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朝虽说改革前明旧制,并没有规定非翰林不能成为大学士。但翰林官是词臣,清贵难言,升官快。
有的同学说中举后,继续回书院读书,或者去外地游学。有的同学说中举后返乡置地,当个金举人、乡绅。都是十几、二十岁的青年,当即嘲笑起这种暮气沉沉的志向。
罗君子问贾环,“子玉,你什么打算?”
贾环心中叹口气,微笑道:“我打算回家一趟。然后打算会去江南游学。见识人文荟萃的江南风情。”
秦弘图懂贾环的意思。
庞泽笑道:“子玉,我看你这想法要落空。叶先生可不会放你走。书院的事务一大堆。”若能中举,他的打算是返乡尽孝。几年后再来京城参加春闺大比。
贾环就笑,“这不是还有诸位同学都在书院吗?”
许英朗怪笑一声,说道:“这你们就想错了。我觉得子玉说的江南风情应该是这样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哈哈!”众人大笑。这是唐朝杜牧的名句,赞美的是一位妓家的美丽。
公孙亮维护着贾环,道:“文谦,你别瞎扯。贾师弟今年才十一岁不到。”他中举后的打算是回乡夸耀,读书一场,总算有所交代。然后回书院继续读书。
许英朗就冲好友乔如松挤挤眼睛。乔如松无奈的一笑,道:“子玉六月底在书生食府里拿出的那首送别的曲子,后面有个落款:诗诗为贾先生题。若我没料错的话,这位诗诗姑娘应当是京城的花魁苏诗诗。”
“喔——!”
夜色中,众人七嘴八舌的说起这个八卦来。公孙亮无言的笑着摇头。因为他很清楚,是贾师弟当年一句“佳人相见一千年”将苏诗诗捧的在名妓、花魁这个行当中独占鳌头。
…
…
第二天清晨,众人起床收拾,吃过早饭,龙王庙的主持和和尚们送贾环等人。多少有些舍不得。这些书生来这里游玩,他们的收入也多起来。
许英朗对主持和尚道:“大师,临别赠言,我有一语相告:山不在高,有路就行。你这庙要想香火盛,这路得修修。”
主持和尚苦笑一声,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目送着发出善意哄笑的书生们离开寺庙。心中有些不同的感受。这群书生有些与众不同。
走在路上,快要下山时,公孙亮道:“贾师弟,如斯美景,可有佳作?”
贾环无语的拍下额头,怎么都喜欢来这句,道:“只得了一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哈哈!”众人都是大笑,心情愉快的下山。可不是,游览了京西三座名山,以百花山这里的风景最好。踏遍青山人未老,很贴切啊。他们都还年轻着呢。
贾环笑笑。他知道同学们理解错了。但无意纠正。
纵观主席的全词,“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意思是:主席忆起在以往征战岁月转战南北时踏遍的众多山峰及艰难险阻,斗志依旧坚定,精神依旧旺盛,坚信胜利终会来到。
这是极其豪迈、慷慨、坚定之语。
而他,来到红楼世界的两年多,他终于要实现他的第一个初级目标:摆脱猪队友们。他在红楼世界的奋斗刚刚开始。以这一句诗词自勉。他坚信他能在红楼世界里活下来,过上富裕、稳定、悠闲、体面的生活。
这是他内心里的想法、期盼、意愿。
兼济天下这种崇高的理想、大志向,他向来是没有兴趣的。
…
…
七月二十日,北直隶乡试时间公布,定在八月二十四日。
北直隶的乡试主考官方望官居南京礼部尚书,七月进京后住在大时雍坊中皇帝赏赐的府邸中。作为天下文坛盟主,每日前来拜访、投递文稿的人不计其数。方府门前始终是人流涌动。
这天上午,上个朝之后,方望便回家。一名亲信幕僚将今天上门的帖子整理好拿过来。方望挑选了下,决定见见前来拜访的户部湖广清吏司主事(正六品)柳安宜。
雅致的小间中,方望和柳安宜喝着茶,谈着江南风景。
柳安宜容貌清瘦,面白长须,穿着蓝色儒服,他是南直隶松江府无锡人,丁未年进士出身。说着话,微笑着问道:“望溪先生,我听闻朝中对先生主张录取神童一事似有不同的意见。”
方望,字凤九,号望溪,是一名五十多岁的老者,精神矍铄,穿着简单的石青色袍服,顾盼自雄的道:“老夫为国选材,是以学问论高低,不是以年龄来区分。区区流言,何惧之有。”
柳安宜笑着点点头。
…
…
闻道书院的众学子秋游回来,报名后,立即回书院闭关冲刺。时间转瞬即逝。
八月二十二日上午,闻道书院的贾环、公孙亮、罗向阳、乔如松、庞泽、许英朗等十人取得乡试资格的学子准备从书院出发,前往京城参加秋闺大比。
十人中,就贾环和公孙亮还是童生功名。其余八人全是秀才。
咸亨商行在京城中设有店铺,早早的花银子为众人办理好在内城旅店入住的事宜。因而直到考试前两天,贾环、公孙亮、罗向阳等人才出发。
八月下旬,此时已经清秋时分。上午时阳光柔和,闻道书院的东门处,闻道书院近乎所有的弟子约600人都出来相送。
一般而言,参加乡试的考生都是从各地出发,早早的抵达省城(京城),参加考试。像闻道书院这样地处京西40里,恰巧学生有大部分以北直隶各府的人为主,实在少见。
因而,才有今日这送考的一幕。
从闻道书院的东门往东庄镇镇中心的路口走去,黑压压的人群蔚为壮观。不时的有人喊几声祝福的话。声势浩大。镇中的居民、沿街商铺里的掌柜、伙计都看着热闹。
走在队伍最前面一拨人中的贾环哭笑不得的揉揉脸,“这怎么和当年看电视里某高中送考一样呢?”他当年高考的考场,就是在他就读的重点高中,无须送考。
叶鸿云对吴讲郎笑说道:“这怕是要成为我们书院的传统了。”
这话说的相当有自信。吴讲郎也笑起来,“叶兄有此豪言,我也是很期待啊!“书院里现在有个提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书院要一代代的办下去,要有办两三百年书院的理想。
东庄镇横一街的两层楼高的茶楼中,说书人罗先生看着走过的一批批的学子,心中称奇。他又怎么能想到,当年那个找他卖三国演义话本的少年能走到这一步。也想不到,东家有东山再起的一天。这让他平添了几分感慨。
队伍走到东庄镇的十字路口。五辆马车已经等候多时。贾环、公孙亮、罗向阳等人都转身向师长,同学拜别、致谢。
“谢诸位先生、同学送行!”
