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一种泥巴,干了之后很硬,都能砸核桃。”侯玄演随口应付道。
“那有什么了不起的,核桃又不好吃。”
掀开车帘往外看,苏州到金陵的路上,行人很多。
因为朝廷商税改革,国库充盈到钱没地方花,北方战事虽然耗资巨大,但是光大清洗抄家所得的钱财,就足够用了。有了大把钱财的侯玄演,没有像晋商一样埋在地里,也没有挥霍到兴建宫殿上,他开始铺路架桥。
战后许多难民失去了自己的家园,让他们重新谋生,也着实难为了他们。尤其是土地丈量和人口清查是需要时间的,这段时间内他们势必分不到土地,也不能坐在这等着朝廷救济。
以工代赈就是最好的办法,整个神州大地,到处都在建设基础设施。而且侯玄演在苏州试点,以顾家为首,高了许多大工厂。以工代赈的巨大材料需求,正好在这些工厂创业之初,提供了足够的订单。就拿金陵到苏州的“金苏公路”来说,就处处都有顾家的影子。
行到望亭,马上就要出苏州了,路旁一个石碑上就刻着两个笔直朝天的树状组成的标志,下面写着四菱。
顾菱儿从侯玄演的怀里钻出一个脑袋,看到之后拍着手笑道:“快看快看,那就是我们家的标牌。”
侯玄演摸了摸她的脑袋,问道:“这个标牌如此特殊,是说要一飞冲天,而且要像银杏树那样笔直不弯么?”
顾菱儿噘着嘴,得意洋洋地说道:“太爷说啦,那是因为当初我见夫君时候,扎了两根冲天小辫。”说完用手把自己的头发抓了起来,捏出两根小辫子的形状,问道:“怎么样,像不像?”
黄樱儿捂着肚子,笑的俏脸酡红,眼泪都笑出来不少。侯玄演把嘴撇的跟咧开的石榴一样,一脸的鄙视,这也太没有档次了。
黄樱儿笑完之后,看着标牌和下面的“四菱”,突然有些羡慕。挪动着屁股蹭到侯玄演身边,撒娇道:“人家也要一个这样的工厂,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三樱。”
侯玄演更加鄙视,挖苦道:“三英?你还吕布呢,你建个工厂做什么?”
黄樱儿意气风发,月牙般的眸子下面,还有两滴泪珠挂着,脸上却笑意盈盈:“什么赚钱?什么赚钱干什么!”
“看把你能的。”侯玄演乜视着她,问道:“建工厂需要很多人,你有人么?”
“怎么没有?我阿爹的旧部,从四年前一直陆陆续续来投奔我的,现在可有几百个呢。三百还是四百来者,哎呀,范雄跟我说过一次,可是人家又不出去,都忘啦,反正很多人。”
她一说侯玄演就想了起来,靖国公黄得功的旧部,确实有很多。尤其是那个范雄,跟胡八万一个体格,肌肉虬起跟树根一样,看上去就有点吓人。当初黄樱儿的采纳之礼,这些魁梧大汉穿红带花,一路上笑呵呵地撒糖,在苏州城很是出了一番洋相。
黄樱儿将他的身子扮了过来,正对着他坐到侯玄演的腿上,两只眼珠滴溜溜的有神,兴奋道:“快说嘛,快告诉人家,什么工厂赚钱?”
明末盛行的家丁制度,所有的大将手底下的最亲近的心腹兵马,都是和他们的府上的家丁类似的。这些人的待遇最好,也最忠心,以吴三桂为例,他的手底下兵马甚多,但是每次最在意的还是自己的家丁亲兵。
黄得功身为四镇之一,这种家丁亲兵也不少,让这么一群厮杀的汉子成天闲着,早晚是个隐患,还真不如让他们出去做点事。想到这里,侯玄演便认真地说道:“海商,海商最是赚钱。”
“好!我们三樱工厂就当海商。”黄樱儿柳叶儿似的眉轻轻蹙了起来,道:“海商怎么做?”
