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斥候难道不应该马上归队将情报向上官禀报吗?
怕是这些斥候看见了火凤军,欢喜的连自己是谁都忘记了。
还真是混蛋!庞军在心里骂道。
城墙之上,一片欢腾之声,看到火凤军的旗帜,所有人都知道,玉泉郡安全了。火凤军在大楚,可是比东部边军还要强悍的存在。
陈度的眼眶子热辣辣的,如果不是强自忍着,只怕眼泪都要下来了。自己的坚持,终于还是得到了回报。
火凤军回来了!
当然,他们不是历经艰险杀出来的,因为这一路过来,他们就没有碰到齐国军队。在他们回程的路线之上,齐国军队似乎有默契一般,几乎都是主动地为他们让开了道路,便连斥候之间的拼杀,也没有发生过,因为齐军斥候一看到楚军斥候,立马就打马远奔。
其实火凤军选择的这一条线路,是相当危险的,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前后左右,都是敌人。在普通将领的眼中,这自然是一个愚不可及的计划,但在像罗虎这样的高级将领眼中,自然知道,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不是军事上的,而是政治之上的。
皇帝对程务本的猜忌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之上,宁可冒着危险杀出一条血路,也不愿意安全的走到程务本的陷阱之中。
是的,陷阱,皇帝就是这样认为的。
可这一路之上太过于奇怪了,罗虎百思不得其解,齐人,根本就不与他们作什么纠缠,甚至于,他们军队还没有到,前方的齐军便已经自己挪开了道。
要说齐人怕了火凤军吗,也不尽然,罗虎可是清楚,此刻在火凤军的主力部队后头,便吊着一支齐人的骑兵,大约在万骑左右,可他们的行动,倒不像是要与火凤军决战,倒仿佛是押送一般。似乎要目送着这支军队离开东部六郡。
这种感觉让罗虎很不舒服,也觉得很羞辱。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终有一天,我们是会杀回来的。火凤军的将领们都是极其骄傲的,但这个羞辱,他们现在却不得不忍受。
这种局面,楚军的高级将领们在奇怪之余,最后都将原因归结到了安如海在齐国境风的大肆破坏,齐国极有可能已经忍受不了安如海的这种打法了,因此只能先集中兵力将安如海灭掉,这使得他们无法聚集起主力部队围歼火凤军。
毕竟火凤军的强悍,也不是一般楚军可比拟的。
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后,火凤军的心里好受了一些,对安如海的尊敬却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相对应的,他们对于程务本,现在却是出离的愤怒了。
都是国家重臣,但安如海与程务本的选择,却是截然两样的。
至少,罗虎他们这些将领们都是这样想的。在他们心中,程务本离逆贼的程度,已经差不了多少了。
火凤军不是东部边军,东部边军将程务本视为神明一样的存在,但火凤军却一直都是天子亲军,对于程务本这样一个被称为楚国铁壁的家伙,自然是不服气的。
楚国铁壁,这是好听的说法,不好听的说法,那叫乌龟壳。这倒是火凤军将领们对于程务本一向的观感。
东部六郡没有了。这已经是铁一般的事实。罗虎原本以为,玉泉郡肯定也没有了。但眼下,高高矗立在自己面前的玉泉郡却仍然飘扬着大楚的旗帜,这让他长长的松了一口气,这一路行来,火凤军虽然没有打过什么仗,但后勤辎重什么的,已经是啥都没有了。他们急需补充粮食,军械,玉泉还在,那就什么都有了。
看起来,玉泉的军容还算整齐,这个郡守不但忠于职守,还是一个能力相当出色的人物啊!罗虎在心中感慨了一句,便看见玉泉郡城的大门洞开,十数人从内里走了出来。
第969章 先要搞清楚状况
闵若英坐在池塘边的廊椅之上,盯着清澈的水面这下,成群的锦鲤自由的游来游去,但他的心思却丝毫没有放在这上面。自从潞州突围之后,他终于能呆在一个像样的居所里,好好的休息一下了。
这间居所,当然就是玉泉郡的郡府,至于这里的郡守陈度,自然就要搬出去了,好在陈度的家眷已经不在这里,光杆一个,倒也方便。
罗虎的五千先锋军进城,接管了所有的防务。而闵若英打算在这里呆上一段时间,他离国日久,从被包围开始,他的消息便相当闭塞了。就算突围而出之后,由于东部六郡被占领,他实际上仍然在处在齐军的一个松散的包围圈中,消息来源仍然有限得很,现在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地盘,先前那些担心,恐惧,都已经不翼而飞。但朝中现在究境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他并不清楚,最关键的是,程务本比他提前近两个月回到本土,自然不会没有动作。
程务本在朝中根基深厚,支持他的人,不在少数,闵若英现在心中既然存了拿下程务本的心思,自然就非得弄清楚一切不可。
总结起来一句话,程务本可不是他说想拿就能拿的。
回廊之上传来了脚步之声,罗虎大踏步的走了进来。进城的只有五千先锋军,由罗良统带着的另外三万多铁骑尚自驻扎在城外,一来是城里也容纳不下如此多的军队,二来,也要防备身后的齐兵的进攻。
能全须全尾的将四万火凤军从包围圈中带出来,对于闵若英来说,的确是一个楚幻般的结局,即便是他将一切都设想得再顺利,也不会比现在这样的结果还好的结果了。自从突围而出之后,齐人的统帅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一般,反应迟钝,指挥失措,昏招迭出,竟然让他在不可能之中找到了一条又一条的缝隙,从包围圈之中钻了出来。
闵若英没有深思这一切的根本原因,他将其归结在了安如海在齐国国内的翻天覆地,使得齐人终于不得不调集重兵去灭了这个心腹之患,大部队去了那边,自己这头,自然就兵力不足了,其它的那些军队,又如何挡得住四万火凤军的一击。
想起安如海,他长叹一声。忠臣呐,可惜,他活着回来的可能性太小了。自己让杨青派了探子去寻找安如海,不管怎么说,也希望安如海能安全的回来,那怕就是他一个人回来,也会让闵若英多一条臂助。
安如海在国内的威信,并不比程务本低。真要说起来,现在国内的格局,安如海只怕还要比程务本更管用一些,安如海掌管内卫多年,积威甚重,而程务本的威望,却大多集中在军队之中,而其中举足轻得的东部边军,如今只剩下在荆湖的三万人了。
一想起这三万人,闵若英就不禁牙痒痒的了。
正是因为这三万人,才让他不敢随意动手啊!
