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修蜀道。陈仓、傥骆、子午谷、褒斜、连云这五条蜀道都修,有此五道,可沟通三辅,与留守长安的皇甫将军,互为犄角。
西北绕过陇山,连通凉州的祁山道,最是好走,可多设关隘,加上三辅陇山道,有两条沟通凉州的道路。
和则作为商路,互通互惠,防止大汉最贫瘠的凉州,却又挤了几十万精锐的凉州,因为吃穿而狗急跳墙,又可换取我们需缺的奴兵!
战则作为扎进凉州的两颗獠牙,互相咬合间,将叛军咬的粉碎!”
曹性语重深长的交代着防守事宜。 。王晓将胸膛拍的砰砰响:
“主公,我办事你放心!有杨军师、张将军,又有一万正兵在,介时招些屯兵,守汉中一郡,错错有余!
要我说,正兵就该随主公您回洛阳,汉中五千郡兵、新募五千新卒,这些留给我就够了!”
“啪~”
曹性一巴掌拍在了王晓的铁盔上,嗡鸣声,让他收住了嘴。
“就是因为你为主将,我才不放心!德祖、文远,你二人虽为副,但必要时刻,我授予你二人一个特权,在你两意志一致时,身为主将的王晓必须配合!必要时。。你二人可上报军纪官,军纪长会拿下王晓!军队交于你两指挥!”
“诺!”
张辽恭敬的应道。
王晓张大嘴,哭丧着脸,好不容易镇守一方,还有套上两层紧箍咒,偏偏又不能理论,不然以他对曹性的了解,连现在这镇守的机会都没有。
曹性叹息的摇头,王晓之勇,军中难有超越者,难得可贵的是,他不只是匹夫之勇,而是有勇有谋,出身、年龄、际遇阻碍了他成为一员名将,还有一点就是他那代表勇气的好行险性格。
曹操评价袁绍,五分把握之事不干,七分把握之事不干,九分把握之事还不干,非得等到十分把握才行动。
曹性对王晓的评价就是,五分把握对于王晓,就已经是致命的诱饵,五成以上的把握,表现的如同恶狗扑食一般,不要命的往上冲。
在收益与风险成正比的时候,面对一成把握,他都敢试!
或许这就是他没有留下记载的原因,这种性格,太容易早死了,就算是能力如吕布,未成名就早死,那也最多记载,雁门有个力大的莽汉吕布,在某年某战役被杀。
张辽静静的等待着曹性与王晓的打闹,眼中有些羡慕。
一旁的杨修高高的扬起了脑袋:
“后将军,某可没答应你做这什么军师!出使董卓的任务,已经完成!是去是留某自己决定!”
杨修一脸的高傲,鼻孔朝天,一点都没给曹性这个数百万人之主,当做一回事。
曹性尴尬的陪笑:“德祖朝廷……”
“停停!少跟我说朝廷诏书,大汉律礼,士子有权拒绝征召!”
曹性一下被杨修堵的哑口无言,曹性一再劝阻,杨修就是不答应,冷嘲热讽,一轱辘的往曹性身上倒。
负责警戒的龚都咬牙切齿。哪怕是脾气控制的好的张辽,也忍不住咬牙。
“百无一用是书生!你一介书生敢对堂堂位比九卿的无理!不给你点颜色瞧瞧,还不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
王晓卷起袖子,就要用拳头去理论。
“王晓!”
曹性厉声大喝,王晓脸色再有不甘,也只得停了下来,失落的曹性,不失礼貌的对杨修拱手作揖:
“王晓粗鄙!我替他向德祖你道歉!”
“主公!他……”
“闭嘴!”
杨修高傲丝毫不减,对挥舞拳头的王晓浑然不在意。 。认定了曹性会阻止一般,事实还证明他对了,让他脸上的傲气更浓。
守住汉中,就等于避免了一个蜀国衍生,且更好的将自己掌控的荆州、交州、司隶这三地,串联在一起。
乱起之时,西可吞并益州,尽得天府之国,还拥有了一个大后方,哪怕前线失败,还能关起门来做一个蜀国。
东可吞并江东,尽得南方,建立南朝北伐。
由此可以看出,汉中又是四战之地,董卓、贾诩、刘焉都不是什么好相处的邻居。
张辽年轻,离顶级统帅、名将,还有一段历程,王晓更是能力远低于张辽,只是张辽初来乍到,加上三位老部将,也就王晓一个用,张雷、曹勇那普通二流的水平,已经不堪重用了。
真到了危机时刻。。只有军纪长拿密令支持张辽掌权。
三十年后的张辽留守汉中绝对是够了,但如今他还需更多的经验积累,留下一位得力谋主辅佐,成了必然。
李儒在洛阳、陈杨在北海、王修在东莱、蒋琬在九真、桓阶在日南,五大谋主都来不了。
眼前有一位一流谋主,却根本瞧不起自己。
曹性垂头丧气的,就要放弃了,这时杨修突然道:“王都尉!我杨家三世三公,列卿我还真见多了!”
就在王晓气的脑袋冒烟的时候,杨修用他那聛睨一切的眼神看向曹性:
“后将军,有一点我不解!你为何肯定关东会乱?既然关东会乱,你又何苦放任与自己不对付的袁绍等士人去关东!”
有的谈就有希望,曹性立马打起了精神,挥了挥衣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腹三层非一日之馋,大汉混乱五十年!顽疾已经根深蒂固!治好了黄巾、叛军癣疥之疾,心腹之患也该浮出水面了!”
第404章 盲点
席卷天下的黄巾,只是癣疥之疾,如今也治愈的差不多了,那大汉的病根在哪里?
