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庶子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好。”朱厚照笑嘻嘻的道:“现在天气还凉,暂时不需借重你,等天气热了一下,入了夏,朕自然有用处。”

    《

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陛下的音讯

    《



    叶春秋已到了青龙。

    虽是相隔几日,却颇有几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味道。

    这里的环境,已经改善了许多,车马如龙,商队已是人满为患,以至于这商队的帐篷延伸道了数里之外,放眼望去挨在一起的帐篷连绵一片,有些看不到尽头似的。

    商机,便是这样展现的,因为有数万高薪的‘中产阶级’,他们消费力惊人,也自然而然,就吸引了商贾的趋之若鹜,而商贾们一到,就不免要有人帮着赶车、随侍,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伙计也随着商贾出关。

    这些人也需衣食住行,便又有更多人提供服务,便连太白集,也在这里专门开了几家门脸,专供订售。

    一切都像是滚雪球似得,人越来越多,结果人越多,商机就更大。

    何况这里不少工坊要兴办,也有一些商贾在此驻留,想来洽商合作事宜。

    这天底下,最大胆的便是商贾了,因为只有他们,才可以为了利润,甘愿冒任何风险,即便是这关外,他们也不在乎。

    一群要钱不要命的人最是难缠了。

    叶春秋一行人马浩浩荡荡的抵达,孙琦已来相迎了,叶春秋下车,与孙琦相互见礼,寒暄几句,便回到宅邸。

    回到家的感觉很好,相对于那朵颜部,叶春秋已经将青龙当自己的家了。

    他舒服的坐在了沙发上,这里的砖石厅堂已经经过了改造,而今已设了一个壁炉,壁炉中炉火旺盛,屋子里一时暖和如春,叶春秋倒是不觉得热,却是喜欢这种暖呵呵的感觉。

    让人舒适而又颇感安逸。

    才坐下一会,那秋香便斟茶来,坐在叶春秋身侧的唐伯虎立即变得拘泥起来,抿着嘴,略微垂着头,有些羞赧的样子。

    叶春秋不由轻笑,这书生还知道害羞了,不过这时代的书生一直都是臭要面子的,当然不会把自己的情绪轻易外露。

    等秋香旋身走了,叶春秋收敛起笑,方才看向孙琦,道:“舅父,这几日如何?”

    孙琦心有余悸的道。

    “我接到了你的快报,先是吓了一跳,心有余悸,万万料不到,去了一趟朵颜部,竟也发生这样多的事。”看到叶春秋安然无恙,他不由停顿了片刻,似乎才想起重要的事来,继续道。

    “噢,至于你要吸引流民出关的事,我已张贴文榜了,想必要不了多久,商贾就会把消息带出关去,只是……春秋,这让汉人来放马,真的能成吗?你要知道,这些流民出了关,可就是镇国府要负责的了,若是有什么差池,朝廷不免怪罪,何况,此事的争议肯定不会小,只怕传到了京师,非要闹成一锅粥不可。”

    叶春秋知道自己的这个主意,多半会惹来非议,可此刻多说无益,只是很认真的道:“不试一试怎么可以呢。”

    孙琦不禁摇头笑了笑,他知道这个外甥就是这个性子,外表温和,实则内心却很刚强,认定的事,谁也无法改变他,劝说也无益,于是便将最近发生的事说于叶春秋听。

    “还有两件事,其一就是近日商贾日渐增多,治安越来越糟了,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

    叶春秋思虑了片刻,格外严谨的道:“此事,春秋早有预料,也正因为如此,我打算重新将一些退役的生员征召起来,成立一处警备司,专门负责治安、救火之事,这件事,得有劳王参事,得让他帮着你筹备出来。”

    “还有一桩事。”孙琦也觉得,这毕竟不是什么大问题,维持治安而已,不过是招募一些巡捕和捕快的事罢了。

    可是说到第三件事,孙琦却变得谨慎起来,他道:“这件事,却是非同小可,在青龙,我们拿住了一个人,原以为只是个作奸犯科的小毛贼,谁料到审问之下,却是被人收买了来刺探的,至于收买他的人,他一无所知,不过却是透露,这收买他的人一直都在打探春秋的踪迹,显然,那些人已经潜入了青龙了,春秋,这些人,理当就是那一批刺客。”

    刺客……

    一听到这些刺客,叶春秋脸色也很不好看了,他道:“刺客的幕后之人,难道还没有所察觉吗?”