侯玄演自然没有耐心教她做生意,自己也不是很高明,而且这个学生肯定是三分钟热度。干脆许了她到了金陵,让嘉定财神爷龚自方,带着她的手下去建工厂好了。
第392章 一张科举零分卷的诞生
侯玄演进了紫禁城,先是去文渊阁,与三位大学士见面。
“恭喜王爷喜得千金。”
“同喜同喜。”
三个人先是恭喜一番,这才开始商量今天的大事,废除八股取士,将五月恩科常态化。陈明遇是典史出身,对官场上那些只知道死读书的官员深恶痛绝,侯玄演的改制他并不反对。
张煌言先是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如今天下有许多的读书人,毕生精力用在钻研学问上,要是突然废黜了八股取士,对他们来说是不是太残忍了一些。”
侯玄演笑道:“此论不甚高明,就算是八股取士,每年得中的读书人才有几何。再说了,我又不是不让他们钻研学问,不能做官和作学问之间没有什么冲突,难道不做官就不能作学问了么?那样的话,我只能说他们的目的就不是学问。
我今虽然取缔了儒家作为科举的唯一通路,但是并没有禁儒,他们照样可以治学。”
张煌言无言以对,谁都知道表面说的再冠冕堂皇,读书的最终目的还是做官。好在除了那些书呆子,真的有才学的人,学起其他的事物了,也比一般人快一些。像徐光启、宋应星之类的大才,也都是读书人出身。
马士英随即说道:“此举关乎国家大计,须得好好筹划,尤其是确定科考的内容。”
张煌言瞪了他一眼,马士英一句话,就将对这件事可行不可行的讨论,转移到如何施行上去了。侯玄演说道:“我已经想好了,这次的考题由我来出。”
做官需要的东西有很多,才思敏捷、随机应变都是必不可少的,不管什么朝代,昏官都比贪官还可恨。万一遇事不用请示,自己能有所决断,才是基层真正需要的人才。侯玄演觉得后世的公务员考题,就很有借鉴的意义,至于做了官该怎么做,每个人都需要自己摸索。
………………
景祐二年五月下旬,金陵的外修好的官道上,许多骑士往四面八方而去。
这一次的五月恩科与以往不同,不需要考生再花费昂贵的路费,来到金陵考试。话本里常见的,烟花之地的当红姑娘,为了穷书生资助路费,高中进士之后回来赎身迎娶或者狠心抛弃的桥段,彻底成为了历史。
由军方带到各处,全国一十三省增设一百五十处考点,几乎是每个府内都有。而且为了防止当地的官员有私心,帮助当地的考生作弊,这次监考全是讲武堂的军官。获得资格的考生只需缴纳很少的报名费,大抵是试纸的钱,就可以参加。
因为是第一年,拥有考试资格的人需要进行审查,北伐军有功之人家眷免检;沦陷期间家中有为清廷效力的一律不准参加;三代之内有作奸犯科杀人放火的,一律不许参加;若有不识字胡乱报名者,查到了严惩。这次审查之所以如此严格,是为了控制考试人数,毕竟第一次没有门槛。将来等教育机构铺设得差不多了,门槛就要变一变了。
侯玄演已经着手在各个县开设公办学堂,让适龄幼童启蒙认字,文字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不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明朝学风虽盛,不识字的人却是极多,开民之智就要改变这种情况。反正现在许多秀才都没事可做了,给他们个工作岗位养家糊口,总好过天天在家中当个米虫掉书袋要好。
将来就要公办学堂毕业,才能参加五月恩科,跟后世的高考一样。
这次的试题也很特别,由侯玄演亲自出题,据传看过的大臣都连连摇头,不知所谓。
五月天不冷不热,正好适合这样的考试,在浙江金华府,考场外早就人山人海。
一青衫书生,摇着扇子笑道:“哈哈,吴兄乃是我辈浙东年轻读书人之首,天下谁人不知,这次定能折桂高中。”
“刘兄客气客气,谁不知道你是松华书院第一才子。”
“哈哈,吴兄,请!”
