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晨九点,女学生们成群结队地往礼堂疯跑,一个个欢声笑语,青春活泼。
  能在中西女校读书的,都是富家千金,因为收费实在太过昂贵。学制十年,每年学费80元,读到毕业都能买一栋房子了。
  “周先生怎么还不来啊?”
  “他设计的内衣真好看。”
  “喂,你是什么罩杯?”
  “b杯,怎么了?”
  “天啦,你居然是b罩杯,我们整个宿舍都是a。”
  “有什么办法?我也不想那么大。”
  “你们猜周先生今天会讲什么内容?”
  “肯定是讲内衣,哈哈哈哈。”
  “啊,来了来了。你看教务主任旁边那个,肯定就是他。”
  “周先生好英俊,不知结婚没有。”
  “唉哟,有人春心荡漾了。”
  “……”
  就在女学生叽叽喳喳的议论声中,周赫煊走进大礼堂。他朝下面一看,稍微有点诧异,因为女生们穿的既不是旗袍,也不是文明新装,而是类似西式女仆装的校服。
  汗,这情形咋让人联想到岛国动作片呢。
  “同学们请安静!”
  吕嘏纯抬手示意,说道:“今天有幸请到著名学者周赫煊先生,来我们中西女塾讲课,大家需得遵守规矩,不要胡乱插话。讲课结束后,同学们可以举手提问……周先生,请吧。”
  中西女校此时除了国文课,其他皆用英文教材,就连校长也是洋人。甚至还有家政课,教女生如何做家务、带孩子、与丈夫公婆相处,所以一些大户人家的已婚妇女都被送来上课。
  此刻台下坐着的女生,年龄从十多岁到三十岁皆有,那些年龄太小的就没来。
  周赫煊开口就问:“都放胸了没?”
  “放了!哈哈哈哈。”女学生们齐刷刷答道,同时用笑声来掩饰羞涩和尴尬。也有一些没放胸的女生,此时羞愧地低下头,感觉特别丢脸,心里想着回去便放胸。
  “既然都放胸了,那我就不再讲大奶奶主义。”周赫煊笑道,“不过该讲什么呢?”
  突然有女生高喊:“我有一个梦想!”
  周赫煊说:“梦想得一步步实现。大家都是女生,我就来讲妇女解放的梦想吧。请问,什么是妇女解放?大家可以举手回答……很好,第二排左起第三个同学很积极,你来说吧。”
  那女生起身道:“妇女解放就是女人不再看男人脸色,社会上男女平等。”
  周赫煊点头道:“不错,男女平等,正是妇女解放的最终目标。但男女为什么不平等呢?第六排中间那位同学请回答。”
  “因为男人天生比女人有优势,更强壮,更聪明。”那女生回答说。
  “这个答案很片面。”周赫煊开始长篇大论,“男女不平等,其实是社会不平等的组成部分。虽然咱们的宪法规定,所有国民一律平等,但显然是不可能的。省长和督军,他们会和黄包车夫平等吗?不会。因为省长和督军,掌握着权利、地位和金钱。同样的,男人掌握着这个社会大部分资源,女人需要依靠男人生存,这就必然导致男女不平等。”
  突然又有个女生打断说:“周先生,为什么有些家庭,虽然是女子赚钱养家,但还是要看丈夫脸色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已经上升到道德层面。”周赫煊说,“男人掌握着社会资源,从而形成男权社会,继而衍生出男权思想。男权思想就是男权社会的道德纲常,所以即便个别女子非常优秀,但还是被这种男权思想所压迫。我们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远在母系氏族时代,那个时候就是女权社会,男人都要听女人的话。”
  此言一出,台下顿时哗然,好些女生都不知道有母系氏族存在。
  周赫煊继续说道:“为什么那时是女权社会,因为生产力不足。人类还不能稳定地获得食物,狩猎伤亡率很高,病死的也很多。人类需要靠女性来繁衍,再加上养殖、采集、纺织的稳定性,就使女性的地位更加重要。还是那句话,谁掌握了社会资源,就是谁说了算。而随着生产力进步,特别是种植业的发展,人类的食物愈发充足。这个时候,原始部落最重要的事情,就变成了农业和战争,而这两样都主要依靠男人。于是,男权社会形成了,一直延续至今!”
  女生们恍然大悟。
  对于母系氏族的研究,大概是从1860年代开始的,但发展到1920年代都没受到广泛关注。周赫煊这番话,算是比较尖端的科普性发言,足令女校的学生茅塞顿开。
  周赫煊又说:“想要实现男女平等,有一个途径最直接。那就是打仗,打世界大战,成年男性死得差不多了,工厂就必须大量招聘女工。等女人掌握足够的社会资源,便可以开始参政议政,如此自然而然变得男女平等。”
  欧洲女权的兴起,就是因为二战男人死得太多。当时女人养家属于常态,特别是在德、法等国,从政府学校到公司工厂,到处都有女人的身影。
  所以那些叫嚣女权的斗士们,请努力奋斗吧,没有付出是没有收获的。
  此刻周赫煊说出这些,显然太过惊世骇俗了,毕竟一个国家的男人大量死亡,那实在有些难以想象。他笑着继续道:“不靠打仗,那就只能靠女人自己奋斗。你们要时刻记住,自己并非男人的附庸品,一定要自尊、自强、自爱、自立。什么是自尊?那就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现在有很多女人,就是没有自尊,把受歧视当做理所当然。什么是自强?那就是敢于说不,敢于抗争。什么是自爱?那就是不要过于放纵,妇女解放不是说什么都能干,必须的社会道德底线是要遵守的。什么是自立?那就是自己可以养活自己,不必依靠男人来生存。”
  “自尊,自强,自爱,自立!这八个字讲得真好啊,把进步女性的操守归纳得如此透彻。”吕嘏纯在旁边听得两眼放光。
  周赫煊笑道:“长篇大论,估计你们也不太喜欢听。那我就单独说说爱情,这个你们应该比较感兴趣。”
  爱情?
