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红楼-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给雍治天子打压,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前面,有这样的一些牛人们在做榜样、模板。比如:李东阳、杨廷和、张居正。
  贾环躬身行礼,谢道:“学生省的。”又提醒道:“何相为士林之望,宜将保重。学生尝闻有钓鱼之法,望前辈慎之。”何大学士是文官集团的领袖。说他是士林之望,并非虚言。
  贾环这几句话,其实是说的不怎么得体的,有点冒失。但是,将他的担心、提醒的意思表达出来了。
  何大学士看了贾环一眼,微微一笑,端茶喝了一口。
  贾环便趁机告辞出来。出何府,小时雍坊,在盛夏的下午三点许,炙热的街道中,贾环回头看了一眼坊中繁盛,心中叹口气。
  他这几天想明白一件事:雍治皇帝,若是要让政老爹担任一省的学政,有极大的概率是在钓鱼。
  不用说,文官集团肯定会集体反对这个任命。没有人会容忍一个勋贵出身的官员,担任一省大宗师这样的职务。连科场都没下过的人,怎么点士子当秀才?这不是搞笑吗?
  这是对科举规则,粗暴、公然的践踏。是对科举出身的官员一种蔑视,是对其优越感的一种强力打压。
  那么,文官集团的力量,就将全部的暴露在天子面前。数年之后,以当今天子的手腕,恐怕会将文官集团清理大半,将文官集团所谓的政治理念,扫到垃圾堆里去。
  不是科举出身的官员,就归属于文官政治集团当中。比如清朝,政局稳定之后,一样的科举取士,为什么没有形成文官集团?明朝的初年,一样没有这种概念。
  根本的,还是要认可文官政治的理念:士大夫与天子共天下!当然,国朝文官政治还在起步阶段,理念要弱一点:文官当国,王朝兴衰不可系于天子一人。
  贾环身为文官集团的一员,当然是希望这个集团继续存在。但,他不知道何大学士听进去没有。若是没有,他后面几年的日子,怕是就难过了。
  而且,若是何大学士在斗争失势,他在领导贾家在政治博弈中,也要全面的考虑这个素潜在的风险。
  …
  …
  贾环从何府出来时,大儒傅伯龙正在东宫里,与太子讲经。话题,还是贾环最近引爆京城舆论的那份文稿。


第四百七十四章 武勋集团
  华美的偏殿里,太子居庭中,坐在乌檀木书案之后。大儒傅伯龙面对着太子,站在约两米开外讲经。
  傅伯龙是一名将近七十岁的老者,精神健旺。身材高大,长须花白。蓝色的衣袍宽大、飘飘。他和太子的话题正好由经义延伸到“贾府整风文稿”上。
  傅伯龙道:“殿下,臣以为此子有治国之才,不可不重用。”
  太子宁溥顿时脸色微微阴沉下来。谆谆教导他的老师尹言已经调离京城,任湖广黄州府知府。翰林外放,只升一级,等同被贬。一连串的新仇旧恨涌上心头。
  宁溥冷哼一声,道:“太师,此人心思阴沉、为人狡诈。这篇文稿里通篇都是阴谋。都是雕虫小技。君子之道,以德服人。”
  傅伯龙官加太子太师(从一品),属于虚衔。看了看自己的学生,心里叹口气,道:“殿下的话没错。不过,朝廷有征西域之意,贾环曾经提出治理西域之策,如此人才,不用可惜。”
  宁溥愣了下,这才明白过来。心里,默默的重复了一句:此子有治国之才,不可不重用。
  …
  …
  贾环的翰林生涯很轻松。五月十二日,便再一次拿到方宗师和新晋礼部左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曾缙批准的长假:请假三个月,结婚。这个假期并不算长。若是身在外地的新科进士,请假半年回家成亲的都有。当然,前提是官位先落实了。
  当日,傍晚时分,贾环去房师魏翰林府中送请柬。魏府的老仆将贾环领到略显寒暄的正厅中。
  翰林的日子都过的很清苦。举债度日的大有人在。居大不易。那些晋商把持的票号、银号里面就有一门生意,专门是给官员放债,谓之:官债。翰林们算是优质的借贷群体。
  贾环在厅中坐了没一会儿,魏翰林就出来,听贾环说明来意,接了贾环的婚礼请柬,不满的道:“你现在固然是在坐冷板凳,但也不能如此自暴自弃?动辄请假。仕途之路,不进则退。”
  贾环知道魏翰林是什么脾气,没说话。他当前的任务,并不是升官。翰林词臣,是天子近臣。当今天子不喜欢你,你怎么升的上去?还有年龄的问题,低调的蛰伏几年才是正选。
  魏翰林见他的心血、经验之谈贾环并不听,哼了一声,问道:“你妻家姓薛?开国之时,紫薇舍人薛公之后?”
