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光在一旁指指点点,又不采取实际行动!难道匈牙利人认为他们靠嘴炮就能够挡住敌人么?
又或者是匈牙利王国现在连十几二十万的援兵都拿不出来么?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好歹也是奥匈帝国的二当家,混得再怎么差,十几个师的部队还是拿得出来的!就算是没有,匈牙利王国临时动员也可以凑出来!
至于前线所需的战略物资,又不是让他们全额承担,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只是需要他们提供一批物资应急。
匈牙利王国好歹也是一个人口超过两千多万的中等王国了,只要他们愿意,完全可以从资本家们手中扣出一部分出来,供应前线两三个月的物资总还是有吧?
毕竟现在是在保卫匈牙利王国的本土啊?没有道理光让友军出钱出力,他们自己就在旁边打酱油我、摇旗呐喊吧?
显然匈牙利人的立场和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元帅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匈牙利人看来这场战争是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的战争,和匈牙利王国没有任何关系!
至于当初匈牙利王国支持奥匈帝国参加这场战争的事情,早就被他们抛到了九宵云外去了。
既然这场战争和匈牙利王国没有关系,他们之前都出钱出力帮忙打仗了,现在损失惨重战争打到了他们的本土上,要求德奥进行补偿不过分吧?
至于继续为这场战争出力,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之前他们不是已经出过力了么?付出的损失那么大,到了现在都没有获得任何的补偿,那他们干嘛还要继续战争呢?
毕竟约翰牛只是承诺了不追究之前匈牙利王国的战争责任,并不意味着他们今后的战争,协约国也不会追究责任!
双方的立场不一样,想法自然也就不一样了,不过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元帅依然以他南线德奥联军总司令官的身份下达了命令。
至于匈牙利人如果有胆子抗命的话,完全可以不执行啊!反正退守蒂萨河后,奥古斯特·冯·马肯森手中的军队也不需要那么多了,匈牙利这三四万军队他还真不在乎了!
前提条件是这些匈牙利军队留在这里别回去了,否则违抗军令,回去依然是要吃枪子的。
好吧,维也纳政府敢继续战争的主要原因就是到目前为止,战火主要都是集中在匈牙利王国,还没有打到奥地利,现在能够借助这场战争削弱一下这个不听话的王国,也是有助于奥匈帝国长治久安的!
面对强势的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元帅,匈牙利人果断的选择了认怂,当然作为代价,就是当部队撤退到蒂萨河对岸的时候,匈牙利人组成的部队中又增加了几千逃兵!
毫无疑问,逃跑的都是些本地人,直接趁乱跑回家去了,反正这场战争和他们又没关系了,谁爱打就让谁去打吧!
这也是匈牙利王国现在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如果说奥匈帝国的民族问题是严重的话,那么匈牙利王国的民族问题就是“火药桶”了!
即便是匈牙利人占了王国总人口的一半,但是他们那糟糕的民族政策,把国内搞得一团糟。
在这方面他们比奥匈帝国差的远了,至少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下,大家还是认可这个国家的!
到了匈牙利王国就不行了,国内被压制武力强势住的少数民族积累的怨气都快爆发了,士兵逃亡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
蒂萨首相现在非常的糟心,德奥联军的战略性撤退,虽然在军事上避免了被敌人围歼的命运,但是在政治上对匈牙利王国来说,就非常的糟糕了。
大片的国土沦陷,国内的民族主义已经开始爆棚了,他们主张退出这场战争,收复失地,建立新的大匈牙利王国。
很奇葩吧?匈牙利人要脱离奥匈帝国独立建立新的大匈牙利王国,也就是说斐迪南二世的匈牙利王位他们依然是认可的!
这就是欧洲独特的政治体系了,在法理上斐迪南二世是匈牙利王国的国王,是受到了全世界承认的,他们也以臣民的身份向斐迪南二世宣誓效忠了,自然就不能够轻易的“背叛”了!
即便是他们实质上已经是背叛了,但是在他们看来,他们反对的是奥匈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而不是反对匈牙利国王——斐迪南一世!(备注:匈牙利王国建立的时间还很短,是在约瑟夫一世手中建立的,他还是弗兰兹家族第一个的叫斐迪南的,故他也是斐迪南一世。)
就连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废除了皇位的卡尔大公,还是差点儿再次成为了匈牙利王国的国王,只不过这货太作死,政治手段又太差了,还没来得及掌握权利,就被人给玩趴下了,直接给废除了王位!
虽然现在匈牙利民族主义盛行,各大政治派别已经达成了协议,决定要退出奥匈帝国,建立独立的匈牙利王国,但是他依然不反对斐迪南一世继续做国王。
好吧,所谓的政治派别,其实也就是匈牙利王国内部的大贵族和大资本家们在立场上已经达成了一致,他们决定不和奥匈帝国继续玩了。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认为这次战争同盟国失败已经成为了定局,如果要是继续留在奥匈帝国内部,也就相当于是同盟国的一员了,战后必定会遭到协约国集团的清算!
人都是趋于利害的,为了逃避战争惩罚,他们自然要想跳槽了。在这方面资本家们表现的尤为积极,和大贵族们相比他们的底蕴实在是太差了,没有抗风险的能力!