  女生们一听到这个词语,立即就竖起耳朵,这果然是她们最感兴趣的。
  周赫煊转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致橡树”三个字: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第一百三十二章 妇女之友
  “快,快把诗抄下来!”
  “你带多的笔了吗?借我一支。”
  “太喜欢这首诗了,写得真好!”
  “……”
  礼堂内的女学生们,此刻全然不听周赫煊在讲什么,一个个只顾埋头抄撰新诗。
  这首《致橡树》做为爱情诗,既没有缠绵悱恻的凄美,也没有海誓山盟的热烈,但其对爱情的态度,却能得到男性和女性读者的一致赞同。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在一起。”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霓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谭艳秋坐在台下,反复沉吟这几句,眸子里闪烁着莫名的光彩。
  这不正是她渴望的爱情吗?与爱人同甘共苦,相互扶持,携手终老。享受爱情却又能保持自我,不做男人的附庸品,不做笼中的金丝雀。
  “周先生真懂女人啊,把咱们女儿家心里想说的话,全都在诗里说出来了。”陈碧云低声笑道。
  谭艳秋嘀咕道:“他肯定喜欢性格独立的女子。”
  陈碧云说:“那么多学者里面,我就佩服周先生,处处为咱们女子着想。”
  讲课结束的瞬间,便有几十个女生冲上台去,拿着刚刚抄下的诗稿找周赫煊要签名。有些大胆的女孩子,甚至当面询问周赫煊是否已经结婚。
  谭艳秋实在挤不过去,只好无奈地返回宿舍,写文章向《妇女》杂志投稿,并附带了周赫煊那首《致橡树》。
  十多年前,袁世凯当政的时候,因不满新闻界对“宋教仁案”和“二次革命”的报道,悍然清洗持反对意见的报刊。全国500多家报纸,被查封得只剩下139家,至少有24名记者被杀,60多人被捕入狱。
  史称“癸丑报灾”。
  癸丑报灾导致一个有趣的结果,那便是妇女刊物随之兴起。因为这玩意儿没风险,当局审查并不严格,以至于一些文学刊物,都打着妇女杂志的旗号发行。
  上海的《妇女》杂志,便是其中翘楚。它最开始主要刊载家政内容,提倡女人做新时代的贤妻良母。
  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新派学者接手《妇女》杂志,主张妇女解放和妇女革命,连鲁迅都经常为此刊物投稿。不过就在前年,主编章锡琛玩得太出格,在讨论性道德的时候,居然说只要不危害他人和社会,一夫二妻或一妻二夫都可以接受。
  此观点不仅招来保守派痛骂,就连新文化运动的其他学者,都表示了强烈反对。
  眼见事情闹大,《妇女》杂志的幕后老板商务印书馆,只得撤去章锡琛的主编职务,刊物格调随之大退步。
  如今《妇女》杂志主要刊载女学生的学校生活,以及已婚妇女的持家经验等,此举反倒赢得更多女性读者支持——以前太高端新锐了,现在改走低端路线,销量其实还更好。
  就在周赫煊登船离开上海时,《妇女》杂志的主编杜就田,正好读到女学生谭艳秋的稿件。
  文章写得马马虎虎,主要讲述她听课的事,周赫煊的一些观点也被引用其中。杜就田本来没当回事,但当他看到后面附录的《致橡树》,顿时就变得激动起来。
  “好诗啊!”
  杜就田反复品读,最后干脆提笔亲自撰写诗歌评论——
  “周赫煊之新诗,构思新颖,意象瑰丽,语言精美,自成一派,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别具一格的选取了‘橡树’和‘木棉’两个形象,分别比喻男性和女性……
  橡树高大威仪,富含男人的魅力。而将女性比作木棉,亦显多姿妖娆。诗歌以女性的口吻喊出,不做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不做为绿荫鸣唱的鸟儿,不做一厢情愿的泉水,不做盲目支撑橡树的山峰。从这些意象当中,表达出本诗的中心主题:即女子不应在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情投意合为基础;以相互扶持、风雨同舟、冷暖携手为目标。
  本诗运用新奇瑰丽的比喻,恰当贴切地表达出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更为难得的是,它所蕴含的妇女解放思想。妇女解放,并非一味的离经叛道,而是要有坚持和原则,有责任和义务……”
  这期《妇女》杂志发行时,周赫煊已经回到天津,对《致橡树》在南方妇女界引起的轰动暂不知情。
  此诗一经问世,便有《妇女时报》、《女子世界》、《中华妇女界》等多家女性杂志转载,被誉为中国最伟大、最进步的爱情诗。南方各地的新诗团体和文学社团,都对《致橡树》展开讨论研究。
  在随后的20多年里,“橡树”和“木棉”也有了新的寓意,诸多女作家给自己起的笔名中都带着“棉”字。
  由于周赫煊已经加入新月社,因此被视作新月派诗人。后来梁实秋评价道:《致橡树》一诗,力压新月爱情诗全篇,实为不可多得之杰作。
  与此同时,中西女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