  贾环不知道魏翰林怎么突然问起这个,道:“是的。魏先生。”
  魏翰林点点头,又问了几句薛家的情况,将贾环打发走。搞的贾环一头雾水。要说,要全家去哈密卫吃沙子的梅翰林定了薛家的女儿薛宝琴做儿媳。还能扯上点关系。魏翰林这什么意思?他儿子、女儿的年纪都不合适吧?
  …
  …
  贾环离开魏府之后,坐马车前往北静王府中。
  北静王水溶的一名长辈今天做寿,他宴请交好的勋贵世家晚上赴宴。贾府和北静王府一向交好,在四王八公这一批勋贵内,比别家都要亲近的多。贾家之中,贾政、贾环两人接到邀请。
  贾环的马车到北静王府门口,侧门里车马来往,锣鼓喧天,正是喜庆之时。
  四王八公中,这四王,封的都是异姓王,传承之今。周朝开国之时,以北静王功高。因而,水溶年纪轻轻继承王爵,却在老牌的勋贵中颇有地位。因而,水溶虽然并不掌握兵权、实职,但在廷议时,也能说上几句话。
  贾环卷入乙卯科会试舞弊案时,水溶就曾经帮着说了话。只是给吏部宋天官给堵回去。
  要明白,勋贵们的爵位虽然尊贵,属于超品,但这只能保证家族的荣华富贵,并不能保证家族的权势、话语权。只有得了实缺,或者有皇帝的青睐,这才有权势。
  四王之中,权势其下的便是南安郡王。东平郡王和西宁郡王权势都要差很多。所以,虽然北静王只邀请了相好的世交,但北静王府今天的热闹,这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贾环一路畅通无阻,直达府内。而后,给水家的一名近支子弟迎着到一处客厅吃酒中。这并非贾环第一次来北静王府。他与四王八公之家的子弟、亲戚,都是见过的。酒席之中的种种无须赘述。
  四王八公可以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四个王爷、八位国公。也可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开国定鼎时,册封的一批武勋。虽然,时至今日,时过境迁,这一批武勋之内,势力增涨、山头都有很多变化。但大体上可以代称。
  如今旧武勋集团的领军人物,实际上是掌握了兵权的镇国公之孙一等伯牛继宗,官居五军都督府,左都督。说话有份量的,如缮国公之孙三等伯石光珠。贾家,也是在元春封贵妃之后,才重新恢复其一流勋贵的地位。
  除开四王八公之外,周朝还有一批在太宗时期册封的勋贵,可以称之为太宗勋贵,与开国的一批旧勋贵之间并不大和睦。还有,一批在这些年陆续封的近十个爵位。
  约晚上九点许,盛夏的酷暑逐渐的消散。精美的花厅之中,还在觥筹交错。明烛高照,酒令与笑声不断。
  贾环早就借故离席,在花厅隔壁的一处房间休息。他正在思索着他文官集团如何避免给天子钓鱼执法的事时,一名青衣小厮进来汇报道:“贾探花,我家王爷请你去书房说话。”
  贾环点点头,跟着水家的小厮穿厅过堂,前往北静王水溶的书房。书房外的庭院、走廊下,数名精壮的小厮、奴仆守着。都是安安静静,挺胸收肚,有一股凝重的气氛。
  书房中灯火绰绰。“进来。”里头传来一个中年人的声音。贾环颇有些奇怪,北静王水溶今年也不过才二十多岁。走进书房中,就见大不的书房中,坐着几名男子在议事。