叶鸿云、都弘、姚纬、柳逸尘、张四水、秦弘图、易俊杰、纪澄等人回礼。叶鸿云朗声道:“祝诸位科场连捷,荣登桂榜。”后面众同学纷纷出言鼓励、祝福。
贾环等人再拜,这才背着行李坐进马车中。十个人,每两个人共一辆马车。贾环和大师兄公孙亮一起。马车,在众人的瞩目中前行,消失不见。
书生食府酒楼的二楼中,林芝韵、舒儿两人在窗中眺望,目送马车离开。林芝韵心里轻声祝福。她知道贾环对这个功名的看中。这时,一阵清风吹来,掀开她洁白的面纱,面纱里是一张如玉般的容颜,精美到极致。哪里有贾环那日看到的恐怖“井”字?
然而,贾环已经出发,并不知道这件事。
壬子年北直隶的秋闺大比就要开始了!
开个单章
今天起的早,和大家聊聊。好看的小说说三件事吧。
首先,感谢书友们对我的支持和厚爱,这本书八月份的成绩是我写书以来最好的。
当然,只和自己比啊。和大神们比,这成绩不算什么。汗。
看到有书友说,第一次我这本书充值,看到有书友说,每天都在给我投推荐票。也看到了那些熟悉的ID,书友们在为我投月票,打赏。
谢谢。
感谢书友们的订阅、月票、推荐、收藏、点击。
九悟拜谢!
……
其次,聊下剧情的事。
我刚上书评扫了一眼。本来是打算第二卷结束后模仿大神写个剧情通告。提前到现在写下吧。汗,我自己预计第二卷,就得在今天或者明天结束。
1关于女主的问题,我依旧认为在十二钗中选是合适的。写红楼文,当然要和红楼第一美女聊一聊人生、理想。
林芝韵这个角色是我所钟爱的,但是她的身份设定,明确的预示这不会是正妻人选。
2要离开贾府的想法。这是贾环的想法。但生活中很多时候,个人的想法往往是要被时代的潮流、时代的趋势所改变。
比如,主席当年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他能想到:“三十一年还旧国”,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比如:我们在小时候立下的理想,现在又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呢?
理想与现实,往往是背道而驰的两条平行线,一条向东,一条向西。理想与现实,隔绝着一道天堑般的鸿沟。我在这边看理想,理想在那边嘲讽我。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所以,第三卷的卷名是:贾府新贵。
这是我在写书之前就设定好的。
……
……
最后,招募书评区版主的事情。上次有位书友在群里建议我设几个副版主。
汗,每次写完新章节就发,经常忘了在后面感言里说一声。
在这儿说下吧。邀请支持我的,有时间、精力,有兴趣的书友帮我管理下书评区。非常感谢。
给书评区加加精华,聊聊剧情话题什么的。
现在已经有黑色扉语书友一位版主。非常感谢他。
我自己想:是再设两三位副班,不知道有没有书友来。汗。
申请版主的办法:可在书评的右侧申请。我没记错的话有个按钮。或者,在群里给我说声。我邀请。或者,私信下我,我邀请。
第一百六十一章 桂榜(上)
点点的灯火在夜色中犹如长龙,汇聚在贡院前。考生云集。声浪喧哗。北直隶乡试首场就在今天!
三年一次的大比,京师上下瞩目。
国朝科举如明朝旧制,分南北两榜。全国科举实力最强的几个地区分别是:南北两直隶,江西、浙江、福建、湖广。北直隶的乡试向来很受士林关注。
况且,本场乡试大总裁、文学宗师方望方凤九已经放话:将以才学论高低,不以年龄为界。届时,国朝的举人最低年龄线极有可能会刷新。
这是改革科举录取潜规则的大事。皇周自定鼎以来,就没有褒扬神童的风气。科场之中遇到神童,历来都要仿明朝顾璘、张居正旧事压一科。
然而,皇周享国一百五十六年后,终于有文坛大宗师站出来,意欲改革旧制,引导科场风气。
浅淡的晨光在天际边出现,浅浅的鱼白色。高大的龙门前,一排五十名士子经过搜检后,各自重新整理衣衫,提着考篮准备入场。
贾环、罗向阳两人同为京师宛平县人,一起从龙门内四个入口之一的“虞”门入场。
罗君子换了一身蓝衫,微凸着小肚子,小胖,深吸一口气,自信的笑道:“子玉,请!”
贾环瘦小的身影在平均年龄二十多岁的士子几位显眼,穿着普通的直裰,脚蹬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