“陛下,城内所有关防已经全部由火凤军接手,城内原本的军队,都已经让他们回到军营中去了。”罗虎行了一个礼,道。
“嗯。”闵若英点了点头,“那个陈度来了么?”
“陛下,陈度正在外头候旨。”
“让他进来!”闵若英吩咐道。这个陈度,还是颇有能力的,以前倒是没有将他放在眼中,但大难来时浪淘少,倒将这个不声不响的地方郡守突显了出来。因为程为本的突然跑路,使得齐将周济云麾下的数万大军,突然袭击了昆凌关,然后逐一攻打东部六郡,据闵若英这一路之上收集到的消息,东六郡的郡守们,几乎没有形成像样的抵抗,便一溜烟儿的跑得不见了,倒是民间,形成了不少的义师抵抗齐军,但没有了强有力的组织,这些义师是兴起也勃焉,消灭也忽焉,转眼之间,便被齐军打得惨败。倒是这个靠近慈化的玉泉郡,一切都还井井有条,不但郡兵像模像样,还招募了上万的青壮,入城的时候,看起来倒也算是不错,这一对比,便显得陈度很有些本事了。
因为玉泉郡的存在,使得火凤军得到了强有力的补充,府库里粮食,军辎,都让火凤军大大的喘了一口气,要知道,这两个月来,他们是疲于奔命,战斗力呈直线下降,现在到了玉泉,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他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恢复起来。
这是一个值得拉拢的地方大员啊!闵若英在心里想到。
候在外头的陈度,现在心中也是一片忐忑,他的双手里抱着一大叠朝廷发下来的邸报以及命令,这些都是皇帝指令要看的,皇帝闭塞日久,现在想要了解全国的情况,这是应有之义。而让陈度震惊的是,却是刚刚罗虎下令抓捕了庞军等十名程帅派过来的军官,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陈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庞军等人,协助玉泉守城,就算无功,但也不能说是有过吧?怎么无缘无故的就抓了起来呢?
这让他对自己的性命甚感担忧。
微躬着身子,随着一名护卫走进了这个熟悉的府邸,皇帝并没有在书房之中办公,而是在后园之中等着自己。
三拜九叩,大礼一毕,爬起来的陈度,低着头,静候着闵若英的吩咐。
“这一次,你做得很好。”闵若英打量着眼前的这位郡守,作为一郡之守,他大致都是晓得的,但并不是个个都熟悉,像这个陈度,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名气,也没有做出过什么特别让人眼前一亮的事情,中规中矩而已,这便让他很难有映象了,不过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这一次的国难,倒是让这个人脱颖而出了。
“陛下,臣忝为玉泉郡守,只是尽臣的本分,只是臣能力有限,眼见齐人肆虐,却只能守本土,不能提兵收复失地,实在是惶恐无地。”陈度道。
“如果东部六郡,每个郡都能像你一样,守住本土,国事又何至于此?”闵若英叹了一口气。
陈度心中一震,东部六郡的失守,他是晓得的,其实也怪不得那些地方的官员,一直以来,六郡的防卫工作,都是由东部边军主持的,东部边军一败,齐军忽如而来,这些地方根本就没有时间组织防御,自己这里,倒是占了空间的优势,听到了消息之后,便开始着手准备,而玉泉不失,说到底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么出色,而是因为齐军根本就没有打而已。
齐人真来了,能守几天,他是一点底也没有的。
“臣惶恐。”陈度垂下了头,让他反驳皇帝,替同僚说几句话,他也是不敢的。
“你做得好,朕记在心里了,嗯,说说国内的情况吧,朕久在外征战,国内的情况不甚了了。”闵若英道。
“是,陛下。”陈度抬头看了一眼闵若英。“不过臣身在玉泉郡,距离朝廷中枢太远,消息并不灵通,大部分都是从邸报之上得来,而现在国内情形有些混乱,便是邸报也不能及时送到,所以所知也有限得很。”
这种情况并不出闵若英的意料之外,十几万大军被围,连自己这个皇帝也身陷其中,国内要是不一片混乱那才是奇怪了。
“起初,臣在玉泉什么消息也得不知道,大概只知道朝中诸君意见相左,争吵十分激烈。”陈度字斟句酌地道:“大致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是要立即组织大军出援,另一派,则是要构建大楚的第二道防线。”
闵若英的冷笑了一声,构建第二道防线,这倒是与程务本这个逆贼所想的差不多。好得很,这一次出事,倒是让这些埋藏得极深的家伙们自主的跳了出来,是以为朕回不来了吧?
“两派意见相左,谁也不能说服谁,事情便拖了下来,直到昭华公主返上京之后,情况才逐渐好转过来。”
“你说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