上,半依偎在男朋友怀里,跟只仓鼠似的喀嚓喀嚓嚼着零食。
  “锵锵三人行!”
  镜头对准了主持人窦文涛,接着出现两个老男人:“今天我们请到了两位嘉宾,观众朋友们应该都认识。”
  杜晓曦放下薯片问男友:“这两个是谁啊?有点面熟。”
  陈烁瞪大眼睛看着电视屏幕,嘀咕道:“不……不会吧,左边那个好像是周维烈院士!他从来不上电视节目的。”
  杜晓曦还没回过神来,电视机里的窦文涛已经开始介绍了:“我左手边这位,中国电子计算机之父、中国互联网之父、中科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者,周维烈老先生。”
  “大家好!”周维烈朝着镜头招招手。
  陈烁猛拍大腿:“果然是周院士,他上次来北大讲座,可惜我有事错过了。”
  窦文涛又说:“大人物都要留在最后介绍,我右手边这位,我想但凡读过初中的中国人都知道,文化大师周赫煊老先生!”
  “周赫煊?!”
  陈烁和杜晓曦差点惊得跳起来。
  陈烁道:“他还没死啊?”
  “该100多岁了吧?”杜晓曦问。
  电视里,窦文涛笑嘻嘻说:“昨天半夜我接到电话,台长亲自打来的,让我第二天必须飞到北京凤凰会馆录制节目,说是请到了二位做嘉宾。当时我都吓懵了,整宿没睡着觉,你们看我现在眼睛里都是血丝。”
  周赫煊笑问:“是因为我腕儿太大了?”
  “何止大腕,套个网络词汇,您现在是大神,”窦文涛说,“我从小就读您的书长大,记得上初中的时候,你的课文有十多页,鲁迅先生的课文有十多页。好家伙,两篇课文下来,一本语文教材就去了几分之一。”
  “做阅读理解做吐了吧?”周赫煊哈哈大笑。
  “那倒没有,”窦文涛说,“其实我很喜欢您的课文,至少比鲁迅先生的文章更容易背诵。”
  周赫煊说:“他的文字太拗口了。”
  “对,非常拗口,”窦文涛刚开始还有些紧张,现在已经彻底放开,吊儿郎当的侧身问,“您跟鲁迅先生关系怎么样?”
  周赫煊说:“见过一次面,我帮他买火车票,他请我吃炸酱面。”
  窦文涛八卦道:“我记得鲁迅先生有一篇杂文,说他请你喝豆汁儿。”
  “我没喝,不习惯那味道。”周赫煊说。
  “好像您是北京人?”窦文涛道。
  周赫煊说:“当时叫直隶,介于北京和天津之间,现在好像是划给北京管辖了。”
  窦文涛:“五环?”
  “对,我是北京郊区的,不算城里人。”周赫煊说。
  窦文涛乐得笑起来:“周先生,我突然发现你很幽默,这是您保持长寿的秘诀吗?您今年110岁了吧。”
  “长寿的秘诀不是幽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