天下有大智慧者,都知道,那就是土地兼并严重,这只是大汉,华夏历朝历代朝代之末都是如此。
封建皇朝贵族阶级的人数在几何似的往上涨。
被剥削的贫民人数在几何似的往上涨。
而耕地却只有那么多。
和平的久了,人数涨了,慢慢出现了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而贵族阶级人数再是增多,也不可能去省吃俭用受苦受难的,为了供给自己的奢靡挥霍,兼并土地、加剧剥削贫民成了必然。
贫民人数也在上涨,剥削又越来越严重。到最后,连吃饭、穿衣都成了问题,一有天灾,成片成片的饿死,不想死的就只能造反。
有时候造反不是为了推翻朝廷,大字不识一个,连村都没出过几次的他们,是没有这么高的报负的,很多时候,为的就是接受招安,招安的东西就是一口吃的。
可封建皇朝的贵族阶级会给吗?给了你,那他还怎么管理下面没造反的贫民,而且贫民人数也增长到土地难以供养的地步了。
比如他只有百亩地,他家身为地主有三口,家中有十口佃农,一人种十亩,佃农一半的收益上交给地主。 。由于人均十亩地种,加上家中有老有少,劳动力还有些不足。
地多,上交了一半租金,还可以丰衣足食,繁衍后代自然不能少。
接下来是第二阶段:时过三十年,新一代成年了,而因为人口的繁衍,地主家有老婆有小妾,三口变成了十五口,佃农家丰衣足食,十口变成了三十口,但土地还是百亩。
地主家十五口是不干活的,从小奢侈惯了,节俭也是不可能。
佃农变成了三十口,如此以来人均变成了三亩三,劳动力不足的现象没有了,丰衣足食也没有了,但还算温饱。
第三阶段到来:又是三十年过去。。在汉族人强大的繁衍能力下,占据妻妾的地主家成了六十五口,佃农家成了百口,人均成了一亩,养活自己的同时,还要供给六十五口主人挥霍。
丰衣足食没有了,佃农只能起早贪黑,精耕精种但求多些收成,为了果腹,不得不去吃野菜、野果,打猎、捕鱼挣外快。
而地主阶级,一百亩一半的租金,供养六十五口,是无法纸醉金迷的,那让他们吃苦?不可能!
为了继续过好日子,两条路成了当时都能看到的选择,一条就是加租,反正劳动力泛滥,不怕没人帮忙种地,另一条,大地主吞小地主,小地主吞自耕农,土地多了,租金自然多了。
第四阶段,又是三十年,如此等同于九十年过去,百亩通过吞并变成了百五十亩。
至于开荒?从炎黄开始,中原开发上千年,能开荒的都早已开的差不多了,南方倒是很多,但想让这些地主背井离乡那是不可能的。
地主家保持着生养者多的优势,繁衍成了两百口,佃农更多,除了自家再加吞并自耕农,致使自耕农沦为佃农,人数到达了三百口。
一百五十亩地,供养两百口地主阶级,都成了困难,何况还有佃农三百,我是地主,苦了谁能哭了我自己吗?
加租!五成太少,不够自己糊口,七成不多,最好九成!什么你活不下去?那是你的事,地是我的,你不种有人种,佃农不种,有家中庶子种!
吞并!所有没有势力的自耕农,统统吞并,而且吞并了你,还不需要你来做佃农,吃空气去吧!
自耕农活不了了,佃农忍饥挨饿吊着命。
活不下去的开始叛乱,目的是一口饭,而地主阶级自己都不够,怎么可能给你。于是佃农成了他们镇压叛军的力量,佃农以数量的优势,打败这些叛军!
打仗是会死人的,人死了,吃饭的人自然就少了,麻烦好像缓解了。
最后一个阶段,太平百余年后,地主家人成了五百口,地再怎么吞并,但也就是三百亩,佃农虽娶不起妾,很多还娶不起妻,但庞大的基数下,成了千口!
三百亩地,养地主家五百口,佃农家千口!怎么养的起?养地主阶级都困难,自耕农没有了,没有了吞并的方法。
加租成了能看到的唯一出路,不愿租的可以退佃,反正地主家庶子多的很。
佃农变成了累死累活。 。还养不活自己,家人年年都有饿死,一到天灾之年,一家一家的饿死。
不想饿死,就得造反,佃农造反,也就没有人帮他去平叛了,养尊处优的地主庶子,走向了前线,可佃农的人数优势,还有不反就饿死的巨大压力,让他们往往能席卷天下,就如陈胜吴广,如黄巾。
但知识的匮乏,也限定了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往往只是乱世的挑事者,却不是受益者。
天下再次大乱,土地面临再次洗牌,直到死了人的足够多,让固定的土地养的起当时的人口,让获胜的地主阶级可以奢侈的挥霍!
这种战乱,用数十年平定了,就是小乱,传承上一个皇朝,如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或许是这样的战乱时间太短,死的人不多,往往很快就腐朽。
而用了数百年才平定,那就是一场大乱,百中存一,上一个皇朝将为这场战乱背锅,如东汉末年,皇室如何腐朽、贪婪,奸臣如何挡道,东晋末年皇室如何腐朽、贪婪,奸臣如何挡道。
新的皇朝衍生,人死了这么多,战乱了数百年,人心思定,想不太平昌盛都难了!
如此轮回,百余年一几十年的小乱,三百年一数百年的大乱,华夏皇朝,历朝历代一直持续着,保持着。
这些熟悉数千年历史知识的曹性,深知。
身为仅次于四世三公的三世三公杨氏,作为当今第二大地主家族,又到了三百年一大轮回,且谋略一流的杨家人,同样深知!
曹性的目的就是告诉他,我们都是明白人,而胜利往往站在明白人一方。
第405章 科技、扩张
看似铁定的历史规律,让一个个华夏朝代,陷入百余年一个小轮回,三百年一个大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