  北静王水溶穿着白色的便服,面如美玉,目似明星。居中而坐。旁边的是一名中年男子,皮肤黝黑。面圆耳大,鼻直口方,很有上位者的威势。贾政一身精美的湖蓝色儒衫,坐在椅子中。再往下则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矮胖矮胖的,没说话,脸上带着三分笑。
  贾环中了今科探花,这些日子自是早就和四王八公之中各家的执掌者见过,只是关系远近的问题。
  中年男子,便是如今旧勋贵集团的领军人物,国朝武将之中的大佬,左都督、一等伯牛继宗。三十多岁的男子是都督佥事、三等伯石光珠。
  贾环眼睛一过,心中凛然,这是四王八公集团中的一批核心人物,从容的行礼,道:“儿子见过父亲。”又道:“贾环见过水王爷、牛世伯、石世叔。”
  水溶微笑着点点头,道:“环世兄,今日大明宫中议事,兵部高司马向天子推荐你去西域效力。天子之意未知。你那份关于西域的策论,庙堂诸公都很认可。”


第四百七十五章 王府论策
  北静王的意思:兵部尚书高国对提议,让他前往西域军前效力。但是,他并不通军事。朝廷征伐西域,调他去西域干什么?再一个,目前贾家的危机还没有解除,他怎么敢随意离京?
  贾环心中一突。
  大司马,是兵部尚书的雅称。贾雨村要是没有被贾环“干掉”的话,日后,就会由王子腾保荐到这个位置上。当然,现在他只能在安南的地面上混了。
  如今周朝是文官和武勋集团并立。兵部尚书,此时就是个后勤部长加武器制造商。类似于后世的总后、总装的合集。武官的任命、升迁权力,都在五军都督府。
  而明朝文官集团鼎盛之时,兵部管理着武官升迁。兵部尚书至少算是国防部长。权力或者还要更大一点。
  水溶笑一笑,继续道:“高司马的意思是让你做随军,参赞军机。你在你们府里整风的那篇文稿,高司马很赞赏。说你治家如治军,有大才。
  朝廷意欲征伐西域,此事由何大学士负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的意思是调你在后方组织粮草运筹。毕竟,金陵粮案时,你已经表现出统筹之才。卫司徒附议。
  西域之事,事关重大,天子暂时还没有决定,对你参与西域之事未置可否,过几日还需要再议。”
  水溶说完,对贾政点点头。贾政沉吟着问道:“环哥儿,你自己的想法呢?”
  牛继宗、石光珠两人目光炯炯的看着贾环。
  贾环算是明白他怎么给北静王叫来参加这样高级别的“会议”。他怕是被卷入到一场风波中了。脑子高速的运转着。
  首先,他肯定不能在近一两年内离京。不看着太子那个衰仔垮台,他就不会放心的离京。如此巨大的政治风波中,他实在不信任贾府的猪队友们。
  其次,兵部高司马推荐他,怕是没安着什么好心吧!一个十三岁的少年,用的词越好,听在别人耳朵里就越刺耳。特别是在对他有成见的天子面前说。
  兵凶战危,他不会给人在军前干掉吧?乱军之中,死一个翰林算什么?一场小战斗就可以掩盖过去。明朝名将李如松,就是死在一场规模不大的追击战中。他要是不死,镇在辽东,我大清那帮蛮族想要兴起就是做梦。
  庙堂之上,一切不合理的行为背后必然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