    孙琦摇头:“这些人,理应对关外的情况甚是了解,而且秘而不宣,便是让人为他们效劳,也绝不会显露出庐山真面目,我已叫人细细查访了,还委托了锦衣卫帮助追寻线索,可是到现在,依旧对这些人,一无所知。”

    叶春秋反而淡然起来:“他们既然在暗中查我的踪迹,肯定会动手,等他们动了手,迟早会浮出水面。”

    正说着,却有朝廷最新的邸报送了来。

    朝廷邸报,只要一经放出,立即便会有人专门从京师快马送到这里来,叶春秋乃是翰林出身,对于公文和邸报,是再熟悉不过了,别看只是小小一份邸报,这邸报中的官样文章里,却总能寻出一些朝廷动向的蛛丝马迹。

    叶春秋打起精神,叫人送到手上,一面看,一面对唐伯虎笑道:“唐兄,你上邸报了。”

    “什么?”唐伯虎愣了一下,他一个小小举子,怎么可能上邸报了,他凑上去,果然看到自己名字,却是朝廷对镇国府的嘉奖,说的就是叶春秋招抚朵颜部的事,唐伯虎瞠目结舌:“这才三日不到的功夫,朝廷竟就已经……”

    叶春秋眼皮子都没有抬一下,继续低头道:“朝廷的快马,有时候会快到你自己都不敢相信,你真以为急递铺子和厂卫,都是吃素的吗?”

    唐伯虎咋舌,里头除了嘉许了叶春秋,其次便是山海关总兵陈述,自己名列第三,虽然只是口头上的嘉许,唐伯虎却甚是满足,笑吟吟道:“还真是……哈……这一下子,若是让一些故旧看了去,怕是要教学生无地自容了。”

    他正说着,叶春秋却在下一篇的文章里,发现了不同寻常的地方。

    内阁首辅大学士乞老致仕,这是打算要告老还乡了。

    《

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宰辅

    《



    要知道,大臣请辞的事是常见的,可是一般上邸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陛下恩准了。

    陛下若不恩准,一般是绝不会见邸报的。

    看来刘公果然要致仕了。

    叶春秋唏嘘着看着邸报,整个人懒懒的窝在沙发里,面色平静如常,心里却不禁有了几分惆怅。

    刘健这个人,和他非亲非故,反而对叶春秋来说,谢迁反令自己亲切一些,而自己的老泰山,自不待言,可是叶春秋与刘健,颇有几分特殊的感情,到底是什么感情,叶春秋也说不上来,或许,只是因为心里隐隐有几分敬重。

    这是一件颇为可笑的事,分明很多时候,叶春秋并不认同刘健的某些做法,他实在太稳了,而今大明弊病丛生,本该有一个人大刀阔斧才是,而刘健宰辅天下,这天下大致也算太平,可终究还是放任了许多弊病。

    叶春秋与他的观点背道而驰,偏偏,叶春秋心里依然极敬重这人。

    也许是因为了解历史的缘故,太明白刘健这个人。

    唏嘘一番,叶春秋将邸报递给唐伯虎,道:“刘公宰辅二十年,受明主知,造膝论议,可谓荣遇。而今告老,急流勇退,可谓招之不来,麾之不去,有古大臣之风啊。”