而传统的大贵族反而不是那么的担心,简单的说就是人家亲戚遍布欧洲,最多也就是被抢劫点儿钱,基本上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还可以通过家族关系保住一些财产。
比如说斐迪南,他出身的哥达王朝分支科哈利家族也算是匈牙利贵族中的一员,并且还是最顶尖的几家。
只要往上翻,大家绝对都是亲戚,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进入匈牙利王国的是保加利亚的军队,他们会担心安全么?
显然不会,那怕是为了名声,斐迪南也必须要保证他们中大多数人活的好好的,这也是欧洲贵族的通行法则。
当然这也不算是无偿的,比如斐迪南在斯洛伐克境内的阿布拉和锡特诺的大片领地虽然名义上被政府接管了,但实质上大家还没有动这一块儿的利益,还有他留下的城堡、庄园依然是属于科哈利家族。(备注:一战前斯洛伐克地区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匈牙利王国)
显然这就是不为人知的内幕交易之一了,作为回报这些大贵族们的城堡、庄园,同样没有被保加利亚的军队光顾过,即便是在沦陷区,斐迪南不也一样没有动过他们的财产么?
而对资本家们的财产,保加利亚的军队什么时候手软过?还不是打一路,就没收一路?
毫无疑问,这都是大家提前沟通好了的,本着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相互之间大家还是愿意留点儿香火情的!
如果他们真的是不管不顾直接瓜分斐迪南的封地,那才是真的作死呢?
至于会有什么后果?先想想看,面对一个国王的报复能不能抗得住吧?
滥用职权谁不会啊?人都是有私心的,斐迪南自然也不例外,谁要是动了他的奶酪,他就会要谁的命!
想要报复还不简单,比如说轰炸布达佩斯城,断掉某些人的根基;又比如说敌人的庄园、城堡在清报上面突然变成了军火仓库,成为了保加利亚空军的重点轰炸对象,这些问题上可不能拿来考验斐迪南的节操,他真的是没有下限啊!
所以现在真正担心的反而是这些大资本家们,如果他们依旧把自己绑在奥匈帝国这条破船上,那么一旦战争失败,可没有人能够帮他们保住财产,搞不好连命都丢了。
反正这个年代欧洲有优待贵族的传统,大家都会尽量避免无端的杀害贵族,但是资本家们就不一样了,这个年代他们的名声可以说是臭名昭著,他们的死活可没有人在乎!
……
'399。一百三十一章、合流'
在匈牙利王国暗流涌动随时准备跳槽的时候,俄国人也在积攒力量,随时准备跳出来抢夺战利品。
自从尼古拉二世完成了对圣彼得堡的大清洗后,整个俄罗斯帝国都变得风声鹤唳了起来。
尼古拉二世以实际行动告诉了世人:沙皇就是沙皇,处理“叛逆”的时候依然是那么果决!
前前后后被抓捕的资本家、官员连同家属们共计四万余人,尼古拉二世组织了一次集体大审判,然后在民众们的欢呼声中万余人被送上了绞刑架,剩下的人也全部都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干掉了这帮蛀虫后,没有利益集团的牵制,沙皇政府的动员效率立马提高了50%,到了二月份沙皇政府再次动员了六十万青壮,拿起了武器加入到了军队这个伟大而神圣的大家庭中。
毫无疑问,这次动员自然是这批资本家们无私奉献出来,武器装备都是从他们的库房中拿出来的,军费也是从他们的家产中抄没来的!
尼古拉二世这次可是大赚了一笔,光查抄出来的财货现金就高达十余亿卢布,还有上百吨黄金、以及价值几千万英镑的外汇和大量的古玩字画。
不动产就更多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上千家工厂、大量的商铺、住宅,以及大片的矿山、农场……
沙皇政府财政部花费了两个多月时间,才初步估算出这次查抄的资产的总价值,不得不说毛熊的家底就是厚实,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尼古拉二世这次的收获也超过了十三亿英镑。
这笔巨款大大缓解了沙皇政府的财政危机,当然这只是短期的,且不说这里面的不动产在短期内无法变现,就算全都是现金在巨额的战争花费面前也不值得一提。
看看各大参战国的财政支出,就知道这场战争的可怕了。
1913年各国财政支出:
大英帝国197亿英镑;
法兰西共和国201亿英镑;
德意志帝国22亿英镑;
俄罗斯帝国189亿英镑;
奥匈帝国118亿英镑;
保加利亚王国121亿英镑;
意大利王国9568万英镑;
1916年各国财政支出:
大英帝国2568亿英镑;
法兰西共和国2675亿英镑;
德意志帝国3262亿英镑;
俄罗斯帝国2746亿英镑;
奥匈帝国1578亿英镑;
保加利亚王国1136亿英镑;
意大利王国1865万英镑;
这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开支,都是用于了军费开支,面对这么庞大军费开支,各国政府想要尽快结束战争,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为了筹集资金,各国政府都已经绞尽了脑汁,比如向民众加税、向财团借款、印钞票等等。
现在尼古拉二世手中有钱了,自然是要搞大动作的,比如:加快动员速度,对外采购武器装备、战略物资等等。
按照目前俄国人的动员速度来看,到了四月份东线就会出现三百万俄军,要是截止到年底,这个数字还会突破四百万大关。
如果同盟国在西线短期内无法取得突破,那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已经注定了。下半年他们又要在东线面对一个回血了六层毛熊,如果没有上百万德军的话,想要防守都做不到!
情急之下,兴登堡政府决定将革命党人送回俄国,给尼古拉二世添乱。
并且,现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