“刘兄请。”
刘守静和吴宪本来都是才气一般的士子,但是朝廷几次大的清剿,将那些名门望族出来的名头响的才子都挡在了门槛之外。矮子里面拔将军,没了上面的才子压着,两个人都自视甚高。
两个长相颇为英俊的才子,手拉手走进考场,几个身穿军服的讲武堂将官面色威严,说道:“时辰差不多了,按各自报名时候的牌子做好,不可交头接耳;不可提前交卷;不可出声喧哗。”
监考官在考场也很有军伍之风,让这些考生都有些畏惧,开始低着头等着发卷。
刘守静自信满满地铺开卷子,第一道题就把他震住了:假设本朝越王爷侯玄演府上养有一鹤,仆役带鹤游街,为民犬所伤。王府仆役状告民夫,你若为当地知府,该如何写判词。
刘守静晃了晃脑袋,将自己代入到知府的身份中,一想到这是当朝越王爷亲自出的题,不禁提笔写到:杀犬赔鹤。
刘守静点了点头,十分满意自己的答案,言简意赅而且表达了对王爷的忠心。
接下来第二题,又把他震的不行:
赵三和李四乃好友,二人约定一起到南都经商。赵三之妻孙氏不想让丈夫离开,邻居有证言称当晚夫妻争吵不休。到了出发那天,李四到来,不见赵三,便让船夫王五前去催促。王五到赵家叩门,直呼“三娘子”,问赵三怎么这么久还不来?孙氏很惊讶,回答:他出门很长时间了,还没有上船?张潮回到河边,告诉李四,李四很惊异,急忙与孙氏分头寻找,找了三天不见踪迹。
问此案有何疑点,谁人是真凶,点出凶手名字并陈述理由。
刘守静揪了揪头发,写道:凶手乃是孙氏,与丈夫争吵杀人。
刘守静感觉有理有据,继续往下看,第三道题彻底要了他的命:
假设你为吴江县令,县中须为北伐军制盔甲。如果交给王掌柜和李掌柜共同来制,需要二十天。若王掌柜一家,则须五十天。王掌柜每日比李掌柜多制一百件,则北伐军需要盔甲多少副。
刘守静看这道题后面,标着一个选做的小字,果断选择了放弃。
一张新鲜出炉的零分卷,就这样被交了上去。。。
这一天对于所有的考生来说,既过足了官瘾,在试卷上当了一天的官老爷。但是也揪心的很,不知道薅掉多少的头发,出题的侯玄演不知道挨了多少咒骂,一天都在打喷嚏。
侯玄演老神在在地坐在院中,听着陈圆圆和卞玉京唱着金陵小曲,心里爽到不行。
第393章
第一天的考试结束了,第二天再进考场的考生们,脸色明显和第一天各有不同。
这一次的考试侧重点不再是断案和账目,变成了各种谷物的辨认,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死读书的人而言,今天更是难熬的一天。
第三天的时候,前来赶考的考生已经少了一半,今天是最后一天,题目也只有一道:
假设你是砀山县的县令,暴雨引发洪水,写一篇文章阐述如何治理。
这次五月恩科的题目,答案清晰,阅卷工作简单不少。很快各地的成绩就报了上来,现在官职空缺严重,北方往往是一个官干着全县的活儿,还有很多县至今没有县官上任,处于军队托管的状态。神州大地,百废待兴。。。
才到六月份,中举的考生就被当地官府召集起来,进行最后的分派。
吏部通宵达旦地工作起来,这个炎热的六月,金陵的官员出的汗水比以往每一年都多。
一早,侯玄演就在书房内奋笔疾书,到处都在紧锣密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