    唐伯虎接了邸报看,沉吟不语,眼眸微垂着似乎陷入了沉思,过了片刻,唐伯虎抿了抿嘴,默默的将邸报收了,感慨道:“刘公是功成身退,于他,也是一件喜事。却是不知,到时谁执宰辅。”

    叶春秋不由坐起身子,端起茶呷了一口,浓香的滋味沁入心口,让人格外舒服,享受茶香润口的片刻,叶春秋不禁缓缓道:“谢公乃是少傅兼太子太保,而李公去岁加了太子太师,又进了吏部左侍郎,这肯定是刘公的意思,刘公是希望李公能够接替他。”

    唐伯虎闻言不由奇怪,似乎一时想不明白,立即困惑的问道:“王公且不说,他入内阁不久,可是李公与谢公平分秋色,何以刘公却是属意李公?”

    叶春秋不禁摇头微笑,娓娓跟唐伯虎道来:“刘公是四平八稳的人,他所属意的对象,也势必是深藏不露才好,谢公性子太燥,在刘公心里,怕是难堪大任,而李公既善谋,又寡言少语,这首辅,自然非他莫属。”

    唐伯虎颌首,继而像个问题多的小孩,追问叶春秋:“那么依你看谁会补入内阁呢?”

    叶春秋轻轻放下手中白瓷的茶杯,嘴角微微一挑,一脸正色的看着唐伯虎,很是认真的道:“伯虎兄,你还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我又不是内阁大学士,哪里晓得谁能入阁,不过……”叶春秋顿了顿,眉头轻轻皱了皱,陷入沉思里,不过只是短短的瞬间他便回过神来,神态自如的继续跟唐伯虎分析道。

    “李公既然成为首辅大学士,就势必要有心腹之人入阁,有这资格的,朝中也只有寥寥数人而已,杨廷和与李公一道修撰过《大明会典》,算是老相识,一直是李公的腹心之人,这一次,怕是要轮到他了。”

    唐伯虎立即肃然起敬道:“可是成都府的杨介夫吗?他的直名,我是如雷贯耳的,这样的人能够入阁,实是朝廷之福。”

    叶春秋不置可否的笑笑:“是吗,说起来,未来的李阁老,还曾是我的顶头上司呢。”

    想到此处,叶春秋哂然一笑,不过杨廷和的直名,早已深入人心,他的资历可谓是完美,先是在十九岁时中进士,授翰林检讨,很快,他就升任侍读,为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朱厚照讲读。

    几年之后,便拜东阁大学士,专典诰敕,这在大明朝,是最完美的资历,再加上他的名声不坏,又算是李东阳故吏,实是绝佳的内阁人选。

    叶春秋对此,也只是稍稍关注而已,毕竟现在离庙堂远了,眼下最关心的,反而是镇远国的内务。

    万事开头难,镇远国说穿了,其实就是个草台班子,不过因为有镇国府的强力支持,还有叶家通天的财力,现在总算有了一些起色。

    而今户籍中在册的,包括了秦皇岛,有三万九千八百户,这若是在关内,也不过是一个大县的人口,可放在关外,也算是一个不小的部落了,当然,这里在册的,除了此前朝廷留在这里的千余军户之外,便是叶春秋移来的匠人,还有镇国府的一些管事和新军人员了。

    寻常的商贾,属于流动人口,却又因为许多匠人,还没有将家眷接来。

    所以理论上来说,在青龙县的人口,大致是在六万人上下浮动,规模比朵颜部要小不少,朵颜部虽然也只有三四万户,可是人家一户是四五口人,人数在十五至二十万上下。

    叶春秋知道,未来镇远国的规模,取决于这里是否能够安心的发展,若是当真顺利,想必许多家眷都会安排出关,而且不少商贾在此落脚,将来或许也可增加不少人口。

    而叶春秋真正的重心,则是吸引关内的流民,大明已有百五十年了,随着土地兼并日渐严重,流民也日渐增多起来,这对大明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而将流民引入关外,其实也不失为一个解压的办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